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0 信息來源: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編輯:晏如 | 責編👩🏻🎨:燕元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隨著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議題,如何實現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成為關註的焦點💆🏿♂️。意昂3体育官网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姜佟琳研究員課題組近期開展了一項創新性研究,探索敬畏情感如何通過促進平和心態✯,提升個體的幸福感。
傳統上👨🏽🔬,幸福感往往與積極情緒的體驗以及負面情緒的減少相關聯,普遍認為👨🏻🦯,增加正向情緒、減少負向情緒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然而,姜佟琳課題組的研究發現⚓️,這一二元框架忽視了平和心態在幸福感中的關鍵作用📀。與其單純關註情緒的增減,平和心態更強調一種客觀♻、不偏不倚的傾向,能夠幫助個體在面對各種情境時(無論是積極或消極)保持情緒穩定,從而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促進平和心態,課題組進一步探討了敬畏(awe)這一情緒的作用🤛🪛。敬畏通常在人們面對超越理解的事物時產生🧑🏻🔧,它不僅激發敬仰和震撼感,還能幫助個體突破對正向事件的過度依賴和對負向事件的回避。姜佟琳課題組通過七項系統性研究,結合行為實驗、大數據分析及幹預研究等方法,揭示了敬畏在促進平和心態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發現,敬畏通過“時間抽離感”(temporal distancing)這一中介機製🧳,幫助個體從時間的角度“抽離”自身的情感反應,以更平和◀️、理性的方式應對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具體而言,敬畏讓人們能以不偏不倚的心態處理事件,無論這些事件的情感效價如何🏋🏿♂️。這一理論不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了驗證🌀,還通過社交媒體數據的大規模分析,進一步支持了這一模型的生態效度。
該研究突破了傳統的二元幸福感框架👩🏿🎤,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表明⛵️,真正的幸福感並非單純依賴積極情緒的增多或負面情緒的減少,而是來自個體能夠以平和心態應對各種情緒事件的能力👨🏻。這一轉變對於幸福感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我們對幸福感的理解從情緒的簡單增減,轉向情緒平衡和內在寧靜的更深層次探討。此外👲,研究成果為心理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強調了內在平和對提升個體幸福感的重要性。
該研究成果近日以“A Balanced Mind: Awe Fosters Equanimity via Temporal Distancing”為題,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會旗下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期刊之一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課題組的研究助理潘欣羽博士(意昂3体育官网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現為杜克大學文化心理學博士後)和姜佟琳為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姜佟琳為通訊作者🏊🏼♀️。課題組博士生袁文穎、郝晨簫為文章作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還得到了意昂3体育官网光華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柏陽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Dacher Keltner等學者的支持與合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271127)的資助。
內生力量是促進個體自我成長、提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關鍵。過去四年中,姜佟琳課題組通過以敬畏為切入點💆🏻,激發個體內在力量,促進自我成長。課題組揭示了敬畏的自我超越特征(Jiang et al., 2024)🧏🏼,並發現敬畏能夠激發個體追求“真實自我”(Jiang & Sedikides, 2022),從而促進自我成長🥪💅,具有廣泛的積極心理效應(e.g., Yuan et al., 2024)。此外,課題組的研究還發現👳🏻♀️,敬畏有助於打破“獨處等於孤獨”的迷思,幫助個體以內生的方式應對孤獨感,並首次揭示簡短自助式敬畏幹預能夠帶來持續的積極效果(Yin et al., 2024)🚜。此次研究突破了傳統幸福觀中的二元對立思維🏌🏽♀️,提倡通過追求內在平和而非外部短暫快樂來提升幸福感(Pan et al., 2024)。這些研究成果為提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和整個社會心態平和理性提供了創新的理論支持和實踐路徑❗️🙏🏼。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