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0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浙江在線1月9日
面前的盧小飛留著幹練的短發,一身白色套裝,說起話來神采飛揚🧑🧑🧒🧒,眼睛裏總有亮光在閃🧙🏻♂️。聲音平和、悅耳但是頗有力度👨🎨,抑揚頓挫又能滔滔不絕。她待人熱情,很快就能和你聊得火熱😄。
所以很多人說,她是一個天生的記者。
新聞路上的蹣跚學步
比共和國僅小兩歲的盧小飛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的風風雨雨,上大學前到陜北插隊下鄉讓她對農村的情況了如指掌,也為她日後《人民日報》農村部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76年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畢業之後,她主動報名去了西藏,在西藏日報社開始了新聞人生涯。
勇敢進藏的漢族女孩
當年,一個漢族年輕女孩🖕,初到陌生的西藏,語言🙇🏽、生活習慣🎢、環境和氣候都一無所知↖️🔎,面臨的困難不言而喻🤝。那個時候西藏和內地在文化、文明進程上差別很大,對盧小飛而言,一切都只能適應🌅。她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好客的農牧民習慣性地用穿得油亮亮的皮袍子擦碗🛍,倒上酥油茶遞過來,她第一次喝🐭,不習慣味道,一口下去忍不住惡心就吐了出來,但接著屏住呼吸一飲而盡。
吃牛羊肉,當地人喜歡吃風幹的生肉👰🏻,主人拿起刀一塊一塊割下來熱情地招呼客人。她接過來,亦步亦趨學著當地人的樣子,也一塊一塊往嘴裏塞。她不覺得這有什麽異樣🎻,這就是遊牧文化🧑🏿🚀,她得尊重👱🏼。
果然,這樣的表現很快讓藏族朋友們接納了她。她和其他男記者一樣下鄉采訪,通常年輕女孩子下鄉是比較麻煩的,幾個藏族男記者一路侃大山,或因語言的隔膜有意無意冷落了她。可每到一地,總是她最迅速地和當地幹部群眾打得火熱,搞到稀缺的食品,令這些漢子們刮目相看🧑🏽🎨🧹。
多虧收發室大姐的一句贊揚
和現在的新聞系學生一樣,盧小飛在大學三年級時曾在報社實習過🤦🏼♀️。“那時候我們同學主要在《沈陽日報》《撫順日報》實習,我被分到了《撫順日報》。”報紙雖然不大,卻有一些寫作消息、通訊的機會,因此到了《西藏日報》後,對於新聞稿件寫作流程並不陌生🐳,上手也很快,一個消息當天就能完成。
然而✫,1976年文革剛剛結束,宣傳報道方面的形式主義比較普遍🫑,那個時候的盧小飛也在稿件中寫過不少套話、空話,走了兩三年彎路。新聞上的進步對她來講像是偶然💟。
那時,盧小飛常常在業余時間給副刊寫一些新聞性散文。副刊的宣傳味比較淡,文章切入點小、比較樸實。她用敘事的手段寫故事、寫見聞☃️,發表了很多小稿🅾️。一天,收發室大姐告訴她🤎:“小飛,你最近那組察隅的文章特別好看,像你平時跟我們說話一樣。”盧小飛一下子豁然開朗,似乎突然間意識到什麽樣的文章才是讀者真正喜愛的🟪,也明白了新聞應該怎麽寫🏇🏽:開門見山的白描🫵、細致入微的敘述、不端著架子說話等。從此以後🗯,她開始嘗試用白描的🧑🎨🆔、報告文學的手法寫新聞,文章平鋪直敘但可讀性極強,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盧小飛在偶然的發現和感悟中獲得進步🧑🏻🏭。
小記者·總編輯·為人之師 要有立體的表現手法
