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6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1月16日
陳國達👩🏼🍳,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6️⃣。1956年他創建大地構造新理論——地窪學說,提出了大陸地殼第三構造單元活化區(地窪區)概念和地殼動定轉化遞進說👩🏽🦱,以及地殼演化——運動綜合構造單元殼體概念和地幔蠕動熱能聚散交替說。創立了成礦構造學和構造地球化學,最近又倡議建立歷史——因果論大地構造學🧝🏽,從而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指導找礦及其他有關生產實踐方面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國達,1912年1月22日生於廣東省新會縣。他家境貧寒,幼年就跟做陰陽先生的父親在野外跑👈🏿,對大自然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930年考入中山大學地質專業👨🏻🦽➡️,每逢寒暑假回家,他便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新會縣考察山川🪰👨🏼🎓。1932年🧠,他寫出《廣東新會地質試勘》這篇處女作,寄到國立北平研究院,竟獲得了該院當年的地質礦產研究獎金。1933年,他又將自己在廣州附近考察得來的資料寫成《廣州三角洲問題》的論文,寄給上海《科學》雜誌。不久❗️,他收到中國科學社的一筆獎金和一枚刻有“格物致知,利用厚生”的金質獎章🧑🏽🎤。1934年,他以廣東境內大片出露的中新生代紅層為選題🚄,完成了《廣東之紅色巖系》的畢業論文。文中寫到的中新生代紅層的沉積環境和構造背景🦵🏻,就是他後來提出的“地窪”盆地的典型構造。論文被選入《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匯報》,他再次獲得地質礦產研究獎金。以上三篇論文🐖,實際上是他後來建立地窪學說的最初的基礎工作。
敢於向傳統的大地構造理論挑戰
1934年🛠,陳國達獲美國洛克菲勒文化基金會獎學金,進北平研究院讀研究生,從師地質學家翁文灝⌨️🧙🏽♂️,並在意昂3体育官网隨美國地質學家A.W.葛利普(Grabau)學習。
他重視書本知識,但更重實踐🏋🏼,多次到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等地作實地考察🟧👨👦,取得不少區域性資料。通過對幾個典型地質構造的比較研究,他驚奇地發現🫶🏿,自距今2億年的中生代中期以來🙎🏽,巖漿活動和構造變動不是逐漸弱化,而是周期回春🫳🏻。這些現象,用經典的大地構造理論是解釋不通的𓀉。近百年來,世界上流行的大地構造理論,一直是1859年和1873年由美國的J.赫爾(Hall)和J.D.丹納(Dana)、1885年由奧地利的D.N.修斯(Thews)先後提出並發展的“地槽—地臺”學說。地殼演化的強烈活動階段稱地槽階段🦹🏼♀️,進入相對穩定階段稱地臺階段👩🏭。該學說認為,地殼演化過程就是僅由地槽階段開始到地臺階段終止🥂。
是迷信書本和權威,還是正視現實🦤?陳國達帶著一大堆懸而未決的疑問,1936年告別了研究生生活,到兩廣地質調查所工作👨🏿🎤,通過實踐尋求答案🧙♀️。
