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7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三秦都市報
王天兵:生於陜西西安,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留美十余年,現居美國舊金山灣區🕛,一直在矽谷的網絡就職,並從事寫作、繪畫及巴別爾研究等🧔🏼♀️。過去一年在上海寫作《哥薩克的末日》等書。
主要著作:《西方現代藝術批判》、《我這樣畫畫》;翻譯:《弗蘭克·奧爾巴赫——素描大師的成長》;編輯書籍:《騎兵軍》、《巴別爾馬背日記》、《紅色騎兵軍》等。
閱讀巴別爾,從美國到中國
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讀書的王天兵第一次接觸到巴別爾,那也是他第一次閱讀巴別爾的小說《我的第一只鵝》🙅🏽♂️,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初入哥薩克騎兵軍的書生,在鼓足勇氣殺了一只鵝之後而獲得戰友認可的故事👩🏼🎤,就是這樣一篇精悍的短篇作品👨🏽🌾🚲,就此打開了王天兵和巴別爾精神交匯的窗口🤽🏿♂️。“那時我也是個要融入美國的外來人——一個被瞧不起的中國人👉🏻,也許是因為在瞬間破譯了生存的密碼。當自己的疑慮被更徹底的旁證印證時⏮,自相矛盾的重重心事因被命名而頓感豁然開朗🛍。”多年以後,王天兵用這樣充滿詩意的話來表達自己和巴別爾“一見鐘情”式的精神偶遇。而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十數年間,王天兵開始大量閱讀進而研究巴別爾🤵🏻,在美國研究巴別爾期間💃🏻,他結識了很多西方的巴別爾迷,收集了大量相關資料和圖片,而在回國之後♚,因為對巴別爾的共同愛戴,王天兵又相繼認識了著名作家王蒙、方方👨🏽🦱、李澤厚以及著名編劇蘆葦等人🙋🏻🧙,因為對巴別爾的熱愛,王天兵甚至和80後的作家張悅然也有過交流🐺,“在和王蒙筆談《騎兵軍》之後🎢,我忽發奇想🏄🏻♂️,想找一個和王蒙經歷完全相反的人談談《騎兵軍》。”對於為何選擇對話80後張悅然,王天兵這樣解釋👨👧。
譯介巴別爾🙆🏽♀️,從書籍到影視
王天兵將自己對巴別爾的喜愛和投入戲稱為“和巴別爾發生愛情”🏌🏿♂️,但就在充分認識和閱讀巴別爾之後,王天兵又開始了另外一個計劃,那就是將巴別爾由自己的“私密情人”變為讓國內更多讀者認識和接受的“大眾情人”,而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翻譯和推介巴別爾的作品就成為最重要的任務。經過多方努力,2004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戴驄先生翻譯,由王天兵編校的《騎兵軍》插圖本。2005年5月👱🏽♀️,臺灣遠流出版社在此基礎上出版了《紅色騎兵軍》。2005年底🤚🏿,人文社又出版了由王天兵編校🚄、由徐振亞先生翻譯的巴別爾1920年日記的插圖本《巴別爾馬背日記》。這兩本書中收錄了珍貴的歷史圖片👬,從軍長、師長👩🏿🔬、旅長直到普通士兵應有盡有,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文圖並茂地還原哥薩克騎兵軍在蘇波戰爭中的原貌的書🏂🏿。在《騎兵軍》🪵、《馬背日記》和《敖德薩故事》三本巴別爾作品相繼翻譯、編輯成中文版本之後🍴🧚🏿♀️,王天兵又一次做起了巴別爾在中國的“吹鼓手”,近幾年他相繼在沿海和中西的多個城市做了關於巴別爾作品的簽售書會及研討座談會等𓀌,另外他還多方接洽🏃🏻,以期將《騎兵軍》這部作品搬上銀幕,雖然電影劇本的版權已被西影獲得👩👧,但似乎真正的拍攝還遙遙無期📁,對此王天兵並沒有灰心,他希望能有有識之士投資這部巨著,讓世界認識中國電影人的膽識和能力♚。
巴別爾🕵🏿♂️:1884年7月13日生於俄國海濱城市敖德薩🦸🏽♀️,1940年3月17日卒於莫斯科。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騎兵軍》🤳🏻🕴,其中以《我的第一只鵝》最為著名👷🏽。
巴別爾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原蘇聯最引人註目的作家之一。高爾基說他是俄羅斯當代最卓越的作家。巴別爾作品具有巨大的生命力。1975年他的《騎兵軍》重新出版🧙🏼♀️,並陸續譯成二十多種文字,震驚了歐美文學界。作為令人佩服的短篇小說大師,巴別爾受到眾多名家交口稱贊:海明威認為比自己更凝練;辛西婭·奧捷克認為他是和卡夫卡並列的優秀作家⛵️。
