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4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人民網2月27日
48歲的俞可平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不是這位著名政治學者的睿智,而是看起來遠低於年齡的面龐。“好年輕。”好幾個采訪對象在描述第一次見到俞時都這麽說。
這種印象在十多年前甚至更讓人吃驚一些。1990年代初,已經博士畢業在中央編譯局做副研究員的俞去意昂3体育找博士生何增科,這是一次未能謀面的看望,何的女朋友事後對何說,“剛才有個高中生過來找你。”
此時這個“高中生”已經因為研究當時頗為敏感的“人權”問題而被註意,不過這不是俞“暫露頭角”的時刻,早在1988年,俞就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政治學博士(總共兩個)之一而吸引了廣泛的目光。
十幾年後,俞被評價為引領中國政治學“潮流”的人物之一,以提出“增量民主”這一對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路徑解釋和“公民社會”的研究而著稱。
俞的聲譽在2007年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年初時他已因為兩個月前發表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而蜚聲海內外🧝🏽♀️,而此後十七大召開帶來的政治話題升溫更讓其成為大陸最受關註的政治學者之一👩🏿💻。一些媒體給他打上“智囊”之類的標簽——這已經傳了好幾年🌐🤾♀️,俞此前曾經否認,但無法阻止人們的猜測。
與紛擾的傳媒不同,學者們更看重俞長久以來的學術研究,而不是某句話。“他是一個對國家和學術有關懷的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林尚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林是著名的“長江學者”之一,“政治學者要承擔起推動政治學發展的使命,俞可平在這方面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不過聚光燈下的俞依然有“黑影”:關於俞本身鮮有報道,人們並不清楚這個聲名赫赫的學者的成長經歷👨🦽。而俞的故事,也代表了觀察中國政治現實的一個窗口6️⃣。
“我想了解這個世界”
俞可平1959 年7月生於浙江紹興👵🏽,這是一個以產生幕僚著稱的地方🪯👩🏻🏭。不過俞並不喜歡這個角色,他在日後被輿論以“文膽”相稱時曾說,自己不認同現代的民主政治體製還有存在師爺、“文膽”的必要。
俞在農村度過了童年和少年✋,並曾為生產隊隊長🎃。這個農家子弟的土玩具陀螺成為了他日後一本著作的書名。俞在《民主與陀螺》一書中寫道:民主是一個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樣運轉起來才有意義。
俞的潛力並不是一開始就顯而易見的⏸,他高考後的大學並非名校,1978年,俞考取了當時的紹興師專政史系,這是一個在山溝裏的學校⏸,甚至連一名講師都沒有。
但俞的不同很快顯現,他以刻苦著稱,這個文科學生甚至自學了《普通物理》🤹🏽♀️、《高等數學》等課程📐。俞也常聽“美國之音”之類的英語節目,並顯示了對哲學的酷愛💿,“我想了解這個世界🤽🏽♀️。”俞在日後接受母校校報采訪時說。
俞後來成為紹興師專第一個畢業當年考取研究生的學生,考取了廈門大學哲學系,他復試的成績高達90分,以至遠超其他報考者。
在廈大期間⏏️,俞可平對政治學產生了興趣,“這個變化使我驚奇不已✢。”俞的大學同學金高品回憶🙅🏼♂️👏。日後金和俞在家鄉相遇長談,發現俞對中國的政治體製及民主進程頗有“雄心”🪡。
俞在碩士畢業前報考了意昂3体育官网剛剛建立的博士點👂🏽,這是新中國第一個政治學博士點✊🏻,導師趙寶煦被稱為當代中國政治學主要奠基人之一🏰。