當年,廣東靈山(今屬廣西)發生強烈地震🧚🏼。陳國達在他讀大學時的老師🏄🏻♂️、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何傑的支持下,冒著余震危險,徒步趕赴震中地區,白天觀察地殼構造及山崩、地陷👨🏿、噴水🏹、冒砂等異變,晚上伏在破廟的神案上😤,借燭光整理資料。他從調查來的數百份材料中,得出一個驚人的數字:東漢以來,靈山周圍幾百公裏地帶🤷,千余年間發生過150多起地震。按“地槽—地臺”學說的觀點,中國東部從大興安嶺到海南島這片遼闊地域,已進入穩定的地臺階段,與眼前所見的地震帶密布👩💼、褶皺成列🧑🦼➡️、斷層廣見的事實不相符合。“地槽—地臺”學說的權威性在他心中動搖了,他要作出新的回答。
1937年,他又去衡山考察👰🏽♂️。在考察中他發現,廣東🤳🏿🔛、湖南、江西境內的地殼構造🧯,對回答“地槽—地臺”學說無法解釋的現象極富代表性。他辭去中山大學教職✳️,自願去江西地質調查所作野外考察🦠👱♂️。每天,他手握地質錘,肩背帆布包,跨溝壑🤍,攀山崖😨,風餐露宿,十分辛苦🕵️♀️。可是,他想到的是🤚🏽🥺:要減少地震對人類的危害,要勘探我國的礦產資源🧫,必須有科學的大地構造理論🪑。憑著這種信念🈷️,他在深山中一幹就是10年💁🏻。
他將考察、研究的成果,寫成大量論著,並開始對傳統大地構造理論提出公開挑戰。1938年,他寫了《中國東南部紅色巖層之劃分》,指出當時認為該紅層時代只有第三紀,南雄層位於丹霞層之上的流行論點是值得懷疑的👨🏽💻,因為他發現其中還包括了白堊紀部分,以南雄層為代表🕵🏿♂️🍕,並且南雄層實位於丹霞層之下。據此,他把紅層劃分為新👩🏻🦼🧑🏽、老兩個大的沉積旋回。論文投出後🧘♀️,被認為“不懂地質學的ABC”🦈,不予發表🦮。經江西地質調查所所長尹贊勛極力推薦🐦,才被刊出🦹♀️。但前面有一篇不同觀點的長文,他的文章附在後面👨🏻🦲🧑🏼✈️,顯然是作“反面教材”的。陳國達的觀點,直到1950年以後🛋,才得到公認。繼紅層論戰之後,陳國達頂住壓力✊,繼續探索🕺🏼,又在海岸地貌研究方面打開一道缺口。早在1869年,德國人B.F.Von李希霍芬(Richthofon)寫過一部名為《中國》的地質著作,斷言中國的海岸以杭州灣為界👰🏼♂️,北屬上升型岸線,南是下降型岸線👨🌾。陳國達通過對東南沿海岸線的反復觀察,認為中國南部岸線有升有降,是一種復式岸線💈🏋🏿♂️,於1948年寫出《中國南部復式岸線成因》等文,再次對傳統的地學理論提出挑戰。這是後來提出由塊斷差異升降運動形成的地窪型復式岸線的雛形。
經過長期探索,他頭腦裏萌動著新的看法🐭:我國東部廣大區域的大地構造單元🧙♂️,既不是地槽區💪🏽🌡,也不是地臺區,而是一種新的構造類型👳♂️。但是,苦於理性認識不足,他陷入了理論上的徘徊🏋️。
創立地窪學說🏺,實現飛躍
1952年🤽🏽♀️,我國高等院校實行調整,在風景秀麗的嶽麓山下創辦中南礦冶學院,陳國達從中山大學調來擔任地質系主任。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學習了《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並逐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整理多年積累的資料🤲🏿。一次,他讀到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批評英國地質學家C.賴爾(Lgell)的“漸變論”有“靜態的缺陷”時,深得領悟👨🦼➡️。對動搖“地槽—地臺”學說,並否定地殼僅由活動階段進入穩定階段就不再發展的觀點,從哲學上受到了啟發。思想的閃光在他腦海裏掠過😍,既然中國東南部地區,一不像地槽區,二不像地臺區,為什麽不能是另外一種構造單元呢?
