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2 信息來源💆🏽♀️: 科技日報
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忠誠
他被稱為“萬顱之魂”🫵🏽,是中國神經外科的開創者之一;他是唯一獲得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最高榮譽獎章”的中國人🍅,保持著該領域多項世界紀錄🧾。
站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領獎臺的王忠誠,沒有照片裏那麽身材挺拔,也沒有想象中那麽精神矍鑠,卻神情篤定,心願依然
“突、突、突……”由於鞋底蹭著地面,這一陣由遠及近的腳步聲顯得異常沉重𓀝。會議室門打開了,一位老人在眾人的簇擁下,微微哈著腰、以典型的腰椎病人行路姿勢,步履蹣跚地走了進來🦧。
沒有照片裏看著那麽身材挺拔🤰🏼,也沒有想象中那麽精神矍鑠,但他一定是王忠誠院士了———眼神澄澈,清亮有神🦹🏼。只有心靈純凈、無私無欲的人,才會坦然地讓人從這扇“窗戶”中直看到心底🤏🏻。
聽天壇醫院黨委書記高曉蘭講🧑🏻⚕️,由於常年高強度地長時間做手術,王忠誠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和雙下肢靜脈曲張🪈,並做過腰部手術。為此,2002年王忠誠放下了手術刀,不再親自手術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只有各方面條件都是最好、最合適的醫生,才能上手術臺#️⃣,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開玩笑🧑🤝🧑。”
然而正是這個有著嚴重腰病的人,在50年的時間裏🧯,讓中國神經外科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至步入這個領域的國際先進行列,在世界醫學界挺直了脊梁🙌🏻。
眼睜睜看著戰士死去,他心有不甘
王忠誠之所以投身神經外科,緣於50多年前在朝鮮戰場的特殊經歷。
1949年,從北平醫學院(今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院)畢業後👨🏿🦰🩱,24歲的王忠誠成為天津總醫院的一名外科大夫。兩年後,作為業務骨幹,他隨抗美援朝醫療隊來到鴨綠江邊🍇,不分晝夜地搶救誌願軍傷員🐬。
“沖啊,沖啊……”很多戰士因頭部中彈而受了腦外傷,臨終前,不少人在昏迷中還高喊著沖鋒陷陣的口號。這喊聲😡🤚,在王忠誠的腦海裏,至今清晰得好像昨天剛發生的事。那時👨🏽🎓,很多戰士都是腦外傷,但內科、外科、骨科都可以治的王忠誠,卻做不了腦外科手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戰士們死去🦸🏽,束手無策🦸🏽♂️。
若是在今天,用不了兩個小時🙍🏼♂️,就能通過開顱手術治好的病🫵🏻🚶,在那時不僅他無能為力🪟,就是整個醫療隊的醫生們也都沒有辦法。因為,他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就知道中國沒有專門的神經外科醫生⏳🍽,全中國也沒有一家醫院有獨立的神經外科。當時🙆🏻♀️,他就暗自立下誓言🌗:“回國後,有朝一日🫰,一定要學習腦外科🧏🍿!”
