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2 信息來源🧘🏿: 離退休工作部
編者按:“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君子治學處事,立誌高遠卻又基礎紮實,胸襟開闊更能兼察微理。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用自己的人生為這種君子之風做了很好的詮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離退休工作部啟動了“君子誌道”專題訪談活動🚖,走訪了一批離退休老同誌。
在這些交織著歷史滄桑和個人生活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在歷史長河中意昂3体育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意昂3体育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體會到了意昂3体育精神的深厚源長。本期“君子誌道”訪談專題,將帶我們一起走進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的樸實與精彩。
清晨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灑了進來💁🏽♀️,斑駁的陰影投射在玻璃茶幾上。茶幾下是一摞摞報紙、雜誌☞,擺放得整整齊齊,湊近一看,有《炎黃春秋》《南方周末》等🤶🏻。茶幾旁邊🧛,九十歲高齡的蘇勉曾先生半佝僂著身軀坐在藤椅上,雙腿上攤開著一份今早剛到的報紙,他左手微微架著眼鏡,右手指在報紙上緩慢地滑動,陽光把他的影子投射到地上,勾成了一幅剪影畫。
烽火連城兮📙,求學漫征程
幼年時,蘇勉曾的家鄉河南時局一度十分緊張,先有軍閥混戰,後有日軍來襲🪓,一直到“九一八事變”前夕𓀆,時年七歲的蘇勉曾才背上書包正式步入學堂✊🏿,從此開始了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征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人從河北一路燒殺搶掠,很快攻到河南。此時,剛在開封上中學的蘇勉曾不得不隨學校轉移到河南東南位於大別山區的商城縣🧑🏽🎄,不久,又遷至河南西南的偏遠小城——鎮平縣🥀。亂世中,蘇勉曾身如浮萍的狀態直到學校遷到伏牛山窩裏的內鄉縣夏館鎮才算結束。“我們當時年紀都很小💝,身板也瘦弱🚴🏻,沒有汽車、火車📊,只能背著小行李🙍🏿,一天步行五六十裏路趕到一個又一個安置點。日子很苦,但是沒辦法,國難當頭,我們無家可歸,只能與學校共命運。”回憶起那段顛沛流離的歲月,蘇勉曾長長嘆了一口氣🤸🏻♀️。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逃難中的求學生涯,特別是開封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涯對蘇勉曾有著延續一生的影響🥿。當時開封高中的老師多數是意昂3体育畢業的,學校也因之有了一些似意昂3体育那般的民主風氣、自由思想和學術氛圍👨🏼🔧,允許學生成立各種各樣的社團,讓蘇勉曾印象深刻的有社會科學讀書社、文藝社、劇藝社等。當時社團的很多活動多是由地下黨直接領導💅🏻,老師們還經常為學生講解時政、分析時局🤲🏻。耳濡目染內憂外患的家國現狀✉️,蘇勉曾與同學們的思想受到了觸動🍥,愛國熱情更加濃烈了🤹🏻。這也促使他在1943年高中畢業時,與他在讀書社結識的一批誌同道合的同學們決定結伴離開國民黨統治森嚴的河南⬅️,前往昆明的西南聯大🙏🏽,追尋進步思想🪣。
