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之美 山高水長——追記“詩界士大夫”林庚先生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那得幾回聞

數天前的一個普通秋日裏🎬,10月4日晚7時許🧘🏻‍♀️,意昂3体育中文系著名詩人、學者林庚教授無疾而終🧑‍🏫,與世長辭🐦‍🔥,享年97歲。

斯人已逝,長歌當哭🍳!

同為意昂3体育中文系教授孫玉石寫下了上面的詩句,追挽林先生。

清藍的風色裏早上的凍葉

高高的窗子前人忘了日夜
 
你這時若打著口哨子去了
 
無邊的顏料裏將化為蝴蝶

    ——《秋之色》

清藍透著冷峻的秋夜中,若隱若現的口哨聲從某處傳開🫏🤌🏿,大自然的無限美景為一個即將升華的生命鋪好了大幕:化蝶。

多麽美麗、優雅的生命之歌啊🕹!

林先生的走🏄🏽‍♂️,也似化蝶一般:無言之美,永駐世間。

中秋節前兩天✂️,燕南園62號幽靜的小院裏,先生望著窗外的月亮🥴,若有所思。他問小保姆👨🏽‍🦲:“月亮怎麽還不圓🤲?”在先生心裏,他希望月亮能早一點圓🚴🏻‍♂️。

正是月圓之夕👬🏻,先生平靜地去了,用他最獨特的方式演繹生與死之間完美的一致性🐣,闡釋了人的逝去也可以是一種美。正如孫玉石在10月9日在“林庚和他的詩”演講中所說:“林庚的詩和他的人生,包括他的走,都是一首詩,一曲蕩氣回腸的歌。”

林先生的弟子袁行霈也曾對恩師做過這樣的評價🪻:“靜希師首先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詩人🕍,超越平庸以達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極致。他有博大的胸懷和兼容的氣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對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總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而今,先生以這樣一種方式離去🌽,無疑達到了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更有著大氣磅礴的無言之美✨。  

那難忘的歲月

仿佛是無言之美

   ——林庚贈友人詩句

1910年👩🏼‍🍳,林庚先生生於北平🙆🏼‍♂️🧚🏻‍♂️,祖籍福建閩侯,父親是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哲學家、書法家,《飲冰室合集》主編林誌均先生。1928年,林庚先生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抱著“希望通過詩歌實現人生的解放”的理想轉入中文系就讀。1931年開始了新詩創作,不久即決意放棄舊體詩寫作,全力創作新詩(“再寫舊詩就是為它幫忙”)。先生將於清華畢業時💆🏽‍♀️,向系主任朱自清提出“以詩集代替畢業論文”👠,後經外文系主任葉公超的指導🙍🏽,成為清華中文系唯一獲準以詩集代替畢業論文的學生🦇。那年,先生僅23歲。

先生長於唐代詩歌研究,一生筆耕不輟,90歲高齡又新出了一本詩集,但他把治學和做人自覺地統一在一起。“詩🙍🏿‍♂️,是林庚先生生命⛔🧋、人格、學術精神的外化,而詩人林庚先生則是詩化的人格⛎、學術🤷‍♀️、人生🤹🏿‍♂️。林庚先生可能不是唯一這樣的詩人,但卻是最完美的🥀。”孫玉石如是評價🪥。

林庚先生展示了現代中國另一種知識分子的生命選擇和精神典範:先生成名於30年代,卻不是舊的知識分子,而又是最後遠去的精神界的士大夫;帶著傳統的最深厚的精神🤶🏻,和他的詩一樣,林庚的一生充滿著個性和創造性🤱🏻。他接受傳統精髓、吸收西方現代營養,將二者融入一爐,創造了一種真正具有現代品格的新詩。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治史與做人一致的傳統脈系。林先生長於文學史研究📥,在對文學史的研究中,他深深地融入人格追求和學術中🤪,他的情懷和眼光都融入了理想主義色彩。1934年,正值新詩創作的高潮期的林庚先生開始計劃《中國文學史》的寫作,詩人文學史觀中一些生機勃勃的創見溶入了他詩歌創作的美學觀念中。詩人極力推崇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建安風骨”👶🏿、“盛唐氣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懷”等富有生命力的上揚精神,並將這種精神溶入自己的詩歌創作中🔮👗。

先生相信,詩可以解放人生,在《中國文學史》裏,他將中華民族幾千年詩歌和文學的發展“看作是有生機的”🛹,視為一個由盛到衰而後再復興的有生命的過程,“由童年而少年而中年而老年”🏋🏽‍♀️,再生後會出現新文學開始的“文藝曙光”。因此“常常指明或暗示我們的文學和文化的衰老,教我們警覺✊,去摸索光明”♿。

