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5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江蘇公眾科技網12月25日
楊恩孚,營養學家。長期從事生物化學和營養學方面的科學研究🏝,培養了一批專業科技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命組建中央級營養學研究單位,卓有建樹,推動了我國營養學事業的發展🧝🏿♂️。他銳意推動谷類的研究成果盡早地應用於實際,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糧食政策🖖,如“八一面粉”🤵🏽♂️、“九二米”的決策,以及節約用糧、合理用糧👨🏻🍼、糧食定量供應等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貢獻卓著。
楊恩孚又名恩福,祖籍浙江紹興🏕,1908年8月18日出生於湖北京山🕚。3歲時🫷🏽,舉家遷至北京。其父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清華學堂(現清華大學前身)謀得職員的職位,因受當時“科學救國”、“教育救國”思潮的影響,盡管他收入微薄,但仍鼓勵子女多讀書、多求學。
楊恩孚8歲時被送進教會辦的育英小學🧑🏽🦲,入學不久便展示了聰穎的天資,他特別擅長於數學🏌🏿♀️,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到了高年級🗳,班裏不少同學都請他幫助輔導算術。他的其它各門功課在班裏也名列前茅🥴。由於成績優異,小學畢業後,即被保送到教會辦的通縣潞河中學。1926年,楊恩孚結束了5年的中學學業👨🦽➡️,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獎學金,被選送到北京燕京大學學習。他原打算進數學系,後因“實業救國”的思潮的影響促使他進了化學系。這時他的學習更加刻苦勤奮🧝🏽♂️。由於來自教會學校,具有較高的英文水平,他除了努力學習化學以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有關生物學、物理學方面的書刊🪐,這使得他的知識更加充實。楊恩孚是學校的高材生,大學剛畢業,就被化學系主任推薦給北平協和醫學院著名生物化學家吳憲教授所在的生物化學系擔任助教。在協和醫學院期間,他除了做好教學工作以外,還進行了蛋白質、肌肉和血液方面的生化研究,在吳憲教授指導下🎵,曾發表論文7篇⚰️😊。
1934年,楊恩孚應邀去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工作,大部分時間從事食物和營養學領域的科研課題✌🏽。當時在以大米為主食的江🧒🏽、浙一帶🖥👳🏻♀️,他發現那裏“腳氣病”(維生素B1缺乏症)患者較多,為了預防此病的發生,他對稻谷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並建立了硫胺(維生素B1)的測定方法🤐。他建議人們在洗滌大米時🧖🏼♀️🍥,不要時間過長,不要用力搓,以盡量減少硫胺的損失。此外,他還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開展了用豆腐🪕、米粉和雞蛋做嬰兒代乳食品的實驗,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37年7月,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不久,戰火便蔓延到黃浦江邊。這時,雷士德醫學研究所難以為繼,外國專家紛紛回國,楊恩孚的科研工作也被迫中斷。抗日戰爭期間,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聯合了幾位不同專業的朋友🥝,在上海籌辦了一個葛氏藥廠😶,主要生產疫苗和血清類製品🧠🧑🎤,為當時醫藥界作出了貢獻。
1947年🙆🏻♂️,英國駐上海文化協會招收赴英留學人員,楊恩孚通過嚴格考核,被擇優錄取。同年8月,他赴倫敦🌆,進入倫敦大學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營養系做研究生。他夜以繼日地埋頭學習和工作♠︎,在研究時♑️,他認真細致,嚴格操作🤤,根據大米不同的碾軋時間🏌🏿,摸索出了既能保留維生素最高水平,又有助於胃腸道充分吸收的適宜碾磨度,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畢業時,他以《稻米的加工方法對其消化率的影響》的優秀論文獲哲學博士學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楊恩孚懷著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於1949年9月回到北京。不久🚴♂️🔬,他被衛生部分配到中央衛生研究院👶🏻,擔負組建營養學系的工作。與此同時,他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糧食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他應中國人民誌願軍後勤部的邀請🗾,率領工作組奔赴朝鮮戰場,為誌願軍指戰員尋找確定富含維生素的部分野菜以代蔬菜,從而,保證了廣大指戰員的健康和戰鬥力👩👩👧,受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嘉獎。1952年,他還榮獲我國愛國衛生運動模範獎章及北京市勞動模範獎章。
