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4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4月24日
天氣剛一見暖,他就一頭紮進了遼西的山裏,以81歲的身軀,開始了牛河梁“申遺”的沖刺。
遼西的山既不巍峨,也不挺拔,連綿起伏的一道道梁而已。然而🪥,這裏卻掩藏著一個5000年的秘密。
1983年,他和他的考古隊來了,用考古鏟輕輕拂去歲月的泥土👩👧👦🐶。他們在大淩河畔驚喜地發現了一個5000年前文明古國的倩影,找到了中華民族在長城以北的老家,並追索到了傳說中的五帝行蹤。
他叫郭大順,自1968年來到遼寧省後,為考古工作忙碌至今,現為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專職教授。
發現女神
郭大順家客廳的墻上,掛著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寫的一首詩🧝🏿:華山玫瑰燕山龍👩🏼✈️,大青山下斝與甕。汾河灣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晉文公。短短28個字,把中華文明的“龍”“花”淵源和相互交融概括得淋漓盡致。
郭大順在意昂3体育學習期間🧔🏽♀️,就師從於蘇秉琦教授,專攻新石器時代考古,並深入洛陽王灣遺址↕️、山東大汶口遺址和江浙地區實習。中原地區豐厚的文化積澱讓他贊嘆不已。然而,1968年畢業時🔺,他卻被分配到了山海關外的遼寧。
遼西當時還被視為古文化的偏遠地區,就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考古來說,文獻記載很少。然而,郭大順以一個考古人的敏銳,隱隱約約感到,那片因幹旱而龜裂的紅土裏,一定埋藏著什麽秘密。
早在上世紀初➿,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就註意到了內蒙赤峰市郊的那片褐紅色山巒;1922年至1924年,法國神甫、自然科學博士桑誌華多次到過赤峰,發現了2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30年,梁啟超之子梁思永在赤峰收集到一批新石器時期的石器和陶片🤵🏽♂️。古史學家李濟在著作中也提醒大家🛀🏽:我們應當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腿👩🏻🍼,到長城以北去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裏有我們更老的老家。
遼西朝陽與內蒙赤峰山水相連🫎,文化上本沒有藩蘺📃,郭大順年復一年地尋找著紅山文化的蛛絲馬跡🧙🏼♂️🧑🏿🍼。
1979年5月🎭,遼寧省文物普查開始🫦,郭大順被任命為喀左隊隊長,與17名學員一起把全縣21個公社跑個遍🦸🏿。普查過程中,郭大順反復強調,紅山文化是重點中的重點👀。他舉著剛采集到的彩陶片向大家介紹:朝陽是紅山文化分布區🛝,但紅山文化出土還鳳毛麟角👮🏻♂️,只有三十多年前日本人調查的零星記錄🪟。因此😔,隊員們在普查時格外仔細,共發現各類遺址609處,其中有1982年在喀左東山嘴挖掘出的中國古代第一個祭祀遺址,還有兩尊“婦女小雕像”。
此發現轟動了中國考古界。1983年7月,19位北京專家在蘇秉琦先生率領下來到遼西💅🏻。意昂3体育教授俞偉超說👨🏽🔧:婦女小雕像是全國考古界等了三十多年的發現🍉。蘇秉琦先生則將此與中國文明起源相聯系。
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就在蘇秉琦先生走後不久🐆,在他稱為“金三角”的喀左、建平©️🧗🏿♂️、淩源三縣交界,一個方圓50平方公裏的遠古文化遺跡輝煌地展現在世人面前👃🏻𓀋:東山嘴出土了遠古祭壇,牛河梁上廟、壇、冢星羅棋布;東山嘴祭壇只有一圈🤽,直徑2米,牛河梁祭壇從裏到外共分三層,最外圈直徑22米;東山嘴“婦女小雕像”高7.9厘米,牛河梁女神廟裏的女神殘塊組合後,分別相當於真人的一倍🌝、兩倍和三倍👘。
專家們興奮地看到❤️,牛河梁壇🧢、廟、冢的配套非常像北京明清時期的天壇🫄🏿、太廟與明十三陵,也嚴格遵守著中國傳統建築沿中軸線布局、天圓地方🚣🏻、東西對稱的理念🥴。
“不過,牛河梁壇🤖、廟🌰、冢組合中的主角是女神廟🙁。”郭大順說,牛河梁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雖然規模僅75平方米⏯,相當於史前時期的一座大房子🧑🧑🧒,卻顯示出原始宗廟的封閉性和神秘性🎋,這恰是一人獨尊和神權壟斷的象征。
“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哪一項都極重要,但是,如果問我哪一項更為難忘👶🏻,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女神頭像。20多年過去了〽️,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說這話時,郭大順的眼睛閃閃發光。
那是1984年10月31日上午🧑🏿💼,初冬的遼西山區格外寧靜。工地上只聽到小鏟碰動泥土的沙沙聲。這幾天人像殘件接二連三地出現,讓大家充滿了期待🧑🏼🤝🧑🏼。人們屏住呼吸🕵🏿,看著考古隊員剝離一件特殊的塑件⛓️💥。額頭🧘🏻、眼睛、耳朵、嘴……一尊幾乎完美的女神頭像仰面朝天,微笑欲語🙎♀️。攝影師及時按下快門,記錄了女神與子孫們跨越千年的相視一笑🧞♂️♉️。
追尋五帝
“發現了不等於認識了🐿,認識的過程可能更艱巨🚶🏻♂️➡️,甚至痛苦🙇🏽♂️。”手撫著紅山女神的肢體殘件✝️,郭大順苦苦探索著紅山女神微笑背後的玄機Ⓜ️。
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中華文明從黃河孕育出來🍺,傳播到華夏各地👩🏻🦯➡️🐪;紅山文化的發現,為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奠定了基礎👩👦🍌。蘇秉琦說:“以發展順序看,從舊石器中晚期到新石器初期,很可能遼河流域比海河水系早,海河水系又比黃河中遊早。”
