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丕留——我國家畜人工授精技術的開拓者和傳播者

鄭丕留,原名沛疁👨‍👨‍👧,1911年1月9日生於江蘇省太倉縣🫕。1927—1930年就讀於上海暨南大學附中師範科和教育學院師資專修科。1931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同時修讀動物學全部課程,使他對動物、遺傳🤶🏼、解剖和生理等學科有了較為紮實的基礎。

他在清華大學時,深受巴甫洛夫交替反射學說的影響,在優越的實驗室條件下🚵‍♂️👱,從事大白鼠選擇光暗刺激逃出水迷宮,建立記憶和學習條件反射的研究,1934年完成動物心理畢業論文,獲理學士學位。

1934年鄭丕留畢業後,曾去南京中央大學心理系研究一年🥙,於1935年重返清華任教🏌🏽。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侵華🈹,他隨校遷湖南🍈。時清華大學與意昂3体育官网、南開大學合並為“長沙臨時大學”,他在衡山分校任教。不久🏬,長沙遭日機狂轟濫炸🏊🏽‍♀️,“臨大”決定再度內遷,鄭丕留隨校轉輾經香港🌿、越南抵昆明,在新成立的西南聯合大學任教,講授比較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同時🪧,編寫《比較心理學》教科書兩冊共17章。限於當時條件未能付印👰🏿‍♂️,蒙周先庚教授珍視🦹🏻‍♀️,代為保存兩厚冊手稿達50年之久。1990年8月周先庚將手稿交還鄭丕留時,他重睹舊物,追憶清華歲月,激動不已。

1943年8月鄭丕留被選派出國進修。出國前🛀🏿,他面臨著到國外學習什麽學科的抉擇👨🏿‍💻。他不顧當時校院領導的反對,決心改學應用動物學。於10月抵達美國,入康奈爾大學動物學系。因所開課程並非他想學的“應用”動物學,便轉入畜牧系,主修家畜育種和人工授精。他在兩年內讀完了畜牧系的全部課程💁🏼‍♂️。1945年完成家畜育種論文獲得碩士學位。

此時,鄭丕留認為改行後🙅‍♂️,僅有畜牧學知識尚不夠👍🏼,還必須掌握奶品加工技術🧑🏿‍🚒,才能在回國後走“實業救國”之路🔇。所以於獲得學位後立即奔赴美國奶牛業最發達的威斯康星州🧏🏼‍♂️,入該州州立大學乳品加工系暑期學校。除必修微生物學和加工廠經營等課程外🙎🏽,每天在加工廠學習各種奶製品加工技術。不久,他聽從國內師友的勸告🛒,國內既無畜牧業基礎⛹🏻‍♀️,更無資金投入奶牛業🫸🏿,“實業救國”勢必成為空想,必須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才便於找工作。1945年他轉入遺傳系🈶,以家畜生殖生理學為主,育種為次🎥;以動物系為副系🏨,以內分泌學為主,發育生物學為次。經過3年,於1948年夏完成了有關哺乳動物精子的研究,包括精子某些生理特性與生殖能力的關系,以及睾酮對精子生理特性的影響,獲得博士學位。

鄭丕留飽受波折地走完這段多變的學習道路✊🏿,年已37歲🩵。

家畜人工授精的開拓者和傳播者

1948年夏,鄭丕留回國🤭,任南京中央畜牧實驗所簡任技正🦽、家畜改良系主任。就任伊始🫃🏿,他就致力於建立家畜生殖生理和人工授精實驗室🥽,進行有關綿羊繁殖生理研究。但是⛹🏻,當時國民政府已瀕臨崩潰👂🏻,研究工作已無法進行🧛🏿‍♂️。1948年末⛔,鄭丕留遷往上海工作站⛈,後又遷回南京城內暫住,直至1949年4月迎來了南京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2月,鄭丕留調到北京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前身)任畜牧系副主任。當時國家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家畜改良,急需培養大批技術人員,推廣應用當時尚稱為新技術的人工授精。他在解放前雖懷有“科學救國”🦹、“實業興邦”的願望🧖🏿‍♀️。但均為泡影,直到此時👨🏻‍⚖️,才是實現他多年來的抱負,為中國的畜牧事業做出貢獻的時刻💁🏻‍♀️,他便朝著這個方向奮力前進🧚‍♂️。

