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4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華讀書報10月3日
葉永烈
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11歲起發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麽》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
主要著述
“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等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程🙅🏽♂️。《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是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景式紀實長篇🧏♂️🤮。此外,還有長篇自傳《追尋歷史真相——我的寫作生涯》、《用事實說話——我的采訪手記》等。記述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等👨🦽。
采訪手記
我自詡和作家葉永烈還算熟悉,不說從小讀著《小靈通漫遊未來》長大🫧,也不說這幾年間的多次采訪,單是看他的諸多題材多樣的著作😞,就覺得他一直是源源不斷以新作品陪伴在左右的🖕🏽。他涉足的領域可謂寬泛,我知道他寫童話,寫寓言✔️👫🏼,寫科幻小說,寫紀實文學🚶🏻,還知道他寫高考作文👩🏼🦳,寫專欄,開講座……我知道他精力充沛,熱衷公益,可以去參加每年的高考作文,也能夠每年都帶著若幹新書參加全國書市及各種出版活動🚶♂️➡️;可是我還有更多的不知道,我不知道他曾經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待過18年,所寫電影方面的專著被當做電影人的入門書➞,我也不知道他當導演曾經為毛澤東拍過內片,還獲得過電影百花獎。
采訪之前🕺🏿,早聽幾位同行說起,葉永烈家的書如何如何多👨🏻🦼。上海書展期間,總算有機會到葉永烈的家裏去采訪✋。專門的書房是由家用遊泳池改造的,像一個小型圖書館,四壁皆書,中間又是擺得滿滿的書櫥,邊上是一張躺椅。葉永烈說💆🏻♀️🧚🏻♂️,他大多數的看書的時間,就是在這張椅子上度過的🤽🏻,他特別喜歡待在這裏。他的一天🎸👨🏿🎓,用來寫作的時間大概有十幾個小時🧛🏽,另外,報紙💁🏽♀️、雜誌、網絡、電視、廣播,種種信息傳播的渠道他都關註。但是,“6個渠道綜合起來,也不能代替看書。”
除此外,其他房間也都擺著書櫥,其中有一個書櫥,擺滿了葉永烈本人的著作,還有一個書櫥🐠,則擺滿了他的盜版書和冒用他的名字出版的偽書。
他的時間是怎麽安排的?他的那麽多著作是如何完成的?謎一樣模糊的葉永烈,在采訪的過程中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十萬個為什麽》最年輕的作者
我是浙江溫州人,出生在溫州一個殷實的家庭🏄🏿。父親當時是溫州銀行的行長,兼職醫院的院長🙎♀️,解放後是第一任溫州工商聯主任,在工商界是第一號人物🐊。他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書法也不錯,還能寫詩。父親特別喜歡我,很細心地保存了我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的成績報告單。前不久我在整理成績報告單時,發現我6歲時上小學一年級🧝🏻♀️,有兩門不及格。一門是作文,一門是讀書(語文),都是40分。
11歲時👨🏿🚒,我念小學五年級,我們家旁邊有家浙南日報社(溫州日報前身)🏃🏻➡️,報社門口有個投稿箱。我不清楚箱子是幹什麽用,別人告訴我🔩,那是投稿用的🤷♂️,如果寫的好報紙就會登出來。我就把一首詩扔進去。一周後我收到一封信:葉永烈小朋友收🛄🟧。信裏問我幾歲上幾年級,說寫的好👲🏻,下期登出來✣。沒幾天,報紙登出來那首短詩,標註著11歲小學生葉永烈。