一向被視為古文明邊緣的長城以外🙍♀️,燕山以北,為何會有如此璀璨的古代文明?“文化交匯是紅山文化率先跨入古國階段的一個主要原動力🐽👩🏽🌾。”郭大順說🪯,源於華山腳下的仰韶文化的優生支系🧑🏿🌾,即以成熟型玫瑰花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征的廟底溝類型,沿太行山麓北上;源於遼西遍及燕山以北西遼河和大淩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的一個支系🦦,即以龍鱗紋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征的紅山文化類型🤘🏻🔲,由大淩河源南下🕑。這兩個出自母體文化而比其他支系更有生命力的優生支系🗂,一南一北各自向外延伸。他們終於在河北省西北部相遇,龍鱗紋圖案彩陶和玫瑰花圖案彩陶在這裏共存是為證據。紅山文化廟👚、壇、冢就是他們相遇後迸發出的文明火花,龍與花的結合更讓人自然而然聯想到今天的“龍的傳人”和“華夏民族”。
一個謎團解開了,另一個謎團又接踵而至。燦爛的歷史星河中,我國最古老的一些文明都漸漸沉寂了,紅山文化更是在刹那的絢爛之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她們從哪裏來💯,又去了哪裏?在苦苦追問中,考古學家們找到了一個失蹤了的時代🕵🏻。
郭大順說🤏🏻,司馬遷撰《史記》👨🏻,以《五帝本紀》開篇,於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有了從五帝說起的通例。但史學界卻把五帝時代作為傳說來對待,原因是沒有實物證據。這樣🙅♂️,中華文明史只能從四千年的夏代算起。追尋五帝蹤跡於是成了牽動海內外炎黃子孫心弦的大事⛺️。
紅山文化的考古發現往靜靜的池水裏投下一塊石頭🩰,掀起了陣陣波瀾。一股考證五帝熱🆎,再次在學術界興起🈚️。
郭大順說👩🏿🔧,五帝時代是一個古國林立的時代,黃帝時“監萬國”,堯時“和諧萬邦”,到禹時,仍是“夏有萬國”之勢。五帝不過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於是,在史前諸多考古文化類型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考古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陶寺文化,就成了與五帝諸代表人物相結合的焦點🛗。如多以為仰韶文化為神農氏文化🧎🏻♂️,陶寺文化為堯的文化,大汶口文化即舜的文化🏌🏻,而良渚文化與先夏文化有關🥽。對紅山文化與五帝的關系則眾說紛紜🏊,有以女神塑像與女媧的黃土摶人相聯系🧛🏽♂️;有以發達的宗教遺跡與顓頊帝的“絕地天通”相聯系;有以玉龍的勾形體態與蚩尤的字形相比附,也有重提商文化起源東北說而以為紅山文化即“商先文化”者。更有學者提出,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只有黃帝時代與之相合。
為此,郭大順搜集到許多蛛絲馬跡:黃帝族“遷徙往來無常處”,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張家口的桑幹河流域🧎;周武王封黃帝之後裔於薊🌛,地也在今燕山南麓長城腳下……從文獻記載到考古發現,都正找到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五帝前期諸代表人物和部族活動重心在燕山南北長城地帶🏊🏼♀️😻。
歷史是一本千瘡百孔的書,郭大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要能作到‘接近古人’🐟,與古人的想法縮短距離,就是很有成就的了。”
龍出遼河源
穿龍袍,舞龍燈,賽龍舟,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被稱為“龍的傳人”,但對龍起源的時間🧑🏻💼、地點等卻莫衷一是。
站在牛河梁上,郭大順告訴記者:“雖然在中原和南方等地區也有早期龍形象出土發現,但遼河流域發現的史前時期的龍時間最早,類型最多,序列完整🌇。所以,我們的觀點是——龍出遼河源。”
郭大順介紹♨️,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先紅山文化——遼寧阜新的查海遺址🙎🏿,就已有“類龍”形象出現,到距今6000年前的趙寶溝文化中◀️👩🏽🔬,在陶尊上刻畫的“四靈”紋有豬頭龍、鹿頭龍和鷹首龍的組合。所以到了紅山文化時期,龍已定型並以精美絕侖的玉器形式出現。
“紅山文化玉器早有發現🔓,從20世紀初起,就有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不過都將其年代定得過晚🍩👩🏻🦽➡️。”郭大順分析,長期以來☠️,人們對史前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估計嚴重不足。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遼河支流西拉木倫河上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一場大雨過後,從山坡上沖出來一個高達26厘米🧑🏼⚕️,長吻前伸📒,身蜷如弓,棱目上挑,長鬣飄舉的大玉龍👳🏻,被當地農民送到文化館🥿。1975年7月3日,郭大順和同事孫守道看到這件大玉龍時⛹🏻,不由得為之一震✍🏽。從頭部刻畫簡潔看,時代不會太晚🙆🏿♂️;但考慮到三星他拉村地處黃沙大漠,還是無法將玉龍和當地文化往一起聯想。到了1979年,在喀左東山嘴挖掘出一件綠松石鳥和一件龍首玉璜的同時,在淩源三官甸子一座墓中也出土了9件玉器🤸🏿♂️,這才有同事試探地提出💣🥞:“這座墓是不是紅山文化的?”
