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5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王序,1912年3月8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幼年喪父,家境困難。大哥留學美國,回國後供職北京,遂把全家遷到北京。王序一直靠大哥供養,在北京上小學,後回無錫入輔仁中學🙆🏼♂️🤷♂️。高中畢業後,進入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35年畢業。1936年,去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深造,在當時頗有聲望的斯巴特(Spt)教授門下當研究生,具體指導他工作的是威士利(Wisley)教授🥣。他在奧地利攻讀4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博士學位。1940年,王序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傾其所有,買了兩箱微量分析儀器和實驗用的小型玻璃儀器,取道香港回國。不料這兩箱用心血換來的玻璃儀器🧖🏼♂️,竟被香港當局扣留🧘。回國後在浙江大學化學系任教授(當時已遷貴州遵義),1941年,王序到北平研究院工作(當時遷至離昆明10裏的黑龍潭)。該院初創時沒有房屋🚵🏿♀️,他就利用山頂上一古廟的大雄寶殿做實驗室🐶🚶♀️,工作條件很差🌚,無水無電☹️。王序努力創造條件開展研究工作。他利用民用小炭爐作加熱工具,每晨揮扇生火,並請人從山下挑水上來👨🦲,用一瓦缸架高在桌上🧝🏽♂️,作為高位槽💾,在地下另放一缸,作為低位槽🍥,供冷凝器循環用水。文獻資料不足🌕,他便步行10裏到昆明市🧏🏼♂️🙎🏿♂️,再坐小火車到當時中央研究院的圖書館查閱👡。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王序仍取得不少成果,並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他做實驗註意節約原材料𓀏,並常常告誡同事們:我們國家窮,物力維艱,一定要節約🔰,只要能得出精確實驗數據🎵,盡可能少用材料。有一次因急用一個幹凈的試驗瓶,一位助手在用水洗凈後★,就用丙酮淋了一下,王序看到後就批評說🔬:“這在國外是可以的,但我們的丙酮得來不易,怎可如此浪費!”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舉國歡騰,王序本想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豈知國民政府對科研工作毫不關心,當時臺灣已回歸祖國🍿👨🎓,正需要研究人員。在這種情況下,他變賣了所有的衣物🧈,舉家回上海🧚,然後轉赴臺灣工業試驗所。臺灣工業試驗所的設備雖然不錯,但接收大員並不關心科研,而是忙於爭權奪利,任憑日本人把珍貴儀器的重要零件拆走。王序目睹此狀,甚為痛心,不到3個月♜,便決心回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序逐漸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振興中華、強國富民。1950年↙️,王序任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院藥學系(1952年底改名為北京醫學院藥學系)有機化學教授、教研室主任。1956年♦︎,王序當選為全國群英會代表🤘🏿,並出席全國群英會。1957年以後,他真誠地要求下廠🕤,向工人學習,培養自己的工農感情🙅🏼。從1958年開始,他擔任北京醫學院藥學系代理系主任。“文化大革命”時,王序受到沖擊🏌🏽♀️,但他始終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現象,黨一定會糾正,一定會雨過天晴的。“文化大革命”以後🌦,他不計前怨,欣然繼續擔任藥學系的領導工作。1978年為系主任,1984年為名譽系主任直到逝世🈴。他先後領導藥學系工作20年,在藥學系除原有的藥化💆🏼♂️、藥學兩個專業外🍧,新建立了化學專業📦。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培養方案🗃,都經過他的精心設計。對教師的培養🪖,他也有完整的計劃,如藥劑學教員先在物化教研組打基礎🕶,藥化教師先在有機教研組打基礎👨🏿🔬。