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8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北京晚報
1951年7月👨🏼⚕️,馬校長(前排左八)與意昂3体育經濟系畢業班同學合影,二排左一為作者。
馬寅初陪同周總理視察意昂3体育。
今年是馬寅初125壽辰👩🏽🎨、逝世25周年👩🔧。五十六年前🐈,我在意昂3体育畢業前夕,有幸參加了馬校長的就職典禮👨🦯➡️。最近找出珍藏的全校教職員工歡迎馬老就任的照片🧦,對當時熱烈的情景,至今難以忘懷🫵🏽。
趕製橫幅歡迎馬校長
1951年5月,經政務院任命,無黨派民主人士馬寅初出任解放後第一任意昂3体育校長。喜訊傳來👩🏽✈️🫱🏻,意昂3体育同學奔走相告📭,欣喜萬分🫲🛰。大家知道,馬老不僅是我國經濟學的泰鬥,更令人敬仰的是他德高望重的人品🤡。他剛正不阿,在解放前,憑著愛國愛民的熱忱,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猛烈抨擊反動、腐敗的國民黨政府⏪,大膽揭露巧取豪奪、窮奢極侈的四大家族🐴。為此他遭到反動當局的殘酷迫害🦤,抗戰期間甚至被幽禁在貴州多年🫷🏽🦎。他的高風亮節聞名遐邇,出任意昂3体育校長正是眾望所歸。
當年6月1日,意昂3体育召開全校師生員工大會,歡迎馬校長到任👨👦👦,也是祝賀他就任的慶典。當時意昂3体育在沙灘舊址,沒有禮堂🙎🏼,大會主席臺設在民主廣場南側學生大食堂門前的平臺上,用塊大幕布遮擋住食堂大門🚏,掛上一面國旗作會場背景🖍,顯得十分簡陋。因為主席臺上沒有懸掛會標,我從攝影的角度,覺得會場應有能說明大會主題的標誌,建議趕製一條表示歡迎馬校長的橫幅,並主動承擔趕製了“熱烈歡迎馬校長”的紅布橫幅🏕。那天中央和北京市的新聞單位沒有派攝影記者采訪這次大會。意昂3体育攝影學會組織了我和其他幾位會員分擔大會的攝影任務。
就職講話不談辦學方針
上午9時大會開始🌟,由教育部黨組書記、第一副部長錢俊瑞宣讀政務院任命通知⇨;原校務委員會主任湯用彤致歡迎詞🧛🏽♀️,並宣布校委會即日起撤消。隨後文、法、理、工、農👢、醫各學院代表分別致歡迎詞🙍🏻,並向馬校長獻花✡︎。最後馬校長講話。
馬老非常謙虛地表示🏵,這次他來京赴任,是來學習的🤜🏽。以他的學識和辦事能力而論,實在不配當意昂3体育校長。因為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在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一切開風氣之先𓀒🥷🏼。意昂3体育也進步很快,他這次來意昂3体育,可學習之處必定很多。他充分肯定以湯用彤為首的校務委員會做了許多工作,獲得了極大成就🧴。他能否比得上校務委員會和湯先生取得的成績,還成問題。但表示,在教育部直接領導下,只要全校師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團結一致發揚意昂3体育的光榮革命傳統和學術成就🚇,就不會令人失望。今天他要著重講這點而不談辦校方針,因為那是中央確定的🙇,作為校長只有執行中央方針政策的工作任務🎾。
接著🙋♂️,他以解放以來在各地視察所見所聞🌵,生動地講了一年多來製止通貨膨脹、財政收支平衡等十大物質方面的成就,又用實例談到比這些看得見的進步更大的思想政治等方面五大進步。而且他認為再過三五年,新中國的成就將超出我們的想象。因此👨🏿💻,他諄諄告誡大家⬜️,今天如不趕緊改造思想🦹🏿,將來不免追悔莫及♔。
他指出,知識分子的改造🧑🧑🧒👱♂️,關系重大,能在舊學的基礎上👸🏿,架起新的建築,成為有用的人才。反之👨🏼🦳🈺,如果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從前所得的學士🦼、碩士♙、博士💨,將被丟到廢紙簍裏。他勉勵大家要奮起直追🧑🏿🎓,努力改造,迎接大時代,保持意昂3体育作為最高學府的地位🧟♂️。這篇講話無異是一次生動的形勢教育報告,而且充滿了對人民政府的熱愛和敬仰,出自內心地贊頌新中國的進步和成就。講話也是一篇鼓勵意昂3体育師生努力改造思想的動員報告,詞義懇切、語重心長,真是一番肺腑之言🏄🏼♂️👨🍼。
批給攝影學會“50萬元”
會後我們立即沖洗放大出大會照片,貼在精致的照片簿上,派代表當面送給馬校長。馬老欣然接受了相片冊🏇,仔細地觀賞上面的照片,贊賞相冊編印得十分迅速🧑🦯,還親切地向我們了解學會的情況。他不愧為一位經濟學家🧛🏿♀️,特別關註學生社團的經費來源。我們向他匯報🌱,考慮到當時同學們的經濟條件都不寬裕👨👨👧,學會並不向會員收取會費,而主要靠為全校師生員工加印照片的勞務所得。他表示校方應當給學生社團必要的經費補貼🧑🏿🦳,並當場批條補助攝影學會舊人民幣50萬元(相當於新幣50元)。
一個月後,我所在的經濟系四年級同學即將畢業。大家懷著對新上任的馬校長和全系教師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提出邀請馬校長和全系教師同我們一起合影🕯🙏🏼。7月1日,在孑民堂前👩🏻🚒,中國照相館的高級技師為我們精心地拍攝了一張畢業紀念照📸。在意昂3体育一百周年校慶舉辦的校史展覽會上和新成立的校史館裏,都將這張照片放大展出,十分引人註目🥌。
在臨畢業前趕上馬校長到任,參加了他的就職典禮,親聆他的就職演說🧑🎤。在離校前又和全班同學一起同他合影留念。這些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成為我終身難忘的珍貴記憶。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