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網10月18日
陳華癸,著名土壤微生物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對水旱兩作稻田的微生物區系、營養物質的生物循環👨🏻🎓,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
1940年6月,陳華癸學成回國,在西南聯合大學湯佩松教授主持的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從事糖降解研究🕹。1941年初到中央農業實驗所張乃鳳教授主持的土壤系工作📬。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他實地調查了雲南👈🏼、四川🤳🏿、陜西💇🏽♀️🛁、廣西🌷、湖南豆科綠肥的生產應用情況,並著重開展了紫雲英共生固氮試驗研究🐍。他以廣西農科所的接種試驗為主要依據🙍🏼,首次提出紫雲英根瘤菌是一個具有專一性的獨立互接種族,1944年5月在美國《土壤科學》(Soil Scienc🍫,)雜誌上發表,為以後紫雲英根瘤菌人工接種的大面積應用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華癸轉入教育崗位🧑🏼🦰🎥,致力於農科大學教育🫄。1946年任意昂3体育官网農學院教授,籌建土壤系❇️,任系主任。1947年任武漢大學農學院教授👩🏽⚖️,創建農業化學系,任系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華癸繼續擔任武漢大學農學院教授🤤、農化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華中農學院教授,創建土壤及農業化學系,任系主任💝。1978年創建生物固氮研究室,任主任⚀。1979—1983年任華中農學院院長🧙🏽®️,他把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精神獻給了土壤及農業化學系的建設,為華中農業大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陳華癸一貫主張高等農業院校既要重視教學、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三者並舉🧑🎨,又要在科學研究上實行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近期問題和長遠問題並重的方針。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從30年代末開始🫏,他就鍥而不舍地從事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壤微生物學研究,在共生固氮作用、以及水稻土微生物與肥力的關系兩個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土壤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國內外土壤微生物界享有較高聲譽。
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科研生涯中,陳華癸發表了大量論著👭🏼🧑🏻🔬。1957年出版的《土壤微生物學》,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第一部專著✮。他主編的《微生物學》,被各院校廣泛采用為主要參考材料🧛🏼。此書於1959年初次出版👱🏼♂️,1962年再版👩🏽🔬,並於1979年和1987年和樊慶笙共同主編、修訂出版。他先後發表的論文有40多篇。
陳華癸熱心推動和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他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顧問,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顧問,中國土壤學會理事,湖北省土壤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他先後於1956年和1964年參加第六、八屆國際土壤學大會📑,於1957年參加中蘇稻作科學學術會議🧚♀️。1978、1980和1982年,他率團分赴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考察生物固氮和農科大學教育。
1980年💥,陳華癸以其學術上的卓越成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在此前後,他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委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武漢微生物所(後改為武漢病毒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副所長♎️;南京土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陳華癸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當選為第三、四🐂、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致力農業教育事業培養大批科技人才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華癸先後在3所大學任教。1946年在意昂3体育官网農學院任教授,籌建土壤系,任系主任👩❤️👨。1947年轉任武漢大學農學院教授,創建農業化學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華中農學院教授🏔,創建土壤及農業化學系,任主任🔵。1971年組建農業微生物專業🙇🏽♀️。1979年組建共生固氮研究室,隨後經農業部批準設立農業微生物學研究室。1979—1983年任華中農學院院長☮️。
