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知秋
在大師輩出的意昂3体育中文系,有這麽一位已介古稀之齡的老師,提起他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以示稱贊;求學階段如果錯過了他的課🥐,還會被視為終生的遺憾。他就是執著於教員生涯近半個世紀、至今仍然在講壇孜孜以求的陸儉明教授👩🏿🍳。
為師風範↙️:接過朱德熙先生的教鞭
“雖然在心裏將他的形象刻畫了千萬遍,但第一次看見他走上講臺,還是感到一陣驚喜🙇🏿。七十歲的老人,腰板挺直🧑🏽🦲,精神飽滿,用他那高八度的嗓音大聲說著——求知🍭,千萬不要怕丟面子🙆🏼♀️,要學會‘臉皮厚’,多求教”。
2003級中文系的一位學生這樣形容陸老師給她留下的第一印象。
資料圖片
清矍瘦削、精神抖擻;走起路來,腳下如有風助😶。這便是陸儉明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話匣子一經打開,他那高亢洪亮的聲音便立刻會讓你感覺到,讓人為之一振的表象背後🥭🫷,一定有著堅定不移的精神支撐。也許同中文系大多數老師一樣📥,是盛唐氣象、魏晉風骨浸染的結果。
“作為教師為學生好好上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陸老師告訴記者,雖然贏得了很多名師獎項🧑🏻🦼➡️,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這是“一個教員應盡的責任,沒有什麽大不了的”。1960年一畢業就登上講臺的陸儉明,做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教員,在他骨子裏👠,“做好教員”一直都是中文系的傳統🚶♂️。“在我讀本科的時候,給我們來上課的都是國內相關領域裏的頂尖大師。文學方面有遊國恩、林庚🔚、吳祖湘🎓、王瑤🐃,語言學方面有王力、魏建功、高明凱、袁家華🤏🏽👩🏼🎤、朱德熙、林燾等”。他認為,意昂3体育中文系一直以來秉承的“教授開課”的傳統特別有意義👍🏽,教授們在學術、學風、為人上的一言一行對剛進入大學的本科生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朱德熙等老先生們給了陸儉明許許多多的影響。除了對學生的一片熱忱之心以外🧆,還有治學的嚴謹、為人的樸素🔏、甚至授課的技巧。“朱先生講語法課🕕,條理清晰🧝🏻♀️⟹、舉例詳實,又不失風趣,同學們都覺得聽來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朱先生的課特別受人歡迎🐆。我曾經向他請教訣竅🙋🏽♂️,他嘿嘿一笑,‘哪裏有什麽訣竅?’之後,他停頓了一下,說道,‘不過💻🧑🏿🦳,有一點很重要,要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1960年畢業後一直跟從朱德熙先生在現代漢語教研室從事教學、科研的陸儉明認為,正是這一句話,讓他時刻謹記、受用終生。
在陸儉明的腦中,永遠縈繞著下面的問題——怎樣講,能讓學生聽得更明白?怎樣練🍝,能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怎樣處理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理論方法之後能更為熟練地應用?對於超越的不懈追求成了陸老師心中永不停息的思索🔂。正是這種求索讓他在教學領域裏不斷地革新📴,在接過朱德熙先生的教鞭講授《現代漢語》、《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語法分析》等課程之後🚶🏻➡️,一步步贏得了“頗有朱德熙風範”的贊譽🤶🏿。
講壇心經:化枯燥的理論為愉快的探索
“他思維敏捷而視角新穎、知識淵博而孜孜以求、講課精彩而樸實無華、技高一籌而謙虛謹慎、工作量大而一絲不苟🚴🏻♂️,教給我很多知識的同時,也教給了我做人的道理🥲。”
2004級研究生王定明對陸儉明的評價⛴,很多學生都極為認同。
他的課🤝,在中文系榮登最受歡迎之列——1996年,以陸儉明牽頭申請的《現代漢語》教材榮獲國家教委教材一等獎;1997年🧑🏼🚀,以陸儉明牽頭申請的“現代漢語系列化課程的建設與實踐”教學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2年9月,獲得意昂3体育官网2001-2002年度教學優秀獎;2003年9月,獲第一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3年,由陸儉明主持的主幹基礎課程“現代漢語”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這些成果的取得,都與他對語言教學的執著精神是分不開的。