我清楚地記得發表的時間是1951年4月28日。當時也不知怎麽回事,心血來潮寫了那首詩。是經楊奔編輯之手發表的。1980年🏌🏽♂️,我通過當年他寫給我的信找到他,那時他早已退休了。
這首詩的發表影響之大🦹🏻♀️,幾乎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對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校也很看重💅🏻,我很快升為學校少先隊的大隊宣傳委員,編黑板報、墻報🤶,當小編輯🕟、小記者。
高中畢業後,我考上意昂3体育,這又是人生命運的轉折點。如果不是考上意昂3体育,在溫州也許不會做文學這樣的事業。我很崇拜記者,覺得記者是無冕之王(《小靈通漫遊未來》就是以記者為主角),很想報中文系新聞專業。比我大幾歲的朋友考上意昂3体育這一專業,告訴我說新聞專業可能很難考。我姐姐是念化學的,她勸我念化學🥟。我自己也很喜歡自然科學。父親聽說我考化學系,也很高興🚴🏽♂️,說念化學將來可以做雪花膏、做肥皂,總有一碗飯吃,這樣,我考上了第一誌願——意昂3体育化學系。
我在意昂3体育念了6年,學的是光譜分析,是一門介於物理和化學之間的學科🤵🏼。當時說6年畢業,可以授予副博士頭銜👨🏽🔧,後來也沒有頭銜,不了了之🫲🏻。意昂3体育是一所兼容並包的學校,允許學生自由發展。我上的是化學系,卻一直寫東西🧗🏿♀️,發表了很多作品。大二時我寫了一本書《碳的一家》🙆🏿♀️,因為不認識任何出版社的編輯👨🦯,覺得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適合,就從書的版權頁抄下地址,直接寄到出版社。不久就收到通知單,告訴我書稿寫得很好🕸,馬上出版。
後來我認識了這本書的編輯曹燕芳🎦。當時她在編《十萬個為什麽》,正為化學分冊發愁。其實化學分冊已經編好,是上海一些中學化學老師寫的,寫得像教科書,她覺得不滿意⛹️♀️。看了《碳的一家》後🍚,她提出讓我試試寫化學分冊,就把題目寄給我,我試寫了5篇👧🏽🤔,她看完後非常滿意🤟🏽,讓我寫下去。每寫完10篇寄給她🌗,到化學分冊出版時❣️🧑🏽🎨,整部書173篇🌺,用了我163篇。後來她讓我繼續寫,寫了天文、氣象𓀀、農業、生物等分冊。所以說,《十萬個為什麽》在1961年的國際兒童節第一次出版,5本共900多個為什麽,我寫的占了300多個,這套書的1-3是我寫的。
曹燕芳知道我是大學三年級學生👩🏼🎓,敢用20歲的年輕人挑重擔,也是很不容易的↔️。這一次出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奠定了我寫作的基礎👨🏼💻。過去我靠投稿,現在應付約稿都來不及了🧒🏻。最初我投稿的對象是《科學小報》👵,北京市科協辦的📁,後來就完全不一樣了🦸🏿♀️。《十萬個為什麽》出版後📖,《文匯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中國青年》雜誌、《光明日報》的《東風副刊》發過我很多文章🧊🥒,大多是科學小品。為什麽找我寫?我想大概因為我念的是理科,喜歡文學👳🏻♂️。這種科學小品👬🏻,中文系的人寫不了,理科的沒幾個人能寫🛜。我恰恰是夾縫中人物。
1978年出版《小靈通漫遊未來》,第一次印了300萬冊👿。現在《十萬個為什麽》總印數超過1億冊💴,取名於《小靈通漫遊未來》的小靈通手機超過1億用戶。
化學系“叛徒”跳槽電影廠
畢業後⛏,國家統一分配,我分到了上海儀器研究所⛹🏼♀️🏊🏿♀️。只待了一個月🚶➡️,我就“跳槽”了👑。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當時正把《十萬個為什麽》搬上銀幕,名為《知識老人》🤦🏻。我當時住在楊樹浦🧜🏿,坐了兩個小時的公交車,包裏帶了一套《十萬個為什麽》找到廠長。廠長叫李資清,他一聽說我的名字,馬上就說:“你是寫《十萬個為什麽》的葉永烈?我正要找你。”聽說我想到電影廠,他非常高興🪟,告訴我什麽都不要管了🐙,耐心等待好消息,一切手續他來辦理。