1956年,中央衛生研究院改組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並成立衛生研究所,營養學系歸屬該所。楊恩孚仍擔任營養學系主任🤴🏽,除了繼續領導和從事科研工作外,還積極參加製訂國家有關發展科技政策方面的社會活動。在衛生部和國家科委的領導下,楊恩孚作為營養學界的代表,出席了國家科委召集的“醫學科學十二年遠景規劃”會議🧑🧑🧒🧒🧑🏽💻,受到了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元帥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他根據當時我國的實際情況及經濟發展前景,提出了一些比較可行的改善我國人民膳食營養的設想✂️,並親自參與了此規劃的製訂工作,顯示了他在學術上的遠見卓識。
1957年的“反右派鬥爭”和其後的“文化大革命”運動,楊恩孚都受到了巨大沖擊✋。他身處逆境,屢遭磨難,歷盡坎坷。但他對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始終充滿信心👦,從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以大局為重,依然默默地堅持工作。1959年,進行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第一次營養調查➿,楊恩孚不怕艱苦👨🏼🌾,克服重重困難,深入到黑龍江省大興安嶺農村地區🤸,冒著—30℃以上的嚴寒進行現場調查,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72年,楊恩孚從江西省衛生部“五七幹校”返回北京,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技術情報室工作,擔任《國外醫學參考資料·衛生學分冊》的編輯🏃🏻♀️➡️。對他來說🤦🏼♂️,這是個新的工作領域,但由於他醫學功底紮實,知識廣博,並能及時捕捉國內外有關科技信息🍒,掌握最新研究動態,因而提出了一些很有預見的建議。在他的主持下,確保了該刊物較高的學術質量🥵🤷🏻♀️,廣大讀者普遍反映該刊物對科研工作有指導作用,受到他們的好評。
1977年👜,楊恩孚身患癌症🌠,體力日漸不支👉🏻。當時,他和鄧家棟教授等共同編著的《英漢醫學詞匯》尚未脫稿,任務相當繁重。但他仍以堅韌的毅力、頑強的精神,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在醫院的病榻上,以顫抖的手翻資料🎅、寫註釋🤲🏻,繼續他的編著工作🙅。在他生命垂危時💱,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學系主任陳閱增教授去病房看望他,他不談個人的病痛,而是滿懷深情🕝,不無感慨地說:“現在形勢很好🤏🏿,可是自己再不能為祖國建設出力了,今後的關鍵問題是培養幹部、培養人才♚,現在這副重擔落在你們身上,希望你們努力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在場的親友無不為他這種豁達大度5️⃣👨🏻🔧、公而忘私的高風亮節涕然淚下。最終⚖️,他還是以抱病之軀,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完成了《英漢醫學詞匯》的部分編纂工作,作為他留給人們的最後禮物📅,充分體現了一位正直的科學家“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高尚情操和無私奉獻精神。
精心組建全國營養學研究中心
1949年9月,楊恩孚從英國回到北京後🚴🏿♀️,受命到中央衛生研究院籌建並領導該院營養學系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伊始,人民政府接收了南京國民政府留下的一個爛攤子——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當時經費短缺、物資匱乏🌜、人員少、設備舊,雖然有幾名營養學研究人員👱🏼♂️👨🏼🦰,但學科不配套🧱,職工結構不合理,很難開展深入系統的課題研究🗽。面對著創業的許多困難,作為系主任的楊恩孚到處奔走,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反復強調營養素作為一種物質,對增強人民身體素質,提高健康水平,振奮民族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力求喚起社會各界對營養學事業的高度重視,在人力、物力方面爭取得到更多的支持。他註意延攬人才,積極物色肯鉆研🐄、有抱負的優秀人員👳🏽♂️。他還與系內有關領導互相配合、緊密協作,對機構設置、人員編製、儀器增添、課題審查,都深入了解研究,認真落實🕵️♂️。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他直接和間接地培養了一批營養學專業人員,該系由最初的十幾個人📴,擴充到70多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專業科技隊伍✖️。營養學系也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國家級的、具有培養博士研究生水平的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的科研基地🎅🏻。1986年4月,正式成立了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楊恩孚作為主要的奠基人為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尋找維生素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未滿一年,就爆發了朝鮮戰爭🦸🏽。