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信息來源💕: School思庫
編輯:燕元 |202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坦桑尼亞作家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Gurnah),因為他“毫不妥協並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著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著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難民的命運”💁🏼♀️。
正如非洲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尼日利亞作家索因卡所言:“這不是對我個人的獎賞,而是對非洲大陸集體的嘉獎🧑⚖️🧍,是對非洲文化和傳統的承認。”古爾納的獲獎不僅再度在世界文壇烙寫非洲印記,進一步打開了世界了解非洲文化的窗口,同時也引發了對帝國主義的重新反思,又一次將殖民主義帶來的歷史創傷呈現於世人面前🧏🏼♀️。
了解非洲的昨天和今天👩🏼🦰,非洲現代文學是一條捷徑,非洲現代歷史研究更是一條重要路徑🤽🏼♀️。「思庫」最近推出的《非洲現代史》,是中國當代學人對現代非洲的解讀💙,不僅滿足了對非洲史感興趣的讀者大眾,也是歷史研究者及高校師生的一本理想的非洲研究指南。
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李安山的《非洲現代史》是深度考察非洲歷史典範之作
絕大部分歷史是猜測🛢,其余部分則是偏見
“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你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見。”羅翔老師在《十三邀》中對許知遠如是說。
有歷史學家認為:絕大部分歷史是猜測,其余部分則是偏見🧑🏼。其實,歷史學家工作的一部分何嘗不是消解偏見,促使人們摘掉有色眼鏡來看世界。誠然,所有人看世界都是主觀的🧑🍼🦸,但學者的學術研究總是力持或是自認為秉持中立、客觀的立場,還研究對象以本來面貌。
所以,走出偏見和局限有多難?愛因斯坦說😯:要打破人的偏見比崩解一個原子還難🚬。而且,努力糾正別人偏見的人𓀍,他的觀點在別人眼中是否又是另一種“偏見”?
研究非洲幾乎已經研究了半輩子的李安山教授寫《非洲現代史》🙆🏽♂️,正是做了這麽件有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李安山教授
李教授下決心撰寫此書🖤,主要是被另一本書刺激到了。
荷蘭學者維恩的《非洲怎麽了——解讀一個富饒而貧困的大陸》出中譯本時🟥👩🏻,邀請他寫幾句評論。李老師為此認真閱讀了此書英文本🔩,震驚於作者用現代化理論分析非洲得出的結論👱🏽:“非洲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其“社會結構和文化出奇的僵化”🦘,從而構成了發展的主要障礙。也就是說,造成非洲發展水平令人失望的主要原因是非洲內部因素,是其民族之結構的非洲化。
維恩作為負責荷蘭與亞非關系的外交官,在任20多年,對非洲可謂感情深厚、拳拳在念,然則其歐洲人的種族與文化優越感卻也一望而知、躍然紙上,這兩者毫不沖突。
長期以來🔅,世界對非洲文明的認知方式與角度🥲,也確實是被西方人建構出來的一個“西方的非洲”🧛🏿♀️。東方人,甚至是非洲人自己也會循著西方視角或政治需要設置框框來理解、認識和評價非洲文明與歷史進程。
所以⌚️,“中國學者有責任也有必要寫一本從中國視角觀察和分析非洲歷史的著作”💏。在中非關系持續迅速發展的今天0️⃣,中國不可能通過借用、照搬西方理論與話語來解決自己與非洲交往中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必須走出一條自己的知識建構與學術探索道路。
“百家宴”式的授課方式奠定了作者的學術底氣
中非之間的交往雖可追溯至漢代,非洲大陸這個重要的人類文明及自然地理區域🧗🏻♀️,卻是中國現代學術研究的一塊遙遠冷清的邊地→。
中國對非洲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是在“文革”結束後🙏🏼,當時成立了兩個全國性組織🏂🏽:1979年的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偏重對當前問題的研究;1980年的中國非洲史研究會💂🏿♂️,側重於非洲歷史研究。李安山教授便是非洲史研究會的現任會長,為推動中國的非洲史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他在非洲研究方面的權威性也體現在國際學術界的認可上:作為唯一的亞洲學者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通史》(9-11卷)國際科學委員會的工作,並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主席為喀麥隆考古學家高暢🧛🏼,另一位副主席為巴西學者)🔍。