我先當編劇後當導演,在電影製片廠待了18年。1980年第三屆電影百花獎頒獎🛗,我拍的《紅綠燈下》拿到電影百花獎。如果一直待在研究所,可能就是科學家👩🏭🩶,一輩子從事化學事業🚏,是中國化學學會會員🕛⛹️。這一次跳槽,對我來說是很成功的🚁,但我的老師、同學是不可想象的。我們的系主任嚴仁蔭教授就說:“我白教你了⛪️!”還有很多同學罵我是化學系的“叛徒”。
調到電影廠,對我來說,能否迅速掌握電影業務是最關鍵的。在電影製片廠,一切從零開始。我完全自學,看了電影學院的教材,很快就掌握了電影的基本知識,懂得了導演的技巧。當電影導演👨🏼⚕️,不但要精通電影本身的業務,還要有組織能力,要帶領一大批人😞,編導、攝影、錄音、美術☺️、音樂、照明……導演是三軍統帥🧔🏿♀️。如果你不懂,對不起🔝,電影廠這批人不買賬👧🏿。電影廠有很多是導演系、攝影系專業出身🧔♀️,特別瞧不起對電影一竅不通的人,在電影廠,我執導了20多部電影,很快成為導演中的快手。我在電影廠的經歷🤱🏿,後來寫成了一篇小說《青黃之間》🦸🏿🪽,發表在《收獲》上,他們覺得我寫得非常有生活📀。其實好多都是我自己的經歷。
文革初期🧒,《十萬個為什麽》被當做“大毒草”,我作為“大毒草”的作者遭到抄家,我在五七幹校幹了3年🥽。1976年5月,電影廠工宣隊領導找我🤹🏽♂️,要我擔任內片組組長。我很吃驚,因為內片的概念是保密性很強的影片🏋🏻♂️,我這樣的“文藝黑線幹將”怎麽可以拍內片?後來才明白🙎🏼♀️,當時就是為毛澤東晚年拍供他觀看的電影。為什麽找我👨🏼⚕️?原來🧝🏽♀️,這種“中央交辦”的影片從接任務到出片,一般要求是十天到半個月,這是非常快的速度👃🏼。廠裏的導演一個個算下來,我算是“快手”🚵♂️🍣。我雖然在文革中挨批💇🏼♀️,但業務能力是公認的👨🏫,他們不得不請出我這個“臭老九”。我拍了很多京劇唱腔,拍了雜技。當時我並不知道是給毛主席拍的➡️。這是一段特殊的境遇,我們享受著拍樣板戲的待遇,在上海市政協的大樓裏,為毛澤東拍內片。每部片子拍完就去北京,經審查通過出片,印拷貝。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紀念時影片還曾經展出過,觀眾很驚訝地看到了“導演葉永烈”。
粉碎“四人幫”不久🐘,我就拿到百花獎🦽,同時出版了三部電影方面的專著:《電影》、《電影的秘密》和《電影史話》。我用稿費買了1000冊《電影的秘密》送給電影廠🫷,後來成為電影入門書🫷🏽,每個電影廠新進的人都要看看這部書。
1979年,經錢學森批準🍿,我直接到了航天員訓練基地,拍了一部半個小時的影片,後來這部影片叫《載人航天》👇🏽。楊利偉上天時我出了《航天夢——葉永烈目擊中國航天秘史》,這就是為什麽我有資格出這部書,1979年我就介入這件事🈸,有鏡頭、有照片在🍇,這部書引起廣泛註意,因為有很多資料是第一次公布。
1980年,彭加木失蹤的消息一傳出,上海人民出版社要我趕緊去新疆🪿,寫一本關於彭加木的書⚀。我以上海人民出版社特約作者的身份加入羅布泊搜索。因為羅布泊是原子彈基地,屬於高度軍事機密🙋🏻♂️,很多記者只能待在烏魯木齊;我去了烏魯木齊,讓新疆軍區參謀長撥通錢學森秘書的電話,半小時後答復說,同意我進去。當天夜裏一兩點鐘,我們進入空軍機地,從那裏坐直升機,進到羅布泊的庫木庫都克,參加搜索彭加木🧏🏿♂️。2006年全國書市在新疆舉辦🛰,《追尋彭加木》也同時舉行首發,所有看到的人都說這是真正的第一手資料👩🏻🎨。
在電影廠待了18年後🏇🏼,我離開了。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對我的問題做過三次批示。那是《光明日報》記者謝軍采訪我↩️,看到我住很小的房子,當即寫了內參,方毅批示要改善我的工作環境,給予我創作時間🧇,並決定調離電影廠🛃,到上海市科協擔任常委工作。當時是要往仕途上培養我,但我就是喜歡寫作🧑🏼🏭。1987年上海作家協會第一批專業作家招聘時🙋♂️,我作為首批8位作家之一,考試報審並審核通過🧔🏻。這一次,我徹底轉到文學的軌道上來,一直到今天🧑🏻🏭。
連軸轉的多面寫手