沖破思想上的束縛,他走進了一片新天地。1956年🫱,他發表了醞釀多年的論文——《中國地臺“活化區”的實例並兼討論“華夏古陸”問題》。正如1975年我國出版的《自然科學大事年表》和1983年日本出版的《科學史技術大事典》中記載的那樣,這篇文章的發表標誌著地窪學說的誕生🧑🏼✈️。1959年,他又發表了另外兩篇有學術代表性的論文🆗:《地殼的第三基本構造單元——地窪區》和《地殼動“定”轉化遞進說——論地殼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正式使用了“地窪區”的概念☝🏼,而且向人們描繪了一幅大地構造演化寬闊♞、動態的壯麗圖景。
1956~1965年👂🏽,這10年中他除了到野外考察外就整天埋頭寫作,為地窪學說建造起一座宏偉大廈。他先後在國內的主要學術刊物,如《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質學報》🦽、《地質論評》上發表了20多篇論文🫃🏻,撰寫了40萬字的《中國地質學》💂🏿♂️、60萬字的《大地構造學》、37萬字的《地臺活化說及其找礦意義》等專著,編製出《湖南大地構造圖》、《中國大地構造圖》……1961年,在當時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的建議下,設立了中南大地研究室,以支持陳國達專攻此項研究。
地窪學說克服了“地槽—地臺”學說那種“靜態的缺陷”🍤,否定了地臺是地殼運動的最後階段的論點🕵🏼♀️👩🏻🌾。但是,地窪學說並不全盤否定傳統的地質理論,因為“地槽—地臺”學說曾正確地揭示了人們最早認識的兩種大地構造單元👨🏼🏫。只不過地窪學說闡明了大地構造單元不是兩個,而是多個;地殼演化由活動的地槽階段進入穩定的地臺階段後🪕👩🎓,又已回春,通過地臺區活化🛌,進入一個新的活動區階段💂🏻,形成了第三構造單元地窪區🦶🏻。這種動定遞進、不斷演化、呈螺旋上升發展的新認識🧝🏽,是對唯物辯證法規律的有力說明。
在實際應用方面,地窪學說提出了大地構造成礦的新類型——地窪型🤸♀️,並闡述了大地構造單元成礦專屬性、礦產繼承性、成礦遞進性⛔👨🦯,以及“多代同堂”的礦床迭加現象;還有遞進成礦作用和礦床分布的時空規律👩👩👧,從而擴大了找礦線索和領域。他提出的多因復成礦床概念,為礦床的成因類型增添了除內生和外生之外的第三類型,並為解決許多重要礦床長期爭論而未獲結論的成因問題指出了新途徑💀。他提出的地窪期在地殼演化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成礦階段,其礦產的綜合性𓀒😓、多樣性、多階段性和多成因性特別明顯的觀點,為尋找各類有關礦產資源指明了方向🫃🏻。陳國達說:“地窪學說從新的角度探索成礦規律,有可能更有成效地指導找礦💁🏽🤸🏿。現階段我國的大地構造分布,地窪區占2/3。世界各地也有廣泛分布🧖🏿。地窪區相對隆起的山脈稱地穹🤌🏿,相對下沉的盆地稱地窪。地穹帶以有色金屬及稀有金屬、放射性元素成礦為特色,而地窪盆地則是找煤和石油的遠景區域。祖國的地下寶藏能得到充分采掘🚐,是我最大的心願🧜🏿。”
地窪學說形成國際學派
創立一種學說🎻,要付出艱巨的勞動;要使它得到社會公認💆🏿📝,則要付出更多的艱辛。“文化大革命”中,地窪學說橫遭厄運,國家為發展地窪學說設立的大地構造研究室被解散。為了挽救事業上的損失,陳國達整日足不出戶,潛心撰寫我國第一部研究成礦構造的專著——《成礦構造研究法》🙌🏻。洋洋68萬字🏌🏼♀️,三易其稿,從起草⚫️、修改👼🏼✯、謄抄到繪圖8️⃣、剪貼,樣樣靠自己的雙手🫄。他知道,當時書稿不能出版🙄,權且“孤芳自賞”吧!