在土壤及農業化學系和華中農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中🏌️♀️,他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質量,註重理論聯系實際😾。50年代初,土壤及農業化學系承擔著本專業和農學類各專業的土壤學、農業化學🏋🏼♀️、微生物學等6個學科的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任務。當時的師資在學科門類和數量上都十分不足,業務水平也亟待提高🐢。陳華癸以教育家的眼光🈁,把培養青年教師作為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他以教學和科研任務相結合作為培養青年教師的主要方式,通過製定教學大綱🧔🏻、完善教學環節、建設實驗室、集體編寫全國通用教材和實驗指導書、集體備課和預講、舉行讀書報告會、確定教研室占領學科領域的中心研究課題。加強社會實踐🙆🏼♀️、生產實踐和科學實踐🏂、組織外語學習等一系列環節,培養青年教師😚。他鼓勵和要求青年教師盡早擔任主講任務,盡早成為各門課程的骨幹教師。對青年教師的科學研究🛑,從選題、製訂試驗方案、具體實施到撰寫論文🧝🏻♂️,總是悉心指點,反復修改🏋🏿♂️,以培養其學術思維、研究能力和嚴謹學風🕳🥹,提高學術水平。他的辛勤汗水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為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土壤及農業化學系培育了一支學科齊全、學力堅實、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梯隊。從建校初期師資嚴重缺乏的狀況起步⇒,到90年代初🏃♀️,已發展為擁有40余名正副教授、3個博士點和3個博士後流動站👨👨👧👧、6名博士導師,4個專業、4個研究室和1個開放性實驗室、1個重點學科成為國際學術交流活躍的學系🧜。
陳華癸還十分關心全國兄弟院校的師資和研究生的培養。通過接收進修🦸、開辦專業師資培訓班♜、主持編寫和翻譯專業書籍、文獻👤🌹、以及開展學術活動等形式🥤☺️,為兄弟高等農業院校培養了大批骨幹教師🧜🏿♀️。從1953年首次招收研究生起🕕,至90年代初已先後培養了20多名研究生。他所培養的學生中不少人已成為我國土壤學🤦🏿♂️、農業化學、土壤微生物學的著名教授、高級農藝師和高級領導幹部🧚🏻♂️。
在教書育人中🦹🏽♀️,陳華癸素以為人直爽👩🏽🦳、勤奮好學🥷🏼、嚴謹治學🍊🧙🏻♀️、誨人不倦、思維敏捷😰😗、知識淵博,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先後講授過土壤學🪠、肥料學💂🏿♂️、微生物學及微生物遺傳學等課程,講課語言簡練👈🏽、條理清晰👨🏽🦰、論述透徹🫴、富含哲理🤽🏿♀️,深入淺出,深受學生歡迎。
潛心研究豆科共生固氮
推動紫雲英根瘤菌劑大面積應用
早在30年代初,當植物生長激素的研究尚處於開創階段時,陳華癸就首先發現作物根毛被根瘤菌感染之前👨🏻🏭🛣,發生伸長和彎曲的現象與根瘤菌分泌生長素類物質的作用有關🏌🏽♀️。30年代末🕎☕️,他對高效根瘤菌和低效根瘤菌形態發育進行了比較研究,闡明了共生固氮有效性機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上👮♀️🏇🏽,他當時的結論🤷🏻,至70年代仍被斯坦尼爾(Stanier R.Y.)等人著的《微生物世界》和貝傑森(Becjevsen F.J.)的論文及有關教科書所引用。魁斯佩爾(Quispel A.)在1974年高度評價了他的研究結果的意義。
陳華癸對共生固氮研究的另一貢獻,是他在1941年與徐明光、張信誠一起,通過人工接種試驗#️⃣,首先發現紫雲英根瘤菌和紫雲英結瘤共生固氮是一個獨立的“互接種族”⌨️🏋🏽。論文發表在美國《土壤科學》雜誌上。這項發現,不僅豐富了根瘤菌和寄主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特異知識♤,而且在紫雲英根瘤菌劑的生產和應用方面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50年代,他領導的研究集體繼續從多方面對紫雲英根瘤菌共生關系進行研究。60年代初🤙🏽,篩選出紫雲英根瘤菌的優良菌種👦🏻,並直接參與了菌肥廠的建設🤥🏭、紫雲英根瘤菌劑的生產,以及大面積使用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為我國南方稻田紫雲英綠肥種植面積的擴大和雙季稻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手段。70年代後期👩🏼🙋🏻♂️,他帶領同事們開拓了共生固氮研究的新領域,培養與指導新生力量👵🏽,開展了共生結瘤固氮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陳華癸對細菌肥料的應用和推廣一直持嚴謹的科學態度🧑🏭。在50年代末社會上掀起的那場盲目生產和推廣細菌肥料的熱潮中,他和他的研究集體既不隨聲附和,更不推波助瀾。在隨之而來的基本否定細菌肥料的社會氣氛下,他及時呼籲科學地發展根瘤菌劑的重要意義(《人民日報》🤳🏿,1964年5月19日)🥷🏼,並堅持研究和應用推廣工作,從而促進了60—70年代紫雲英根瘤菌接種劑的生產應用♣️、及稻田種植紫雲英面積的擴大🧏🏿。根據花生根瘤菌接種劑應用的實際效果,在他的倡議下,1979年湖北省土壤學會生物固氮專業學術會議向農業部建議加強花生根瘤菌劑的推廣應用。
