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編輯:麥洛 |中國書法是直指人心的藝術,在意象美雅之線條中展現人格襟抱🤲🏼。兩千多年的書法發展👱🏿,是一個字體書寫與情感互動互滲的過程👨🏼⚕️。書法對漢字的再創造,因為柔軟的毛筆而創造出靈韻藝術。毛筆的枯潤疾徐,線條的鐵畫銀鉤✵,結構的豪放,章法的精致🪑,使得千變萬化的勾勒給創作者以靈感和情緒,進而推動出神入化的演變,得到廣泛的審美認同。
漢字基因之美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中國書法藝術是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漢字與生俱來的審美基因,使得漢字書寫的各種書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美感🏂🏻。楷書的規整、行書的流暢、草書的奔放,無不顯示空間構造的美感,既有靜態的均衡和諧,又有動態的韻律變化🪡,此為書法的漢字基因之美🚵🏿。古人結繩記事💾,而文字的發明使得“天雨粟🖼,鬼夜哭”,驚天動地。有了文字👩🏽🦱,人類才告別史前蠻荒時期🤌🏽,開啟了文明時期。歷史上有伏羲畫卦、神農結繩、倉頡造字的傳說,說明文字誕生於先民的抽象符號線條組合中👷🏼♂️。漢字的發展,大體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體形態的演變🤔,其中最常見的書法五體是🫵:篆🍲、隸🧑🏻🦽➡️、行、楷、草Ⓜ️。
甲骨文又叫“蔔辭”“龜甲文”“殷契”等👌🏼。甲骨文的線條已經具有疏密勻稱等形式美的因素。因系用刀在龜甲上刻劃👉🏼,所以線條大多為直線,曲線也由短的直線連接而成,筆畫為等粗線,兩頭略尖🥴,線條瘦硬挺拔、堅實爽利,運筆健勁、刀跡遒勁。字體結構疏朗稚拙🚵🏼♂️、雄健宏放👋,謹嚴中蘊含飄逸的風骨,氣勢不凡。可以說,甲骨文標誌著中國書法審美意識的覺醒👨🏻🦽➡️。
金文作為刻在鐘、鼎😺、盤、彝等銅器上的銘文,剛勁古拙🐘、端莊凝重,成為整個銅器之美的有機部分。金文之美,美在筆法結體。因為鑄字原本為筆墨書寫♍️,所以有韻致節奏的自然美:首尾出鋒、平正素樸。又因需鑄造,所以有整齊勻稱的裝飾美:謹嚴精到、端莊凝重👵🏼。西周金文將商代金文自由舒展的字形拉長,采取上緊下松的結體以求字體的秀麗感🧑🏼🔬,章法亦由行款自如到勻稱整飭。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石鼓文是典型的大篆,其字體寬舒古樸,具有流暢宏偉的美。大篆由甲骨文演化而來📫,明顯留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痕跡🤸🏽♀️。同大篆相比,小篆在用筆上變遲重收斂、粗細不勻為流暢飛揚、粗細停勻,更趨線條化。結構上變繁雜交錯為整飭統一,字形略帶縱勢長方,分行布白更為圓勻齊整、寬舒飛動,具有一種圖案花紋似的裝飾美。
隸書始於秦代🏙,成熟並通行於漢魏🚣🏿,早期隸書脫胎於草篆♗🗽,用筆化篆書的曲線為直線,結構對稱平衡。隸書可以被視為書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大篆小篆是古體書🙆🏼,隸楷行草是今體書。
從結體上看,隸書變篆書的均齊圓整為自然放縱🚦,篆書內裹團抱、羈束筆墨,隸書則中斂外肆💅、舒展活潑💛。筆勢上化縱為橫🤷🏿,字形變長圓為扁方🧎🏻♂️,豐富了毛筆的表現性。用筆方面也有突破,出現側鋒露鋒和方折👆,線條變化豐富,更有層次感🔲。存世的大量漢碑多為隸書書寫🧛🏼,神韻異趣、風格多樣。當代出土的大量漢簡🏉,筆墨奇縱、結構厚重🏄🏽,表現出一種自然渾厚的美🌵。
楷書始於漢末👷🏽♀️,盛行於東晉、南北朝。其用筆靈活多變,講究藏露懸垂,結構由隸書的扁平變為方正,追求一種豪放奇傳的美⇒。現存最早的楷書遺跡,有魏鐘繇《宣示表》、吳碑《九真太守谷朗碑》等🧔🏽。鐘繇以後🌶,到南北朝時期🙌,大江南北形成不同書風🧑🏿🏫,世稱南派(以王羲之為代表)和北派(以索靖為代表)。南派擅長書牘,呈現一種疏宕秀勁的美⚀;北派精於碑榜🔽,註重一種方嚴古拙的美。到了隋代,南北熔為一爐,成為唐代書法的先導。