1950年3月💫,鄭丕留調到北京才一個多月🪓,立即參與中央農業部和東北局舉辦的兩期馬匹人工授精訓練班📎,負責教學工作,並親自講授人工授精的基礎課——家畜生殖生理。同年6—7月🫳,農業部在華北農科所舉辦了一期包括馬🐡、牛、羊✣、豬各類家畜的人工授精培訓班🏸,由他主持🧑🏽‍🚒。這3期培訓班對推動家畜改良產生了滿意的效果,農業部於1951—1954年在東北、華北🕦、西北各地連續舉辦了8期馬、牛、羊的人工授精訓練班和講習會;此後又於1958年在廣西舉辦了一期豬的人工授精“教員訓練班”。鄭丕留自始至終參與了這全部12期訓練班的教學和技術傳授工作。同時🏵,他還翻譯了《蘇聯農畜人工授精》,編著了《綿羊人工授精》和“家畜生殖生理講義”🙍🏼‍♀️🙏🏿。

鄭丕留在60年代為我國第一次冷凍精液技術學習班介紹了國外奶牛凍精的發展和應用情況🖱🛖。在農業部和有關技術人員的協作下🧏🏼‍♀️,1966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奶牛凍精種公牛站,從此我國的人工授精技術進入了用超低溫保存精夷新時代👨🏻‍🍳。

早在50年代🧚🏽‍♀️📯,他就兼任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教授,開設家畜生殖生理及人工授精課程;60年代又應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系邀請🙍‍♂️,講授家畜生殖及人工授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鄭丕留為國家培訓了大批家畜人工授精技術人員,為迅速而大規模地推廣應用人工授精改良家畜,竭盡全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中國家畜人工授精的開拓者和傳播者。

對家畜生殖生理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鄭丕留曾對家畜生殖生理的許多問題進行過研究和探索🎅🏼,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驢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生理研究驢為我國農村重要役畜,但較少有人研究👳🏽。1953年他對驢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生理作了系統深入地研究,著有《驢的生殖器官及生殖生理》一書💐,是我國在這方面的第一部專著。

研究射精次數對精液質量的影響鄭丕留於40年代對公兔及50年代對公羊的試驗結果都表明👈🏿,增加采精頻度對精液質量及性行為等都可能產生嚴重影響。1953年👨🏼‍🏭👠,他對公驢進行了采精頻度的試驗🤵🏻‍♂️,結果同樣證明增加射精次數可使射精量、精子密度、射出精子總數🔉、精子形態和活力逐步遞減🫳;性欲也逐漸減退🎿。甚至見到,接觸到母驢仍不能引起它產生性行為,即使強使其爬跨母驢,亦只是“空跳”而拒絕射精。這項研究對如何適當地增多采精次數而不致影響精液質量和性欲,提供了依據🦸🏿‍♀️,在配種實踐中具有指導意義。

提高公馬配母驢種間雜交受胎率的探索鑒於馬驢種間雜交繁殖驢騾的受胎率低🦋,鄭丕留和研究小組在1954年起采用馬驢“混精”方法👃🏻,即用失活精子的驢精混入正常馬精🦸🏼‍♂️,得到可以提高受胎率的效果。此外🛖👩🏻‍🦽,對懷驢騾的妊娠母驢的存在胚胎退化率高✂️🙂‍↕️、流產率高以及難產率高的“三高”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了改進意見,為各地繁殖驢騾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豬生殖器官和機能發育的系統研究1964—1965年🧽,鄭丕留和研究小組對公🛞、母豬自幼年至性成熟(2—8月齡)在生殖器官的解剖學和組織學,以及性行為和生殖機能的發展等方面作了較系統而深入的觀察;並進一步研究了不同營養水平對公、母豬生殖器官和生殖機能發展的影響,以及公豬采精次數對精液品質的影響🧑🏼‍🍼。這一系列研究共發表了6篇有關報告。