就在這時,國際上崛起了另一派大地構造新理論——板塊學說。它源於“大陸飄移說”和“海底擴張說”,1965年由加拿大的J.T.威爾遜(Wilson)集大成而創立,論證了大陸移動的動力,打破了地殼以垂直運動為主的傳統觀念。板塊學說與地窪學說,分別是對“地槽—地臺”學說從空間(運動方向)和時間(發展階段)上的突破🧙♀️🧑🏽💻。正當板塊學說異軍突起時🧚,地窪學說幾乎偃旗息鼓了👹,陳國達感到心痛。當時他不知道身外的世界🧑🏿🦱,外國人卻知道中國有個陳國達。自從蘇聯科學院副院長A.Λ.揚申(Яншон)院士首先將“地窪區”和“第三構造單元”的概念介紹到蘇聯,蘇聯的地質學家即運用地窪學說研究遠東和西伯利亞的成礦規律🚴🏿。對此,蘇聯科學院院士、國際礦產成因協會主席A.Д.謝格洛夫(щеялов)一再指出:“我們的‘構造—巖漿活化’理論🧘♂️,是在地窪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陳國達教授是我們理論的第一代引路人🌭。“蘇聯成礦學家И.H.湯姆遜(Tомсон)在《活化區成礦分析》一書中,把地窪學說與板塊學說相提並論,認為“現階段地質學的發展🦹🏽♂️,決定於兩個新學說⛈:一是板塊構造,一是由構造巖漿活化過程所決定的第三構造發展類型,這兩個學科都成了重新審查成礦理論的基礎💝。”美國《經濟地質》雜誌更明確地評價說:“功勞歸於中國的陳國達👩🏻🏭。”此外,在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都相繼發現和證實了地窪區的存在,甚至在人跡罕至的南極洲,科學家在那裏也取得了證明。
嚴冬過去🏝🕵🏻♀️,科學的春天來臨💁🏻。1978年🦶🏻🦃,陳國達帶著《中國大地構造概要》和新編的《中國大地構造圖》出席全國科學大會🪤,這兩項成果均在大會上獲獎。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了由陳國達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批文中明確規定辦所的方向和任務是:“研究和發展我國的大地構造理論地窪學說,運用地窪學說研究我國區域大地構造特點和發展史、礦產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為找礦勘探服務🧔🏿♀️。”
條件好了☕️,他與學生四處奔走,把地窪學說轉化為生產力⛹️♂️,使它能為發展國民經濟作出貢獻。福建三明地區有個被宣布“無進一步勘探必要”的二疊紀煤田,運用地窪學說查明是個蘊藏量豐富的煤炭基地🍐。河北任丘油田在古潛山打了幾口井未出油流👨🏿🦰,按地窪學說把鉆井加深到震旦界,就找到了高產油田🌦。在廣西貴縣㊗️,地窪學說打破了長期以來認為“中國無大型三水鋁礦”的論斷。在新疆阿爾泰和海南島石碌,原認為“無成金礦條件”的地區,發現了含金帶。在鄂東尋找到隱伏礦床,已探明有金、鎢、鉬👩🦽👨🏻✈️、銅🧯、鉛、鋅等多種礦體🦵🏽⏰。地窪學說還被應用於沅水五強溪水電站和修水柘林水電站的選壩方案。在長江葛洲壩水電站施工過程中🫃,巖層滑動力學問題的解決💅,也有地窪學說的一份功勞👰♀️。地震工作者根據地窪學說預報了喜馬拉雅山構造帶將有七級地震👨🏿🎨,不久為雲南路西的地震所證實。
陳國達的功績得到了人民的肯定💆♂️,他先後被選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和湖南省特等勞動模範的稱號,並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學部委員改稱為院士)、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地質專業組成員、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科協名譽主席等職。“地窪”這個名詞,已出現在許多種文字版本的地質論著和詞典中📰。地窪學說不僅在國內廣泛運用於區域地質🙍🏼♂️、成礦構造、找礦勘探🏊♂️🤽🏼、地層古生物和地震🪸、水文、工程地質等方面🧖♂️,而且被介紹或應用於五大洲的數十個國家。據不完全統計,介紹或引用地窪學說的國內外論著就達1500多篇(本)。