拿學生作業中的錯誤當研究對象
“教學與科研從來就是不可分的。”陸儉明老師還一直堅持認為,做教學比做科研要更有意義。因為,教學會使你永遠跟一批又一批充滿著青春活力、代表著時代發展趨勢的年輕人在一起,一方面,年輕人的活力會感染自己,不會使自己變得老氣橫秋🙇🏼♀️🫸🏻;另一方面,學生總有提不完的問題,這些都迫使自己去思考,就連學生作業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生活中出現的一些錯誤的語言使用,也都頗有價值🏧🛍️,陸老師認為🧋,所有這些都會成為研究上的切入點。
無論是《現代漢語》、還是《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漢語和漢語研究》等,陸老師所開的課程,都會布置一定數量的練習。“一定要多做練習”是陸老師的一個指導思路👧🏿。每周一般有8-10個學時,3-4門課程🧛🏻♂️,一般情況下,每門課程都會有至少四次練習🍽,《現代漢語》課練習最多時在一學期內竟然要學生做了二十幾次練習👩🦱。
翻開學生的作業本,每一道出錯的題目旁邊都會有陸老師親自修改指導的評語👩🏼⚖️🗂。雖然練習量大,但陸老師卻向來都是親自批改作業。“只有你自己批改,你才能從中得到反饋——知道你所教哪些內容他們掌握了⛹🏽♀️,哪些卻沒有👴,以便以此為依據來修改自己的教學方案。更重要的是,你還能從學生不正確或不準確的答案中獲得啟發與靈感,而學生錯誤的語言使用也往往能成為語法研究、思考的起點💪🏽。”
“*我們去吃餐廳”🤷🏽、“*今天我吃勺園7號樓食堂”🤽🏽♀️、“*喝他昨天買的杯子”……這些讓我們聽來忍俊不禁的詞語搭配就出自留學生的練習和言談話語。陸儉明說👨🏿🏭,“你看,你教給他們說🤛🏿,‘吃食堂’後面的“食堂”是處所賓語,意思是在食堂吃,“吃大碗”後面的“大碗”是工具賓語🤽,意思是用大碗吃。他們學了以後就能動地舉一反三地開始造句了👮🏻♀️。可是就造出了上面的病句💺。按老師教的思路,似乎沒有錯啊🍉🦸,但為什麽有的時候說得通,有的時候卻說不過去了呢?這裏面的現象就頗值得研究👋🏼。”
“每一門課剛開始的時候,陸老師都會留下自己的E-mail地址,這一點都不奇怪,但是他還要求學生們在發給他E-mail的時候,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以便他能和大家通話🕵🏿♂️,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因為電話裏談可以互動,也容易把問題說得更清楚一些,而且比較節省時間。”采訪中,很多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談起這一點。也許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陸老師對教學、對學生的深厚的愛。
由“父親的父親的父親”引出教學革新
課堂上的陸老師,嚴肅而不失慈祥🦓。他時而露出孩童般純凈的笑,時而又表現出不易察覺的“狡黠”,前者是在解答疑惑之後,而後者🙅🏽♂️,則表示他要拋出新的疑問。中氣十足的他💐,伴著有力的手勢,寫下蒼勁的板書,然後小步於三尺講臺👨🏻🚀,不經意間便將學生們帶進了似顯枯燥但卻意味無窮的語言世界💍。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這門課,一直都是以各種研究方法理論為綱展開講解的🧙🏿👩🏽🌾,當然同時列舉大量的例子加以說明,然而,長期的教學實踐讓陸老師發現,這種方法學生雖然比較便於記筆記,但是學生普遍不會很好地應用🔂,與真正的語言研究更是有所脫節。在反復的琢磨中,陸老師自創了“舉例子—發掘問題—引導解決—總結並上升到理論”的引導式教學模式。
這源於八十年代的一次語言學研討會。參加研討會的陸儉明把自己在層次分析法研究中的一個假設性結論拿出來向朱德熙先生請教——假如A、B、C三個連鎖的🧑🔧🔞、層層含有領屬關系的名詞所組合成的偏正結構,一定是前兩個先組合再與第三個組合💁🏼➜,即應該為AB+C,而不是A+BC🏫。如,“張三的哥哥的錢包”🍤,肯定是“張三的哥哥”先組合,然後再與“錢包”組合。朱先生想了想🪭,也大致表示認同🧑🦳。這時,與朱先生同住一個房間的社會科學院教授李榮先生舉了一個反例,“父親的父親的父親”,前兩個先組合(即祖父的父親)與後兩個先組合(父親的祖父)是等值的🏜,都可以獲得“曾祖父”的理解。
