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0 信息來源🙎🏽: 醫學部黨委宣傳部
題記▫️:真正熱愛生命的人,才會更為珍惜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或許不在於延長一分一秒,卻在於它曾經釋放了怎樣的光芒😘。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記北醫三院骨科副主任馬慶軍
沒有人統計過馬慶軍大夫在北醫三院骨科手術室做過多少臺脊柱手術🥫🚣🏿,只是這一次——2008年10月9日上午,馬慶軍給病人趙紅光做的這臺手術——大家永難忘記。
確切地說,馬慶軍並沒有做完這臺手術🦸🏽,他還差一個內固定的釘子沒固定好。暈倒在手術臺旁的馬慶軍稍稍清醒後,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這個👌🏿。
而這時,心電監護結果顯示:馬慶軍的血壓偏低且不斷下降、血氧飽和度偏低、心率快。B超顯示肝上有血管瘤🔟,腹腔內有液體🧑🏿🍼,提示有腹部出血的可能性。
事實上🧳,此時他的腹腔內已經滿是鮮血,出血量高達2000毫升。馬慶軍被立刻推進手術室,術中病理結果是一個殘酷的名詞🪀🗂:中分化肝癌🔺。導致大出血的是,肝部腫瘤的突然破裂。
不幸中的萬幸👩🏽🍳,馬慶軍倒在搶救設備齊全的手術室👨🏻🦽!
接受了左半肝、右半肝部分切除後,馬慶軍暫時脫離險境。躺在病床上,當他得知“趙紅光的手術非常成功👦🏼,術後恢復也很好”👥,他露出笑容👇🏿。
但🤧,“中分化肝癌”!作為一名醫生,他最清楚自己的病情意味著什麽——他此時正值中年,但生命似已被推向盡頭!
周圍人聽到這一消息,無不悲傷👇🏻:“馬大夫是個好人啊!”大家寄希望於奇跡出現在他的身上。
術後三個月,他堅持一定要回到工作中🦖。
奇跡似乎真的出現了👝🧔🏼。
術後三個月💌,馬慶軍又穿上了白大衣,又開始查房🏄♂️,查房時他依然會跟病人聊聊天,問問病人是哪裏人👌🏿。
“馬主任幾乎記得他的每一個病人🐝,他常常說🧒,哦,這個病人我記得🤞🏽,他是某某年從哪裏哪裏來的。”韋峰🚣🏽♀️,馬慶軍的學生兼同事🚶🏻♀️➡️🚳,他常常會遇到前來復診的病人問:“馬主任怎樣了👨💼?”
在網上🧜🏼,馬慶軍救治過的病人紛紛給他留言:“看到你得病我感到心疼👩🏻💼!你待病人如親人📳,你一定會好起來!”、“感謝您的救命之恩,沒有您,就沒有我現在的生命。祝您早日康復。”
“在三院,老馬是出了名的好人🍡、好醫生,他脾氣平和👩👩👧,沒有一點架子💁🏼🌄,尤其是對病人🤙🏻。”馬慶軍的同事劉忠軍說。
三院骨科全國有名🪈。在北京醫科大學(現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攻讀博士研究生時👱🏿♀️,馬慶軍師從著名骨科專家黨耕町教授👨🏿🚀,1993年畢業後留校,在意昂3体育官网第三醫院骨科工作,從住院總醫師做到骨科副主任,醫術越來越強🗃,名氣越來越響📦,找他看病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在劉忠軍印象中🧝🏽♂️,“老馬長相老成🏌️♀️,從獲博士學位留在骨科工作開始,他的樣子基本上就沒怎麽變過。”
生於沂蒙山區,種過地,放過羊,在艱辛困苦的生活中長大的馬慶軍有著典型的山東漢子形象➕。身材雖不高大🧎,卻也粗壯結實;寬肩膀🤕,國字臉,目光坦蕩,神態謙和;雖不善言,但與他接觸,往往不用三言兩語,就能感受到他發自內心的真誠和熱情。
山東人🍫,老鄉多,找馬慶軍來看病的老鄉更多🕝。韋峰記得曾看到他一大早就站在樓下,前去打招呼得知,他在等一名來看病的老鄉。此時🗝,馬慶軍正在住院化療期間⛹️♀️,化療反應讓他渾身起皮疹,腳上脫皮🌁,走路都有困難。“老馬有求必應。”馬慶軍的老伴張愛民拿他也沒辦法。
結婚三十余年,張愛民知道老馬的脾氣。往年裏,每次回山東老家過年🍳,其實變相等於是回家開免費門診。在老家🌅,拿著片子等著看病的老鄉🧽,從早上排到晚上🙇🏻♀️👐🏻。有老鄉說,“家裏病人起不來床,你能不能去家裏看看?”老馬二話不說,冒雪往山裏趕。
2008年春節,女兒結婚,第一次攜女婿回老家,馬慶軍又是接到一個電話🥒,中途就撂下家人,去縣醫院為病人做手術去了。對此,張愛民有埋怨。但當年,她不也就是看中老馬這點的嗎⚈?