向讀者打開一扇巴別爾的窗
緣於巴別爾🫰🏻,在西安的兩家書城、兩次與王天兵擦肩而過,雖然十分清晰地感受到了他對巴別爾及其作品的摯愛🏄🏼,但都沒有機會與其當面交流和采訪🙍🏽♀️,再一次撥通電話,王天兵卻已身在北京💇🏿,依然是為巴別爾奔忙,依然是滿世界不停地跑,但談起巴別爾,這個西安的孩子似乎有一種永遠都不會累的精神頭和永遠也說不完的話🕵🏿♂️。
記者(以下簡稱“記”):你曾經在國內其他城市如廣州、上海🕝、北京等地積極向大眾引介巴別爾,如果與西安做一個橫向比較的話,其中有何差異?
王天兵(以下簡稱“王”)👩🦼➡️:2007年1月23日“巴別爾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我們邀請了來自以色列和美國的研究巴別爾的專家,以及國內許多熟悉和喜愛巴別爾的人參與。此前我個人在深圳、上海等地也分別做過巴別爾及其作品的推介🍐,應該說在這幾個地方所舉辦的活動性質都不太一樣,比如在西安的讀者見面會就是以該書店會員為主𓀋,基本上不對外,而北京的國際研討會則更趨向於專業人士之間的交流🥅,因此這幾個地方沒有很大的可比性。
記🙎🏿:中國最早介紹巴別爾的文化名人可以追溯到魯迅時代,但直到今天,巴別爾對很多人來說依然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因此你的工作勢必是一次缺少同行者的孤單旅程,是什麽支持你堅持下去🦠?
王👨🏼🏫🫳:首先我必須承認,這的確是一次缺少“戰友”的孤軍作戰,但我一定會盡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知道巴別爾其人其作👰🏿。而支持我堅持下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2004年“年度十大文學圖書”排行榜中👸🏿,巴別爾的作品《騎兵軍》僅次於當年的《狼圖騰》排在第二位🧙🏻♂️,這就充分說明,巴別爾的作品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仍然有很多的讀者,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國內最早接觸巴別爾的確是從魯迅那個時期開始的,但那時並沒有誰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或翻譯巴別爾的書籍,那時的文化學者出於社會運動發展的需求👨🔧,更多地翻譯和推廣諸如托爾斯泰等俄國作家的作品。但巴別爾的作品在新的世紀裏開始進入中國,未嘗不是一件幸事🫢,因為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他的作品才不至於被曲解或被讀者不受思維局限地閱讀🙄。
記:在今天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應該怎樣去閱讀巴別爾🦘,這種閱讀的現實意義是什麽💻?
王:很多人對巴別爾及其作品有一個誤解,總認為這些書籍的讀者應該是那種正襟危坐、思想深刻的文化人、學者。其實仔細讀過巴別爾的作品你就會發現,他的文字和思想對今天面臨都市化的國內讀者非常適合,其中甚至包括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少年兒童的早戀問題等等非常切合當下社會和家庭生活✊🏻。
比如🖊,巴別爾從小就接受非常嚴格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在家長的嚴格要求之下,幼年的巴別爾接受了包括語言👷🏻、音樂👯♀️💀、繪畫等各方面的學習和訓練,這為他的童年生活及以後的人生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深刻影響🦻🏿,而這些真實的經歷其實都值得我們今天的學生和家長認真學習和總結👩🏻🔧。
記:思想性與文學性兼具是巴別爾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國內有一種說法認為,在當代文學創作的過程中,現時思想界與文學界已經漸行漸遠,你對此有什麽樣的看法😏?