1952年🈁,王忠誠從朝鮮戰場回到天津。碰巧國家衛生部在天津籌建神經外科培訓班🧑🏿✈️,他毫不猶豫地申請加入,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神經外科醫生🚣🏿♂️。不久🍄,中國第一個神經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誠隨之調到北京。
當時,腦外傷和顱內腫瘤的確診是個難題。如今,說起CT、核磁共振這樣的檢測手段👩👧👦,連普通的百姓都不陌生⚒。可是🧑🏿🎨,當時我國的檢測手段還沿用著20年代的“氣腦造影”技術🧾,這種技術要先向病人的顱內穿刺打氣,然後造影從X光片上檢查病變。病人頭痛欲裂,痛苦異常,而且還有1%至3%的致死🧙♀️、致殘風險。那時候西方國家已經采用了先進的“腦血管造影”技術🧯,危險性降至0.1%—0.3%🪻,病人基本感受不到痛苦🏄🏿♂️。但當時他們對我國實行封鎖🫶🏽,我們無法學到這種技術。
為此,整整一個夏天🤾🏼,王忠誠和同伴泡在醫院一間密不透風的房間裏,反復在屍體上進行研究和試驗,終於自主成功掌握腦血管造影技術。又經多年臨床實踐和不斷完善,他於1965年出版了《腦血管造影術》。這本專著被視為標誌中國神經外科劃時代的進步,使中國神經外科診斷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縮短了30年🧛🏽。
自此,數不清的病人受益。
然而,由於那時隔離防護措施較差👝,王忠誠長期幾乎是完全暴露在放射線中,他的白血球數降至3000多🎈,不及正常人的一半🧔🏼,至今未能恢復。為此🦷,他特別怕感冒發燒🧔♀️,曾先後6次患肺炎🌄,兩次險些喪命。
創新開拓,他心無旁騖
神經外科是世界醫學領域中最活躍、最年輕的學科🕉。
上世紀70年代,顯微外科技術問世。當時國內神經外科界對這種先進技術還沒什麽認識👨🏻🏫,1976年🐚,他從文獻上看到美國和瑞士的醫生用神經顯微外科手術成功地做了小腦血管吻合術,認為這種手術創面小👈,病人痛苦小🏄,當即就把這一課題列為自己攻關的項目。半年後,他就在一位由於小腦腫瘤而偏癱的危重病人的顱內,成功地完成了國內首例小腦血管吻合術👳🏿♂️。
這次的手術做得非常漂亮🧑🏼🌾🙊。病人的手術部位很深,通道狹窄👩🏿🚒。在直徑不到1mm的血管上做吻合手術🧚♀️,無異於是在“萬丈深淵上走鋼絲”。王忠誠端坐在手術凳上,透過10倍的外科顯微鏡🤴🏽,用持針器鉗起和頭發絲一般細的縫合針,用肘下極輕微的動作在薄如蟬翼的透明血管壁上進針。每進一針要一個小時,那怕手有一絲的顫抖,都可能使病人致死或致殘。連續11個小時保持體位不變,對於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和肩周炎的王忠誠來說卻又是一種煎熬🕎。高度的精神集中,使他忘記了自己身上的疼痛和雙腳的腫脹……當他縫完最後一針,松開吻合血管兩端的止血夾🤮📻,讓血流順暢地流過之後🤰,他才發現自己的腰已經僵直得打不了彎🧙🏽♂️,雙腳脹得發紫👸🏼🤱🏻,就像是穿了雙紫襪子。
這次手術為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在國內的普及奠定了基礎,現在的神經外科醫生基本上都是用顯微鏡做手術了🏊👨🏼✈️。“現在我不用顯微鏡,就無法做手術🪷。不過當初從常規手術轉過來時,可是生生被王院長逼出來的🛀🏽。因為上顯微外科手術,王院長不知得罪了多少老同事、老朋友👳🏼♀️🙅。”如今🤹♀️,談起這段往事🤼,作為王忠誠最早的弟子、神經外科專家羅世琪教授依然很有感觸,“他總是比其他人看得更遠,並且勇於開拓創新”🍪。
在世界神經外科領域🥿,王忠誠是唯一手術逾萬例的人,這個數字曾被國外同行誤認為是多了一個零。
