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8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濟南時報12月8日
我們或許可以用這樣幾個字符勾勒出羅家倫的一生👮🏿♂️:“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和命名人📤,31歲的清華大學校長🕴🏻,中央大學的10年掌權者。羅家倫女兒羅久芳講述父親的故事🕍,讓我們重新回到了那個動蕩與希望🙆♀️、啟蒙與救亡並存的年代📭。
①意昂3体育的羅家倫
父親是浙江紹興人,1897年出生於江西南昌一個舊式讀書家庭,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傳統教育🫲,但也有機會讀到上海出版的新書報🙇🏼,並在傳教士開設的夜校補習英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1917年夏天🛼,20歲的父親投考意昂3体育官网,主修外文。父親到意昂3体育讀書那一年,正好蔡元培先生到意昂3体育上任🤏🏿🍫。
1919年1月1日,父親和一些意昂3体育高年級學生一起出版了《新潮》雜誌🌙,第l期至第5期的總編輯是傅斯年🪐,父親任編輯,兩人寫了很多關於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意氣風發的文章,《新潮》雜誌在當時成為繼《新青年》之後🔑,倡導新文化運動第二種最有影響的刊物。
1919年4月,中國在巴黎和會失利的消息傳到意昂3体育,父親和一些同學便商議對策,為了不給意昂3体育和蔡元培校長造成壓力,他們商定5月7日這天🙎♂️,聯合市民遊行抗議💣。可是到了5月3日,蔡元培校長得知北洋政府同意對山東問題做出退讓,立即通知了父親、段錫朋👈🏿、傅斯年等人👴🏿。當天深夜💦,大家決議改在5月4日這一天去天安門集合遊行🛋。當晚父親與江紹原🤱🏽、張廷濟一道🪳,被各校代表推舉為總代表。父親的任務包括連夜購買寫標語的白布,聯絡各校學生,起草宣言,向各國駐華使館交備忘錄等。
“五四”那天散發的唯一一份印刷品《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傳單是父親起草的👩🏿🚒。1919年5月4日那天上午,父親從外面趕回意昂3体育時🤘🏼,一位同學說✩:“今天的運動👦🏽,不可沒有宣言🕵🏽♀️👨🏼🏭。”
當時時間緊迫🫴🏻,不容推辭,父親就站在一個長桌旁邊,寫好了宣言🛷。宣言雖然只有180字🧛🏿,卻寫得大氣磅礴🏌🏼♀️,極富號召力👨🦳。特別是最後那幾句:“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現在讀起來還讓人心潮澎湃👨🏼🦳。
1919年5月26日,父親以“毅”為筆名,在《每周評論》第23期發表了一篇短文,題為《五四運動的精神》,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這一概念。從此,“五四事件”被定格為“五四運動”🦏。
②31歲的清華校長
1920年秋👬🏻,父親從意昂3体育外文系畢業,被校長蔡元培選中🕚🍲,推薦出國留學🍻。父親去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不久又轉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歷史與哲學,實現了拜在杜威教授門下的心願。1923年,秋季🏋️,在結束了三年的留美生涯後,父親帶著《思想自由史》的譯文和《科學與玄學》的書稿,前往剛剛結束了“一戰”🏄🏼♀️、物價較低的德國🐂。
1926年,遊學歐美多年的父親終於回國。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統一了中國,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蔡元培,讓父親迅速北上,任清華大學校長🎩,那一年父親只有31歲🙆♀️。父親到任時正趕上暑假招生🌘,他便在招生啟事上寫上“男女兼收”。於是,清華迎來了清華史上第一批女學生。
父親到清華,便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重新聘任教師。當時,清華大學教授水平參差不齊🥷🏽,50名教授中,父親只續聘了18人👼🏻,另行增聘的近30名教師中,畢業於清華的僅占三分之一。