幾十年來,他為藥學教育🤠、科研事業做出很多貢獻👈🏼,1983年,他以71歲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序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1964年,他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𓀁,擔任北京化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副秘書長🕤。1978年😾,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當選為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政協常委。他還曾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藥學組副組長👨👨👧👦🏃🏻♂️➡️,北京藥學會理事長🐗。
言傳身教
創立獨特的教學方法
王序大部分時間是在高等院校任教💅🏿,講授過有機化學🧕🏻、有機分析、有機合成、單元作業🤦🫵🏽、理論有機等課🐓。他在古稀之年👱🏿♀️,仍不辭辛勞👳🏽👰🏼,親自上第一線📻,選用國外最好的教材,為藥學系學生講授有機化學。他的教學方法👩🏼🔬,不是讓學生死記👳🏿♂️,而是講重點、難點,尤其是著重介紹事物發展的過去與現在,設想將來🦶,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學與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很多學生反映:“聽王先生的課,日後回憶😏,越回憶越有味……”他還主張要重視實驗,正確掌握實驗技巧😘👂,仔細觀察反應現象🧡,錄取數據。他經常到學生實驗室看學生做實驗🧎♀️➡️,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他常說:“搞有機化學的人,如果手不行(即實驗技能不行)🧑🏭,就等於廢物🏷。”他在60多歲時,還親自在實驗室裏做研究工作,為大家示範如何做微量物質重結晶的方法。
王序十分重視師資培養工作👩👩👧,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於師資質量的提高👨🏼🚒。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提出:“青年助教帶學生實驗,必須做學生3倍量的實驗(最低限)👩🏻🏫,並結合實驗閱讀有關理論及參考文獻,這樣才能保證實驗的質量。”由於“文化大革命”中斷教學,使得中青年教師基礎不夠,知識老化,王序提出青年師資必須從頭培養,加強數理基礎及實驗基本功訓練。他親自帶研究生多名,指導中年教師做深入的科研工作🧑🏼🦱,對培養有機化學🧙🏽♀️、植物化學的專門人才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王序很註意思想教育🕘。他與研究生☃️、科研助手們討論業務問題的同時,總是勉勵他們要刻苦學習🫱🏿,為提高中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去攻克一個個難關🎼,攀登科學的高峰🤿。他認為這是愛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感😢、責任感🧷。針對當前青年學生做實驗大手大腳🧖🏽♂️、浪費試劑等情況,王序經常以自己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那種簡陋的條件下做實驗的事例去教育學生𓀃、啟發學生厲行節約。他常說⛄️👦🏽:“做工作是要有條件的,但更重要的是主觀上的努力🦸🏽♂️。”由於他教書育人工作做得出色深入🧋,院系有關部門的領導💾,在畢業生統一分配工作時🤸🏿♂️,常請他出來做動員報告🐥,效果極好👩❤️👩。1983年,王序對研究生入學教育的錄音報告,學校裏至今保存並在必要時拿來教育學生🧑🏻💼。
王序十分重視言傳身教的作用。他認為大學畢業生,應該到艱苦地方去工作幾年,才能磨練意誌↩️。他自己從未休過寒暑假,組織上安排他去外地療養🔋,他也從來不去👮🏿♀️。他的言傳身教,對學生和子女都起了極大的作用👍🏽。1964年✔️📑,他的第一個女兒大學畢業後,主動要求分配去大慶油田工作。這個女兒一直堅持在艱苦的環境中工作👯,已成為當地石油工業的技術骨幹。
探索研究中藥成分的新路
建立核酸化學研究室