精液冷凍保存研究早在1962年🛀🏽,為了在農村缺少液氮低溫設備條件下保存各類公畜的精液🩲,鄭丕留與研究小組作了一系列試驗🐑,結果表明🚑:公牛、公羊的精液在3—5℃📹、公豬的精液在13—19℃是保持精子活力的最佳溫度。這一研究結果在當時具有較高實用價值🙎🏿‍♂️。

80年代初,鄭丕留主持國家科委下達的攻關研究——“綿羊精液冷凍保存技術”🏊🏼‍♀️,由中國農科院畜牧所組織新疆、青海🐜、內蒙古等5個省、自治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應用試驗,從7000多頭受配母羊中得到了較高的受胎效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引起了國外的重視。此項研究成果於1982年獲得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除上述探索研究外📲,鄭丕留十分註意近年來國外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1979年他意識到胚胎移植對改良畜種和人工授精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因而除介紹國外發展情況外🏌🏽🧮,還親自和有關單位研究人員一起,在上海和黑龍江分別進行奶牛和黃牛的胚胎移植試驗。這是我國胚胎移植的開端⚾️🪵。此後他又多次參加全國性的奶牛胚胎移植會議📔,推動了我國胚胎移植的研究🏊🏽‍♀️。

主持全國畜禽品種調查和《中國家畜家禽品種誌》的編撰

“文化大革命”中👩🏻‍🎨,經過10年辛勤創建,人員、圖書、儀器和設備初具規模的中國農科院畜牧所🎛👆🏼,奉命於1970年遷往西寧與青海畜牧所合並🏊🏼‍♀️。鄭丕留在蘭州安頓好中轉遷運工作後🧺,被調回北京中國農科院科技情報所編寫國外畜牧科技資料,1978年被任命為該所所長👵🏼♿。1980年畜牧所遷回北京,鄭改任畜牧研究所所長。

鄭丕留多年來一直重視我國家畜品種資源的調查和改良。早在1955年,他曾組織和主持“三河馬調查隊”的調查工作。參加該工作的有軍委馬政局及農業院校等12個單位的養馬專家⛑️、教授24人,對三河馬的自然環境條件🚴🏼‍♀️、品種形成歷史、體尺體形、挽乘能力、飼管情況等都作了詳細調查✡️。這是新中國建立後對我國優良家畜品種第一次規模較大、內容全面的專題調查研究🚶‍♀️‍➡️。事後他還組織編寫了《三河馬調查報告》專著,為品種資源的調查作出了範例🔸。

“文化大革命”期間,科研工作停頓。1973—1975年👨‍🎓,鄭丕留又遭車禍🎏,造成嚴重腦挫傷,被迫病休兩載🏤。病愈後🐓,由於當時他已無實驗室可進📽,遂決心轉向歷來感興趣的家畜品種資源的調查研究🎻。他要奪回多年未能工作的損失,竟不顧身體尚未完全康復😟,在1975年就多次去外地參加全國性的各種育種會議(包括馬🚶‍♀️、牛⛷、羊、豬)⛵️,並做了6次學術報告。1976年以後,又去雲、貴🙅🏿、川三省及廣東、海南等地進行家畜品種改良調查研究,參加全國性地方家畜品種座談會。

1979年初🤛🏿,國家對農業自然資源十分重視,列為國家重點研究任務的第一項🥲。同年4月,在長沙召開了“全國畜禽品種資源調查會”🐖。會後,農業部將家畜家禽品種資源調查和《中國家畜家禽品種誌》的編寫列為部的重點科研項目👨🏽‍🍳,並授命鄭丕留主持此項工作🧈。這是我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畜禽品種資源調查😯,參加調查的有數千人次,歷時5載🧔🏿‍♀️。