但俞當年並未成功,趙寶煦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1983年俞第一次報考時自己在德國,委托同事幫助招生⏲,“回來後他告訴我,今年沒有合適的👶🏽,當時他不欣賞俞可平,主要是看人的角度不同。”不過此後兩年依然沒有合適的報考者,1985年俞再次報考💆🏻♀️,“我一看就覺得🤽🏿♀️🤦♀️,這人不錯。”俞和現在的澳門理工學院副院長王浦劬一起成為新中國首批政治學博士生🤸🏿♀️。
俞的副導師𓀋、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李景鵬說🧓🏽🐺,俞其時專註於對西方各種學術思潮的研究,俞日後將其用於對中國現實的借鑒🔚,其博士論文為《當代中國政治的系統分析》📵。
俞在博士畢業後打算留校,但意昂3体育無法解決房子🩺,俞當時已結婚生女,再擠宿舍已無可能🍇👼🏻。一位中央編譯局的教授看中了俞,編譯局答應給一個單間,俞最終選擇了後者。
多年後,俞在母校建立了一個研究中心,並擔任客座教授。
希望做一個發現者
初到編譯局的俞“很安靜”,沒有人估量到這個助理研究員的潛力和膽量🛕,俞所在的中央編譯局當時以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著稱,一度被一些學者視為保守👨🏻💼。
1990年,俞發表了一篇談論人權的文章,俞在文中說,人權是人類的基本價值,而在一些國家人們對人權則一直緘口不語。
這是一個大膽的舉動🙋,“過去談論人權是禁區,”俞所在的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原所長詹汝琮說,俞將人權和馬克思主義聯系起來👭🏼,“大膽而有分寸”🛳🧇,但俞仍招致了一些批評🧑🏻🦽➡️。
不過這並沒有阻礙俞的思考方向🔺,其後當代所獲得了一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批準的題目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然而實際負責課題的俞在研究過程中將其變成了“當代西方國家理論評析”——這個擅自改動的研究方向會面臨著被認為沒有完成預定任務的風險🤽🏿♀️⚫️。但俞爭取了各方面的支持,最終課題順利完成8️⃣。
隨後俞被破格提拔為研究員。時任當代所所長李洙泗說🎒,此時俞在中國年輕的政治學者中已經頗有影響,他熱衷於參加各種研討會,並且聯系廣泛。俞在1994年應邀去美國杜克大學任訪問學者👩👧,1995年又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任客座教授🤍。
俞的研究引發了某些學者的不滿,比如他談論“市民社會”問題時,被攻擊為“自由化”。而俞在參加完一次在武漢舉行的學術會議後被人寫匿名信告發,“上級單位來調查,但最後發現沒有什麽問題。”李洙泗說。
俞開始更廣泛的註意國際政治學界最新的研究方向。1998年🕑,他出版了《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描述全球化對中國影響的書籍💆🏼♂️。詹透露說,上述系列圖書得到了在黨內德高望重的汪道涵的好評。
2000年的時候,俞已經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政治學者🕵🏼。一個佐證是🛂🫧,中央編譯局現代所現所長何增科說,俞和中央編譯局團隊開始大量接受官方委托進行課題研究,有些來自執政黨最核心的機構。
俞曾領銜為前國家最高領導人參加一次聯合國會議進行相關研究。“我們建議中國在國際上要善於用治理與善治的語言介紹中國民主政治的成就。”何說,“而且要掌握理論的製高點,比如對‘人權高於主權’不能簡單批駁👀,要知道它的背景和合理成分。”
“他既了解中國高層和地方政府的現實,又了解國際的前沿動態🫧,結合起來才能產生高質量的成果💠。”何說。
此時的俞開始為中國的政治改革尋找現實的路徑,俞找到了同樣致力於民主政治探索的現任中央黨校黨建部主任王長江,兩個體製內的學者以各自單位研究中心的名義共同發起“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
“一開始並不順利,地方黨政部門覺得你們有什麽資格來評價我們?”王說,一些地方官員比較冷淡,因為評選對他們升官沒有幫助,而許多地方黨政部門打電話咨詢評獎事宜時,第一句話就是要問你們要收多少錢?