王序除教學以外📎,還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國外期間,王序就曾經在植物有機成分的結構分析方面進行過研究,論文先後發表在德國《化學會誌》等雜誌上。回國後🧑🏽🎄,根據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和條件,王序致力於中藥成分的研究,成為我國較早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之一🆎。抗日戰爭時期,研究條件極端困難🏙,王序靠著熟練🎯、精細的有機化學實驗技巧和堅實的有機化學理論基礎👩🏽🍳,用經典的有機化學方法,成功地研究了土大黃、丹參😈👴🏿、射幹等中藥的成分,並確定了它們的化學結構。這些研究論文,先後發表在《中國化學會誌》和《英國化學會誌》上。當時王序的大量工作,是做天然物的結構分析,但在物質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也開展了天然成分的合成研究。在那時王序曾完成了香豆素類化合物的合成和發展了一個合成稠環角甲基的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為科研工作者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條件,王序滿腔熱情地全力投入了為新中國發展教育、科研🔬🗒,培養人才的工作。王序始終堅持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學科方向,走自己的道路💻,並盡量為提高經濟效益服務🦻🏿。王序先後領導了對中草藥益母草🩱、鴉膽子⛹️♀️、玉米鬚⛎、錫生藤、豬屎豆、吊群草等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草藥的過程中,王序進一步提出了研究中藥必須與中醫的辯證施治原則結合起來,認為幾千年來中醫治病所使用的中藥不過幾百種🦷,如果能用現代基礎醫學的研究成果來系統地研究這幾百味中藥,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王序不滿意經典藥理學篩選藥物的方法🥛,他善於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為自己的科研設想服務。他敏感地發現近代生物學的一些方法,如酶和受體的試驗,可以快速地檢出很多有生物活性的微量物質✭,因此他在國內較早地提出用酶和受體的試驗,作為評價中藥有效成分的方法👩❤️💋👨。他特別強調應該重視水溶性成分和微量成分的研究🛌🏿👨❤️👨。在他的領導下和國外合作,對約300余種中藥提取物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用酶和受體的作用解釋了一些傳統的動物模型不能說明的中藥作用原理🥌,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
在科研中,王序大膽創新👎🏻,走自己的路。早在1958年,他就抓住了在生命科學中極有發展前途的核酸化學這一方向📯,從而提出了要建立系統的研究堿基👩🏼⚕️👏、核苷、核苷酸合成方法的學科體系,結合抗腫瘤藥物的研究🏅,尋找新藥。他的這一想法🤼,得到衛生部的支持🙋🏽♂️,並在1961年成立了由衛生部批準的核酸化學研究室。在王序的領導下👳🏿♂️,該室系統地研究了硫代糖、去氧糖、嘧啶、嘌呤類化合物的合成🌧、核苷與碳苷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等。在含氮雜環的取代反應中👮🏿♀️,他發現了羥基含氮雜環化合物的不正常對甲苯磺酰化反應👩🏻🌾,這一發現為羥基含氮雜環的取代反應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為合成大量的化合物提供了方法。這項研究成果🛵,由衛生部推薦給國家科技委員會作為科學技術成果歸檔(號碼000812)並出版單行本👙。在堿基👲🏻、核苷👨🚀、核苷酸的研究中,一些設計的嘧啶、三嗪類化合物和它們的核苷⏏️,經藥理試驗表明,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王序在科研中的創新思想👩🏿🧏🏿,還反映在他敢於向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進行探索。他看到癌症病人化療後,頭發脫落、身體消瘦的可悲情況,設想治療腫瘤不能單靠殺傷癌細胞。為此,他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包括他不大熟悉的生化、生物、組織等基礎醫學的文獻,認為cAMP系統在機體內對一系列生理😁、生化過程的調節控製作用🤹🏽,特別是對細胞的生長和分化的調控作用,是可以利用來發展抗腫瘤藥物的。從這一點出發來研究,有可能找到新類型的高效低毒的抗癌藥物。他於1975年在中國藥學會及中華醫學會聯合組織的會議上,作了《強化機體的功能用於治療癌症的可能性》的文獻綜述報告,起到了動員組織的作用🙏🏼。在王序倡導下🤧👨🏼💻,有關部門先後組織了臨床基礎醫學和藥學等學科𓀁,共同進行這方面的探索🧑🏼🔬。