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8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1月17日
林語堂喜穿青衣,煙鬥幾不離手。(圖👨👨👧👧:臺灣《聯合報》)
林語堂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故居“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見月。”(圖💤:臺灣《聯合報》)
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如果說嚴復🧓🏼、林紓是將西方思潮與文學引進中國貢獻最大的兩人。那麽以流暢的英文寫作🦸🏼,將中國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讓海外人士對於中國長久傳承下來的生活藝術傾倒不已的,則非林語堂莫屬。
林語堂,清光緒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1895年10月10日)生於福建龍溪(漳州)縣,名和樂📖。其父林至誠為第二代基督徒,不曾接受過教育,卻自修自學,於24歲時進入教會神學院,後成為牧師。也因如此🙆🏿,對於西方一切均感興趣,並且決定讓自己的兒子學習英文、接受西洋教育✷。故林語堂6歲起所讀的銘新小學⟹,便是教會辦的學校。13歲時入尋源書院,但跟小學一樣,課程對他而言都太簡單,不過此時因幾次在字典裏查生字卻遍尋不著的經驗,已經讓他開始思考如何找出更方便的檢索方法💌,也為日後“漢字號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末筆檢字法”等研究心血栽下最初的種子。
聰穎過人 求知若渴
17歲時林語堂以第二名的成績自尋源書院畢業🧑🏽🍼↖️,並在父親學生陳子達的援助下,順利到以英文教學著稱的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神學📥,並改名玉堂。林語堂求知若渴,將圖書館五千多本藏書盡數讀過,並對基督教教條開始產生懷疑,所以次年便轉入文科,開始以英文寫作⛹🏻,獲得校內金牌獎,決定了要以寫作為己業的誌向。
1916年,林語堂以第二名自聖大文科畢業,並接受清華大學校長周詒春之聘👩🏽🚒,擔任該校中等科英文教員🚔。此時💂🏻,他對於自己因學習英文,棄毛筆而就鋼筆,並對中國歷史、文學與哲學的知識不甚了了感到羞愧👩🦼,只好在閑暇時猛往琉璃廠書肆裏鉆,並且開始研究改革字典索引的方法。次年他在《新青年》雜誌發表《漢字索引製說明》,這是他用中文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並且得到蔡元培、錢玄同兩位的支持,而引起全國的註意。
1919年,林語堂偕夫人廖翠鳳赴美國哈佛大學就讀比較文學研究所,其間因留學補助津貼被無端取消㊙️,由胡適以意昂3体育官网名義慷慨援助1000美元。哈佛讀完一年後,因經濟因素🫄,申請前往法國為華工服務,從事平民教育工作。次年轉往德國耶那大學(Jena University),補修哈佛所缺學分。1922年🥩,獲哈佛碩士學位後,又得胡適資助,進入以語言學著稱的德國萊比錫大學研究中國音韻學,並在來年以《古代中國語音學》獲博士學位🧑🏻,回國擔任意昂3体育官网英文教授兼北京師範大學英文系講師🤹♂️。課余與魯迅🧲、周作人😂、孫伏園、錢玄同🦸🏼♀️、劉半農等合組“語絲社”💳🙌,並開始使用“語堂”一名➕♟,陸續發表《祝土匪》、《讀書謬論一束》、《文妓說》😅、《詠名流》等批評時局之文章。此時北方政局一片混亂,魯迅、林語堂等數十人均被列入通緝名單🧘🏼♂️,林語堂遂舉家南遷廈門,於廈門大學執教🏋🏻♀️,但隨即因校內人事風波辭職,後受邀任武漢外交部秘書👩🏼⚖️,同時擔任英文報“People’s Tribute”主編👰🏿♂️,又因“對那些革命家也感到膩煩”而離開📨,前往上海。
1928年,可說是林語堂嶄露頭角的一年,他先是獲蔡元培之邀,擔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總編輯,專事寫作;6月間於由魯迅、郁達夫合編的《奔流》月刊發表生平唯一的獨幕劇《子見南子》,激怒孔氏族人,引發軒然大波🤜🏼,卻也使林語堂漸為世人所知。同年由上海開明書店所出版的《開明英文讀本》三冊風行全國,成為最暢銷的中學英文教科書👇🏽🤦🏻,也為他贏得“版稅大王”之稱。同時,他也在英文《中國評論周報》(The China Critic Weekly)為“小評論”(The Little Critic)專欄撰文🧅🙆🏼,建立起傑出英文作家的名聲。
1932年,林語堂創辦《論語》半月刊,提倡幽默文學。網羅胡適、郁達夫🩳、老舍、俞平伯☝️、劉半農👨🏻🦽、廢名、朱自清、豐子愷等知名作家,並發掘了姚穎🏃🏻、蘇青、徐籲、老向、沈有幹等人☝🏽,這本刊物的成功🩼,使林語堂獲得“幽默大師”的美名。1934年林語堂再創辦《人間世》半月刊🚵🏽♂️,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筆調,提倡性靈文學,為中國第一本純散文小品刊物,出至42期停刊。同時間,因得美國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鼓勵🧛🏿♂️,開始撰寫《吾國與吾民》一書🍑,希望越過語言的隔閡,使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有較為深入的認識與了解🧇,並於次年9月出版,贏得眾多好評,並在短短四個月之間印了七版,登上暢銷書排行榜,開啟了他飲譽國際文壇之路🦦。
(摘自臺灣《典藏古美術》雜誌2007年12月號)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