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網10月18日
曲澤洲🫦,果樹學家、園藝教育家、棗樹專家。畢生致力於農業高等教育和果樹科學研究。主編了《果樹栽培學》等教材,編譯出版了《現代果樹科學》、
曾任中國園藝學會理事🛡🏌️,河北果樹學會理事長,北京市果樹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史學會顧問,農業部科委委員,農業出版社顧問🧏🏿♀️,北京市政府果樹顧問團團長👒;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河北省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協常委⚾️,河北省科委副主任🚴🏿♀️、顧問🪨,“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委員,“九三學社”農牧漁業部副主委、“九三學社”保定分社副主委等🙎♀️。1985年7月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畢生致力於棗樹研究成績卓著
曲澤洲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就立誌要研究中國的棗樹,並發表了“北京棗品種研究”等學術論文。半個世紀以來👮🏻,他在棗樹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提出了棗樹起源於中國🖖🏻,酸棗為棗的原生種的論點。曲澤洲在研究了大量古代文獻的基礎上,並經過多年的實際調查,發現酸棗的類型中均有介於酸棗與棗的中間型,果實比酸棗果大、核小、肉厚🏊🏽、味酸甜,如甜溜溜老虎眼🌑、牛奶子、蓬蓬籽等過渡型酸棗品種。此外,他還分析了大量出土文物中發現的棘(酸棗)的果實和核。例如,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及湖北江陵西漢墓出土的標有棘的果實與核,根據現在的分類依據,其果形為卵圓形,核為紡錘形🫄🏿,先端有3—4毫米長的突尖,認為在2000多年以前,當時所稱的棘(酸棗)即是現在的栽培棗,說明當時的酸棗已開始向栽培棗演變了。古代從野生酸棗中逐級選優而演進為栽培棗。為證明這一推論🧖,他帶領研究生對棗和酸棗的染色體、同工酶以及花粉進行了研究。結果證明酸棗的染色體數目👩🏻🦱、同工酶酶帶以及花粉的形態等均與棗近似,提出了酸棗為棗的原生種的論點。
曲澤洲認為,從植物區系及其起源看,酸棗本屬於稀樹草原樹種,屬於泛熱帶植物類型。山東臨朐發現了距今1200~1400萬年中新世酸棗葉化石🧘🏻,說明至少在1200萬年以前我國就有酸棗的分布。從《詩經》(公元前約10世紀)等文獻記載,我國棗的栽培歷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漢代棗的栽培已遍及我國南北各地。70年代在河南密縣莪溝北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碳化棗核和幹棗♕,據14測定其年代至少有7240±80年,說明我國早在7000年前就已采集利用棗果了。而羅馬時代塞坤杜斯(Cains plinius Secundus,公元23~79)的《自然歷史》(Historia naturalis)中才始有棗的記載🏌🏼,這比我國古文獻棗的記載至少晚了10個世紀🎟。另外,其他歐洲各國文獻也認為中國棗樹栽培最早,據此⚽️,曲澤洲提出棗起源於中國無可非議🍟。
基本查清了我國的棗樹品種資源,主編了《中國棗樹誌》🤽🏿♂️。曲澤洲認為👩🏽🦲,果樹資源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從1950年開始,他就率領師生跋山涉水🧑🏼🎤,調查河北省的果樹資源,並主編了《河北省果樹誌》梨樹卷及蘋果卷。1959年,他為主編《中國棗樹誌》‼️,曾組織了由全國18個省市40多個單位參加的全國棗樹資源調查,並在1983年《中國棗樹誌》審稿會上,對國內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品種進行了核對及澄清。根據對全國18個省市的調查,我國棗的品種為749個🧖🏼♂️,並有近百個酸棗類型和品種。在此基礎上👧🏿✊🏿,由全國百余名棗樹科技工作者參加編寫的《中國棗樹誌》於1992年出版發行。作為《中國棗樹誌》的主編🎬,曲澤洲雖未能親眼見到該誌書出版,但他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揭示了棗樹生長發育的規律。從50年代開始👩🏿🎨,曲澤洲對棗樹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多方面研究📡,他研究了棗樹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年周期的生長動態、棗的枝芽類型及棗樹的花芽分化。