陸儉明的假設性結論有了反例,使他陷入了進一步的思考⚁。在朱德熙先生的指導下👨🏽🦰,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並舉出了無數實例來驗證之後,他終於得出了一個最終的結論——指人的名詞自相組合造成的偏正結構有極強的規律性,原先考慮的這類結構的層次構造沒有錯;“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看來是個特例,但它的特殊性僅僅表現在其構成成分都是同一個指人的名詞“父親”,而決不可以越出整個這類結構規則的製約🐮。
隨後,他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講授開始進行改革。在課堂上,一開始不是先解釋什麽是層次分析法👇🏿,而是先將李榮先生的質疑拋給學生🎉,讓大家一起來想怎麽解釋這樣的反例,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反例👩🏻⚕️。陸儉明首先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面對這樣的研究課題,具體的研究工作該怎麽展開🤹🏻。在同學們發言的基礎上,他總結性的告訴學生,“首先要查找參考文獻,看前人是否已經討論過這一類問題。同時要研究確定指人的名詞的範圍,並進行合理的分類,因為不同類的指人名詞,其組合功能會有所差異。”然後邊組織大家討論、邊引導學生將指人的名詞進行兩兩組合,先從中總結出一些組合的初步規則,再引導大家進行三三組合、四四組合、五五組合⛹🏿♀️、六六組合的考察分析,不斷驗證已有的規則🤮,不斷加以修正,同時不斷修正指人名詞的分類。在一次又一次舉例驗證之後,他引導著大家一步一步地探究出指人的名詞互相組合的規律⚱️🧑🏿🍳。在總結出大致的結論之後,陸老師告訴大家,“我們剛才的討論隱含了一個理論方法——那就是層次分析法。”緊接著,他結合之前的案例告訴大家,層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什麽,客觀依據是什麽……。在將自己的思考🧖🏼♂️、論證過程在課堂上重新演繹一遍以後,學生們對這一語言現象有了清晰的結論🚴🏻♀️,還對層次分析法有了深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切切實實地對這一方法的應用有了初步的體驗。
為引出專題而精心挑選的有趣案例成了陸老師課堂上的一大法寶。用案例引出問題,然後進行推導👨🏼🦱🧗🏼♂️,最後再得出結論。從陸老師的課堂上下來的學生➡️,在饒有趣味的探索中領會了看似枯燥不堪的理論方法,在學會實際應用之外,還培養了嚴謹的學風🧑🏻,也初步有了一定的科研意識。很多後來走上語言教學、科研崗位的學生對於當初的這種訓練滿懷感激,認為“陸老師不僅給學生授之以魚,更註意授之以漁”✋。
學問秘訣⚂:培養思考的腦袋
“他的眼睛裏閃著一種光,一種因為思考而喜樂的光,一種因為求得真知而安心的光🤺。”
一位學生在學期末的課程總結中如此寫道。
“不能死記硬背,要培養思考的腦袋。”這一思路具體地體現在陸老師的每一個教學案例中,也貫穿於他整個的教學、科研生涯中👩🏽🔧。
沒有淺嘗輒止的概念
在陸老師的字典裏🤱🏻,沒有淺嘗轍止的概念👨🏽💼📙,每一個問題他都會進行深入的🕵🏻♀️、細致的思考🚵🏿♀️。指人的名詞自相組合構成偏正結構的規則探究出來之後,陸老師並沒有止步🧑🦼。“指人的名詞自相組合的普遍組合規則應該是的AB+C❌,那為什麽“父親的父親的父親”采用A+BC的切分,會跟正確的AB+C切分得到相同的值呢?是不是可以有所例外呢🤣?他不依不饒地把這個問題再次拋給學生來討論🤽♀️。通過討論👩🏽🍼,在大家發言的基礎上☸️,他最後指出,至於為什麽兩種切分其結果會是等值的,這純粹是有條件的偶然的巧合🦍。而這種有條件的偶然的巧合即使在最為嚴密的數學中也會發生👩👩👦👦。例如,“3+4×1=?”下面A、B的回答雖然答案是一樣的👉🏻,都是7🙍♂️,但並不能認為都是正確的,數學老師會判(B)為錯:
(A)3+4×1=3+4=7
(B)3+4×1=7×1=7