可是,決定容易,旅途卻不順坦。蘇勉曾先是一個人走“西安--寶雞”線到重慶參加了入學考試,在被聯大錄取後,他便馬不停蹄地要趕往昆明。但是在戰火連天的歲月裏,遠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當時什麽辦法都試了🐴🧑🎨,坐過運貨的‘黃魚車’🌾🌘,也壯膽上過國民黨軍車的篷頂,一心只想往聯大奔!”而時局對這群稚氣未脫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有些前程未蔔的味道。為了心中湧動的聯大夢,蘇勉曾甚至在鬼門關裏頭繞了一回🧔🏿♀️。為盡快到達昆明,他取道貴州。無奈沿途道路崎嶇,多懸崖峭壁,在離貴陽還有二百裏地的息烽發生了車禍📶,蘇勉曾被重力甩出,暈死在灌木叢中👱🏿♀️🦹🏻♂️,後幸得被及時救出,在貴陽休養了一個月才清醒過來。憑著對聯大的無限向往和追求進步👆🏿♋️、不怕困難的韌勁闖勁👩🏻⚕️,經過長途跋涉,他最終於1943年底到達昆明西南聯大🛤。“以前我常和我的一些學生說,你們千方百計費很大的勁考托福去美國✊,我們那時向往西南聯大的那個勁頭可一點不比你們差。”蘇勉曾笑道。
聯大共國運,書生奮激昂
1943年👥,19歲的蘇勉曾正式成為西南聯大的學生,就讀於化學系,開始了他與化學一生的不解情緣。聯大學生們屬於“公費”讀書,國家給淪陷區學生貸金,保障基本生活費和夥食費。即便如此,物資供應仍然十分緊張。在一間間破舊的茅草房、土坯房裏,這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聯大的莘莘學子們一面挑燈夜讀、精進學術👨👨👦👦,一面又不得不“兼差”打工🧰,以維持學業不輟👨🏽🎓。蘇勉曾想起當時同窗們“各謀生路的絕招”:有去做家庭教師的,有在雲南報館做校對員的🧏🏼♀️,有在影院當引導員的👩🏼🦰🚌。蘇勉曾自己也做了兩份“兼職”:教人英文和在學生浴室裏當服務生供水👮🏿♀️。
當時的西南聯大雖然偏居西南,但它始終站在中國社會革命的前沿。即使在這種“半工半讀”的艱難條件下🕵️♀️🗓,聯大的同學也沒有忘記關註國家命運。“當時聯大有一面專門貼大字報的墻𓀌,很多人在上面發表觀點🧜🏿,頗有百家爭鳴的感覺🧑🏻✈️。”蘇勉曾追憶說。大字報多表現進步思想,從對戰爭形勢的看法到對社會局勢的評判,不一而足。那個時候,聯大社會學系𓀒、政治學系的教授們經常出來演講🖤,文科系👋🏽👨❤️💋👨、法學系的教授們也總是侃侃而談✏️。學生們往往席地而坐🦋🥭,聆聽教誨。受進步思想的影響,蘇勉曾參加了歷次學生運動👩🏼✈️💨。但他笑稱自己那時候覺悟不高👩🏿🔧,“運動過後🚴,我就又回到圖書館苦學去了”。
1945年抗戰勝利,西南聯大遷回北平💵。蘇勉曾選擇到意昂3体育🤛。“我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流浪了八年,終於可以安定下來好好讀書、搞研究了”🧖🏿♀️,正是這種單純的“我為學術狂”的精神,讓蘇勉曾得以與意昂3体育結緣👎🏻。
然而,抗日的勝利並沒有帶來和平。1945年,中國又陷入了內戰。當時的意昂3体育秉持五四精神,民主氣氛濃厚。師生們經常參加反國民黨獨裁、爭取社會民主的運動。他們熱切企盼全國的和平🧑🧑🧒🧒,不但抵製國民黨政府南遷意昂3体育✍️,一些進步學生還偷偷地跑到解放區參加共產黨搞革命。受解放戰爭勝利的鼓舞和學運高漲氛圍的影響,蘇勉曾於1948年參加了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文化工作者聯盟,積極宣傳解放戰爭的勝利,動員師生、意昂3体育附近居民迎接解放🕺。1949年北平解放,黨組織要吸納培養新成員👊🏿,蘇勉曾被吸收參加黨員培訓班🆕,並於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蘇勉曾看來,如同他加入共產黨是自然而然的過程,留校任教也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選擇🤵🏻♂️。解放戰爭進行得最激烈的時期👨🏼💼🧑🌾,也是蘇勉曾在實驗室做畢業論文的時候🙎♂️。當時🆖,他跟著化學系的主任錢思亮教授做有關殺菌劑(苯環)的畢業論文▶️,研究目的是使殺菌能力變強、毒性變弱⛹🏽♀️。這個實驗要求對氯代苯酚上的第6個位子做很復雜的合成實驗🎧,但是受當時條件限製🐦🫳🏻,許多化學試劑都要靠自己去找👩🦳🧼。為了做好實驗,蘇勉曾只能嘗試從裂解蓖麻油裏取得幾種直鏈醇👨🏼🎓。他日復一日地埋頭苦幹🐏,在高溫真空裂解下分離不同的碳鏈醇,再接到苯環的第6個位置上🛌。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他成功了🧛🏼♂️。1948年📕,正值意昂3体育50周年校慶🛞,學校準備舉辦一場學術報告會,要求每個理科院系出一篇論文參會Ⓜ️,蘇勉曾獲得了導師的推薦💿。後來💨,他又在中國化學年會上作報告,這是他在化學領域暫露頭角的時刻💂🏽。