報道了棗樹花芽分化的特點為當年分化🧘🏻、多次分化和隨生長隨分化🫳🏿🏰。在棗樹開花特性研究中,發現棗品種間的開花時間分晝開型和夜開型🤙🏽,棗的花粉發芽氣溫為24~26℃🫦,相對空氣濕度在70%~80%👽,氣溫較高,空氣濕度較大,有利於棗樹的授粉受精♻。調查了棗的座果率,認為棗花量大🪃,但座果率低,增產潛力大⛰。在棗的果實發育研究中🧘🏽,提出棗的果實發育分為迅速增長期、緩慢增長期及熟前增長期🌩。研究了棗樹生長發育規律與環境條件的關系🤶🏿☯️,認為棗為喜溫樹種🧑🏼🤝🧑🏼,表現為萌芽晚、落葉早;棗樹抗旱耐澇、抗風🌳,在pH值5.5~8.5的土壤中均能良好生長。研究了棗樹與光照的關系,提出棗為喜光樹種🙆♂️🤸🏻♀️,在相同管理條件下,同齡品種間植株產量的構成決定於光合強度。通過對棗樹年齡時期的調查,他把棗樹的一生劃分為生長期、生長結果期💝、結果期、結果更新期和衰老期。棗樹的經濟壽命可達80~100年🧂。通過對棗樹生長發育的研究,為棗樹的豐產栽培技術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開展對棗樹豐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自50年代起,曲澤洲就對棗樹的豐產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80年代又研究了棗樹的需肥需水規律,提出棗樹施肥的關鍵時期為秋季基肥及早春追肥🐈⬛,棗樹的需水臨界期為花期♡。通過對棗樹修剪反應的研究,提出了棗樹對修剪鈍感👩👩👦👦,修剪量要輕🏮,冬夏結合修剪有利棗樹的豐產穩產。研究了提高棗樹座果率的技術措施👨🍳☞,如花期噴赤黴素,適期“開甲”可提高座果率🌺。在研究棗樹豐產栽培技術的基礎上🧖🏿♂️,在“六五”和“七五”期間,他主持了“棗樹豐產林標準”的製定和“棗早實豐產技術的研究”等國家攻關項目🟡,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園藝科學培養人才
曲澤洲自1938年至1988年的半個世紀中,一直從事農業教育,他學識淵博🤾🏼♀️,勇於實踐,始終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
為我國果樹專業的教材建設做出了貢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沒有自己的果樹專業教材🪟,當時引用前蘇聯庫林金(И.И.КурЪЫИН)等編著的《果樹栽培學》為教學參考書,不太切合我國的生產實際。1959年,曲澤洲組織華北地區有關農業院校,編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高等農業院校教學參考書《果樹栽培學》🏃➡️,因教材理論聯系實際💌,受到大專院校師生➔🧑🏽✈️、科研和生產單位的好評🥏,後改為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80年代,又由他主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果樹栽培學總論》及《果樹栽培學各論》(北方本)👩🏻🏫,使我國果樹專業有了全國的統一教材🕵🏼♀️。教材充分反映了國內外科研生產的新成就。
倡導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曲澤洲認為,農業教育必須面向生產、面向農村,脫離實際的教學培養不出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人才🫏。1950年,他親自設計並指導施工,在河北農學院教學實驗農場建起了2000畝果園,成為教學生產實習及科學研究主要基地🈳👦🏿。他經常帶領青年教師和學生深入生產第一線🙋♀️,結合生產進行教學。自1952年至1956年👨🏿🏭,他帶領師生進行資源調查🙆,基本上摸清了河北省的果樹資源。在他擔任系主任期間,製訂的教學計劃中特別強調實踐性的教學環節💇🏿♀️,他經常深入到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現場🕹🏃🏻♀️,與學生🥘、工人同吃同住。他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在果園一幹就是十幾天,給廣大教師和學生樹立了榜樣。他謝世前一年,在訪問美國後回來的匯報中,他建議學校把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成果再提高一步,強調對大學生加強實踐性的教學環節📛,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的時間✌🏼,多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他要求研究生和科研課題組對科研工作要嚴肅認真👶🏻,尊重客觀實際,只有這樣,科研成果才有真實性,才能指導生產🌴。他要求青年教師和學生,既要註意基礎理論學習,又要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在實踐中增長才幹,他教育青年教師和學生,要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曲澤洲在半個世紀的園藝教育工作中,培養了上千名大學生和十幾名研究生,不少人在教學🕎、科研、生產以及行政管理中成為骨幹力量,其中李錫文成為中國植物唇形科🔶、樟科權威,植物分類學家。