開拓水稻土微生物學新領域
發現水稻土中氣性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
早在我國土壤分類學家對水稻土形成與分類的意見還不一致的時候🟠,陳華癸就針對我國水稻生產的重要性和水稻土肥力的特殊性🍄,率先開展了夏水冬旱的水稻土中氨態、硝態氮季節性變化的研究,開拓了我國水稻土營養元素生物循環新的領域🧘🏼♂️。1948年,他發表在《武漢大學理科季刊》上的論文指出,長江流域水旱兩作稻田中,無論旱季和水季都能進行氨化作用🈸🦹🏿♀️,且在蓄水條件下,氨態氮是唯一重要的元素氮的來源👨🏼🌾🧙🏽♂️。在冬季排水種旱作時🚰,由於通氣條件改善🙍🏿♀️,硝化作用顯著增強,硝態氮和氨態氮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但到春季,土壤經灌水,由於反硝化作用的發生,硝態氮大量減少,只剩痕跡🤽🏿♀️。50年代中期,他領導4名研究生對水稻土綠肥翻耕蓄水種稻後微生物種群消長的研究🗻,包括:占優勢的種類;兼厭氧性到嚴格厭氧性細菌種類的發展🔤;氨化細菌的優勢種類🌭;纖維素的分解主要是食纖維素細菌的作用♈️;卵磷脂的分解主要是蠟狀芽孢桿菌的作用等內容。在1956年舉行的第六屆國際土壤學大會(巴黎)上,對水稻土的微生物學特征作了專題討論。1957年,在中蘇稻作科學學術會議(武漢)上,作了《水稻土中植物營養元素的生物循環》的學術報告⚂,較全面地總結了水稻中植物營養元素的生物循環🐶,討論了水稻土的碳素、氮素、磷素👩🏿🏫、硫素🌞、鐵素等的生物學變化,指出了水旱兩作的水稻土生物循環的5個特點👍🏻:腐殖質積累量低;有機質分解速度強;氧化還原勢(Eh值)及其變化範疇特征💅🏼;氮素、硫素、鐵素循環區別於旱地土壤🍩🧘🏻;在有的水稻土中施用少量硫酸鹽類肥料對秧苗返青有良好作用。這些結論對我國水稻土微生物和植物營養元素循環的早期研究工作具有開拓性意義。
陳華癸對水稻土微生物研究的另一突出貢獻是發現水稻土中有兼厭氣性的硝化微生物進行亞硝化作用。自1890年維洛格拉斯基(BиноградскиЙ)強調通氣對硝化微生物的硝化作用的必要性以來👅,一直沒有人懷疑過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是絕對需氧的💂。陳華癸和他的同事周啟從水稻土中發現了厭氧的亞硝酸細菌,並獲得了亞硝酸細菌的純培養👩🏽⚕️。這項發現已記載在1964年舉行的第八屆國際土壤學大會(布加勒斯特)上宣讀的《兼厭氣性的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論文中🦹🏽♀️,並在美國《土壤科學》雜誌(1983)上刊出🏄🏻,引起了各國學者的強烈反響,先後收到20多位有關專家學者來函,稱贊和索取文稿。從水稻土中兼性厭氧硝化作用的發現和水稻根表的高氧化勢的鑒定®️,否定了自上世紀末以來一直認為硝化微生物和硝化作用是絕對需氧的普遍性規律♑️🤓,發展和修訂了50年代日本學者Shingo Mitsui(1956)關於水稻土的分層及無機氮的轉化和損失的經典圖式。
進入90年代👹,陳華癸雖已年逾古稀,但他仍領導著科技人員從事共生結瘤固氮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為祖國的四化大業繼續奉獻他的聰明和才智📑,發揮他的光和熱🤶🏼♕。
簡歷
1914年1月11日 出生於北京市🎴。
1931年 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預科🧞♀️。
1935年 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系。
1935—1936年 任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系助教🚈。
1939年 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0年 獲美庚款基金資助在西南聯合大學清華農業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41—1945年 任中央農業試驗所技正🙍🏼♂️。
1946—1947年 任意昂3体育官网農學院教授🦵、土壤系主任👊。
1947—1952年 任武漢大學農學院教授、農業化學系主任。
1952年 以後歷任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土壤及農業化學系主任、生物固氮研究室主任,華中農學院院長🌟。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顧問,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顧問、中國土壤學會理事,湖北省土壤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
1980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