唐代書法中興,名家輩出,在楷書書法美上追求肅然巍然、大氣磅礴的境界𓀙,形成以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的端莊寬舒、剛健雄強的風格🤷🏿🫔,與唐代時代精神——“豁達閎大之風”相適應。唐代碑帖成為楷書一大體系,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以後📪,楷書走向式微🗃,後因印刷術的進步、發展,楷書的廣泛實用性削弱,其藝術適用性也大受影響。
草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草書包括草篆、草隸、章草、今草、狂草等。狹義的草書指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體系的草寫書法,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
章草因從隸書演化而成,筆法上還殘留一些隸書的形跡👩🏿🦳,構造彰明🧔🏿♀️,字字獨立♝,不相連綿🧞♂️,波磔分明,勁骨天縱,既飄揚灑落又蘊含樸厚的意趣👳🏿♂️🐝。今草即現今通行的草書。歷代書寫今草的書家很多🦢,最為著名的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行草夾雜📖,字與字之間顧盼呼應,用筆巧拙相濟,墨色枯潤相合🥅,意態活潑飛動,最為清麗秀美。狂草將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揮到了極致,在所有的書體中最為奔放躍動,也最能抒發書家的情感和表現書藝精神。
行書非真非草,真草兼行,有“行楷”和“行草”之分☝🏿♕。其切合實用🧸,既具備楷書的工整,清晰可認💂👩🍼,又存有草書的飛動⛹🏼♂️,活潑可現。自晉以來🙁,擅長書法的人大都工行書。東晉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作《蘭亭序》,具有一種渾然天成➔、洗練含蓄的美😰,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字字挺拔、筆筆奔放、圓勁激越,鋒芒咄咄逼人,渴筆和縈帶歷歷在目🧍🏻♂️🧎♀️,可使人看到行筆的過程和轉折處筆鋒變換之妙🕵🏿♀️,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蘇東坡的《寒食帖》,筆跡勻凈流麗🧑🧒、鋒實墨飽、字勢開張,行距疏朗空闊,給人以“端莊雜流麗🕡🫅🏽,剛健復婀娜”的審美感受🤴🏻📯,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一部中國書法發展史,是一部中國藝術精神不斷覺醒🙆🏼、不斷走向成熟的歷史。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從商周以來,風格因時代而嬗變,展示出每一時代獨特的文化風尚。
結構布局之美
漢字書寫結構嚴謹👵🏼、線條流暢,富有節奏感👷🏿。每個字的筆畫安排🤾🏿♂️💓、重心分布、空白處理均極盡巧妙,形成了穩定的視覺平衡。整幅作品中,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疏密關系🪒、呼應連貫🧑🏽🍳,以及通篇布局上的黑白分割、上下左右的照應⏫,構成了一種流動的🦵、有呼吸的空間節奏🫸🏿。此為書法的結構布局之美。
書法的結構布局之美🌺,在於筆法、字法和章法。
用筆主要有筆法、筆力、筆勢👩🏿🔬、筆意等書寫技巧。其中🧎,筆法是使書法線條獲得生命律動感的關鍵😸,這種點畫線條不是板滯的,而是靈動的。書法家通過毛筆的揮運,創造出或剛勁有力或柔韌飄逸的線條,展示出濃淡幹濕、飛白留黑的豐富變化,每一根線條都承載著用筆的力度、速度和節奏。
中國書法的用筆,每一點畫的起訖都有起筆、行筆和收筆。起筆和收筆處的形象🍁,是構成點畫形象美的關鍵。而行筆則講求遲速。遲,可以體現沉重有力的美;速,可以顯出瀟灑流暢的美。每一點畫的粗細變化都有提頓🫸🏻、轉折🪇。提頓,使點畫具有節奏感,呈現粗細深淺的豐富變化;轉折,使點畫有方有圓,轉的效果是圓,折的效果是方。總之,筆法是書法構成的最基本要素🧙🏽♂️,是書法形式美的基礎📜。