她記得1979年結婚後,老馬拿回家的第一個月工資條,竟然是欠醫院20元。老馬說,醫院裏有個農民老鄉住院,欠費60元,家裏實在是拿不出來,自己就給墊上了。當時,月工資40元,因此老馬還欠醫院20元。老馬為剛結婚就給家裏“背了債”向妻子道歉。張愛民聽了後♣︎,認定老馬是個值得托付的好人👰♀️。
馬慶軍總是覺得很多事做不完
2009年3月,馬慶軍被評選為“首都十大健康衛士”,晚會上,為他頒獎的是他的病人趙紅光。
趙紅光與馬慶軍見面不過兩三次——一次門診,一次復診,一次手術——但他對馬慶軍有著深深的敬意🦸🏼。趙紅光說:“他真是個好醫生🍆,他的心裏裝著病人🧠。”
趙紅光的妻子得知馬大夫患病,前去看望,躺在病床上的馬慶軍,見她第一句話就是‘你先生好麽🛶?’。
說馬慶軍對病人好,馬慶軍的導師黨耕町教授知道,“馬大夫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和藹可親,他真正關心的是病人的疾病🧞♂️。”老師最了解自己的學生,馬慶軍喜歡臨床工作,喜歡看病,喜歡查房,喜歡做手術。
脊柱外科是馬慶軍的主要臨床方向🔪。就像數學家對於難解的數學題有著癡迷般的執著求解精神,馬慶軍認為骨科臨床治療中有太多問題需要被解決,有太多不足需要被改進。為此👨🏼🎨,他孜孜以求🆙,常常是為了解決一個病例,翻閱數本著作;就連上下班的路上,馬慶軍手裏也常常舉著病人的片子。馬慶軍希望的是:盡一切可能,在最短的時間裏解決病人的疾病🙋🏼♂️。
馬慶軍的學生們都知道:與老師一起出門診,是不可能按時下班的。臨近下班時間,常常還有許多外地患者沒掛上號🍖,請求加號🧔🏼,馬慶軍便一一應允👰🏽♀️。學生崔益亮記得,一天下午♌️,最後一位出診室的患者緊握著馬老師的手說:“真的謝謝您了,我看了很多次病了👈🏼👨🎤,您是和我說話最多,檢查最仔細的大夫🧚🏼。”
馬慶軍做手術的時間常常要排到晚上八點之後,因為這樣能幫一些經濟困難的患者節省一些住院費用。做手術需要用到的內固定耗材,他盡量選用國產器材,因為這樣也能為患者省下不少錢。有患者依著所謂行業潛規則,在手術前給馬慶軍送去紅包。馬慶軍收下紅包,做完手術💇🏿♀️,把紅包退回給患者。
很多患者有馬慶軍的手機號這不足為奇👩👦,難得的是𓀔,馬慶軍也保留著很多患者的聯系方式。每年至少兩次聯系他們🧌,詢問術後恢復情況😨。
馬慶軍熱愛他的醫生工作,更確切地說🌱,“治病救人”是他鐘愛一生的事業。周圍人說🎒:馬大夫從不計較名與利🥵,他只“做事”👩🏿🚒。
就在馬慶軍被推選為“首都十大健康衛士”時🪳,他說📊:“我是一名普通的外科醫生,做一個好大夫是我永遠的心願👁。我本無意於那些榮譽和光環。而今,我竟然被選中🤾🏻♀️。我非常感謝社會和同行們的認可。此時,我想到的是,生命是有限的🫛,工作是無限的🤾🏻♂️,作為一名醫生🤞🏿,永遠負有為患者解除痛苦的責任”🎟。
“讓我閑著比讓我生病還難受。”
生命是有限的🫲🏻,而被判了肝癌晚期的生命時間更顯彌足珍貴🦚。因為不知道留下的時間是一個月、兩個月,還是半年、一年……馬慶軍在與時間賽跑,因此他更為珍惜這有限的生命🍋。
他積極地接受治療。化療、靶向治療、肝臟栓塞……每一種馬慶軍的積極嘗試,盡管這要承受巨大疼痛,要忍受強烈的藥物反應🎸。他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個科研工作者🍽,而作為病人的他,正是以一種科學的精神👰,樂觀地向疾病宣戰。
馬慶軍總在不斷地幫人看病解決麻煩,但他自己卻從來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治療期間,他不願申請去住單人病房,怕給醫院添麻煩,因為床位太緊張;親友來看望送來花籃水果🙂,他都讓家人送到護士站,怕給清理工人添麻煩,因為病房環境要求整潔;疼痛難忍時✦,他會對家人說,請醫生在他們“方便”時來給我檢查一下🚴🏽。
