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4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上海證券報9月24日
劉姝威因刺破藍田公司編造的神話而揚名天下,也被人們贊譽為中國證券市場的“良知看護者”🐕㊙️。責任意識促使劉姝威不停地在實踐著自己的理想:一個知識分子只要你認為自己的結論是對的⚰️💆,就應該堅持下去。作為一名學者,要有對真理不斷追求的勇氣🧙🏼♂️,這是一個基本要求🏄🏽。
美國次級債出現問題🎳,讓市場再一次回到了拷問參與者良知問題上,誰來發現銀行貸款風險和危機?同樣♟🐰,近來我們的證券市場中也接連出現操縱股價事件⚗️🦌,政府十二個部委高調聯手打擊市場操縱行為。
事實在不斷教育我們😾,全球金融業所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技術風險問題,同樣道德風險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我再次與劉姝威教授交談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展開的。此刻👨🦰,中國有近一億投資者參與了股市投資💇♀️,但市場環境又如此復雜🍠↩️,我們該怎樣看待市場,怎樣識別上市公司風險,也就有了新的含意💡。
沒有“神奇”只有“發現”
在此次見面中,我向中央財經大學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教授提了一個問題:你有過當年發現藍田信貸風險的經歷🧝🏻♂️,你如何從總體看待目前中國的上市公司?劉姝威保持了一貫的爽快風格回答了我的問題🧜🏼♀️:“當然變化很大⏱🔛!公司質量經過這幾年的改革發展有很大的改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和優質資產的公司越來越多👩🏿💻。真的🅱️,變化非常之大🕴!”
那為什麽最近市場還是出現這麽多內部人操縱⬆️、一些公司的不實傳言以及某些公司高管層腐敗侵吞公司資產的問題?我沒有放棄記者的職業習慣,繼續追問。
劉姝威很認真地看了我一眼,放慢了聲音的頻率🏃♂️🧖🏿♂️:“市場出問題是正常現象🥷🏻,市場出問題不僅僅是中國股市,在歐美發達國家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市場問題,但要看到現在我國的市場製度和法治建設已經跟上來了🤎,你提到的這些問題🏃🏻,一定要在發展中去解決👩🏻🔬!”
聽著劉姝威深沉而堅毅的語氣☄️,我很直覺的判斷,眼前的劉姝威已經從藍田事件中走出來🧑🏻✈️,站在更高層面審視我國的上市公司了🌵。不過🤵🏻♀️,我也同時升起一種擔心,她還是當年那個被人們贊譽的“良知看護者”嗎🎓?
我再一次提出問題🚛,如果上市公司質量有很大的改觀🫄🏼,你還堅持呼籲我國需要完善首席財務官的製度嗎🧚🏻?
“那是當然的。我還是堅持呼籲!”劉姝威一點不改2004年對我們所談話題的初衷🐦⬛,因為藍田問題的出現,人們多從道德和良知上對劉姝威的行為給予了評判,而她卻因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對上市公司的研究,則從更深層次得出自己的見解,“上市公司要不出問題,公司首席財務官的地位必須有所改觀🧞♀️。有兩點是必備條件,第一首席財務官必須參與公司決策,第二要有獨立的財務審核權。否則,公司財務問題的‘發現’永遠是大問題🐟!”
這不得不令人想到2003年美國時代雜誌周刊評選出十大風雲人物中的三位女性🧜🏼♀️,她們就是揭露世通公司🎅🏿、聯邦調查局以及安然公司事實真相的三朵金花🐣。上市公司問題需要由局外人來發現🧔🏽♂️,更多的則是需要內部自身的監督和發現。劉姝威提示我們👶🏼,市場進步不一定非要以多出幾個“藍田”那樣的公司作為代價,而是要通過監管向公眾投資者提供更多優質資產的上市公司,這才是“藍田們”給我們的真正教訓!
當劉姝威結束了《如何識別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表》一書的寫作之後,她從2003年開始系統研究上市公司財務問題🧟♂️。那時,她曾經通過媒體向公眾承諾🚶♂️,要用自己的研究向社會交一份滿意的答卷,以感謝公眾對她在最艱難的日子給予她的支持👨🏼🍳。這份答卷有相當一部分在上海證券報以“劉姝威看年報”的方式連載,那時專欄一經見報立即得到市場的強烈反響,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紛紛給劉姝威打電話,不少上市公司把她請過來面對面解剖公司的問題🏊🏻♀️。很多投資者從“劉姝威看年報”中🗂,學到了掌握分析上市公司精髓的路徑🎲。如果說需要對公眾進行投資者教育,劉姝威把自己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向公眾披露✅,就是最實在的一種教學方法:引導投資人學會用財務眼睛看公司資料👧🏻!
