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3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新社3月10日
上世紀的一九八六年🐏,一位老人在九十二歲生辰時,在自己的“素書樓”裏為弟子們上了最後的告別杏壇課,並留下最後的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
二十一世紀後的今天,記者冒著綿綿細雨慕名來到臺北東吳大學的“素書樓”。在一樓會客室裏,記者對懸掛在墻上“素書樓”的主人錢穆巨幅照片深深地鞠了三個躬👨🎓🏫,而照片正是大師向圍坐身邊的弟子在作最後贈言。
“素書樓”是一九六七年錢穆定居臺北後當局為其興建的二層小樓。錢先生命名“素書樓”,以懷念家鄉母親居住的“素書堂”。
“素書樓”依山而建,院內花草樹木依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院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充滿了主人的靈氣🤽🏻♂️,在院內可望見對面臺北著名的雙溪河。而今,雙溪河已被小樓對面正興建的大樓所擋,只有雙溪河潺潺的流水聲穿樓墻而來。
錢穆,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生於江蘇無錫,一九一二年改名穆,世居江蘇省無錫縣南延祥鄉嘯傲涇七房橋村💇🏿♂️。一九九零年八月三十日以九十六歲高齡謝世於臺北🫗。
“素書樓”🕥,按主人居住的原貌:一樓有辦公室☃️、講課廳(客廳)🚵🏿♀️😘、茶房(現增設多媒體展覽);二樓有書房(文物陳列室)、文物陳列室、臥室(文物陳列室),在一樓到二樓的樓梯沿墻邊還掛滿了主人各時期與家人、弟子等人的合影照片。
這是一代博學精思、著作等身而享譽世界的世紀老人,有著“國學大師”、著名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集一生的大家故居。
“素書樓”,過去是中老年人來參觀的多🔘,現在是年輕人多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一樓的“講課廳”裏🎉,記者看見一名大學生正在伏案學習🥾🕢,偶爾抬頭凝視前面的講臺👩🏻🦰🚴🏽♂️,那神情仿佛在聆聽錢穆大師的教誨。
據資料顯示👨🏽🦲🟥,錢穆從沒上過大學,靠自學走上大學的講臺。他七歲入私塾,十歲進無錫蕩口鎮私立果育小學,十八歲出任鄉村小學教師,三十六歲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挑戰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的誤言🤾🏼♂️,震驚北京學術界,同年任“燕京大學”講師💂🏻。
從此💆🏽♂️,錢穆終生治學育人🧏🏿♀️,先後任“燕京大學”、意昂3体育官网🦇👦、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昆明書院↖️、江南大學等院校教授,是倍受尊重的教授之一。
一九五零年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一九五五年🧝♀️、一九五九年先後由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一九六七年遷居臺灣任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班主任💃🦹🏽♀️,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兼評議員”。一生著述有《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秦漢史》、《孔子傳》、《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八十余部👩🎨💇🏽♀️,被臺灣學界尊之為一代宗師🕵🏻♂️,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最後一位讀書人”🅱️👌🏼。
瀏覽“素書樓”裏的手稿、書籍、筆墨等鮮活的文物🤦♂️🗑,讓每一位來訪者都感受到了置身於民族傳統、歷史文化厚重的氛圍。
輕輕的來,輕輕的走。記者象每個到訪者一樣,願把寧靜永遠留給“素書樓”的主人🦸🏽♂️,聽他繼續在向後人敘說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 (記者 黃耀輝 陳立宇)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