當時,我國援助朝鮮的主要通道鴨綠江大橋屢遭敵機轟炸,軍事物資不能及時調補,後勤給養的運輸也遇到極大困難。中國人民誌願軍指戰員的飲食中沒有蔬菜,缺乏維生素,為解決他們的維生素供給問題,應中國人民誌願軍後勤部的邀請,楊恩孚率領工作組奔赴朝鮮戰場。他發現那裏的田野和山坡🛗🧑🏽🎓,生長著許多較小的綠色植物。在炮火紛飛的險惡環境中,他們廣泛加以采集,進行營養成分的分析測定,在朝鮮人民的幫助下👨🏿🔬,確認了多種野菜富含維生素🏌🏽♀️。比如,蓼科的扁蓄菜和莧科的野莧菜,都富含維生素C,每百克可食部的含量分別為158毫克和153毫克😼,而成年人每天需要維生素C75毫克,因此,每天只吃50克這種野菜即可滿足身體生理上的需要。另如🔔,豆科的雞眼草和薔薇科的龍芽草,都富含胡羅蔔素,每百克可食部的含量分別為12.6毫克和11.2毫克,而成年人每日需要胡羅蔔素4毫克🧑🏽🦰,因此每天只吃50克這種野菜即可有效地預防夜盲症🔁。於是🚴♀️,楊恩孚建議以這些野菜作為供給部隊維生素的來源,並因地製宜地拓展了誌願軍官兵所需維生素的補充途徑💂♂️。他們為保證廣大指戰員的健康和提高部隊戰鬥力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此,他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嘉獎。
抗美援朝結束以後🍫,楊恩孚把在朝鮮從事的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出版了我國第一部附有彩色圖片的《野菜與營養》專著👮。
“八一粉” 和 “九二米”的誕生
“民以食為天🏘,國以土為本”📀。這是我國幾千年來以農立國歷史的重要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國家在經歷了連年戰亂之後👮🏼♂️,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工作,很快被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來💪🏿。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需要國家大力的投入和長期的扶持,同時,在政策措施上也要符合國情。楊恩孚認為今後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積的減少🪚,營養事業必須以農業為依托。而農業的出路在於機械化🙎♀️,只有堅持科技興農,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科學的、合理的📶、平衡的食物結構才有牢固的物質基礎☂️🧑⚖️。針對當時我國糧食並不豐足的形勢,楊恩孚根據自己過去對谷類的研究探索,摸索出了既能保持維生素最高水平,又有助於胃腸道充分吸收的適宜的碾磨度。他本著既節約糧食,又能滿足人體對維生素需要的原則,提出了谷類在加工過程中的合理精白度的建議📨👨🏽🔬,即建議加工“八一(面)粉”和“九二(大)米”。
加工食用“八一粉”和“九二米”的建議一經提出,立即被國家所采用,創造出很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由於楊恩孚在谷類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建國不久,他就應聘擔任糧食部顧問💝,並榮獲全國糧食先進工作者代表會議紀念章。
為改善我國膳食結構嘔心瀝血
50年代👐🏼🤵🏿,楊恩孚領導的科研課題涉及許多方面,但其共同特點是:結合我國具體情況📡,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我國人民傳統上一向以素食為主,蛋白質的來源主要依靠谷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在經濟形勢比較困難的條件下🤼,不可能增加動物蛋白質在膳食結構中的比重,但為了提高膳食營養價值,改進蛋白質的品質♖,楊恩孚通過人體和動物實驗🙅🏽♂️,對不同植物蛋白質進行適當配比,使其互補短長,達到優化目的。例如,他曾以6名成年男子進行人體實驗😙,將素膳和葷膳對人體氮平衡的影響作了比較,兩種膳食的熱能供給量均為12552千焦耳(3000千卡)🥌,蛋白質供給量均為85克,但素膳中豆類蛋白質占蛋白質總量的20%,而葷膳則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占蛋白質總量的50%🌉。在該實驗條件下🗂,其三個素食期的氮平衡分別為每日+0.84、十0.87和十0.65克氮🚴♀️,二個葷食期的氮平衡分別為每日—0.26和—0.56克氮。一般認為人體排出氮量占食入量的95%—105%時,可視為氮的平衡。該實驗其素食期排出氮量占食入量的94%—95%。葷食期間,其氮平衡雖然均為負數🎲🚚,但排出氮量占食入量的102%—104%🧫😫,故仍可視為氮的平衡狀況。這說明🤹🏿♂️,只要將植物蛋白質適當調配🫰🏽,就可使其營養價值不亞於動物蛋白質,從而為植物蛋白質的合理利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此外👢,當時學術界有人認為,中國人的核黃素攝入水平普遍低於西方人,主張提高核黃素的供給標準👉🏼。楊恩孚將歐美人和中國人的膳食進行比較,發現他們攝入的蛋白質比中國人多🌱,而且大多來自動物食品💤🚃。同時,因種族不同,他們的平均身高👓、體重和中國人存在一定差別🚙。楊恩孚通過動物實驗證實,在低蛋白質營養條件下🧑🏼,單純提高核黃素供給水平,核黃素即隨尿排出,並不能在體內存留🧑🦳。所以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生活水平🤲🏿,主張提高中國人的核黃素供給標準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據此,楊恩孚認為考慮任何學術問題都不要盲目攀比,一定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不能脫離國情✊🏼。
