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學院唐銘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早期地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地球區別於太陽系其他巖石行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表面的海陸二分。海陸格局控製著地表的物質循環🎬,是形成動態🥚、多樣的地表環境的關鍵因素,對支撐復雜生命系統至關重要🧔🏻‍♀️。地球之所以有海陸二分是因為其地表高程變化足夠大🙆,且呈雙峰式分布🙋🏼‍♂️。

海陸二分是否伴隨著地球的整個演化?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地球的早期(25—30億年前),陸地面積非常有限👷🏼‍♀️,地球可能是個“大水球”🔩。

針對以上問題,意昂3体育官网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唐銘課題組與美國萊斯大學Cin-Ty Lee教授以及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曹文融教授開展合作✊🏼,從深部地殼巖石相變的視角給出了解釋,相關工作以”Subaerial crust emergence hindered by phase-driven lower crust densification on early Earth”為題,發表於知名綜合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在較長的時空尺度上🧑🏿‍🏫,地表的高程變化受控於地殼的厚度,這是因為地殼的密度低於下面的地幔↪️,像漂浮的冰山一樣🌭,地殼的厚度越大,地表的海拔越高🔋。今天的大陸能夠大面積出露在海平面以上🏊‍♀️,是因為陸殼的厚度遠大於洋殼🧍🏻🧎🏻‍♀️‍➡️。然而,通過對今天的造山帶的觀察發現,地表的海拔並不能隨著地殼增厚而無限升高。例如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脈,當地殼厚度超過~60km⚈,海拔就穩定在4km左右不再上升,甚至隨著地殼進一步增厚而輕微下降🧑‍🍳。類似的現象在中國的西藏🥂、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都可以看到✍️🤸🏿‍♂️。巖石相平衡模擬結果顯示,60km的深度正好對應於下地殼巖石發生廣泛相變、形成榴輝巖的深度👸🏻,榴輝巖的密度超過了地幔巖石➡️,所以一旦越過了相變深度的閾值🤸🏽‍♀️,地殼增厚就不再帶來更多的浮力,海拔也不再升高,即山高有上限🧑‍🎨。

這是一個基於熱力學與地殼均衡原理(本質是浮力原理)的簡單規律🔄,適用於地球的任何時期,甚至是其他巖石行星。唐銘團隊將這個規律應用到地球早期,發現早期的地殼巖石由於化學成分的差異,發生相變需要的壓力比今天更低🤾🏿‍♀️,也就是會在更淺的深度變成榴輝巖而失去浮力。更糟糕的是,早期地球的洋殼比今天更厚🎍,即使是形成同樣的洋-陸高差,也需要陸殼比今天更厚📅。兩個因素結合,早期地球的固體表面可能很難形成超過3—5km的高程變化,這個值在今天是8km以上。換句話說🤟🏻,早期地球的地表要比今天扁平🤵🏼‍♀️,這便為大陸出露🧑,形成海陸二分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早期地球的表面,不可避免是一片汪洋。

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與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的支持。

對比地球現今(左)與早期(右)的高程-地殼厚度關系的示意圖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