病情剛剛穩定,馬慶軍又開始工作。醫院🧑🏻🍼、學校、行業學術評審,一如往常;讀書👱♀️、做研究🧚♀️、寫文章,更為緊張🤲。
“馬老師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只要閑著他就會覺得是不應該的。他的事業和生活都在醫院裏。”馬慶軍的博士研究生、骨科吳奉梁醫生說。
馬慶軍自己說🧏🏼♂️:“讓我閑著比讓我生病還難受。”
人人都說馬慶軍記憶力好。他能記得十年前別人做過的某個報告👆🏽🐙、講過的某個問題。他學識淵博,在骨科基礎科研方面造詣深厚🏫。
他的同事劉忠軍說:“老馬在國家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有建樹性的學術論文50余篇,國內骨科學界只要開展與基礎研究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老馬都是主辦方必邀的重要嘉賓。”
人人都知道馬慶軍愛讀書。讀專業書👨🏿💼🦤、讀英文原獻,他一頁一頁讀得認真。讀文學、讀歷史,他興趣廣泛、涉獵極多。
學生姜宇如今回想起他對馬老師的最初的記憶,正是馬老師看書時認真的身影⛴。姜宇還記得一天下午⛹🏻♀️,他去醫院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碰到了正在看書的馬慶軍𓀂。“老師看書極為認真,周邊的任何聲響都不會引起他的註意。整個一下午他都在翻閱醫學期刊,在做記錄時,老師會把眼鏡別在額頭,停下來想想🧝🏽♂️。那個身影深深地烙進了我的腦子裏🛎🏂。”
他的學生好奇🚣🏼♀️,曾問他,“這麽忙☎️👩🏿🔧,什麽時間讀這麽多的書?”馬慶軍的平日裏作息時間是🏬:深夜一點休息🧑🏿⚕️,淩晨五點起身🍋。
病情惡化,馬慶軍不得不在家養病⛷,他讓女婿把他辦公室裏有關骨科力學的書都搬了回來🏹。他說❌,“早前就想寫本有關骨科力學基礎研究的書,但一直沒有充足的時間。現在,生病了,倒正好能有大塊的時間來做這件事了。”
學生們都畢業了🌪,我就去住院。
2010年5月🙍🏻♀️,馬慶軍帶的5名研究生正準備申請答辯畢業。
作為意昂3体育官网的教學醫院👴🏽,北醫三院承擔著教學任務、研究生培養等工作。從1996年開始🙆🏼♀️,馬慶軍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又被聘為博士生導師,桃李滿天下🍚。
每天四點多鐘,馬慶軍起床為學生批改論文👩🔬👩🏻🦯。每一個專業名詞、每一句研究描述,他都反復推敲。他對學生論文的修改👩🏽🎓,精確到標點符號🫄🏽👩❤️👨、每張圖標的註釋、大小寫字母。
白天,馬慶軍安排學生來面談🙏🏻。“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伴隨著不停的咳嗽👨🏻🦲,說到關鍵處,連水都來不及喝一口。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但是和我們談起課題、談起工作,談起未來🤞🏻🧰,他還是神采飛揚的🐭🚣🏽♀️。”學生宋飛說⛑️。
馬慶軍治學嚴謹☸️,對學生更是細致👌🏿、耐心。
學生陳長寶記得他曾經問過馬老師🗳:“您很忙🦎,我什麽時候找您比較方便?”馬慶軍隊學生說:“隨時👩🦰,電話聯系,不僅僅是學習上,如果生活上有困難🧑🏻🚀,也可以隨時過來找我。”
