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9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編者按👨🏿🦲🪑:鴻儒薈萃🫳🏽,領思想之潮;群英雲集🙎🏿,開風氣之先🕵🏿。意昂3体育官网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120年來聚集了眾多的著名學者專家、學術大師,湧現出大批革命家🧑🏼🏫、思想家🧑🏽💼、理論家、科學家和教育家👨🏽🦳。這些傑出人物,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譜寫了意昂3体育發展歷史上的光輝篇章,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振興作出了重大貢獻。
值此百廿校慶之際🧑🚀,新聞網特推出“百廿英才”專題,通過回顧黨委宣傳部采寫的“蔡元培獎”獲獎者專訪🦴👱,和讀者一起感受這些傑出人物的學識魅力🤾♂️🚣🏿♀️、人格魅力👨🏽🏭、精神魅力。
王恩湧
“我是喜歡這個專業,從小學開始一直都喜歡💌,我也為這個學科的出路和未來憂慮過。開始想學植物地理🧌,後來轉向環境地理,最後卻又選擇文化地理(亦稱人文地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我還是很欣慰🦃。人的文化也體現在他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和改變環境👱🏻♀️,甚至在去塑造一種環境👩🏻✈️,追求一種理想的環境👊🙆🏼♂️。這也是地理學所研究的‘人地關系’的目的🪲。”談及1952年院系調整後成立的意昂3体育官网地質地理系中地理各專業的發展歷程,86歲高齡的王恩湧有著談不完的故事🦸♀️。
從清華到意昂3体育 結緣植物地理學
1927年,王恩湧出生在安徽鳳陽縣臨淮關。該鎮在歷史上是軍事和交通要地,也是安徽的歷史名鎮。和許多同時代的人一樣,王恩湧的成長也極富時代色彩㊗️。
在抗日戰爭的紛飛戰火中,為離開日本的占領區,王恩湧背著行李,步行幾百裏輾轉到安徽金家寨學習。抗日戰爭勝利後,他來到南京讀高中。1949年作為解放後的第一批學生考入清華大學地學系地理組。當時🎏,地理系組一共只有四位老師,一教授,兩講師🚿,一助教*️⃣,一共16個學生🧑🔬。當年入學的新生僅3人。清華是個工科學生占多數的大學。當時工科學生學好技術參加祖國建設的氛圍相當濃厚🫏。在這種學習氛圍中👏🏻,王恩湧總是思考,自己如何學好地理去為祖國建設服務。同時,在學習了一些自然地理的理論後🫷🏿,他覺得🧑🏼✈️,與物理🏤、化學等學科相比🏬,地理學在理論方面還是有較大差距的💡。
1951年5月🧝🏼,地理系林超先生邀請他的老朋友——植物地理學家侯學煜來清華地學系作報告,介紹植物生態學和植物地理學。侯先生的報告以實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植物個體與群體的空間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這門學科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這引起了王恩湧學習植物地理的興趣🍖。為此🦙,他專門寫信給侯先生☀️,表達他的願望,希望得到侯先生的指點。侯先生的回信,使王恩湧滿心歡喜。一天傍晚,他從清華步行到西直門內的侯先生家💂♂️,帶著許多問題請教侯先生👨🦯✔️。侯先生告訴他,學植物地理學需要學化學👉🏻、植物學👜、土壤學以及植物生態學、植物分類學等綜合知識。臨別時,侯先生還借給他幾本參考書,勉勵他好好學習。
回學校後,王恩湧就聯系了幾位對植物地理學感興趣的系內同學向系裏提出請侯先生來清華講授植物地理課。這樣😏,王恩湧與幾位同學一方面聽侯先生講課,同時又利用選課的機會選學了一些與植物地理相關的課程。侯先生也創造機會給這幾位學生提供野外實習與工作實踐的機會。