王序提出5️⃣,研究重點應該放在cAMP系統為什麽有特異性作用這一關鍵的問題上。他建議合成一些在cAMP磷酸部分進行修飾的模擬物。在這些合成的模擬物中,目前也已經發現有一些立體異構體,對不同來源的磷酸二酯酶🧓🏼、蛋白激酶和DNA聚合酶有不同的作用,並發現這些化合物可以抑製DNA和RNA的合成,但並不殺傷細胞🌠。這些有意思的結果,為今後進一步探索cAMP系統的作用,提供了實驗依據。這一思路在他離開我們8年後的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意義,並指導我們工作的進行。現已證明➰:cAMP的磷酸苄酯👨🏼🦲,可以完整地進入細胞膜🫰🏼,可以拮抗磷酸二酯酶的水解,可以與蛋白激酶結合,模擬cAMP的作用,突破了文獻報道的cAMP磷酸部分改造後,即失去活性的框框。
王序還十分重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盡量吸取國外先進技術為祖國科研工作服務。1980年,他訪問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及默克Merck藥廠,並做了“環核苷酸類藥物及中藥研究”的學術報告☄️。同年,“環核苷酸類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獲北京市技術成果三等獎⛺️。1982年🗑,他再次訪問日本,與日本衛材藥株式會社簽訂了北京醫科大學與該研究所合作研究的意向書。
在進行大量基礎研究的同時👨🏻🦲,王序主張基礎研究應該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服務。1965年🧘🏻♂️,他親自率領自己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和他的研究生到天津中津製藥廠,研究維生素B1生產中的問題;1976年,又領導全室人員去華北製藥廠研究核酸降解產物的利用問題🦉。他還指導了先鋒黴素的重要中間體——噻嗪酸酯的工藝研究。他指導完成了SMZ生產工藝的改革及阿糖胞苷合成新路線✋🏽。這些成果有些被廣泛推廣使用,有些已總結成論文發表❎,給藥物化學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鞠躬盡瘁 以身殉職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王序重新看到了祖國光明的前途🙌🏼,心裏如同燃起一團火,精神抖擻。他為全系工作做了新的規劃🧑🔬,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計劃👨🏼✈️,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為了推動新教材的運用,他以古稀之年,親自登臺授課,給年輕教師做示範;為了把科研工作搞上去👨🏿🎤,他逐個落實各教研組的科研方向和課題項目,他的為人和品德很值得稱頌,他經常教育助手們,要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和事業上🎿,不要去計較個人的虛名🥩。他樂於助人,甘當科學研究道路上的鋪路石和人梯。對於來討論問題的人,他從來都是非常耐心地接待🚎,毫無保留地談自己的看法,有時竟忘了吃飯,誤了下班的班車。王序經常主動把一些參加學術會議和大會發言的機會讓給年輕人,並於1983年6月,主動退居二線,把自己的工作職務,讓給年輕人👳🏿♀️,而自己卻默默無聞地在後邊出主意做後盾。他常對別人說🍖:“我的余年不多了,我得趕緊幹,我欠了好多賬。”他嫌家裏雜亂,幹脆一個人搬到學校住,自己不願做飯🥅,經常吃面包、方便面。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大家都努力工作。他在一次講話中說:“……我們將來要在2000年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創造能力要與世界水平相適應✸。現在應提倡創造性的工作👨🏻🚒𓀕,要看到將來是要靠創造能力來競爭的🙅。要培養大批有創造能力的人。人是最關鍵的👩🏿。……”這發自肺腑的心聲反映出這位老知識分子的強烈事業心和愛國主義精神!
正在王序廢寢忘食地忘我工作之際🧑🏼,無情的心臟病卻奪去了他的生命🤦🏻。1984年2月10日上午9時40分🅾️,王序突然躺倒在學校生化樓303室的實驗臺旁邊,與世長辭了。
“披肝照膽誠誠懇懇為了祖國未來;嘔心瀝血點點滴滴賦予革命事業👨🦳。”這是藥學系全體師生送給王序的一副挽聯,它如實地反映了王序為了藥學事業和祖國的未來鞠躬盡瘁的一生🧑🧒。(作者👩❤️💋👩:董領嬌 張禮和)
編輯:堯華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