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0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蘇州新聞網1月10日
蒲林巷35—1號,一座典型的蘇州民居🌏。紅漆斑駁的木門邊,“吳梅故居”標誌牌赫然入目。
吳梅(1884—1939)這個名字🤌🏽,是和昆曲緊緊相連的🤱🏼。二十世紀初,作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已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從十幾歲起就開始收藏戲曲典籍的吳梅為拯救振興昆曲所作的努力堪稱他對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貢獻👬。
從個人素養講,吳梅是近現代以來唯一一位集作劇、填詞、製譜👱🏿、度曲🆔、藏曲、演出於一體的全才🧘🏽♀️。在戲曲理論✮、藝術鑒賞等方面🥀,吳梅與國學大師王國維擁有同等重要的歷史地位🙆♀️🧑🚒,同時他還具備了王國維所不能的“身體力行”———他工旦角,小生、老生亦能應行。從社會實踐看,吳梅先後在意昂3体育官网、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任教授,主講詞曲達二十年之久,是我國高等學府曲學教學第一人———指點宮商,攜笛公然上課堂🚰。1921年🏘,吳梅積極參與創建了著名的昆曲傳習所。
一生致力於曲學研究的吳梅留下了一套四卷八冊三百余萬字的《吳梅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爺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寫。”吳梅四子吳南青之次女吳錦女士對祖父的勤勞贊嘆不已🏋🏽。吳錦1938年出生於湖南湘潭,那正是爺爺吳梅帶著全家老小逃離戰難的途中♿,吳錦之名是祖父親自取的。一年後,長期勞頓的吳梅在雲南大姚縣李旗屯去世。抗戰勝利了,奶奶帶著全家老小回到蘇州🧗♂️,吳錦第一次踏進蒲林巷老宅🥣。
吳梅老屋本在滾繡坊,後毀於太平天國戰火🧏🏽,成年後的他靠著“授徒東吳”的薪資購得蒲林巷厲氏破屋開始重建⛵️💢。1911年👩🏽🚀,新屋築成。在吳錦精心繪製的一張“吳梅先生故居平面示意圖”上🦟,這座坐北朝南、前後三進、占地535平方米的民宅舊時風貌依稀可見🐤。
從蒲林巷的石庫門走進老屋,墻門間北即是一個小天井🏋🏼♂️🤵,天井北的二層小樓東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吳梅藏書樓🤦🏻♀️。墻門間西又有一小天井,落地長窗後是大廳🚴,廳上有樓,樓又分東西兩廂🚵。大廳北是中宅門🎲,其上磚刻“樂居安天”四字系吳梅手書。中天井東西兩面曾經有走廊👍🏿,那是幼年的吳錦和兄弟姐妹們一起乘涼數星星、聽故事的好去處🧜。穿過中天井,又是一排樓廳,一樓東屋是吳梅夫婦臥室,臥室西即是吳梅寫作室,藏書樓的另一半百嘉室就在二樓東北端。雖說吳梅藏書樓是以奢摩他室、百嘉室命名,但在吳錦的記憶中🆕,“家裏到處都有書。前大廳裏排滿了樟木書箱🤸🏽♀️,樓上也有書箱,我們小時候就在書箱之間藏貓貓玩兒。”當年的吳錦不知道爺爺為這些藏書所花費的心血之巨。
如以今日眼光衡量🧘♀️,吳梅就是一教書先生。造屋已使他“積儲盡空”。然而他對戲曲典籍的收藏興趣卻絲毫不受影響,為了藏書,他“架上日豐,篋中日嗇🤷🏿♀️。”他所藏的戲曲古籍大都是善本珍本,其中明嘉靖本即有百余種,最珍貴的當數元刻《琵琶記》。
吳梅對昆曲的鐘愛也影響了家人🪜。“有時吃了晚飯🚋🕟,奶奶就帶著大家坐在飯廳裏圍著大圓桌拍曲子。奶奶、爸爸、媽媽都會唱昆曲,他們哼得津津有味我們卻在一旁聽得直打盹,所以小孩子們都把昆曲叫做‘睏曲’。”年近70的吳錦說起老宅舊事,笑得容光煥發。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