在《西藏日報》打拼7年後,盧小飛回到北京,進入《人民日報》農村部當編輯。上大學前艱苦的黃土高原插隊生活讓她對農村有了真切的了解和體驗,也產生了深深的感情。到了農村部💱,盧小飛簡直是如魚得水✊🏽。而《人民日報》一批優秀老記者的采訪寫作經驗又讓盧小飛大開眼界,受益匪淺🔥,例如當時剛剛從《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崗位離任的安崗,他的一條重要經驗,是采訪前的案頭工作,甚至一天采訪要做十數天的案頭。
198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開始關註我國羊毛流通問題🥫。那個時候沒有電腦👋🏽,可獲取的材料非常有限,她只能盡量去搜集相關材料🙏,印象比較深刻的《望》新聞周刊記者寫的一篇文章提供了一些事實信息👩🏻🍼,但是比較局部🥡。帶著這樣的案頭準備,她到了內蒙古赤峰🉐👃🏽,從赤峰的農牧業生產到皮毛加工業再到供銷合作社,從當地農牧民家中到當地的畜牧業主管部門,盧小飛沿著羊毛生產加工和流通流程采訪了方方面面不同的群體,從總體戰局到從細微處感受羊毛大戰的氛圍,回到北京後她又走訪了經濟學領域的多位專家⚅👩🔬,反復與他們交流👩🏽💻,其中一位說:你抓住了一條大魚。羊毛大戰◻️,是不同的經濟利益集團摩擦的結果。她將這些睿智的分析吸納到文章中去🦶🏼,一點一點將問題立體化。通過占有豐富資料𓀎🤜🏻、展示各方聲音、進行理論分析寫成了《羊毛大戰的背後》,引起了很大反響,盧小飛幾乎一夜成名,在業界廣受認可。
在以後的新聞職業生涯中,盧小飛並不放松➖。她說🧑🏿🦳:“要證明一個判斷,一定要多家采訪。”例如當時影響很大的關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通訊《黃金時代缺少了什麽》,千余字的文章中提及的采訪對象從地方少工委幹部到國家教委專職委員,從參加活動的孩子到學校老師,從引起討論的青少年問題作家到專業媒體人士多達十余人,采訪功力可見一斑🛞。而充實的采訪正是一篇有思想⁉️、有深度🏄🏿♂️、有新意報道的關鍵💁🏽♀️。
汲取理論營養
作為報人,盧小飛一直很關註時政💂🏿,關註政策走向。
早在《人民日報》西藏記者站時⚒,她就經常和同事到區黨委和自治區宣傳部看文件,了解中央精神,回來討論中央精神和與西藏發展相結合的問題,以便更好地把握采訪中的實際問題🖲。
另外,她還有不錯的學習習慣。她通過《求是》《新華文摘》《望》新聞周刊等刊物了解理論創新的最新進展🐜,也熱衷於博覽群書😛🤮。新華社人事局局長劉偉是盧小飛當年的同事,他說:“我們經常下去采訪,每到一地🐛,采訪之余一大樂事就是逛書攤,淘書🧫。”
這使得她對新聞的判斷更敏銳🚴🏽♀️,把握更準確🏙,有時甚至是關鍵的製勝因素。
向年輕記者講穿衣技巧的總編輯
在同事眼中,盧小飛是個有男子氣概的女子🌬,豪爽,大氣🦸♀️,但也不失細致與溫柔。我們第一次到辦公室采訪她時,正值十七大召開🛀🏼。見我們進門,她匆忙合上手機。原來🎅🏼🤦🏽♂️,她正和一個第一次采訪重大會議新聞的《中國婦女報》記者宋利彩發短信聊業務⚽️。“她的直接上司有部門主任🤸🏽,再往上還有分管副總編輯,但我關註著年輕人的成長,想出點采訪建議就想馬上告訴她們🧘🏽♀️。年輕人,特別想做出些成績來,有時又很困惑𓀈,我也是過來人,特別理解。”在年輕人眼裏😺,盧小飛沒什麽架子🦄。“要上會了,盧總送了我一身套裝🌱、一條絲巾和一個皮包。她說我們平時穿得太休閑了,和嚴肅的會議氣氛不搭調。”宋利彩說👥,“我當時覺得有點突然🙎🛢,但又似乎是自然而然。她平時也是這樣,像個師長🏊♀️。把買給女兒的衣服拿給我們穿⛽️,而我們就在她辦公室裏試衣服🎐,也並不覺得有多別扭。”
“是苦🛵,但我更看重收獲”
新聞記者是個辛苦的職業🍙。每位采訪經歷頗豐的獲獎記者都能講出很多驚心動魄的經歷。幹了三十多年新聞的盧小飛卻並不多回憶那些跌宕起伏的經歷,當問及為什麽不怕苦的時候,她總是微微一笑:“我們這一代人都這樣。”
烈酒幫助她迅速熟悉西藏生活