社會需要更多的“劉姝威”
“劉姝威”的名字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的一個符號,人們提到這三個字🕷,自然會聯想到那個紅極一時在股市不斷編織神話的藍田公司🖲,藍田的興衰也是證券市場不可抹去的一段歷史👊🏻。
社科院的一位專家在評價藍田事件的時候,對於劉姝威的行為給予這樣的評價:“劉姝威看到了問題的所在👨🏽⚕️,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敢於用所學、所積累的知識站出來,為社會、為廣大公眾說話,這又不同於一般的學者和專家,這必須具有英雄的膽識。”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固然需要財富的創造者🍪,也同樣需要以公眾利益為己任的人們🧑🏽✈️,尚有抱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劉姝威親歷了藍田事件之後,促使她的研究方向和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過去劉姝威在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所是專門從事銀行信貸研究的,藍田事件以後她牽頭成立了中央財大企業研究中心🏄🏼♀️🧔🏽,名為研究中心其實也就是劉姝威一人挑大梁,參與者全部是學校以及外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他們在劉姝威的言傳身教下🥨,從研究公司財務報表入手🛝,診斷上市公司的發展戰略以及得失。
一次,劉姝威被邀到一家媒體與記者🧣、編輯談如何閱讀公司財務報表🫲🏻,當時她就像在學校一樣,咄咄逼人地向一名編輯提出了一連串問題🚥:你作為媒體人如何了解公司?你如何獲得公司財務資料😰?你的資訊將從哪些途徑獲得🎹?你如何分析你所獲得的大量資料?如何消化如此海量的信息並提出你自己的見解……習慣向采訪對象提問的媒體人🦊,對於劉姝威連珠炮式的發問都有些招架不住了🫂。這就是劉姝威的風格👩👧,她培養搞研究的學生👌🏻,更是絲毫不允許投機取巧。“在學術問題上🪴,一定要知其所以然🤞🏽,來不得半點馬虎!”這是劉姝威一貫的學術作風,也是她能夠在困境中堅持真理的潛質。
她的高徒景小勇現在也是她研究中心的助手,他告訴我上學期劉老師帶出的學生中,上交論文裏有70多篇是用英文寫成的。劉老師要求學生研究公司一定獲得原文資料,因為現在很多公司與海外公司聯系千絲萬縷🛅🦹🏿♀️,所以在研究中學生們必須閱讀量的原文分析資料。不少學生為了收集資料,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經常通宵達旦。
有人評價嚴師出高徒🧑🏽🏫,曾經作為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和厲以寧的學生🕺🙁,1986年意昂3体育碩士畢業後進入財大從事研究工作的劉姝威自己卻說:因為我們國家這方面的人才太缺乏了。她用行為實踐著老師們的教誨,也在實踐著自己的理想:一個知識分子只要你認為自己的結論是對的,就應該堅持下去🧗♀️。作為一名學者,要有對真理不斷追求的勇氣,這是一個基本要求🕜。
劉姝威的理想很實際,也很樸素𓀋,堅持尋找真理,教會更多的學生去探尋真理,為國家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
選擇“受累”體現的是責任
已經度過“知天命”年歲的劉姝威,曾經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殊榮,也是2002年度CCTV感動中國十大傑出人物。應該說,她的人生比一般人更豐富多彩🧑🏼🏭,一大把殊榮在身,按常理奮鬥似乎就與己無緣了🧝🏼。
我從2003年認識劉姝威以來,就一直感覺到她像一架無法停歇的“永動機”📳,總在尋找專業方面的新大陸👰🏼,新的處女地👂🏿,試圖帶領學生去開墾🔝。
2006年劉姝威所在的研究中心🚎👨🏻🦼,為大學一年級開設了一門課程,叫“模擬投資銀行”。課程一開出報名的學生非常踴躍🫃🏻,一年下來學生交出的論文已經分裝成冊,成為學校的科研成果。目前,開設“模擬投資銀行”課在我國還是第一次,中央財大也是第一所開設這一課程的大學,當然它也是劉姝威不斷創新的成果之一🧙🏿♂️。
即便如此↪️,劉姝威還是沒有停步🌴🍥,她的研究課題從企業不斷向高端項目延伸。目前,她參加一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技術交易平臺建設🏋🏻♂️🧑🏻🎓。這是劉姝威學術研究的一個裏程碑項目,也是她學術研究生涯的又一次騰飛🚴🏽♂️。
我看見手裏頭緒萬千的劉姝威,對於在這個年齡的人還如此奮鬥不止👮🏻♂️🕸,實感敬重。也為她四處奔波的疲憊👩🏼🎤🏊🏼♀️,有幾分惻隱之心。一天晚上我接到她的電話,她說自己太累了!我打趣道:那就歇著💪🚵♂️!她很理智地回答🌖:不行,明天還要去談項目。對學生負責,讓他們成為有用之才,劉姝威那股拼命勁又上來了🅾️🕝。
觀察劉姝威的學術研究路徑,更多的是像李長春同誌在社科院考察時所言: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研究要有對策性👩🏻✈️。何為對策🏔?就是提出解決實際矛盾和問題的方法。這需要知識分子對國家事務有一定的參與度🧜🏽,以及不畏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在這個利益多元化的時代,知識分子的良心看護經常被社會公眾排在第一位,因為人們評價他們的作為時,更看中他們如何服務於社會。劉姝威的行為昭示的是,一個知識分子要為國家做事,一定要具備必要的個人稟賦👩🏼🍳,包括素質和品格。
多次采訪長久交談🔬,我從劉姝威身上悟出🂠:正因為劉姝威的研究具有實用性和對策性,才會揭示藍田事件➞,也正因為有了藍田事件🙋🏻,劉姝威才在這種新型的深入淺出,實踐操作教學法上以及為公眾提供公司研究路徑上有更大的作為🧚🏻♂️!也許,這就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幸運😶,也是他們需要極大勇氣面對的選擇!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要一生受累了🏂。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