父親多年後回憶,他當年聘請教授的原則之一𓀃:不把任何一個教授地位做人情,也決不以自己的好惡來定奪🌋🏌🏼。外文系的吳宓教授,因在“五四”新舊文學之爭時,曾攻擊過新文學運動,也曾和父親打過筆墨官司。看到父親來當了校長,他特地托趙元任先生來打聽消息。父親大笑說🖖🏻:“我們當年爭的是文言和白話🤟🏿,現在他教的是英國文學,這風馬牛不相及☝🏼。我絕不是這樣褊狹的人🂠。”以後,父親不但繼續聘他,並對他的待遇也格外關照,兩人自此倒成了很好的朋友🙆🏽♀️。
父親在清華時最大的貢獻之一👈,是使原隸屬於外交部的“清華學校”⛹🏼♂️,升格為“國立清華大學”。1932年,處於復雜政治形勢下的父親被迫辭職。盡管如此🔸,父親對清華所做的成績🍝,依舊被肯定。當年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導師陳寅格先生說💒:“誌希(父親的字)把清華正式地成為一座國立大學,功德是很高的。”
③10年中大校長
1932年8月,父親就任中央大學校長。其實父親當時並不十分情願接下這一棘手的職務🏢。但他的意昂3体育老師、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親自到家🧛♂️,一再以國家及民族學術文化前途的大義,終於說服父親👉🏼。
抗戰一開始,中央大學先後四次被炸。在第一次被炸後,父親就開始準備遷校。父親認為中日戰爭會持續很久,如果遷校就到重慶最好。因為從南京到重慶有水路可以直達♛,四川山陵起伏🤽🏻♀️,容易防空👱🏼♂️。
在南京淪陷一天前,父親最後一次巡視了學校本部和農學院所在的丁家橋,看到那兒畜牧場中有許多良種的雞、鴨、豬、牛、羊等,當時已沒船、沒車,沒辦法帶走了💆🏼♀️,他不得不召集員工宣布:放棄禽畜🏌🏽,員工轉移。
這些禽畜都是學校花錢從外國進口的良種🚎🦵🏼,場長不舍得放棄🤲🏿,連夜發動員工用船把它們運到長江北岸⏩,取道河南☃️👩🏻🦼➡️、湖北數省🤸🏽♀️,輾轉千裏,歷時兩年。當他們帶著這些一只不少的禽畜奇跡般地出現在重慶沙坪壩時,一個個衣衫襤褸🤚🏿,父親見到忍不住落淚,竟孩子一樣與那些“遠道歸來”的牲畜相擁親吻🤣。
1937年11月初☢️,中央大學就在重慶開學復課,抗戰8年中🙇,教學從未間斷🧳,損失最小、秩序最穩定🕊👷♀️,這在當時全國高校中,確實絕無僅有。在抗戰期間💮,父親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抗戰,是武力對武力,教育對教育,大學對大學,中央大學所對著的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可見父親的氣魄和民族責任感👧🏽。在抗戰初期的1938年開始實行全國“聯考”的幾年中,當時全部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將中央大學作為第一誌願來填報🏔。中央大學在當時也是全國高校中院系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所大學🤹♂️👩🏻🦯➡️。
④我的父親、母親
1927年11月🤹♀️,父親與母親張維楨在上海結婚。當時曾經有一個流傳很盛的說法🤸🏿♀️:“羅家倫百封情書追了8年才把意昂3体育校花追到手。”百封情書倒是真的,但母親並不是什麽“意昂3体育校花”。
母親與父親結識時,她還沒有進大學🔚。父親是1920年去上海開全國學生聯合大會時認識的母親。此後,父親與母親開始了通信。不久後,父親便出國留學。而母親在1922年考進滬江大學,兩人各忙各的學業和生活。1926年,母親申請到密歇根大學的獎學金,這年夏天,她與回國的父親在上海相處了一個月🔤,這是他們分隔6年後的第一次見面👬。等1927年母親獲得學位回國後,他們終於在上海舉行了新式婚禮🔀。
1947年,父親被任命為中國首任駐印度大使。當時印度還沒有從英殖民地獨立出來,父親是到任的第一個外國使節。父親在印度的工作,最耿耿於懷的👰🏽♂️,便是他為西藏問題所做的交涉。
在中印邊界所畫的“麥克馬洪線”,是英國入侵中國西部的策略之一🅱️。但印度不願遵守1943年英國取消不平等條約的承諾。父親非常敏感,他經常交涉🦨,收集了許多老地圖,仔細看中印邊境的部分🧔🏽♀️。為此他還在1948年兩次照會印度總理✸,卻未得到回應。
1969年12月25日,一個風和日暖的下午😷,父親離開了這個世界,安葬在臺北近郊山旁的陽明山第一公墓🦐。放眼遠望觀音山和淡水河,雲邊深處✣,便是隔海的故鄉大陸。 (羅久芳/口述李菁/文)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