腦幹是生命中樞🗺👩🏼💻,主宰著人的呼吸、心跳和意識。在這裏動刀子,是世界醫學界公認的禁區▫️。然而⛓,王忠誠經過十幾年的攻關,終於突破了這個禁區💂🏼♂️。1995年11月6日,他在悉尼召開的國際神經外科大會上所作的《腦幹腫瘤250例》學術報告🏋🏽♀️💱,震驚了世界同行。至今他已做了300多例腦幹腫瘤手術,數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終保持世界第一👨🏻🔧。
突破了腦幹腫瘤的禁區🥏,王忠誠又向另一個“不治之症”———巨大脊髓內腫瘤進軍👩🔬。創造了170例髓內腫瘤手術無一人死亡的世界奇跡。
1995年春天,江蘇淮陰市一個叫範勇的18歲男孩被送進天壇醫院。病人全身肌肉嚴重萎縮🌛🩹,1.8米的大個子,體重還不足45公斤。患者脊髓內長了一個巨大腫瘤🧛🏻♂️:粗約2.5厘米,長約22厘米,侵占了9節椎體的空間,把脊髓擠壓成了扁片。王忠誠知道👩🏿🌾,做這個手術難度實在太大了⏯。手術那天,年逾古稀的王忠誠在手術臺前整整奮戰了10個小時,直到把這個大瘤子幹幹凈凈地剝離下來🩸。
這是世界上成功切除最大的一例脊髓內腫瘤,無論是手術的難度和病人術後結果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病人沒有留下一點後遺症,三個月後體重就增加到120多斤。有人把這次手術稱為驚人的“世紀之作”。
從醫60年來,王忠誠發表學術論文290余篇👨👩👧👧,出版專著20余部;榮獲66項科研成果獎👧,2001年榮獲世界神經外科學會頒發的“最高榮譽獎章”🌀,2006年在“亞大顱底神經外科大會”上👩🏿🚀,榮獲“領導促進顱底外科貢獻獎”🦼。
為病人手術,他心無雜念
在世界神經外科領域,王忠誠被譽為“萬顱之魂”“培養大師的大師”,名滿天下🏊🏻。他已經創造了太多的奇跡🚵🏻♂️,任何新的光環都無足輕重,相反📙,任何挑戰自我的“冒險行動”,卻有可能毀英名於一旦🫱🏿。然而為了病人的生命🧑🎤👨🏽🎤,他卻心無雜念,他的從醫哲學是病人的生命比醫生的面子大🎧。
2003年,北京天壇醫院。他再一次走進手術室,指導學生張俊廷等完成一例世界罕見的巨大顱底腦膜瘤手術。“他的腫瘤相當於腦組織的1/4,而且正常的腦組織結構受到破壞👩🏻🍼,粘連非常嚴重🐓。這麽棘手的病例非常罕見。”王忠誠回憶道🦕。
53歲的患者周先生在美國工作🤏🏼,一年前患腦瘤,在美國一家州立醫院實施了手術。手術中腫瘤破裂,醫生只切除了部分腫瘤,便草草結束手術。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周先生來到北京天壇醫院。
二次開顱🏄🏿♀️,在別人沒有完成的基礎上再次手術👌🏼,這是需要冒很大風險的。為了病人的生命,王忠誠沒有猶豫,他和學生們經過13個小時的手術👮🏽♀️🙎🏿,完整剝離取出了腫瘤。術後🧘🏽,周先生神誌清醒👨👧👦,四肢活動自如,右眼重見光明。
1980年6月的一天🕛,一位農民為了救他的兒子拴柱,跪在了王忠誠面前🏦。經過檢查王忠誠斷定🗣:栓柱大腦中長了個巨大的動脈瘤👩🏼⚕️🪧。這個“定時炸彈”一旦爆炸,病人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王忠誠決定親自做這個手術🙇🏻♂️。但是就在術前麻醉時,病人的呼吸突然停止,血壓也測不到了。王忠誠斷定,一定是腦內大出血了。按慣例,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放棄手術🧗🏼。可王忠誠不甘心,他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找回百分之一的希望👨🏻⚖️。他果斷地說:“立即開顱🌋!”