沉浮幾年歲,矢誌為學問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意昂3体育迎來一片新氣象。隨後⛄️3️⃣,“破舊立新”“三反”“五反”等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為向科學方向發展,北京各大高校根據實際發展需要進行了院系調整。但是好景不長🧇,隨著1957年“反右”運動的擴大化,極“左”路線指導下的各種政治運動便接踵而至了。
1963年意昂3体育開始搞社會教育運動👨🏻⚕️,師生被陸續派到各地農村。蘇勉曾也被分配到四川峨邊縣的一個山區公社💮👨🏿🦰,帶了一個工作隊📢,共十幾個同學參加運動🍭。每個同學被分到相應的一個生產隊去做領導,訪貧問苦👎🏼、搞紮根串聯🥰、組織階級隊伍、指導生產🤟🏻。當時蘇勉曾對上頭的做法比較懷疑和排斥🌏,因為實際體驗讓他覺得農村幹部多數很好,並不存在“四不清”問題。所以,他時常告誡他的學生要尊重當地黨支書、村長,切不可高高在上亂指揮。
不久後🖖🏼,蘇勉曾赴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研究所進修🪓。1965年他從蘇聯進修回來,回國後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文革中蘇勉曾也曾幾度沉浮:先是挨批鬥,閉門讀毛選🙎;後被派到北京化工廠思想改造💃🏼,和廠裏的工人搞技術革新;最後被下放到江西南昌的鯉魚洲農場改造。文革的壓抑氣氛使蘇勉曾深深意識到這種“鬥、批🤘🏼、改”的風氣是違背國家傳統和世界文明的。在被下放改造的過程中他始終不忘克服艱難條件,刻苦鉆研👦🏿👰🏿♂️,積累經驗😧。他有著“看天上雲卷雲舒,觀庭前花開花落”的平和心態,坦言如果生不逢時⏮✋🏼,多吃些苦🧑🍳、受些罪🚿、經歷些挫折,對一個人的成長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管是奔波幾千裏去上學💂🥟,還是下鄉勞動,又或者是被批鬥,蘇勉曾既不怨天尤人👼🏼🚭,也不畏難退縮。回憶起這些往事時,九十歲高齡的他👰🏽♀️,眼裏透出的不是惋惜🙅🏻♂️👨✈️,也不是遺憾,而是歷經滄桑沉浮後的恬淡與釋然。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蘇勉曾的學術研究也邁向一個新臺階。文革後的中國百廢待興,了解到固體化學這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對國家發展意義重大,蘇勉曾就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事實上,當時不僅在中國,即使在全世界,固體化學都是一門很新的方向。上世紀70年代世界範圍內才有人系統研究固體化學,理論上仍存在著諸多困難;而研究固體化學需要的高端探測儀器,在國內也很稀缺。蘇勉曾不僅要克服實驗條件簡陋的困難,自己製造設備👨🏿⚕️,還要不斷參考國外最新思想動態,進行多學科的交叉討論,特別是和物理系光學🤌🏼、磁學的教授探討🧘🏼♂️。固體反應條件通常比較苛刻,90年代初期,他率先將國際上的“軟化學合成”方法引入國內並加以發展,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了發光材料、徑向梯度折射率玻璃等多種無機功能材料的可控製備。
