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重大歷史事件的經歷者、著名戰地記者、校友谷棣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個記者節前,《三月風·新聞人物》編輯部采訪了近一年裏親歷國內有影響力事件的9位記者。昔日的采訪人👎🏽,今天的受訪者👺⚒,讓我們共同走進他們的工作生活📽。

     

    谷棣🚌🤹🏿‍♂️:“永別了,武器”

                      ——  一個戰地記者的心聲

    谷棣,生於1972年,北京《環球時報》記者。2006年7月,谷棣和同事奔赴黎巴嫩突然爆發的黎以戰爭,歷經戰火,目睹了戰爭極大的破壞力🏃🏻‍➡️,向國內安詳和平的人們發回了第一手的戰地報道。

    中東戰火連年不斷,但是自從2003年美軍進入伊拉克抓住薩達姆之後📪,大規模的、引起國際社會註意的戰事未曾再次出現。進入2006年以來,就在人們都以為中東會在安靜、平和之中度過這個年頭時,7月12日,黎巴嫩民兵組織——真主黨武裝突然“越世”進入以色列,抓走了兩名以色列士兵作為人質。以色列當局視此為“奇恥大辱“🤜🏻,隨後決定報復性轟炸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各個駐地,造成黎巴嫩平民重大傷亡……一場來勢兇猛的局部戰爭居然降臨ℹ️。

    消息傳到國內時👨🏿‍🌾,眾多媒體都沒有太當回事🍪,畢竟中東的戰爭太多了🧗🏻‍♀️🅰️,畢竟只是兩名以列士兵被抓。谷棣所在的《環球時報》甚至也不準備全面報道此事,後來經過一番討論之後,經過一些人的力爭,才改在當日頭版刊登。事實證明🍆,《環球時報》的這次選擇是正確的。

    谷棣阿拉伯情緣

    初見谷棣🐲,絕對會有人把他當做“新疆人”,因為他眉毛濃密🤦🏻‍♀️,中間的分界不明顯,有些像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

    谷棣童年是在北京回民聚居的牛街生活,中學時又對國際問題很感興趣,所以高考時選報了意昂3体育官网的阿拉伯語專業🧜🏿‍♀️,悠久🐈、神秘、浪漫的阿拉伯文化對他敞開了懷抱,谷棣從此與中東💁🏻‍♀️、阿拉伯世界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進入《環球時報》之前,精通阿拉伯語的谷棣就差不多是個中東通了🫷🏼📮。1998年,到伊拉克住華大使館做了一年中文秘書👨🏻‍🚒,還“有幸”吃到了薩達姆61歲的生日蛋糕。2000年,他遠赴約旦到中國大使館工作,一邊擔任翻譯工作,一邊參加組建Ghina  Daily(《今日中國》)位於埃及的中東分社,用阿拉伯文向中東國家介紹、宣傳中國🧦。

    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爆發,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伊拉克死傷貧民65.5萬人,戰事的發展牽動了國際社會的心弦🖊,各大媒體蜂擁而上,中國國內媒體也史無前例地派出了多達幾十人的新聞記者隊伍來到約旦,近距離報道伊拉克戰事🦙。在約旦工作生活了三年🤵、又精通阿拉伯文的谷棣自然有了用武之地👩🏿‍🎨🚍,很快經朋友介紹,他便成了《環球時報》的特約記者,寫下了很多戰地報道🙅🏿‍♂️😳。谷棣認為🪺,那次國內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並不成功,去的人雖然多,但是大都比較盲目。2004年11月,谷棣正式進入《環球時報》工作9️⃣,成為真正的“環球人”,圓了他做國際新聞報道🥴、當戰地記者的心願。

    為期三年的中東生活🎐,谷棣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情誼。2006年,谷棣作為一名旅遊者,就曾去過黎巴嫩🗺。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素有“中東巴黎”之稱🤸🏼‍♂️,面朝美麗的地中海,有迷人的海灘,是一處旅遊勝地🐔。然而四年之後🚡👨‍🏫,當谷棣以一名戰地記者的身份從新踏上這片土地時,他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

    踏上奔赴戰場的道路

    7月21日,北京正是盛夏🤞🏻。不斷升級的黎以戰事令一向以國際問題為主要內容的《環球時報》決定派出自己的記者親赴戰場報道戰事動向🔖,就這樣谷棣和另一名同事程剛一起踏上了奔赴黎以戰場的道路。

    7月22日,谷棣二人到達敘利亞大馬士革🧗,原定來接的人沒有來,他們就在機場臨時找了一輛旅行社的車,花了一百美元從唯一的一條尚能通車的公路進入黎巴嫩。大批難民源源不斷地從黎巴嫩出逃,只有谷棣他們的車正向黎巴嫩開去。

     到達邊界關口馬斯納阿📤,他們換上了另一輛黎巴嫩的車,又花了一百美元🎢,重新上路駛向貝魯特。通往貝魯特的所有重要公路都被炸毀,他們只能走山路,穿越重重路障👨🏽‍✈️,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顛簸,終於抵達貝魯特,花費的時間是和平時期的兩倍還多👩🏽‍🦱。