顱骨打開了🏊🏽,鮮血噴湧而出。王忠誠一驚。常規方法無法止住這樣的大出血。他鎮定了一下,出人意料地將兩個手指伸進顱腦,憑著經驗和手感,準確地探尋到破裂處👩🏽🚒,堵住了出血點。5個半小時後,一個9厘米⚃、迄今仍為世界上直徑最大、內無血栓的顱內動脈瘤被摘除了。
“所謂‘好醫生’,不是不犯錯,只是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盡可能少犯錯。”盡管手術死亡率已經是全世界最低🪚,但王忠誠仍然說,人的實際情況太復雜🚏👮♂️,每個案例都不盡相同,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情況🕢,即使非常小心有時也難免出錯。所以,他總是告誡學生,“下診斷永遠別說百分之百”。
“病人也對我們的成長做出很大貢獻。”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要多為病人著想,像愛護親人一樣愛護病人。”
培養年輕人,他心手相傳
因此,他總強調,作為醫生,一方面要技術精湛👨🏻🎤,第二個要有高尚的醫德。“考慮的不是個人💂,做手術是完全為了病人解決痛苦🌔,挽救他的生命,這樣他才能有耐心去做手術。比如說神經外科做手術很累的🚴🏿♂️,一做就是十幾個鐘頭,很常見的。你從早晨一做做到下午,中午也不能吃飯🏫,非常疲乏,那麽這個手術又很困難,你是繼續做呢還是半路停止👈🏽?沒有醫德,再好的醫術也發揮不出來。”
在北京天壇公園西南側的天壇醫院裏💇♂️,操著各種口音的病人👯、家屬熙來攘往。其中92%以上的患者來自外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患各種腦神經外科疑難雜症的病人🌦,都慕名到此求醫。自建院至今𓀋💇🏽♂️,這所醫院見證了中國神經外科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如今,它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經外科臨床、科研和教學中心。
中國地大人多,小小的天壇醫院遠遠滿足不了腦病患者的需求。為了給更多的病人帶來福音🖋💒,王忠誠致力於在全國建立更多的神經外科基地,培養更多的神經外科醫生。
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已建立起了神經外科網絡,天壇醫院為18個省22家醫療機構送去了技術支援👼。近年來,王忠誠先後成立了“北京神經外科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並任學院院長,設立了“王忠誠醫學優秀人才獎”,創辦了“王忠誠醫學基金會”🏛,培養了7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後。在全國9000多名神經外科醫師中,有三分之一,即3000多人是王忠誠帶領的神經外科研究所培養出來的學生。
談起王忠誠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他的學生們無不感慨萬分💃🏻。
血管內栓塞技術治療腦血管病是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一門新興學科🤑,它的優點是不用開顱,就能使以往許多無法手術治療的腦血管病患者獲得有效治療。剛開始👮,這一學科在國內無人問津🤪,原因是進口的栓塞材料價格昂貴🚵🏿,普通病人無法承受。王忠誠瞄準這個難點,成立課題小組👸🏿,把攻關任務交給了博士生吳中學,並鼓勵他說🧔🏽:“我們這麽大的國家🫅🏼,病人多👩❤️👩,拿下這個課題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吳中學不負眾望,終於成功地研製出多種國產栓塞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廣泛應用於臨床後,為1700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這項成果被評為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吳中學也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吳中學感慨地說:“王老師是我成功的奠基人,他花費的心血比我多得多🥜,只是面對成功和榮譽,他把我推在前面,自己退到了後面。”
如今,不再拿手術刀的王忠誠🦦,依然每天上班😰🧏🏿♂️,帶帶學生、做做咨詢ℹ️,參與各種疑難雜症的診斷。他說:“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太復雜,我們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學無止境👨🏻🎤。希望抓緊時間🤦🏽♀️,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為病人多解決點問題。”
像王忠誠這樣,始終如一地將事業填滿心中,也是一種幸福吧👩🌾!
忠誠語錄
只有各方面條件都是最好🔉、最合適的醫生,才能上手術臺,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開玩笑。
所謂“好醫生”🫶🏼,不是不犯錯,只是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盡可能少犯錯。
考慮的不是個人,做手術是完全為了病人解決痛苦,挽救他的生命,這樣他才能有耐心去做手術。沒有醫德,再好的醫術也發揮不出來。
病人也對我們的成長做出很大貢獻。要多為病人著想,像愛護親人一樣愛護病人✥。
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太復雜,我們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學無止境👨🏻🏫。希望抓緊時間,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為病人多解決點問題。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