1981年由農業部批準👉🏿,正式成立《中國家畜家禽品種誌》全國編委會🍧,由鄭丕留任主編🏊,參加編寫的有專家、教授共70人。1986—1989年陸續出版了中國馬🔝、驢📉、牛、羊、豬🙋、家禽品種誌共5卷。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詳細記載家畜家禽的誌書🖌,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

全國畜禽品種調查和《中國家畜家禽品種誌》的出版,在國內外都受到極大重視和很高的評價。為此,1985年農業部授予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

鄭丕留在美國求學時,曾是美國畜牧學會會員🪼,美國科學會Sigma—Xi和Phi Sigma會員。80年代以後,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開展🧼,他先後擔任過國際動物繁殖及人工授精大會常委會委員,聯合國糧農組織動物遺傳資源專家小組成員🧙🏿‍♀️,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終身榮譽會員”和日本養豬學會名譽會員。

他非常關心並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曾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介紹我國家畜人工授精的進展和研究成果。

1959年在保加利亞召開的國際農畜繁殖生物學及病理會議上作了“提高母馬受胎率及公馬配種率”的專題報告👩🏽‍🦳,並由保加利亞科學院印成俄文本專篇🤛🏽。1961年在荷蘭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動物及人工授精大會上🧑‍🏫,他提出了有關我國馬匹人工授精發展情況的報告🧙🏽‍♀️。1980年🫱🏿,他和幾位專家教授總結並寫出了《中國家畜繁殖及人工授精進展》綜述,同年由他在西班牙召開的第九屆國際動物繁殖及人工授精大會上作了報告。上述幾次報告都受到了國外的重視。

鄭丕留還多次對外介紹我國豐富的家畜品種資源🧙。

1978年⤴️,中美尚未建交,他應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主席M.E.恩斯明格(Ensminger)博士的邀請赴美講學,作了有關“中國畜牧概況”的報告,較系統地介紹了我國的家畜品種資源。這是中美中斷邦交30余年後中國學者首次赴美進行畜牧科學交流✒️。

1980年,他對來中國訪問的美國科學院畜牧代表團詳細介紹了我國家畜品種及生態特點🦅。團長密執安大學J.A.霍弗(Hoefer)副校長征得鄭的同意後🔮,將該講稿編入他所著的《中國畜牧》一書的第二章。1983年4—5月,他應美國農業部邀請,在華盛頓為美農業部及康奈爾大學對我國家畜🛐,特別是對豬的優良品種和育種作了報告。1983年夏,他出席東京召開的第五屆世界畜產大會👐,作了有關我國特有的高繁殖力豬種——太湖豬的報告。會後由英國PNI雜誌主編R.布勞德(Braude)博士在該刊物上發表。1983年秋,他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動物遺傳資源專家小組成員,出席在羅馬召開的該小組會議🔍,並應邀作了有關“中國動物品種資源及建立數據庫可能性”的報告。1984—1985年,他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刊物《家畜評論》約請,向國外介紹了一系列我國家畜地方品種⏸,陸續刊出的有黃牛、綿羊及豬的品種等3篇🥝。其中兩篇被譯成日文。他還應日本養豬學會會長丹羽博士的邀請👇,於1989年春赴東京,在該學會創立25周年紀念大會及第51屆年會上作了“中國豬品種資源及其利用”的報告,全文被譯成日文🐬,刊登在1990年該學會雜誌上。