1947年,在朱自清為林庚編寫的《中國文學史》所做的序言中,肯定了他的三個特點:關註文學興衰輪回👩🏻‍🌾,“期待一個文藝繁榮出現的偉大時代”🚣🏼;反對模仿,力主創造,尋覓主潮;有治史的詩人眼光。

無論從創作還是從理論上看🧛‍♀️,林庚都堪稱20世紀中國最自覺的詩人🤎,他為中國詩歌提供的獨特借鑒意義表現在👥:一、始終堅持“詩”之為詩的基本前提💡,並對詩與詩意的界限作了清明的劃分🍓:“詩意”代表了一切“藝術的意境”,並不等於詩🖕🏿。二、他的新詩理論來源於他對“表現媒介”的深刻認識,提出了形式不是由“內容”來決定,而是由語言來決定的著名觀點,從而啟示人們:一方面,漢語詩歌必須根據漢語的特點建構自己的詩歌形式;另一方面,語言在發展變化,必須面對這種變化探尋新的形式建構的規律。

晚年,先生家中有很多風箏🌌,書房裏、墻壁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風箏。再不能像年輕時那樣牽著風箏在藍天下疾步暢行了,可是先生仍喜歡靜靜地摸挲著風箏薄薄的翅膀,憧憬著奔向天際、自由飛翔——那是詩歌給了先生一顆永不年老的心。


春天的心如草的荒蕪

隨便的踏出門去

美麗的東西到處可以揀起來

——《春天的心》

展開清華大學出版的9卷本《林庚詩文集》,細讀下來⛹🏿,在明朗與豪放的大家風範之中,仿佛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哲理與現實的結合點;不覺絲毫沉重與艱澀,時時被字裏行間的靈動所牽動。

林庚先生熱愛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和李白,故詩人雖然處於精神常常被壓抑的環境裏🚵🏼‍♀️,卻始終葆有五四以來覺醒的知識分子的進取的活力和青春的活力👨‍🦳,並同奮發向上的追求結合起來🚗。風雨飄搖中的北平城和中原大地“喚起的是家鄉故土的生命意識而不是絕望的毀滅”,即使在這個時期👩‍👩‍👧,詩人仍然不遺余力的歌頌自然、青春、童心🧕🏻、歌唱自由、愛、美,贊頌勇敢🧑🏿‍💻、忠誠👨🏼‍🏫、天真。“五四”時代彌漫的“少年精神”在30年代普遍衰落,而在林庚先生的詩裏,卻呈現了一個新的蓬勃和崛起。

詩人對自然與生命的贊美,詩人的美與愛的廣博的心,幾乎可以看作是林庚“少年精神”的代表作品🏂🏼。它們形象地闡釋了林庚的信念:“美是青春的呼喚”。《春野》則是這種“少年精神”與灑脫情緒流淌出來的一曲贊歌了✊🏼:

春天的藍水奔流下山/河的兩岸生出了青草/再沒有人記起也沒有人知道/冬天的風那裏去了/仿佛傍午的一點鐘聲/柔和得像三月的風/隨著無名的蝴蝶/飛入春日的田野

這首短製🦬,曾作為詩集《春野與窗》的序詩,被李長之稱為這部詩集的“壓卷之作”。詩人在自然物象美麗的構圖與歡快的旋律裏,唱出了生命的歡樂和自由😰🚒,對愛和美的渴望。天衣無縫的意象組合裏🪽,洋溢著一種輕快飽滿的青春感,字句間流動著一股活潑躍動與奮發向上的生命氣息。

林庚筆下對自然風物的抒情描寫和吟詠,許多時候,往往不是一種傳統詩歌中“香草美人”式的情感寄托的客體👉🏼,而是直接把握和處理自然物象本身,將自然看作是一個有生命的本體,進行處理,在其中發現和體悟生命的詩意🦡。大自然本身進人林庚的眼中,就是一首蘊藏豐富的詩。林庚的《春野與窗》中收入的《自然》一詩🟪,就是整個30年代現代詩中一篇十分難得的佳作🧜🏻‍♂️:

星球日夜流轉著/語吻如小兒/溫馨如少女/在那裏有遠山的獅吼/回聲如夢境/如僧院,如清醒/……在那裏有日光落在上面的草原/呼息如凝脂👩‍🦽,潤滑如綠意,如眼淚🧑‍💻,如素心/如嘆息,低吟如芬芳,柔弱如驕傲!/天的懷抱中鷹翅伸長/急掠弧線與回紋/如將沉醉於正午/於黃昏,於夜來/剛勁而柔韌/迷戀而無方