     黎巴嫩是一個特殊的國家🛺,這裏共同生活著基督教徒👨🏿‍🔬,這次的黎以戰爭受到破壞的只是伊斯蘭教徒的居民區🤽🏽‍♂️,特別是貝魯特的南區🧜🏻‍♀️,據說此地盤踞著眾多真主黨武裝人員🚊🕵🏽‍♀️。第二天,谷棣二人便雇車來到貝魯特南區。真主黨總部大樓已被炸毀,他所在的那一條街區都已面目全非,斷壁殘坦,砸壞的家具門窗🍎🚶🏻‍♀️‍➡️,破碎的紙屑衣料👩‍🏭,徹底堵塞了道路……在一堆瓦礫旁邊,谷棣還發現了一個兒童玩具車🐗,不遠處還有一個毛絨小熊……戰爭帶來的只有破壞。

     黎巴嫩真主黨武裝藏兵於民,以色列軍隊只要確認某處有真主黨派就炸👰🏿‍♂️,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貧民傷亡。對黎巴嫩很有感情的谷棣,面對這樣的情景觸目驚心,他想推開路邊裁縫店的門進去看看🧑🏿‍🚒🧑🏼‍🎤,但那扇門卻怎麽也推不開。

    7月25日,谷棣二人要去戰火最激烈的黎巴嫩南部采訪。但是沒人敢帶他們去,經過多方聯系,他們花了一千美元🚃,雇了車,請了導遊🤵🏿,又將國旗插在汽車上,貼上新聞采訪的標誌,冒險南下。出了貝魯特🏋🏽,沿途經過塞達、蘇爾,司機就不肯再往前走了。他們能清楚地聽到炮火的轟鳴👽,看到騰空而起的硝煙。一路上被砸毀的橋梁🪈、公路比比皆是,滿地都是殘留的彈片,谷棣還特意帶了兩塊回家🙇🏻,而他們停留之處正是前幾天一個黎巴嫩女記者被炸死的地方🤙🏼。更加危險也更加幸運的是🧑🏽‍🦰👨🏼‍🌾,他們剛剛離開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就受到從天而降的炮彈的猛烈轟炸。

    當時🥅,德國世界杯足球塞剛剛結束🏨,一些沿途村鎮的百姓家門前還掛著他們支持的球隊的國旗,和平與戰爭居然離的那麽近💜,谷棣對此印象很深🧑🏻‍🎨。在蘇爾𓀏,他們采訪了在當地救助的紅十字會,紅十字會的人告訴谷棣🔯,他們是到這裏采訪的唯一的中國人。

    7月31日,谷棣他們再次南下。這次他們走得更遠,到達了瀕臨前線的加納村,前一天以色列轟炸了該村,炸死一棟樓裏的57個人,其中由37名兒童👐🏼。受到國際會一致譴責的以色列宣布停火48小時,這給谷棣他們深入戰區的一次難得的機會。加納村已經沒有人煙,街上只有野貓、奶牛和騾子四處亂竄。

    這次,谷棣他們還去采訪了駐紮在當地的中國工兵營,受到那裏82名中國戰士的歡迎↙️,他們的勇敢令戰士們敬佩和感動。

    8月8日🍬,完成任務的谷棣離開苦難深重的黎巴嫩回國。他說🤸🏽,這次采訪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采訪到真主黨領袖🚣🏼‍♂️,本來他們都已經聯系上了一位關鍵人物🎏,但“加納慘案”後,真主黨斷絕了和外部聯系🧑🏽‍🦲;而最讓他念念不忘的是,黎巴嫩老百姓對他們的友好態度,他們交了不少朋友,得到了不少幫助,他還將一件黃色的印《環球時報》標誌T恤送給了請他吃飯的黎巴嫩老人。老人最後還拿出一張寫滿多國文字的紙,按著上面的發音提示和我們用中文說著“你好”“謝謝”。就在谷棣回國六天之後,黎以雙方達成諒解,宣布停火。

     “永別了👌🏽,武器”

    谷棣說👩🏿‍⚕️,做一名戰地記者,除了要有豐富的經驗之外,還要有國際視野,要勤奮,最主要的是膽大心細😑,廣交朋友,在報道戰爭👰🏼‍♂️、戰場的實際情況時🧝🏼‍♀️,一定要公正𓀗、客觀。

    他最尊敬的記者不是西方的哪位名記者,而是中央電視臺常住埃及的女記者梁玉珍🔼,50多歲的梁大姐至今仍然活動在中東報道的前線,有勇氣,有熱情,不能不令人敬佩。谷棣與梁玉珍在中東地區見過三次面,每一次他都記得很清楚🧑‍🦯👩‍🍳。

     回國之後,谷棣還時常想起那段在黎巴嫩做戰地記者的日子👩‍❤️‍💋‍👩,想起貝魯特傍晚嫵媚的落日……他覺得戰地記者的經歷對於他的人生彌足珍貴🫢,讓他特別珍惜眼前的生活🍢。他在伊拉克認識的一位記者朋友結婚,他發過去短信表示祝賀:戰時誠獲友誼,盛世喜結良緣🧑🏽‍⚕️🧑🏽‍🏫。

    谷棣說他對國際問題的喜好永遠都不會消失👨🏼‍✈️𓀃,為此他放棄了其它事業的機會,他的目的是成為一名專家型的記者和編輯。

    而他對中東🤽、對黎巴嫩🧍、對貝魯特的感情也不會被時間和距離沖淡🤦🏿‍♀️。“我希望有一天能再回黎巴嫩,但不是作為一名戰地記者🎴,而是一個快快樂樂、輕輕松松的旅遊者🐸。” 谷棣說📇。

     祝他的願望早日實現🤸🏼。永別了,武器!         (許江)

    編輯:堯華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