鄭丕留自1956年後,多次率團或參加赴國外學習、考察和出席有關畜牧科學的國際會議🐲,到過歐、美◽️、澳💮、日等16個國家。他十分註意國外畜牧業及其科技發展新動態,每次回國後便積極用文字或在會上向國內作介紹,其中已發表的有保、澳、瑞士🧑🏽‍🔬、丹麥、荷蘭🚵🏿‍♀️、英💇🏿、意、法、日等國畜牧業考察報告🚘,以及第九屆國際繁殖大會、第五屆世界畜產大會等論文報告的詳細內容介紹。他對國外有關生物技術進展亦曾多次介紹。近年來,他從個人通訊中獲悉法、英利用我國高繁殖力豬種進行了很多研究🟩,很值得我們借鑒🐡,對此他在1985—1990年曾4次作了報道🦝。這些工作🧜🏼‍♂️,對促進我國畜牧科技及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鄭丕留在從事畜牧科研之余🧎🏻‍♂️,還潛心於著作,已發表的有研究報告72篇,譯、著書籍7種,論述25篇♞,出國考察報告16篇。他的英文原著《中國家畜品種》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出版後,又出版了西班牙文和法文兩種譯本;中文原著《我國家畜品種及其生態特征》有日文譯本📍;另有8篇論著有俄譯及日譯本🧎🏻‍♂️,也都起到了國際學術交流作用💃🏿。

此外,鄭丕留與國外同行經常互贈書刊🚤👨🏽‍💻,並將國外寄贈他的多種畜牧科技書刊,尤其是把其中一些關於家畜品種育種、繁殖科學🤒、遺傳工程👨🏻‍🌾、生物技術等方面新書及研究成果專集,轉贈給北京圖書館🦸🏽、中國農科院文獻中心和畜牧研究所,以及北京農業大學等👩‍🎤👧🏽,以供更多的人參閱,擴大國內外學術交流🏊🏼‍♀️。

1956年鄭丕留在參加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科技發展規劃會議期間👏🏻,遇見他清華大學心理系的老師孫國華教授時說:“我是一個心理學的逃兵🧑🏿‍⚕️。”孫國華回答說🆓:“你現在已是一個畜牧學的新兵📧,這就很好,國家需要有你這樣的新兵👲🏻。”這個當年的新兵🤞,現在成了一個年已耄耋的老兵了。他在畜牧戰線上奮戰了近50年🧙‍♂️。他作風謙遜,熱情誠懇,平易近人,善於與人合作。他經常說🫲🏿,如果說他有了一點成績,作出了一點貢獻😼,應首先歸之於集體。他尤其關心年輕一代的成長,認為他們思路開闊🐭,進取心強,發展前途不可限量,“長江後浪推前浪😼,是歷史的必然。”他嚴於律己⛹🏻‍♂️,治學嚴謹🤠,他周密的科學試驗設計和熟練的操作技術🙅🏻‍♀️🚵,為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做出了榜樣。

鄭丕留曾參與製訂我國1956—1967年和1963—1972年兩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曾任國家科委畜牧組副組長和農業生物學組副組長👩🏽‍💼👩🏿‍🎓;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業學科評議組第一屆成員🛶。他曾當選為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榮譽會員🩳。他曾擔任《畜牧獸醫學報》主編、名譽主編↕️;《中國家畜家禽品種誌》主編,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當代中國畜牧業》🚣🏻、《中國畜牧獸醫近代史》等巨著的編寫🫱🏽。

鄭丕留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7年10月➾,鄭丕留退休了。但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他不顧年邁體弱,仍不斷應邀出席各種學術會議。進入90年代後,他還在組織20多位專家教授編寫《中國家畜生態》👨🏼‍🍳,竭盡全力,為我國畜牧科學技術的發展再做貢獻。

簡歷

1911年1月9日 生於江蘇省太倉縣❤️‍。

1930年 畢業於上海國立暨南大學附中高中師範科。

1934年 畢業於北平國立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獲理學士學位👨🏽‍🦱。

1935—1943年 先後在北平清華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1943—1945年 赴美深造🚫,在康奈爾大學畜牧系獲碩士學位。

1945—1948年 進威斯康星大學遺傳系,獲博士學位🛸。

1948—1950年 任南京中央畜牧實驗所簡任技正、家畜改良系主任。

1950—1957年 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畜牧系副主任🧭。

1957—1970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畜牧研究所副所長🔮。

1970—1978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1978—1980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所所長👨‍👩‍👧‍👧。

1980—1987年 先後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所長、顧問。

1987年10月31日 退休。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