侯仁之🌓:北京史的巨擘 中國“申遺”第一人

<v:imagedata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於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留學英國🤿,獲利物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84年該校又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他被稱為北京史的巨擘,如果沒有他𓀆,人們恐怕難以像今天這樣明白北京的歷史。

他被公認為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開拓者之一,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將他譽為中國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學家🪔。

他是最早接觸《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中國人,如果少了他的敏銳和果敢🤽🏻‍♂️,我們或許要在“申遺”的路上徘徊更久。

當我國目前已經入選的33項世界遺產的光芒閃耀於天地之間時🔮,當更多的文化遺產因獲得有力保障而轉危為安時,一個名字值得記憶與敬重,那就是中國“申遺”第一人———今年九十六歲的侯仁之。

幽深靜謐的意昂3体育燕南園,一時尋不到侯仁之先生所在的61號。

攔下一位騎車的中年人問路,剛一報出門牌號🧑🏽‍🦰,那人便問,“您是到侯仁之先生家去吧?”隨即指了指不遠處的二層小樓,又補充一句😶‍🌫️,“侯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大家,我入學時聽的第一個講座就是他講北京城的歷史💁🏿。”

步芳齋是侯仁之住所的雅稱,今年九十六歲的老先生端坐在簡樸的客廳裏💃🏽。由於帕金森症的困擾,他無法行走👩🏽‍✈️,一見到記者就雙手合十🙋🏼,為不能親自迎接而不住地道歉。

“約好早上九點采訪🐾👸🏽,您瞧🏊🏼‍♀️,老先生七點就穿好衣服坐在這兒了,可認真了”✋🏼,大兒子侯方興提供的“背景”,更讓記者暖意在心✍🏿。

把剛才中年人稱他為“大家”的話轉述給侯仁之,他費力地抬起手,搖了搖,一字一頓:“我算不上‘大家’,千萬不要這樣說。”

停在半空中的手,布滿青筋和皺紋。這雙歲月蝕刻的手,承載著太多動人心魄的記憶。而最讓人難忘的是,二十多年前,正是這雙枯瘦而有力的手👩‍❤️‍👩,拉開了中國“申遺”的厚重帷幕🩵。

從兩塊城磚講起的故事

中國的“申遺”故事,要從那兩塊城磚講起🧑🏿‍🚀。

1980年的春天,文革的陰霾漸漸散去🎆,中國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從沉寂走向昂然。就在這個春天📁,侯仁之接受了美國和加拿大幾所學校的講學邀請。距離上次漂洋過海去異國求學⛓♛,已經二十多年過去了,新鮮的信息、新銳的思想撲面而來🪂,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讓侯仁之為之振奮與興奮🚣🏿‍♂️💟。興奮之余,他沒忘了這次出國還要完成學校交給他的一項重大任務———應美國匹茲堡大學師生的強烈請求,為該校帶去兩塊中國城磚。

城磚在當時並不是什麽稀罕物🪰。上世紀60年代北京修地鐵,把城墻基本上全都拆了,那些城磚有的被用去修防空洞,有的散落到民間👦,小胡同📴、大雜院裏常能見到🚵🏿‍♂️。

一番精挑細選👩🏻‍🏫,意昂3体育官网選定了兩塊帶字城磚🧑🏿‍🏫,總重近50公斤🚴🏽‍♂️。這麽重,不便攜帶,在那時只能海運💆🏽,而海運的時間較長📠,一般要一兩個月💜。正好這時候侯仁之接到匹茲堡大學的邀請👮🏼‍♀️,意昂3体育就請他先將兩塊城磚的照片和文字拓片帶去,並由他代表意昂3体育贈送給對方🔤。

侯仁之有些納悶,兩塊再平常不過的城磚👩🏿‍⚖️,為什麽會引起對方那麽強烈的興趣🖕🏽?

到了匹茲堡大學🖐🏽,他被領進一間布置得很“中國”的教室✩,紅木桌椅🔮、高懸的孔子像,古色古香♨️,一切元素都來自神秘的東方🕉。原來,這所大學有18間以國家命名的教室,這間就是其中的“中國教室”🍃。匹茲堡大學原打算將兩塊城磚鑲嵌在這間教室的墻壁上,但知道這城磚上有字後👩🏼‍🦰,他們決定將城磚放在圖書館公開展覽,並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儀式〽️。

國人視同棄物的舊磚頭,卻被外人視為寶物🦻,這令侯仁之感慨、感嘆🐓,“我們還有無數更為珍貴的東西,尚未得到如此的重視與愛惜”。

兩塊城磚,沉甸甸地壓在心頭。

在美國考察期間🏊🏼‍♀️,侯仁之結識了很多學者,接觸到很多新鮮事物🦹🏽‍♂️🩵。198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學時,他第一次聽說國際上有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而此時,這個公約誕生已有12個年頭了,但國內幾乎還沒有人註意到它的存在🙅。