字法🤸🏻,又稱“結體”,說的是字的點畫布置及結構安排。書法通過字的點畫書寫和字形結構,來表現動態美和氣韻美。一般認為,平衡對稱和多樣統一,是字法最基本的美學原則,不同的書體有不同的結構規範🧕🏽。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中說:“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章法又稱“布局”“分行布白”🫷🏿,是一幅作品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疏密搭配。一幅章法講究的作品,則能表現顧盼有情🧘🏻、精神飛動、全章貫氣的藝術效果🙎🏻♀️。知書者“觀章見陣”。“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通篇結構,引領管帶🚵♀️,首尾相應,一氣呵成。巧妙的章法布白脫離世俗之氣,使作品通篇產生高古深幽的審美效果。
筆法、字法🏃➡️、章法,是書法創作和欣賞的基本法則和審美奧秘🈸,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內涵意蘊之美
書法不僅是視覺藝術🧍♀️,更是一種精神寄托🏄。筆法中的藏鋒與露鋒🍇、回鋒與出鋒等技巧♾,傳達出一種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內在美🌠。通過線條的起承轉合,空間的留白處理,墨色的濃淡變化,產生了節奏與韻律之美,使每一筆都如同音樂中的旋律👎🏽⚓️,疾徐交替🤱🏼、輕重緩急,展現出動態的節奏美,反映了書法家內心的情感波動與意境營造🤹🏽♀️。此為書法的內涵意蘊之美🎞。
書法的內涵意蘊之美↖️,在於墨韻🧔🏿♂️、氣韻和意境🃏。
書法以玄黑的獨特線條——墨韻🗡,展示作品的多形態之美。一幅作品墨色的濃淡、輕重、枯潤🂠、明暗、薄厚👨👦👦、清濁等形成不同的審美風貌,不宜完全一樣🔪。筆意墨象使書法線條隨時間展開而構成空間形式,又使人於空間形式中體悟到時間的流動🧘🏼♀️🤡。這種時空的轉換使點畫線條🧑🏻🤝🧑🏻、結字排列和章法布局產生了無窮的變化🥾,呈現出種種審美意趣,使書法超越單純字形🧯,成為具備筋骨🕚、血肉🙎🏼♂️、剛柔♔、神情的生命意象。
對氣韻境界的創造,則集中體現了中國書法的藝術精神。在中國哲學中,“氣”是一個多維的整體🙍♀️,書家之氣與自然之氣相通相感🎟🧔🏿♀️,凝結在筆意墨象中而成為書法作品的審美內容。作為美學意義上的 “韻”,最早用來品藻人物形態風度,其後才逐漸擴大到書畫詩文中🤺,並成為寫意藝術流派的理想美。韻在書法中📡🕘,是超越線條之上的精神意態🦾。書法之韻⚄,通常指一種或生動自然,或縝密洗練🧒🏻,或委曲含蓄、意味無窮的藝術氛圍。書法得其“韻”,即達到自然隨化之境。
氣與韻相依而彰,氣是韻的本體,韻是氣的表征。書法藝術之美在於書中之精蘊和書外之遠致🚕。書法氣韻的生動與否👩🏼🍳,與用筆、用墨、靈感👨🏻🦰🥘、心性大有關系,只有“四美俱”😷,才能熔鑄成一個優美的、生氣勃勃的整體,作品才會呈現卓越不凡的氣象。
除氣韻之外,書法的內在意蘊還體現在意境的營造上🌙。書法作品具有了意境,就具有了觀之有味、思之有余的不確定性魅力💇♀️。書法意境重表現性而不重再現性👥,在造化和心靈的合一中創造意境。而書法意境美的創造🚵🏽♀️🧝🏽♂️,取決於書法家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審美理想以及其人格襟抱。如王羲之《蘭亭序》所體現的“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平和自然之美👨👨👦👦,正是他隨順自然📜、委運任化思想的表現,以及他那不沾滯於物的自由精神的外化👵🏼;顏真卿《祭侄文稿》在審美理想上追求“肅然巍然”、大氣磅礴的境界,使得他碑文的嚴肅內容與書法剛嚴的用筆和結構具有端莊寬舒💬、剛健雄強之美,給人一種酣暢淋漓🧑🏽🔬、凜然正氣的感受🏃🏻♀️。
中國書法重視“法”字但不拘泥於“法”。實際上🧽,中國稱“書法”為“法”,有三層意義:首先🫕,蘊含著一種質樸無礙的“道”的精神——不輕易言“道”,將“道”看作超越性存在;其次,“技近乎道”🆚,可以通過藝術觸及“道”的精神,談藝而觸“道”,這一點不難在《易經》《老子》《莊子》的“道”範疇中找到余音回響;最後🚇,“法”可“師”,進而提升個體的心性價值,則可達到高妙的境界。只有“不炫名不耀奇”,才會真正達到“道”的至高無上境界。
歷代書家盡管風格各異☝🏿,姿態不同🦸,但皆神駿飄逸🧑🏿🌾、綿延搖曳,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臻至生命的極境。在“致虛極”“見素樸”中,將空間時間化,將有限無限化🌳,將現實世界的一切加以凈化、簡化👩🦱、淡化🛬。中國書法僅以其一線或濃或淡、或枯或潤的遊走墨跡,就可以體現超越於言象之上的玄妙之意與幽深之理。