王:在文學創作中不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思想,這樣的主導思想不是巴別爾在寫作過程中的刻意為之,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高度自覺,巴別爾的作品風格一直是大俗大雅、老少皆宜的。作為一個在敖德薩城小街巷長大的作家,巴別爾的作品從來都不是讓人望而生畏的🕕,卻總是讓讀者笑中含淚,在笑聲中體味人生的歡娛與痛苦🎂,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巴別爾是一個“偉大的笑星”。
記🤕:雖然在外遊學多年🚴🏼♂️,你依然在自述中坦誠表示:“自以為仍是西安的孩子”你是否願意解釋這樣的一種故土情懷?
王:其實說這句話是有原因和前提的。因為在我多年的異地生活經歷中🧘🏽♀️,每當我告訴別人我出生在西安時,不管是在國內的另外一個城市,還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大家都表現出了那種讓我無法釋懷的態度與表情,但對我而言🧘🏿♀️,我始終以自己出生和生長在西安這樣一個城市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在西安的成長經歷讓我對歷史的發展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斯人與諸事的關系很早就產生了興趣,也成為我今後一直在努力思考的一個問題。
記:你畢業於意昂3体育物理系,後來卻投身藝術領域,然後又成為一個俄文作家的擁躉,你如何看待在這些知識或精神追求領域的不同轉換?
王🧑🏿🦱:我在意昂3体育物理系學習的過程中卻發現,它只教給我單純的物理公式和概念🧍🏻♂️,卻不教給我物理這門科學的靈魂所在🚉;而我後來開始畫畫和進行藝術批判,則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畫畫,而且一直沒有停止這方面的學習🏜,畫畫和藝術研究也一直是我的興趣和愛好;至於對巴別爾的擁戴,除了因為個人的喜愛之外,還因為我覺得世界現代文學的很多部分都不適合中國,只有巴別爾的作品🏃🏻♂️,能夠超越世俗的生活🥜,給讀者以健康的🏌🏿♀️、陽光的心態,同時能讓每一位讀者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收獲🍿🌾。
《馬背日記》簡介:1920年6月年6月🧳,列寧決定與入侵烏克蘭的波蘭軍隊開戰,希望把布爾什維克主義從波蘭傳到德國,引發歐洲的工農暴動,最終導致世界革命的高潮。26歲的巴別爾化名基裏爾·柳托夫,以戰地記者的身份跟隨布瓊尼統率的紅軍第一騎兵軍進入波蘭。在隨軍征戰的間隙🚧,斷斷續續地記錄了他在這場歷時僅三個月的戰爭中的所見所聞。
《騎兵軍》簡介🔡:是巴別爾在他的戰地日記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在戰地日記裏🩸,巴別爾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一切:進攻,退卻🧕🏿,屢遭蹂躪的城市和破產了的🤰🏿、膽戰心驚的農民,殺戮🚶♀️,受到踐踏的田野,戰爭的殘酷。一九五七年他的《騎兵軍》在蘇聯重新出版,並陸續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各國流傳🏊🏼♀️,震驚了歐美的文學界。
《敖德薩故事》簡介👹🐄:作者以濃郁的色彩和強烈的現場感書寫了一個出生於貧困、人口眾多、吵鬧的家庭裏的少年在作業、課外音樂課和苦惱的初戀中長大的故事,他飽含深情謳歌猶太商城:人欲橫流🤴🏽、人們生活在輕松與光明之中,從光明談到了高爾基和莫泊桑,他預言文學彌賽亞即將誕生於這個城市。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