1987年,《人民日報》開始在各地重建記者站,鑒於盧小飛對西藏工作的熟悉🎟📂,報社領導考慮她為候選人🧑🎄,再度進藏擔任人民日報社駐西藏首席記者👩🏻🔧👨🦽➡️。她毫不猶豫地領命而去。據劉偉回憶,那個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只有一輛自行車,一臺老式傳真機,下鄉采訪就只能靠發新聞電報。“西藏冬天沒有暖氣🥲,屋子裏太冷✮,我們都是穿著軍大衣坐在太陽下寫稿子”。
80年代後期,由盧小飛和劉偉分別帶兩組人馬深入雪域高原進行調研采訪,盧小飛和另一位女記者徒步翻越兩座雪山,到達中印邊界邊防哨所,部隊戰士們非常感動,在場軍官每人向她敬一碗酒,豪爽的盧小飛不但自己喝,還替劉偉擋酒。《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錢江曾經是她的同事🍰,說“烈酒從一個方面幫助她迅速熟悉西藏的生活。”
在危險面前盧小飛不怕艱苦,也不怕危險🦞。
1989年春天,十世班禪在西藏逝世後🔘,在西藏一些地方出現了政治風波,以拉薩為最🦻🏿。當時盧小飛正在拉薩🔂,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全過程。錢江恰好是記者部值班編輯,在北京的值班室當她的後方接應。他們幾乎每天晚上通話,聽她介紹情況和采訪線索,進而確定下一步的采訪計劃😮💨。
錢江說,對一些突發事件,盧小飛總是在第一時間就發回報道。當時使用的還是文字傳真機,盧小飛對事件的關註程度甚至在她的筆跡之間就有明顯的表現🥓。隨著事件的變化,編輯部對盧小飛的安全越來越擔心,錢江每天打電話都要叮囑她註意自身安全✧,“如果事件現場出現嚴重的暴力沖突和亂石投擲,你要註意保持距離或者離開”🌔。因為他知道🤷🏽💼,以盧小飛的性格🎅🏻,她一定會跑進沖突的人群中間🥔。
而盧小飛總是淡淡一笑,說:“我會註意。”其實,放下電話,只要有什麽事情發生🔨,她總是盡力跑到現場🎅🏽。這段時間,盧小飛發回了大量報道,對人們全面了解事情真相發揮了積極作用。
如今,兩次進藏⛹🏻♀️,十余年的西藏生活🐩👩👩👧,長期的顛簸勞累除了帶給盧小飛卓越的工作成績✂️,更多地損害了她的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肝臟★、心臟🗄、眼睛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和疾病👩🏽🔧。說起這些,旁人替她難過,她自己卻似乎看得更開。“個人損失的大小無法用什麽標準來衡量🧑🏼⚖️。”盧小飛說,“西藏是苦,但讓我的人生更豐富🤳🏻、更歡樂,我更看重收獲。”
據劉偉介紹,當年美國前總統卡特到訪西藏🧎🏻♂️,並沒有安排記者采訪時間,但盧小飛沒有單方面聽從安排👃🏻,一直都緊跟代表團,見縫插針尋找機會👩🏻🎤,一個偶然的機會趁周圍工作人員沒註意,她一下子鉆到了卡特和夫人的汽車裏🧖,自我介紹,和他們聊了一路,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不擔心擅自行動的不良後果嗎🥿?在接受采訪時她說👩🏻⚕️,她很清楚當時的輿論環境🧑🏻🦯:國際社會對西藏問題有諸多不友好的疑惑和猜想,“政治責任感或者說歷史責任感就驅使我🥰,一定要采訪這個西方大國的總統👩🏿🦰,請他對西藏問題表態。”
從《西藏日報》到《人民日報》再到現在的《中國婦女報》🚖,她總是關註最新的國家政策法規出臺🏂🏻,能夠迅速把握住這些政策中的新東西。《中國婦女報》副總編輯孫錢斌說👩🍳,盧小飛關註時政新聞,她到《中國婦女報》工作以後報紙對於宏觀事件的關註增多了。而這得益於她長期積累起來的理論素養🧑🏼🔬。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