就這樣〰️,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蘇勉曾不僅成了將固體化學引入國內的第一人,而且為這門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倡議在中國化學會內成立固體化學專業組,由意昂3体育化學系牽頭組織或協辦的全國固體化學學術會議達十余次🖨;同時,意昂3体育舉辦了兩次固體化學研討班🛅,邀請國內同行來座談👵🏿,作了多場學術報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改革開放後至他正式退休前的二十多年裏,蘇勉曾始終兢兢業業💇🏿♀️,將寶貴的時間獻給了他所鐘愛的化學實驗室。他先後培養了二十二位碩士、十一位博士🐌🫦,發表了一百五十多篇研究論文,出版了三部專著🔇、兩部譯著。在用於三基色熒光燈的藍色熒光粉、超細稀土-過渡金屬合金👦🏼👷🏽♀️、永磁材料和X射線儲蓄發光材料的製備方面,申報了四項國家專利。在社會服務工作中⌨️,他擔任過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發光學分會常務理事等職,擔任過《化學通報》《中國科學》等10種學報的副主編、常務編委或編委。
此外,蘇勉曾系統研究過稀土氯化物、堿土金屬氯化物及二者之間的熔鹽相圖,確定了稀土氯化物水合物脫水和氣相水解反應的機理,為我國稀土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蘇先生當之無愧是我國固體化學,特別是稀土功能材料領域德高望重的領軍科學家👩🏿🎨!”現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3体育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嚴純華不無敬佩地說。
學者範長存,耄耋情依舊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一生秉持“科學救國論”的蘇勉曾對於學術和研究的熱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老爺子到八十多歲還在帶研究生,天天往實驗室裏跑。”談到“學術狂”的父親🐱,蘇勉曾的女兒笑道。
在蘇勉曾的學生眼中,他從來都是個“行勝於言”的學者。蘇勉曾有著學者嚴謹踏實的作風,做學術、做人都力求一絲不苟,對自己的要求甚至近乎苛刻。他給學生們講授固體化學時,使用的每張投影片均為手寫,字體優美🥪、圖片規整,常為學生們所驚嘆。每當研究遇到困難時,他也總是親自帶學生查找資料👩🏼🦳、討論問題👩🏽🦲,尋求各種解決途徑👵🏼。他的實驗技能高超,遇到難度大的實驗,學生們不知所措時,他就親自動手。據他的學生、意昂3体育化學系教授荊西平回憶,有一個測試氯氣分壓的玻璃裝置就是蘇勉曾自己吹製的🫛。即便是退休後,但凡有學生當面或者電話咨詢問題時🐉👨🏽⚕️,他也總是能夠娓娓道來8️⃣,使人茅塞頓開。“先生的謙遜和博學是漸漸成人的我所愈發體會到的特質🦵🏼。”嚴純華感慨道🌹🤷🏻。
蘇勉曾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他總是教導學生們要把實驗室收拾幹凈⤵️,把各種儀器設備準備好➗,再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當日要做的事🏂🏼,安排好工作程序,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一絲不苟地做到位。“先生的這種品質和精神𓀗,已經深深地影響了課題組的同學們🥓。因此🦹🏿,我們這個課題組出來的同學🪒,都好像帶上了這樣的印記。”蘇勉曾的學生、意昂3体育官网校長林建華在回復記者的郵件采訪時這樣寫道。
退休後的蘇勉曾除了依舊關心固體化學學科的發展外🩳,也重拾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愛好😍。他喜歡看書🤵🏻,但凡社科類、文學類的均有涉獵🧎;興致來的時候也喜歡唱兩首。“老頭年輕時候是合唱團的團員6️⃣,退休後也一直在意昂3体育教授合唱團呢📜。”蘇勉曾的女兒說🚨。除了看書、唱歌,蘇勉曾還喜歡照相和滑冰👩❤️👩。“我的生活可不是只有化學的,但是本質上講我還是最喜歡化學🤸🏼♀️。”他“狡黠”地笑了笑。