從事營養學研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各種食物的成分🥾。作為基本建設,楊恩孚和周啟源積極組織,共同籌劃,在系內投入了相當的人力、物力🏗,開展食物營養成分的分析🙅♀️、測定工作,並陸續出版了《食物成分表》◽️🦩、《食物營養成分測定法》等工具書,為全國營養專業及有關學科提供了基本資料和技術手段⛓️💥,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
創造條件 悉心培養後繼人才
40年代初😔,我國曾出版過《營養學雜誌》,後因連年戰火被迫停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營養學界沒有自己的學術刊物💉,廣大專業人員呼聲比較強烈,都希望早日復刊🚣♀️。楊恩孚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營養學家和學科帶頭人🛵,感到有責任擔負起組織🏈、籌辦工作💿。他積極奔走🗓,廣泛聯合營養學界同仁🔠,爭取社會各方面支持🔰,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1956年復刊,改名為《營養學報》,他被選為該刊的主編。他為繁榮營養學事業🈲,提高營養學的學術水平,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楊恩孚在自己的科研實踐中🔓,認識到任何事業要不斷地發展開拓都必須遵循自然界新陳代謝的普遍規律,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年青的一代。在日常工作中,他對青年科技人員總是悉心培養、熱情幫助⛏、積極扶持🧘🏽♂️、大膽使用,註意啟發他們的內在潛力,並大力提倡“業精於勤”的鉆研精神,鼓勵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營養學科研領域,經常需要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處理實驗數據🏯。但不少人對某些復雜的統計學方法非常陌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工作的開展。楊恩孚感到有必要給大家重點地講解介紹,進行普及教育。他即使在出差旅途中,也利用空隙🏌🏽♀️,推導公式,編寫教材。通過他的積極努力,終於用統計學方法將有關實驗數據👫🏼,準確無誤地繪製成各式回歸曲線,使所得結果得到更為科學明確的闡述,大家普遍反映受益匪淺。
同時,楊恩孚還積極組織其他不同學科的專家🤳🏻,在全院範圍內開展有關儀器分析方面的講座,系統地介紹醫學衛生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他親自審閱講稿並匯編成《儀器分析及生物化學實驗法》,受到廣泛歡迎,推動了科研工作的進展。
楊恩孚治學嚴謹,思路敏捷,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豐富的科研實踐經驗🔗🪥,並對相關的邊緣學科也知之甚多。大家在工作中碰到難題向他請教👨🍼,他幾乎都能有條理🙅♂️、有根據地給予解答👨🦱,使人有頓開茅塞之感🫶🏼,被譽為“活字典”。在專業領域🩻,他善於捕捉信息🏌🏿,掌握動態📅,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他每有心得總要和同事們進行切磋討論,其目的就是通過彼此的交流,互相啟發🫃🏿,從中歸納出正確意見,形成統一認識,進而作為指導科研工作的主導思想👼🏿,促使科技人員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增強工作能力。
楊恩孚作為專家學者🍕,無論在把握學科的發展方向🧔🏼♂️,專業領域的研究構想🧖🏼♀️,實驗方法的設計思路,科研成果的準確評估,都有他獨到的見解。在他畢生的科研實踐中👩🏻⚖️,既強調科研工作的理論深度,又註重研究成果的實用價值。他在理論與實踐、任務與學科的結合方面👩🏼🏭👮,都是良好的典範👆🏽、學習的楷模。
簡歷
1908年8月18日 出生於湖北京山🏆。
1930年 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30—1934年 任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助教。
1934—1942年 任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42—1946年 任上海葛氏藥廠技師🪈。
1946—1947年 任上海國防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官。
1947—1949年 為英國倫敦大學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研究生,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9—1956年 任中央衛生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前身)營養學系主任、研究員🎖。
1956—1977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研究員🏌🏼。
1977年8月15日 因病在北京逝世。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