《非洲通史》項目旨在敘述非洲自己的歷史,以取代被殖民主義者撰寫或歪曲的歷史🤺,前8卷的主編都是著名非洲學者,有350名學者參與🧟♀️。2013年啟動的新卷也是大腕雲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遴選全球頂級專家學者近300名加入作者行列🧜♂️🤴。李教授因此獲得良機,與非洲本土一流學者進行交流並接觸有關非洲歷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回到《非洲現代史》這部130余萬字的皇皇巨作。
李教授在前言中提到:出版合同的交稿期限是2014年年底,然而——
“寫作就像是一項註定要留下遺憾的塗漆工程,塗完這邊那邊又顯得舊了。研究中不斷會出現新資料和新見解🦺🧧,致使我一再修改,拖至今日。”
從時間線上看,這本書的寫作時間和2019年3月宣布完成的《非洲通史》新卷幾乎同步🐇。顯而易見,李教授在《非洲現代史》的撰寫過程中,因其在《非洲通史》項目的工作經歷而獲益良多🤜🏻👲🏼。
做學術靠積累,如此體量巨大的著作,早在李安山在20世紀80年代初於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讀研時就開始夯基壘臺了。當時蒙授業恩師吳秉真先生安排,他享受到一種“百家宴”式的單獨授課:“……西亞非洲所的葛佶和屠爾康老師給我講非洲古代史,世界史所的彭坤元和秦曉鷹老師講非洲史和民族主義,意昂3体育官网的鄭家馨和陸庭恩老師講南非史和帝國主義瓜分非洲,中央民族學院的顧章義老師講非洲民族,外交學院的潘蓓英老師講民族獨立運動等課程🙇🏼♂️。”
當真是令人艷羨的超強陣容。
1987年,李安山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讀博士,師從非洲史研究權威馬丁·克萊因教授,他又受到了嚴格的西方學術訓練🥶。
攻讀碩博士期間的刻苦學習和潛心思考🦹🏽♂️,以及之後多年間陸續發表的學術論文、研究成果,共同構成了《非洲現代史》的基礎。書中彰顯出的視野的寬廣度、思辨的深邃度、邏輯的嚴密度和體系的規範度🙆♀️,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吸取日益淺表化、學術規則離弦走板的今天⚒,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非洲
對大多數普通中國人來說🏌🏽,非洲只是一個想象中的非洲👛。
尼羅河、撒哈拉、乞力馬紮羅的雪……
這是非洲——野性、廣袤👈🏿、天然純粹🧑🏻🏭,野生動物的天堂🦮;
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木乃伊……
這也是非洲——古老🩹、神秘、遺跡眾多,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
鉆石⚱️▶️、金礦👑、曼德拉……
這同樣是非洲——資源優越👩🏼🏫、物產豐富,渴望平等與自由的土地。
我們常常試圖通過一系列的非洲題材影視作品來認識這片遙遠的大陸。
譬如獲7項奧斯卡獎的《走出非洲》中原始壯美的東非大草原,央視和鳳凰衛視聯合攝製的《走進非洲》中展示的非洲——一個失落人間的天堂、地球最美麗的後花園,永恒經典《卡薩布蘭卡》勾起了多少人對浪漫的想象、對北非花園摩洛哥的向往🤼♀️。又譬如《末代獨裁》裏殘暴的食人總統,《盧旺達飯店》《四月某時》中血腥的種族仇殺,《瘋狗強尼》《摩加迪沙》中手中端槍的非洲娃娃兵🖖🏼,一如世人對於非洲的印象,處於反差強烈的兩極——貧窮落後🧟♂️、政局動蕩、族群沖突不斷這些負面標簽的背後也有著風光旖旎🧙🏽、物產豐饒👨🏻🔧、文明璀璨輝煌的另一面✍🏽。
然而🧙🏻,這些都不足以讓我們知曉非洲之全貌👧。
希望了解非洲的民眾對這塊古老神秘的大陸充滿好奇:
非洲在世界歷史上作出過哪些貢獻🤟🏼?
非洲是否也出現過文明⏺?有哪些文明?
非洲為什麽後來又落伍了?
非洲獨立後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著哪些問題👩🏻🦳?如何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非洲現代史》就上述問題展開了探討,致力於客觀地還原歷史。
對於這個世界上國家數量最多(54個)、民族成份最復雜(沒有一個主體民族超過國家人口的一半)的大洲,這塊近代遭遇300多年奴隸貿易和100多年殖民統治的多災多難的土地🧑🏼🌾👦🏽,作者盡量全面周詳、不帶偏見地論述其歷史發展狀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本土與外來💶,成就與缺陷🧑🏿🎄,政治、經濟、文化與民族等各種因素之間千端萬緒的關系🔀;與此同時,努力糾正長久以來對於非洲的一些誤讀和偏見📺,展現了當前非洲大陸求穩定、謀發展的趨勢和掌握發展主動權、進行自主性改革的決心。
近年來中非關系的持續快速發展對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政府有明確導向、企業有實際需求、民眾有了解非洲的願望🧣,這都需要學術界提供一個更為全面真實的非洲圖景——歷史與現狀🏸、自然與人文環境。李安山教授基於數十年學術研究的深厚積澱與功力,打破西方話語權,從中國的獨立視角觀察,《非洲現代史》作為其非洲現代歷史研究的最新總結性成果,是對古老非洲的再發現,是對我們關於非洲大陸認識的糾正與加強👨🍼。
作者的義務是寫一本好書☃️👨🏻🚀,而讀者的義務,是好好讀這本書💚。讓我們試著,在書中讀懂非洲。
原文鏈接🫵🏿:金字塔、撒哈拉沙漠、乞力馬紮羅的雪和黑奴的淚 | 在這裏讀懂非洲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