很多外國朋友疑惑不解,中國歷史那麽悠久🤜,又有著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址和著名的風景勝地,為什麽不參加這個公約🌹?“中國的萬裏長城這一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不僅是屬於中國人民的,也是屬於世界人民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理系斯坦伯格教授的話,猶如棒槌一樣👔,重重地擊打著侯仁之。

學者的敏感,讓第一次接觸“申遺”的侯仁之久久不能釋懷,“這是一件大事📱,我國不但應當引進有利於建設物質文明的各種技術🤜🏿、設備和資金♔,而且也應該積極參加有益於世界人民精神文明的國際文化科學活動”。

回國後,侯仁之立即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起草了一份提案🛼,具體介紹了有關“世界遺產公約”的情況,明確提出:“建議我國盡早參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準備爭取參加世界遺產委員會。”

提案寫好後🥠,侯仁之征得陽含熙👧🏿、鄭孝燮、羅哲文三位政協委員的同意且聯合簽名,在1985年4月召開的第六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並獲通過。

當年12月12日,中國終於成為“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1987年12月,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第十一屆全體會議上,中國的故宮博物院等6處文化與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99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成為世界上第89個加入該組織的成員國。到2005年7月,我國已擁有33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三位。

“拯救”盧溝橋

知之愈深,愛之彌堅👨🏻‍⚕️。

侯仁之的一生都在研究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學說,他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也就是他多年生活的城市———北京。為了北京,為了那些“活”著的遺產,在侯仁之溫和的內心中👩🏿‍🚀,常常迸發出勇士的豪情。

“在盧溝河上💕,有一座美麗的石頭橋🦦,老實說👩🏽‍🦳,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把“最好”獻給了盧溝橋🫲🏽🧢。1937年7月7日🙍🏿‍♀️,這座曾經“最好”的橋,目睹了侵華日軍對中國軍隊的挑釁,也聆聽了中國軍人抵抗侵略的第一聲槍響。那設計嚴謹🔷、結構堅固的橋身,那精雕細刻、裝飾著神態各異小獅子的橋欄👨‍⚕️,無不展現出古代匠人卓越的工程技術和傑出的石雕技藝。然而這座近800年歷史的大橋✊,在上世紀80年代初🤾‍♂️,卻已疲憊不堪,因常年頻繁使用,未曾很好維修🧼,橋體破損嚴重。

“文物古跡是城市文脈的載體,丟了它們,就丟了城市的記憶”,侯仁之心急如焚🧝🏿‍♀️,當即寫出《保護盧溝橋刻不容緩》一文,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盧溝橋所面臨的問題🙆🏼‍♂️,雖然發生在首都🤷🏿‍♂️,影響卻在全國👨‍👩‍👧,甚至在全世界💪🏿📀。”

文章發表在1985年8月15日的報紙上,這一天正是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紀念日🧖🏻‍♂️。

6天以後,媒體公布了北京市政府的決定🥰:自8月24日開始,盧溝橋禁止機動車與獸力車通行。

古橋從此正式“退役”。

此後,盧溝橋不僅多次整修🐦‍⬛📆,還在2002年9月公布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與宛平城同時被列為舊城外的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2005年👨🏼‍🦱,北京市文物局確定了7個項目作為申報世界遺產的後備名單,盧溝橋及宛平城也名列其中。

從蓮花池到後門橋

“拯救”盧溝橋🌸,只是侯仁之眾多的義舉之一🧑🏻‍🦯‍➡️。他像是一位歷史地理的守護者🍦,始終深沉地凝視著他熱愛的那片土地。

北京西站向南不遠,有個蓮花公園,一到夏天,滿池荷花映日紅,風景如畫,煞是好看。然而早在十多年前📰,這裏卻是一個垃圾場。為它引來源頭活水的🤘🏽,也是侯仁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京西站即將破土動工🧑🏻‍🦳,選址就在蓮花池畔。當眾人都為這一巨大的工程喝彩時,一絲憂慮掠過侯仁之的心頭🍷,“要知道北京西站這樣一座超大型建築物的建設,必然會使其周邊的地理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侯仁之最擔心的就是附近的蓮花池。