人文精神之美
中國書法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土壤之中,融入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無為、禪宗的空靈簡淡等多元哲學思想。透過書法,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人格修養📷、學識修養以及對宇宙人生的認識。在審美體驗中,完成由技進道、以形媚道、以藝寫意的審美人格升華。
中國文化註重人文精神📖,講求天地人三才統一,以道德理性、感性慧心、人文精神為依托🙋🏿♀️🤦🏽♀️,內外兼修🧑🏼✈️。人文精神所標舉的書法藝術精神✳️🔡,是一種“窮觀極照🥼、心與物冥”的人生境界。書法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之美𓀑,與其他藝術形式有著深層的審美關系🤵🏻♂️,書法兼備結構造型美和情感表現美兩種功能👩🎤,它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
文學通過詩性語言傳遞藝術情思🚵🏼♀️,書法通過點畫線條傳達人的精神氣質😖、生命力度😌。文學成為書法書寫的對象,如“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心遠地自偏”“更上一層樓”,將經典的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書寫為亭臺樓閣中的匾額、對聯、中堂形式,保持並傳承典雅的書法文化精神🛀。而文學作品的意蘊與書法藝術的意味,使得經典文學和書法具有永恒的魅力🐤。文學之“言”與書法之“線”都關乎人的心靈境界,並使人生與“道”接通而成為詩意的人生📢。書法的線條是生命創造活動中最自由的形式,是使“道”具象化和生命化的軌跡🔩。書法線條與文學內容相依相合所體現的意蘊詩思和筆墨情趣🦻🏻,使書法成為一種深具“意味美”的形式🍢🚍,一種融文之精神🦵🏽、舞之風神⚉、畫之空間意象的綜合審美藝術。
書法與繪畫的關系也非常密切👩🏼🎤,素有書畫相通之說👩🏽🌾。書畫皆為內在靈性的呈現,是生命才情的寫照。書與畫本質都是寫心。可以說,真正的繪畫之境,不在形而在神🥀。因而書與畫是靈性風神的表現,而不是孜孜以求的工細形似。兩者在這一層面上的相通相本❤️,探及其審美的內在規律。更進一步,書法與繪畫可以互相闡發、互為補充。書與畫都是通過對天、地、人的感應激發主體情感,再通過點線虛實而創造出來的審美境界。只不過繪畫是“半抽象”藝術👨🏽,而書法是純抽象的藝術🗝⚖️。畫家們畢竟沒有徹底摒棄物象👷🏿♂️🚱,仍以之作為一個支架🙍🏿♂️🫶,在上面構築起線和點的藝術形象,抒寫某種獨特的思想感情🏋🏽♂️。而書法將再現因素減少到最小𓀅,以表現主體即自身感情作為重點。
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書法具有大美雅正的美學理想,書法藝術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同天地萬物的空間形式具有同構關系。書法藝術有極豐厚的文化歷史意味。看一塊拓片、一帖古代書法,透過那斑駁失據的點畫,那墨色依稀的筆畫🌽,感悟到的不正是中國文化歷史的渾厚氣息嗎🤟?
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心手雙釋、自由精神的“遊”的境界🔮,一種將對立面化解為“和”的境界。書家拋棄了刻意求工的匠氣,從線條中解放出來➗,以表現所領悟到的超越形式之上的精神意境🕶,於斯,一片自然化機奏響在筆墨之間🦹🏼♂️。出於自然,又復歸自然,這是藝術意境的極境。
(作者:王嶽川,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當代文藝美學前沿問題研究”負責人、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
原文鏈接:書法靈韻《光明日報》( 2024年06月26日 11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