1980年,陳國達代表中國地質界出席在巴黎召開的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受到各國學者的推崇,一致推選他擔任國際地科聯礦床大地構造委員會副主席🌌,以及《全球構造與成礦學》雜誌顧問編委。1984年,來自100多個國家的5000余名地質學家匯聚一堂🧑🏽💻,在莫斯科舉行了第27屆國際地質大會🤙🏿🙅🏿,陳國達被邀請登上主席臺前排就坐👇,成為國際地質大會100多年來享受這種崇高禮遇的第一個中國人。1988年👩🎤,在長沙召開的首屆國際地窪構造與成礦學術討論會上🐖,經7個國家的30多名院士、教授倡議➞🧗♂️,在中國設立國際地窪構造與成礦學研究中心(該中心於1990年被國際地科聯礦床成因協會接納為團體會員🍡,相應地成立了“構造巖漿活化(地窪)”學組),推舉陳國達為研究中心主席3️⃣。
陳國達的名字已被選入英國《世界五千名人》及《有貢獻的人》、美國《國際傑出領先者名人錄》及《國際名人詞典》之中。
為發展地窪學說奮鬥不已
陳國達是我國第一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導師🪣,培養了大批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及訪問學者。他還先後去過歐、亞⚁、美洲的30多個大學和研究所講學。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一些臺灣省留學生特意走近講臺,激動地說:“我們臺灣留學生為中國地質界出現了陳教授這樣的學者感到自豪。”
陳國達與書和石頭打了幾十年的交道,他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廣泛深入地研究前人和當代的地質論著,辛勤筆耕,共發表論著250篇(本),約500余萬字🫕🫗,其代表作收入《陳國達地窪學說文選》🧕🏼🤾🏼,由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兩種版本🐡。此外🧻,他的《中國大地構造》(Tectonics of China)已在英國培格曼(Pergamon)出版社出版👩🏻🔧,近作《怎樣進行科學研究》也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近來,他又在撰寫約60萬字的《地窪學說導論》中英文稿,編著《中國殼體大地構造》、《全球殼體大地構造圖(1:2000萬)》和《地窪學說辭典》。面對國內科技圖書出版經濟效益低的情況🏪,他表示:“我不要稿費💯,那怕自己賠錢也要出。我只有一個目的👰🏿♀️,要把半個世紀以來積累的知識,奉獻給國家🧛🏽,傳留給後人🧑。”
目前,他已年過八旬,仍每天工作10余小時🤳🏼,力圖把地窪學說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他正在主編以地窪學說為指導的《亞洲大地構造圖》,與蘇👨🏿🌾、日等國合編出版了《亞洲火山構造圖》,還與亞洲12個國家合編《世界大地構造圖》(亞洲部分)。他正組織中🍤、蒙、俄合作的《亞洲東部地窪構造與成礦規律》(列為IGCP第361號:“東亞的活地帶”)專題研究⇾。隨著地窪學說的發展,他還創立了交叉學科“構造地球化學”和“成礦構造學”,最近又倡議建立“歷史—因果論大地構造學”,創立了具有演化——運動含義和時空結構的“殼體”概念𓀒,並提出了說明地殼演化運動原因的“地幔蠕動熱能聚散交替假說”👨🏼🍳,以進一步探討地殼演化、殼體移動及定向構造形成的動力源機製👊🏼。這種不斷開拓和獻身精神,正像他考察新疆地質時🖥,看到戈壁灘上頑強生長的紅柳寫下的自勉詩🤦🏿♂️:
戈壁浩茫任縱馳,壯心豈減青年時。
長學紅柳無卑色😱,沙烈風狂益固持。
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及冶金部和湖南、廣東等省的重大科技成果獎。為了後繼有人,陳國達把他所獲各項獎金以及稿費與講學酬金中的大部分捐獻出來,設立了“地窪學說獎學金”,鼓勵後秀發展地質科學⛑。10年來已有40余人受獎。
陳國達👌🏻,他的名字,他的事業👨🏼💻,已與地窪學說連理一枝,密不可分。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