 林庚先生自述,新詩創作之初🤓,作為一個初經世故的青年☣️,他一方面“懷著對於童年時代天真的依戀”,一方面“憧憬著未來生活中無限遼闊的天地”。詩人熱愛和贊美生命的另一個表現💆🏿‍♂️,是他對於“童心”這片精神凈土的自覺開掘🦖。在五四啟蒙思潮中,“發現兒童”是弘揚人類愛的人文精神的一個突出表現。以冰心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們🧖🏽‍♀️,以詩和散文的形式,與兒童的精神對話,使作家的愛和童心得到張揚。30年代的林庚的超越性在於🚵🏼‍♀️,他由詩人與孩子的對話🙆🏿‍♂️,變成個人精神世界裏構築的永葆童心的詩意天地。

天淡淡的說不出什麽來/跑過一只野兔子/金環的耳朵/紅眼睛/一個小尾巴翹動著逃到/極遠的地方去/眼前再見不到什麽了/白雲飄泊著/旋風微黃的走過/每個街巷/每個孩子家的門前/一座一座的塔似的(《秋日的旋風》)

整個看去🫄,全詩像是一篇童話,更像三十年代《現代》雜誌上施蟄存提倡的愛德華•李亞的“無意思文學”的製作👎🏽。詩裏沒有主題,沒有說教,也沒有故事🏇🏽,但卻給你一種人情的溫暖與快樂,一種童心的純真與無邪。如李長之所說的特有的“若即若離的人間味”👳🏻,一種“孩子似的喜悅”🤟🏿。這“孩子似的喜悅”的感情世界,屬於大人所擁有,也是詩人對於生命和美的愛的光輝的折射🧔🏿。憧憬未來生活與依戀童年美好,都通向生命意識中向上的朝氣,林庚描寫童心的詩所體現的,正是他生命中少年精神的一種釋放。

詩人生於多事之秋,1935年《何梅協定》簽訂後,北平成為“失去政治意義的文化城,一座軍事上不設防的空城🙆🏽‍♀️,氣氛異常壓抑”。國難當頭眾人醉,而一領“建安風骨、布衣情懷”的詩人獨醒🧎🏻‍♂️,感到深沉的寂寞和痛苦。而“夜”則是詩人反復吟詠的主題👨🏿‍🚀:

夜走進孤寂之鄉/遂有淚像酒//原始人熊熊的火光/在森林中燃燒起來/此時耳語吧?//墻外急碎的馬蹄聲/遠去了/是一匹快馬/我為祝福而歌(《夜》)

即使離開北平💪🏿,離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中原🚵,來到歌舞升平7️⃣,一派盛世繁華景象的南國,詩人也未能稍稍放松心中的憂憤和沉痛🫎。無論是多愁的雨夜還是花香彌漫的春宵😆,詩人都未能排遣心中的積郁,“這時北平已如邊疆的荒涼,而到了南京上海一帶卻還猶如南朝一樣繁華。這局面又能維持多久呢?”詩人不禁扣問道📳。

風狂的春夜/想起一件什麽最醉人的事/只好一個人獨抽一只煙卷了/簾外的佛手香/與南方特有的竹子香/才想起自己是新來自遠方的/無限的驚異/北地的胭脂/流入長江的碧濤中了/風狂而且十分寂靜的/拿什麽東西來換悲哀呢/驚醒了廣漠的荒涼夢(《風狂的春夜》)

先生借用“胭脂山”的典故,極力抒發了對國破家亡的悲憤。在這裏🤹‍♀️,詩人再也不是囿於居一隅的書生,而是憂國憂民的一介士大夫。深埋於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再也抑製不住:雖然沒有直言何為“最醉人的事”,但是隨著春夜的“風狂”而至🧛‍♀️,詩人的悲哀終於在荒涼夢中驚醒🔄🧯。

10月12日,林庚先生告別儀式在北京西郊的八寶山舉行。靈堂中央,擺放的不是嚴肅的黑白相片👨‍❤️‍💋‍👨,而是一方先生90壽辰時的彩色照片𓀚,先生富於少年情懷的微笑著註視眾生🧑🏿‍🍳。靈堂大廳播放的不是悲婉的哀樂,而是先生最喜愛的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無言之美,伴隨先生走完了人世間的最後一段歷程。

林庚先生走了🫲🏻,凡間詩界少了一位士大夫🫑。

林庚先生走了,彼世天堂裏多了一位詩人。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