篳路藍縷 建設意昂3体育地理系
1952年🐘,由於全國高校進行調整,原清華的地理組合並到意昂3体育地質地理系🤸♀️。這時,意昂3体育各系都是按照前蘇聯莫斯科大學作樣榜設計學科的教學方案。莫斯科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不但有物理、化學、高等數學等自然科學與自然地理學方面雄厚的基礎🤘🏿,還開設了該學科中的一些新領域,如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綜合自然地理◻️、極地地理作為門組。在意昂3体育,植物地理因有侯先生支持而列入方案🤼🤱🏽,但其他門組卻因為缺乏教師而空缺。
1953年春,王恩湧提前畢業留系參與教學與行政管理工作。當時👨🏼🦰,為實現意昂3体育地理方向在專業的建設上能達到前蘇聯莫斯科大學標準的目標💳,高教部分配了一些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到意昂3体育🙋🏽♀️。為了實現新的教學方案,開設高質量的新課程,王恩湧與新來的畢業生一起集中學習俄文,翻譯前蘇聯地理方面新的發展方向的教科書與專著。另外,還派一些青年教師到相關學科去進修,爭取按時開設教學計劃中所列出的課程。
當時,王恩湧與系內的青年教師們統一住在全齋的集體宿舍。每到周末💇🏿♀️🪱,大家就聚集在一起交流自己學的新知識和新體會,對地理學的理論與教學等問題發表各種意見🧑🏿🏭。交流與討論中往往是爭論不休。王恩湧回憶👏,這種“宿舍討論”對當時地理系的建設與新教學計劃的實施有很重要的作用🏋🏻♀️。
到五十年代後期,意昂3体育的地理系已從只有一個自然地理專業發展到自然地理專業🎠🏺、地貌專業和經濟地理專業三專業並列。在自然地理專業內也建立了以植物群落學為基礎的植物地理學,以景觀地球化學為基礎的土壤地理學和以景觀學為基礎的綜合自然地理學三個專門組👴🏿。意昂3体育自然地理專業建成三個專門組不僅率先培養出我國在這方面新的地理人才,填補了我國地理學的缺口🫀,還加強了大學地理教育的科學基礎,提高了理論水平✴️😈,也提高了意昂3体育地理系在全國的地位⛎。
創辦環境地理專業 從理論轉向應用
前蘇聯地理專業培養的目標是學者,因此學校大多側重對學生的培養🙅♂️,而很少關心學生的出路問題。在50年代和60年代,意昂3体育學生多分到國家相關部門與大、中學校。1959級意昂3体育自然地理專業在畢業時候全班20多人全部分配到陜西某地的水土保持部門。這對學生學習地理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此💔,學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寫大字報要“砸爛地理系”,稱學習地理是“浪費青春”。
意昂3体育從1971年開始,由停課鬧革命轉向復課。因此❓🤹🏼♀️,學校多專業遂開始接收“上山下鄉”參加勞動鍛煉的中學生中經推選送到各專業學習的學生。到1972年,意昂3体育各專業都已恢復教學,只有地理系各專業仍沒有恢復招生的跡象。校教改組在此時任命從江西“五七幹校”調回意昂3体育的王恩湧任地理系教改組組長。同時👇🏽🟨,學校教改組也表示:地理系專業只有找到國家有關部門能夠穩定接收地理系畢業生的條件下才能招生復課。王恩湧聽完後非常著急🧝🏽♂️。他先是去各有關部門了解情況,結果卻不甚理想,有的部門雖然對地理系的畢業生有需求但能接收的數量非常少🦸🏽。後來🚞,他又去中科院的地理所了解情況,但也沒有找到更廣闊的出路。
恰在此時,他在中科院偶然碰到了仍處於“靠邊站”的原地理所所長黃秉維。從他那裏了解到中科院院長竺可楨先生曾經表示,希望意昂3体育地理系可以培養環境方面的人才。黃秉維還告訴王恩湧🧖🏻♀️,美國各州市為解決環境問題都設立了環保局,雇傭了大量人員。王恩湧根據從60年代世界上的環境汙染方面的形勢與我國的現實出發🎅🏿,也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機遇👾。