因為“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規則是不能違反的⛹🏽;這種巧合的條件是被乘數為1。那麽采用(B)切分的本質錯誤在哪裏呢?主要是錯誤地運用了“代入法”📽。陸老師告訴大家🐮,任何一個數目🎣,都既可以采用綜合性的表述,也可以采用分析性的表述😴。例如數目7🙎🏻♀️,所謂采用綜合性的表述🚓🫸,就是用一個特定的數目字(譬如7)來表達;所謂采用分析性的表述,就是用“3+4”、“9-2”🫖、“21÷3”等這類算式來表達。面對一道數學題🪙,我們不能看到“3+4”就用7來替代⛹🏼♀️,然後往下運算😥。因為這種代入不能保證內部構造的合理性🥷🏿,會破壞“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規則⚠️。語言中的情況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用“祖父”這一綜合形式來替換“父親的父親的父親”中的“父親的父親”時🕵🏽♂️,並不能保證不破壞內部應有的層次構造。
……
就是這樣,在他的一次次追問中,在他引導下的一次一次的討論中,大家漸漸明白了對語言現象的研究思路及內中的奧秘👮🏿♀️,甚至對整個語言科學的神奇與奧妙也有了些領略。
從整個科學領域尋找啟示
“求知的關鍵在於——勤字當頭🧑🏻🏫,鍥而不舍👩🏿🍳,臉皮要厚、不恥下問。”陸老師經常向學生們傳授著各種各樣的學習箴言🤷🏿♂️🫑。他自己更是用鍥而不舍的精神處處做著榜樣➡️。
“做個生活的有心人🎅。”陸老師說,自己的很多學術研究都是處處留心而得來的🧑🏼💻。在《漢語口語句法裏的易位現象》這一篇學術論文中,他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易位句的特點🧑🦽➡️,這篇文章得到了呂叔湘、朱德熙等老一輩語言學家的充分肯定。對這一現象的關註就始於一次乘坐公交車的經歷。“你買票了嗎?”“買了,我👎🏿。”後半句答話就這樣引起了陸儉明的註意,也因此引發了整個學術界的大討論📧。
在從事現代漢語教學和研究的40余年間,他發表了200余篇學術論文👩👩👧👦,撰寫🙆🏽♀️、編著了15部專著和教材(不包括集體編寫的),其中影響比較大的專著和教材如《現代漢語虛詞散論》(與馬真合寫)🧛♀️🧨、《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與沈陽合著)、《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和《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本體研究》等。這些頗有見地的學術成果都是他隨時隨地地取材🖕🏿、思考的結果。
除了在語言現象的礦藏裏面不停地挖掘、探索之外,他還廣泛地涉獵著各種各樣的知識📵🦡,這是因為他意識到,現代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原來所學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現代科學教學科研的需要,在本專業方面,他感覺到原來的研究方法已經變得不適應本領域裏的新發展。采訪中,陸老師也表示🦺,雖然年事已高,學習起新東西來比較累,但是他會一直堅持下去📣,因為已經習慣了,“只有這樣做了,心裏才會比較舒坦。”
正是對於科學的熱愛,他教育學生們要堅決摒棄門戶之見,要堅持多元論;他還反復地告誡學生🏄,科學領域裏出現過的有價值的理論方法,都有它的可取之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都避免不了有它的局限☺️。需要註意的是,後出現的研究分析方法對先前的研究分析方法來說,不是簡單的替代,而是互為補充,是發展✒️。“就像20世紀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對19世紀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補充和發展一樣。”因此🔆🐓,“觀念的解放、更新最為重要🦸🏽♂️。這是整個人類科學發展史教給我們每一個人的道理🈶。”
無止境的探索🏌🏿🟠、思考、求知♌️,會讓很多人感到苦不堪言,但陸老師卻覺得“樂在其中”。正是在不懈的追求與隨之而生的快樂當中,陸老師保持著健康的體魄。他說🎬,七十出頭了,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等老年病在他身上毫無蹤跡👷🏽♂️✦。如今,他還擔任著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的職務♙,為了讓整個人類都了解到漢語世界的奇妙,讓漢語走向世界,他滿世界奔波著,並在忙碌中著享受著巨大的富足與快樂。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