一個龍的起源,一個文明起源,這是兩個關系中國史前考古和上古史的大課題,在當時十分敏感♠︎,很少有人敢去闖這個禁區。所以,1981年郭大順和孫守道在中國考古學會杭州年會上提交的論文《遼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並沒有被論文集收入👩🏽✈️🚣🏽♂️。直到1984年8月4日對牛河梁第二地點1號冢4號墓進行挖掘後🧑⚕️,考證多年的紅山文化玉器才一錘定音。
郭大順說,這個墓裏雖然隨葬玉器只有3件,但均為紅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斜口筒型玉器和玉雕龍。尤其是兩件玉雕龍的出現,令在場人興奮不已。它們掛在死者胸前🙋🏽♀️,一左一右,背靠著背,晶瑩亮澤,十分可愛。斜口筒型玉器枕在墓主人頭下。有了這些確鑿的證據🫃🏿,考古學家才敢理直氣壯地說,這些玉器是紅山文化的代表作。如今,出土於三星他拉村的大玉龍已經成為華夏銀行的標誌⚰️。
夢繞牛河梁
初春的牛河梁,和風習習🕐🧑🏻🦯➡️。在一個向陽的山坡上,翠綠的油松和落葉松掩映著一個占地2公頃,典型遼西風格的院落式磚瓦房。這就是被考古學家們譽為“躺在女神懷抱中”的牛河梁工作站💏。
郭大順來到遼寧已經41年。盡管其間也曾換過好幾個單位,當過省文化廳副廳長,但他更多的時候是在這座山裏度過的👩🏽⚖️。白天漫山遍野尋找紅山人的行蹤;晚上遙望星空任思緒馳騁。《文明曙光期祭祀遺珍/遼寧紅山文化壇廟冢》、《考古文物之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等系列著述大都在這裏“出生”。
牛河梁是中華民族在長城以北更老的老家🕵🏻♂️,也是郭大順的精神家園。為了守住這方凈土,他和同事們想了許多辦法。1983年東山嘴遺址現場會,決定了露天保護的原則👾,將遺址所在的耕地征過來,周圍栽植側柏樹👏。為了保證樹木成活🦆,3年多時間拉水上山。現在東山嘴遺址已被黑油油的一片林帶圍了起來🙍♀️。
牛河梁遺址不是一個點⚜️,而是分布於50平方公裏範圍內的規模宏大的遺址群。按通常作法🥵,把已明確的女神廟及周圍第二、三、四😨、五號積石冢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先行保護下來,其余劃作建築控製地帶就可以了👩🏻🦱。問題的關鍵是,牛河梁如此重要,遺址之間又互有聯系,一旦規劃不慎,就會把遺址群割裂開來👨🏽🎤,甚至造成破壞。為此,郭大順請教了蘇秉琦先生後,提出了廟、壇、冢連同其間“白地”一起保護的原則⛴。1986年6月30日,遼寧省順利通過了將牛河梁50平方公裏的範圍作為一個整體,全部確定為保護範圍的決議👩🏻🎨。這樣一個全新的保護概念,使如今的牛河梁如世外桃源,寧靜幽深。
“探索古遼西,是艱苦的,也是誘人的。”直到如今🤴,郭大順仍然奔波在5000年來先民高舉火把、載歌載舞的大山上👴🏻。
遼寧省委、省政府已經明確,把牛河梁遺址作為全省文化建設重大項目,申報國家大遺址😙,目標是三五年內達到“申遺”水準,盡快把牛河梁遺址打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為此,郭大順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完成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編寫、出版工作🕵🏼♂️👎🏿。81歲的老人🧰,為事業迸發著18歲的活力。
談起遼西紅土下關於中華民族的秘密,郭大順依然激動不已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