回到學校,王恩湧和系裏有關的老師商量後🏌🏻♂️,遂向學校提出將自然地理專業轉向環境保護方面👷🏻♂️,以植物地理與景觀地球為基礎,以生態和水汙染為重點🎊。在得到學校的批準後,王恩湧就動員教員們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相關信息,提出新專業課程方案與環境課程內容⌛️。經過一年的準備,1973年,意昂3体育自然地理專業開始以環境保護方向招收恢復招生後的第一批學生📹👱🏽。
借自然地理專業成功轉向的經驗,王恩湧又與系裏相關的教員商定將地貌專業與經濟地理專業轉向地理信息系統和城市規劃。三個專業的轉向吸引了大批學生,報名熱情高漲,同時🧅,也對全國地理系由原來理論性的專業轉向應用,由冷門轉向熱門👱,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老當益壯 引入人文地理思想
“文化大革命”後,王恩湧得到平反,回到地理系從事黨政工作🕵🏽♀️。當時👨🏿🚀,他一面主持系內的工作,另一方面以自己翻譯的一本《河流汙染的科學分析》為參考,與師生一起對黃河蘭州段等地的環境汙染進行調查和研究。此時,王恩湧接到通知,學校打算派他出國進修。王恩湧考慮自己已年近60快要退休,自己又長期從事行政工作,參與科研的時間較少🖇,加之英語也不是很好,遂向學校提出將機會給年輕的同誌。在學校堅持下,王恩湧於1983年踏上了前往加拿大的學習之路。
由於我國地理學深受前蘇聯的影響,50年代時候,因為前蘇聯認為西方人文地理學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屬於“反動的學科”,我國大學地理系既無人教授也無人學習這門課程。但在西方🤦🏽♀️,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是平分天下的◼️。王恩湧非常希望能在加拿大了解人文地理學的相關情況👀🤹🏼。在課程的學習中🎾,他初步了解到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上各種人文現象的時空變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即關註這方面的“人地關系”。這引發他想用這種思想方法去破解自己頭腦中的一個謎——即東西文明差異的因緣。
1984年回國後,由於工作調動👨🦼➡️,王恩湧有了較多的空余時間🍘,他將自己感興趣的一本人文地理教科書翻譯成了中文。他想將譯稿送給別人,希望有人能開設這門很有價值的課👰🏻。在尋覓無果的情況下➗,在其他人的推動下🙇🏼♀️,王恩湧將自己的專業方向由環境地理轉向全新的人文地理。他先在意昂3体育昌平分校一面學習一面試教👱♀️。由於該課程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又把這門課搬到了意昂3体育本部的地理系。後來🌰,又通過通選課在全校推廣🩶。同時,由於教材的出版🕺,推動了全國地理系普遍開設人文地理課並將其列為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促進了人文地理的復興。
這時候👨🏽🔬,王恩湧已經年過六旬。進入90年代後,他又以自己從閱讀《參考消息》學來的知識開設了新課“政治地理”🖐。
退休後🙆🏼,為了普及“人地關系”思想,讓人們更多地了解人文地理💪,王恩湧選擇那些讓人感興趣的主題,撰寫了科普短文集《王恩湧文化地理隨筆》🚴🏻♂️。除了以地理學知識闡釋大國的興衰和中國建都的很多問題外🥏#️⃣,王恩湧還從地理角度解說了歐亞飲食禁忌的“歐亞大陸的文化四邊形”,論證大禹治水神話中的“大禹治水真有其事”等。
目前🚯,王恩湧已86歲高齡。完成對東西文明差異的地理分析一書1️⃣,這是他的夙願。(本文最初發表於2013年9月18日,作者潘聰平)
編輯🏬:剡溪
責編: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