曲澤洲晚年在兼任北京農學院副院長期間,為北京農學院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深入生產第一線服務於生產
曲澤洲經常深入生產第一線為果樹生產服務🗒🧑🦲,他走遍了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的山山水水,調查研究,指導果樹生產🈷️。1964年,他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邀請,前去考察果樹生產情況🐹,在兩個月的時間裏,他跑遍了天山南北👰🏽♂️。先後到了烏魯木齊💃🏿、庫爾勒📑、吐魯番、鄯善、阿克蘇🦉、庫車🎙、喀什、石河子、瑪納斯💹、奎屯、伊寧等地。每到一地他都要調查適宜的樹種⚃、品種、栽植距離、水肥管理狀況、修剪反應、病蟲害種類等,最後寫出了3萬字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果樹生產考察報告🫲🏽,在樹種品種的發展🈁、園地的選擇🍠、栽培技術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受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自治區領導的好評。
曲澤洲十分強調群眾觀點✝️,每到一處🧑🦰,不辭辛苦先到現場調查研究,了解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與群眾座談果樹生產情況🌑,然後再有的放矢地進行講解🦵🏿。他語言樸素🖐🏻,深入淺出,深受群眾歡迎。1974年🧔♀️,定興縣舉辦果樹冬季修剪培訓班🆔,請他講課,他利用兩天時間走遍了河北省定興縣的主要果產區🗽,調查了解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他平易近人🤌🏿,熟悉群眾💧,無論在果園🏋🏼,還是在群眾的炕頭上⛔️,所到之處🔢,均留下歡聲笑語,最後在南旺果園,他結合定興縣果樹冬剪中存在的問題講解應采取的措施,群眾一致反映:“說到我們心裏去了”🙆🏿🧑🏽🦲,雖然僅有四天的技術培訓時間,但當他在返回學校時,廣大果農則依依不舍,夾道歡送🍵。
曲澤洲晚年雖患心臟病等多種疾病🎱,但他仍不辭辛苦🕴🏻🧛🏼♂️,深入生產第一線。1979年🚶♀️➡️,他隨農業部果樹考察團訪問日本🩼。考察了日本的著色系富士的生產情況,並引進了日本的著色系紅富士,為我國蘋果品種的更新換代做出了貢獻🧙🏿♂️。1986年到邢臺地區考察果樹生產👩🏼🚒,途中因痔瘡發作大量便血,當地領導勸他就地休息,但他仍堅持工作,圓滿的完成了考察任務,使當地領導和科技幹部十分感動。他常常乘車往返於山區果園,道路顛簸🧗♂️,對於一個心臟病患者十分不利,同誌們勸他少外出工作,他卻表示👉🏽,為了事業,即便倒在工作崗位上也是值得的。直到他生命垂危的前夕🥂,仍在病榻上堅持完成一部大型日英拉漢園藝大辭典的編篡工作,正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簡歷
1914年3月1日 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
1935年 意昂3体育官网農學院園藝系畢業🫶。
1935—1938年 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研究生院攻讀生產園藝。
1938—1939年 遼寧省安東林科高級中學任教。
1939—1946年 任意昂3体育官网農學院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46—1948年 任東意昂3体育學農學院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49—1988年 任河北農學院(1958年改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農學系主任、園藝系主任、副教務長、農場副場長、副校長等職。
1986—1988年 任河北農業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主任,兼北京農學院副院長🤩。
1988年6月13日 在北京逝世。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