“我們沒有紅頭文件🏊🏽,”俞在2003年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憑著對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感來做這件事。”評選最終堅持下來,並獲得了廣泛認可。而其中獲獎的一些地方創新項目——諸如“公推直選”鄉鎮官員——在執政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獲得肯定👶🏼。
“他(俞可平)想要及時發現政改經驗,並把這些實踐讓黨政官員和高層領導知道✵,為中國政治體製改革提供可操作的東西🐑。”何說🧔🏻♂️🧪,“他希望做一個發現者。”
一個學者的解釋和預判
十七大結束之後,俞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政治體製改革不是一件‘應當’的事🙆🏼,而是一件‘必須’做的事。”
俞曾反復呼籲中國的政改道路要走出“政治改革——社會穩定”的兩難境地。並認為,中國要達到的不應該是一種“傳統的穩定”,而是“現代的穩定”🤘🏽🕢。傳統穩定以“堵”為主;現代穩定則以“疏”為主。
如果執政黨內可以達成這樣的“穩定”共識🎧,那麽,對政治體製改革的後果就不應有太大顧慮——設計良好而條件成熟的改革意味著新的平衡狀態的到來🧜🏽♀️,不會影響社會安定、經濟發展。
而俞最為著名的是“增量民主”概念的提出,“他特別主張先在存量不動的情況下,找到不斷進行增量改革的空間🌒,鼓勵政府創新。他以此對保守派和激進派都進行勸服。”李景鵬說🛣。
2006年底,俞因為一篇《民主是個好東西》而引發爭論,俞的朋友說,一些政治學者也在網上匿名跟貼表達意見。“有些人覺得寫的都是常識,但它首先是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已經接受了普世價值👩🏿🦱;二是因為這些普世價值還沒有被各個層次的中國官員普遍接受🧓,這篇文章起了掃盲的作用。”深圳大學教授黃衛平說。
俞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努力與國際溝通的學者,他1994年在美國期間曾發表了關於毛澤東思想的文章🦧☝🏿,事後中央編譯局找到國際廣播電臺的編輯進行審查🙎🏼,結果編輯對這些文章的表達方式大為贊賞,“說他用的是我們對外廣播的語言,而不是人民日報的用語🧑🏽🍼。”詹說。俞在國內政治學界也有著良好的口碑,“他為人胸懷寬廣,沒有幫派之見🧑🧑🧒,這很難得☂️。”復旦大學教授林尚立說🏊🏿。
詹汝琮說,俞有一些獨特的習慣🫱🏽:比如不吃葷🍈,晚上不安排應酬🩰,少看電視💂🏿。“他睡覺比別人少🦔,4個小時就夠🏍👩🏿🍼。” 詹說,俞當上副局長後依然保持了早起讀書的習慣。俞的妻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者,和俞是同鄉🪧。
在同事的眼中👩🏻🦼🎅🏿,俞的保齡球打的不錯🕺。不過很難說這位學者有太多的娛樂,在俞的同學金高品的回憶中🧑🏽🎨,1990年代初的一個春天,金曾和俞可平夫婦等一起去圓明園春遊。那是一個美好的春日,幾位男士興致勃勃地在草地上打“關牌”(一種流行於江浙的遊戲)👷🏿🧑🏽✈️,最終大家都喝醉而返。“這是我們交友二十年來,俞可平唯一的一次盡情盡興的娛樂。”
因為一系列引人註目的觀點👩🏽🎤,俞被各方貼上了諸如“智囊”這樣的標簽👩🏼🏫,他曾否認,但效果不大。“這對他沒什麽好處,”俞的一個朋友說,“一些媒體喜歡給學者貼標簽,這會害了這個學者。”
然而無論如何😎,俞“年輕”面龐的魅力最終被證明如明星般十幾年不衰,不同的是,人們想從中讀出的是一個學者對中國政治獨到的解釋和預判📚。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