當時還有人建議,直接將車站建在蓮花池上👃🏿👓,這樣既不存在居民搬遷問題📥,還可以利用下凹的地勢修建車站的地下部分🎗👰🏽,如此將能大大縮短工期,縮減經費🕵️。但侯仁之堅決反對🪆,他反復強調“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蓮花池是北京的生命源頭”。有關方面很重視他的意見,最後決定將西站的主樓東移一百多米👐🏿,從而使蓮花池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西站的主體建築基本建成的時候👩🏿‍🎓,侯仁之和夫人張瑋瑛為了了解蓮花池的整修情況,專門到工地去了一趟。那時正在內部裝修,電梯還沒有裝上✹,兩位年逾八十的老人就互相攙扶著,一步一步走走停停上到了頂層。來不及喘息,兩個人就扒著欄桿往下看。這一看,心情就沉重了,因為池子雖然保住了,但幹涸的蓮花池儼然成了堆放建築材料的大倉庫,絲毫沒有要被整修改造的跡象🤽🏻。

蓮花池,讓侯仁之愈加放心不下🏇🏻。

1998年4月28日下午🏄🏿,北京市委中心組第六次學習🌈👊🏽,邀請侯仁之作報告😙。這一次,他給市領導們拋出了一個新穎的題目———《從蓮花池到後門橋》🚶🏻‍♀️。

侯仁之娓娓道來🧚‍♂️,從北京最初建城為薊,講到蓮花池的水是薊城的生命之源,再點出蓮花池的存在影響著一個古代城市一步步成長,影響著北京城的成長。侯仁之連續用了兩個加重語氣的“殷切希望”,希望能重新“喚醒”蓮花池。

接著他又把話題轉向後門橋。後門橋位於元大都中軸線起點與皇宮中心點之間,他在敘述北京的變遷過程時,再三強調“中軸線”的重要意義,“它可是從老北京到新北京的歷史見證者”🙇🏿‍♀️。然而👨🏻‍🦲,後門橋殘破凋零的情況📁,讓他覺得悲哀。後門橋當時已經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兩邊的石橋欄已經破損,水面也已經消失了,只有高大的廣告牌在招攬著人們的視線,“多醜啊”!他重重嘆息。

“把水引入後門橋🩻,殷切希望能夠恢復橋下景觀”,又是一個使足力氣喊出的“殷切希望”🚣🏼‍♀️👨🏼‍🍳。

作報告之後的兩個月,蓮花池恢復改造工程啟動了。兩年後,後門橋的整治修復也作為北京市重點工程項目開始動工了🧖🏽‍♂️。

如今👷,蓮花池水清幽蕩漾,後門橋下碧波漣漪。“我晚年兩個最大的心願𓀋,都實現了”,侯仁之的笑容清澈如水。

家裏成了“信訪辦”

上世紀剛進入90年代,房地產開發商湧動於北京城🎗,推土機在老城內開動了👇🏻,成片成片的胡同和四合院被塗上大大的“拆”字。

侯仁之家裏的信也突然多了起來。這些信多是素不相識的老百姓寫給他的,大部分是向他“投訴”某地的古跡要被拆了,希望侯先生出面阻止。也不知大家是怎麽知道侯家地址的®️,他每天都會收到好幾封這樣的信,家裏幾乎成了“信訪辦”🧘‍♂️。

這時的侯仁之很忙,出國講學、寫書,還要外出考察👨🏼‍🏭,但即使再忙,他也都一一落實。能幫著協調的🧛🏿‍♀️,就親自聯系;自己辦不了的,就委托在相關部門工作的學生們做些工作🦹,從沒讓一封信在他手上耽擱過✌🏻。

受身體和年齡的限製,到了90歲的時候,侯先生已經難以再漂洋過海出國交流講學,也不能去外地考察了,甚至就連騎著自行車出去轉轉也已經成為奢望🐲,但他依然關註著北京城🕍,關註著那些珍貴的歷史遺產。

“新的世紀,現代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深廣之勢席卷全球。自然生態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為日益緊迫和不容回避的大問題⛽️🧑🏼‍⚕️。我們中華文化素有天人合一的境界🛶,尤其重視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和諧共存🚴🏿‍♀️。當代中國人自應高揚中華文化的這種精神,將錦繡中華完好無缺地交到我們子孫後代的手中。”

歲月不饒人,如今時刻受病痛折磨的侯仁之常常喟嘆,這幾年工作得太少。“我真的那麽好嗎🚮?”當榮譽、敬重和成就一一賦予他時🧓🏿,他常常這樣自問。

他說,他只是個平凡的人,這一切都是他應該做的。

在侯仁之執教60年時,雕刻藝術家熊秉明曾贈給他一首小詩:

黑板映在孩子們眼睛裏/我在孩子們眼睛裏寫字/寫了又擦去/擦去了又寫/有些字是擦不去的/我在孩子們眼睛裏寫字。

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上,“申遺”第一人侯仁之對歷史的敬重、對故土的熱愛👱🏽‍♀️,也一定是擦不去的。 (攝影/尹欣)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