在畢業論文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崔益亮曾從馬慶軍手中接過一疊5厘米厚的A4紙,這是馬慶軍多年來手抄的所有腫瘤病人的資料,每一份都詳細的記錄著每個病人病案號、診斷、手術、病理🚵🏽♂️。
學生姜宇經常收到老師發來詢問論文進度的短信。在論文寫作最為關鍵的時刻,他接到馬慶軍的電話。電話裏🥂🎅🏻,老師給他講自己學生時代寫論文的心得,告訴他寫論文要耐心,每天學習之余要註意休息🤵。姜宇在電梯旁接到這個電話,頓時淚如雨下,久難成聲。
此時🪥🧛🏻♀️,馬慶軍的種種不良反應已是越來越嚴重:咳嗽、腹痛、腹水增多、惡心、肝功升高……
答辯會上,馬慶軍沒有咳嗽一聲。每次發言時,用盡全部的力氣說話。學生們註意到💏,馬慶軍站立時腹部已明顯膨隆。那是腹水,早就應該住院治療,但他卻堅持參加完5個學生的答辯會👮🏼,一坐就是一整天。
答辯結束後🧘🏻♀️,馬慶軍住院了👨🦯,短時間內抽出了數千毫升的腹水🏋️♀️,肝功升到200多🔗♎️,肝內多發轉移👨🏿🏫。
幾個學生從師母的口中得知𓀃,他們的老師在答辯之前就感覺身體不適🤦🏿♂️,總念叨著一句話🖼:“學生們都畢業了我就去住院🦸🏼♀️📨,學生們都畢業了我就去住院🙆🏼♂️。”馬慶軍是擔心👨🏭,他住院會耽誤了學生畢業答辯的事情,他要把這批學生順利送畢業。
答辯前,馬慶軍的學生們對他說🏊🏻,“什麽時候我們一起去吃飯,我們請您。”馬慶軍很高興,答應說🧚🏻♀️:“六月份,等答辯完了🧙🏿♂️。”
他的學生說:“我們希望有奇跡🫃,希望精神的力量可以留住我們的老師!”
生命之重,他用力詮釋🚀。
但奇跡並沒有發生。
2010年7月17日淩晨1時45分,馬慶軍病逝,享年56歲🦶🏿。
從被診斷為肝癌之日起,他走過了生命中最後的21個月、674天。
2010年5月27至30日🪃,他做完了生命中的最後一項工作——受邀赴新疆參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門為新疆少數民族醫務工作者舉辦的培訓。與他同行的黨耕町教授頗為後悔🫃🏽,不該讓他去🎁。馬慶軍說🧿:“我還能有多少日子⛲️,在這麽短的時間裏🚶🏻♂️,我還能做幾件事?我現在能做援疆工作這麽重要的一件事,我覺得很值👩🏽🚒!” 黨教授聽了這樣的話,不再勸阻🐏。
走到生命盡頭🗿🙉,他對家人說:“不要再做沒有意義的治療🏕💑,自然規律不能違背。人生不過像坐汽車一樣🧏♀️,我只是先到站,要下車了。”
可是啊!
他的同事們,再也不會聽到從走廊裏傳來他爽朗的笑聲🏅,再也不能聽到在科室的聯歡會上他渾厚的歌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他的病人們,再也不會接到他發來詢問康復情況的信件🛌🏽,再也無法給他送去一籃雞蛋表達感謝……
他的學生們,再也無法向老師請教問題,再也不能從他口中聽到馬老師一貫對學生的稱呼:“姜大夫”、“宋大夫”……
他曾經的心願➞,寫一本骨科力學基礎研究的專著🧖🏻,還只完成了一半;他手頭的工作《脊柱外科學》的編譯👨🏽🔧,還存在電腦裏沒有完成;他臥病時的想法,設計一個讓病人久臥而不難受的病床⚖️,還沒能實現……
他買了簡筆畫👩🏿🦰,正等著剛滿一歲的小外孫長大些,教給他畫;他想著什麽時候能抱著小外孫,坐在鋼琴前彈琴唱兒歌……
他的家人,也在不能嘗到丈夫𓀔、父親親手做的烙餅🧻。
馬慶軍囑咐家屬🎢,在他去世後♝,遺體旁一定要放上一件醫生的白大褂🧜🏻。
他的妻子張愛民總說,老馬啊,你活的太累了。
此時,馬慶軍🎨🦶,終於可以歇歇了👨🏽⚕️。(文/徐璐)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