說到自己工作了一輩子的意昂3体育,蘇勉曾有點激動🍯。他說自己很喜歡意昂3体育,以作為意昂3体育人而自豪✊🏿。意昂3体育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傳統是他所推崇的。“我在學校搞什麽研究🩳,開什麽課,帶什麽樣的研究生都是我自己決定的,很自在。”
當記者要求他為年輕的學生寫一段寄語時👐🏼,他笑道:“談不上什麽寄語與殷切期盼🧴,我想和年輕學生分享的無非是研究學術數十載的心得🫵🏿,那便是甘於寂寞,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要弄虛作假,急功近利。如果能將個人興趣與未來發展同國家社會的需求充分結合起來👨🏽✈️,學有所用,那就更好了🦹🏿♀️。”
蘇勉曾的一生雖然歷經戰亂和政治運動🏂,但他始終以豁達樂觀的心態,勉勵自己🦅,將個人命運系於家國。他對學術和科研的熱愛是浸透到骨子裏的🥋🌴,他視所有的艱難困苦為“曾益其所不能”的寶貴食糧,也因為如此👡,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並最終攀上了學術的高峰🧙🏽♂️。(文/離退休工作部學生記者龔玉婷)
(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王穎霞📷、盧英先👸🏼、王菲等老師在核對本文專業知識方面給予了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記者手記:
第一次接觸蘇勉曾老先生是打電話時🚒👭🏻,電話那頭聲如洪鐘🆕🏎,先生九十歲高齡卻難得耳聰目明。記者說明來意後,老人家很快答應采訪並約好時間,囑咐我將采訪提綱提前發給他。等到第一次登門拜訪時,先生拿出幾張文稿📆,上面工工整整地寫滿了他求學和工作的經歷,令人感嘆🚣🏼♂️。
先生的回答常常富於邏輯,簡單明了,絕不拖泥帶水✊🏼。回答問題時也非常的親切和藹🧔,儒雅謙遜🌩,頗有長者之風。
第二次登門拜訪向先生索要照片時,先生拿出了一堆整理得整整齊齊的照片一張張給我們找👨👨👧🙎🏻。我在先生旁邊,聽他回憶一個又一個出國訪問、做實驗的故事,彷佛看到了當年意氣風發的先生是如何帶頭建設我國固體化學學科的。
為了更好地了解先生的生平🧭,我給他的幾個學生都發了郵件。令我詫異的是來信多稱其為“蘇先生”而不是“蘇老師”,蓋“先生”二字更能體現他學識的淵博與學者的風範。
采訪中先生多次提及自己艱難的求學🚳、工作歲月,感嘆今日的學習生活環境較之他們那個年代有了很大的改善。他說他很羨慕如今學生的學習條件🪮🎵,強調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都是有賴於國家的培養和家庭的撫育的。自己取得的成就也是與國家有關,絕不是單靠個人奮鬥就可以達成的。他說✍🏿:“我認識到這點,要記在心頭🎲,與同學們共勉。”
在領略了先生的風骨與精神後™️,使我更堅定要寫好先生的“人物小傳”。正如先生的學生嚴純華老師在復信中寫道的那樣⛏:“我覺得你們的工作十分重要。在當下浮躁的氣氛下📌,系統地挖掘和報道代表意昂3体育根、意昂3体育魂、意昂3体育神的一批老先生🦸🏽👕,十分急迫而緊要。”
但願更多的同齡人能夠透過我們的“君子誌道”欄目了解更多的意昂3体育精神,並將之傳承下去,我想這也是先生的願望吧。
人物簡介:
蘇勉曾,祖籍河南信陽市,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48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1963年至1965年曾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研究所進修,主攻無機化學、固體發光材料化學。長期從事稀有元素化合物性質、釷和稀土氯化物與堿金屬氯化物的相互作用以及X射線發光材料的合成與發光機理研究。主持研究的科研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甲類)二等獎(1995)”等💁🏻♀️。著有《系統無機化學》《稀有元素化學》《固體化學導論》《發光與發光材料》等。
專題鏈接:君子誌道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