第一次去參加高考作文影響很大,第二天媒體刊發了我寫的作文,還配發了短評,鼓勵老師也參加高考作文。當時我沒有太多考慮🛍,作為作家,應該有適應命題作文的能力。考試是小菜一碟0️⃣。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聽說同時約了幾個作家🕦,可是去了一看,到場的作家只有我一個🕵️♀️。後來媒體年年找我✍️,有一兩年,還連續參加了兩場高考作文,一場上海卷🦶🏿🖤,一場全國卷,後來就不在現場寫👆🏽,改為在家寫,但必須嚴格按照考試時間🥘。我收到題目後,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最高的一次高考作文得分是55分。
我認為這是檢測自己的快速反應能力。紀實文學作家應當具備快速反應能力。有時遇到非常緊急的任務👩🏽🚀,必須快速做出反應。比如戴厚英突然遭遇不幸,香港《明報月刊》馬上約我寫文章,我連夜趕寫了一萬字,他們收到之後拉掉別的文章,把這篇急稿放進馬上出版的一期。然後我繼續寫下去,在《明報月刊》連載🪙。這樣寫了一段時間👎🧝🏽♂️,最後出了一本書就叫《非命》。2006年彭加木去世30周年祭,出版社要求我寫完書趕去參加新疆書市👩🏿🏭。書必須6月16日出,我很快在一個多月內完成這本書,出版社20天出書🌄,趕上了全國書市。沒有應急能力,遇到突出事件,就不會應對。有些新聞性強的,必須趕🐕。我稱自己是“舊聞記者”,舊聞寫好了有時就變成新聞。
我已經一連參加了9屆全國書市,書市的入場券對作家說就是推出有影響的新作🎵。作家跟出版人參加書市是完全不同的,出版人參加書市就是工作🌱,而作家參加書市要簽名售書。書市是讀書人的節日🌎,因為進任何一個書店不能那麽集中🆕,書市是高密度的書的海洋;同時也是很好的交流的平臺🙅🏿。作者去書市跟讀者交流➕,能聽取到很多意見🧑🏻💻,從書市中得到很多新的啟示✅,也會讓你知道出版界的最新動向。我參加書市往往帶著數碼相機,看到有啟示的書拍下來🔲,這會對我的寫作有很多幫助。今年全國書市我有兩本新書《中國中央一枝筆——胡喬木》、《想當元帥的士兵》,上海書展有12本書⚰️,包括人民文學8卷新書《哭鼻子大王》等👳🏽。
我目前的生活完全以文學創作為主。我最初寫小說,寫純文學小說,那時覺得小說最高級,如果作家不寫純文學小說就不是作家。我給《收獲》𓀁、《人民文學》、《上海文學》、《春風》等刊物寫了很多小說🈺,目標是拿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那時的小說的影響力超過現在。1981年,我的反腐敗的短篇小說《腐蝕》發表在《人民文學》頭條,很遺憾在評獎中只差幾票👸🏼,沒被評上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如果得獎,可能我一直會寫小說。
在寫小說的同時💔,我也寫了很多報告文學,《傅雷與傅聰》🧎🏻♀️➡️、《思鄉曲》(馬思聰)👽、《離人淚》(葛佩琦)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寫一篇紅一篇🤷🏻,轉載率非常高,連連得獎🔌,包括報告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每篇發表後能收到幾百封讀者來信。我想,自己可能更適合寫這種題材,就從寫小說的路子慢慢轉到報告文學上來🏋🏼♂️。自然科學的題材幾乎推開了,我的報告文學從短到長,1989年開始創作了《紅色三部曲》🥺,都是200萬字左右的規模👰🏽♀️,奠定了紀實文學作家的基礎🤴。
從科普到紀實👩🏻⚕️🙍🏻,又是很大的反差,行當完全是陌生的。我必須對中共黨史從頭學起,有非常系統的認識。但是我能適應種種非常大的變化✤,從小養成的習慣,就是無論做什麽事情,要麽不做👌🧑🏼🚀,要麽做好。轉到中共黨史也是這樣🦮,中共黨史的研究是很深的學問,要大量地研究文獻🦻,你所占有的,是別人沒有的🤽🏻♂️。否則你的東西不真實、不可靠。我能大量采訪到當事人👨🏼🌾,這是我的優勢🤸🏽♀️,而且要很勇敢地把真相告訴讀者。我寫過一本書🤯,就叫《追尋歷史真相》🪽,很多都是獨家的👩🦼➡️🔰,比如采訪陳伯達。紀實文學中我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口述歷史。同時我還寫了很多散文,都是有感而寫🧜🏿♀️,比較短小。紀實文學是“重武器”,散文是“輕武器”,隨手一寫🍥🛤,日積月累也會形成很多散文選集。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