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体育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談高考語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議

高考改革緊鑼密鼓。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將全面實行高考改革,雖然提得比較原則🧞‍♂️,但一石激起千層浪,影響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繼出臺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會征求意見。拿北京的框架方案來說,辦法是逐步推進👨🏻🧑🏼‍🏫,這兩年先改填報誌願等規定👨🏽‍⚖️,到2016年,就有大動作,即🪳:高考只考語文、數學與文綜理綜,語文180♣️,數學150,文綜理綜分別為320,英語社會化考試,一年兩考,滿分100🧛🏿。預計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語文數學,英語和其它各科全改為學業水平考試或社會化等級考試,不再列入高考。

其它省市的方案也大同小異。雖然一些細節仍然未有定奪,但路線圖大體出來了,改革的總的思路已非常明確🥰。

現在大家所關註的,主要還是考試科目的變動🧑🏻‍⚕️,以及招生製度的改革🙅‍♀️🧑🏽‍⚖️,其實非常要緊的,還有考試內容、形式的改革。可能因為改革的措施來勢洶湧,人們對此還來不及仔細思考➔。拿語文高考來說,隨著總分的增加🪀,考試的內容、方式會有哪些變化?對教學可能產生什麽影響?備考應當朝哪些方面調整🍝?都應當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最近我認真研究教育部相關的意見,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方案,認為未來的高考語文除了增加分值,很可能還將朝幾個方面做大的改革。

1、命題將更加註重運用教育測量理論和命題技術

教育部正在組織相關部門重點研究基礎教育語文學科質量檢測體系,包括檢測工具、模板、手段的製作,雖然主要是面向學業水平考試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語文參照。以往每年高考結束後也都有人對考試情況進行測量研究,問題是往往不夠重視🛍️,未能很好地將這些研究用來指導命題🕵🏿‍♂️。估計未來幾年高考語文的命題將從過多依賴經驗🪬,轉向適當運用先進的測量理論和命題技術。比如,如何提高語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題如何設定適當的區分度和難度系數💁🏿‍♂️,怎樣的題更能考查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各種題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將會有更科學🧟‍♂️、更有可操作性的設定🫰🏻🚾。

這幾年有些省市語文高考試卷的設計水平不一,難易程度相差較大,可能有的是由於行政幹預🧩,或者為了照顧地方特色,其實離科學性仍然較遠。舉例說,去年有個別語文試卷的題量猛增,特別是閱讀題,有15%-20%的考生是做不完的🤖。對此有些爭議🐜。其實選拔考試總要拉開距離,一部分考生做不完,這很正常,但估計到底多少考生可能做不完?設計考題時💁🏼,就應當使用測量理論和技術去預測,要先有合理的設定。

2𓀂、命題所依賴的材料範圍將大大拓展

現在全國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題有很多是依賴題庫的🗂🧒,而多年建立的題庫覆蓋的範圍偏窄,都有點陳陳相因,彼此克隆,不足以支持高考語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會致力於題庫的建設和擴容,廣泛征集考題✮。相關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現在高考語文命題依賴的材料主要是文學方面的🎵,也就是“文學化”太過了。這當然也受製於整個語文教學的狀況:我們的中學語文教科書太偏重文學,視野不夠寬,而且文學的教學也並非就是往審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而是局限於瑣碎的分析,這肯定不利於培養現代人才的👨🏽‍🚀。

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語文卷🚱,六七道大題全都是文學類的🧜🏼‍♀️,很少涉及其它領域🐱。這恐怕就不太合適。其實這幾年有些省市的語文高考已經註意到這一偏向,逐漸拓寬命題的材料來源🏊🏿‍♀️。比如2013年的全國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題材料覆蓋面就比以往要寬得多😆,除了文學,還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估計這也會是今後改革的一個方面。

3、更加註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

這是多年來語文高考的弱項,現在越來越受到質疑👱🏿‍♀️。前年高考剛結束我在《人民日報》等媒體曾呼籲➡️,語文高考特別是作文命題🤞,要適當往理性靠攏。我們終於看到了這方面的一些改進。比如去年全國卷的閱讀題,就采用了“非連續文本”🍾,給一組材料🧑🏿‍🦰,觀點並不連貫🤾‍♀️,甚至彼此相左,讓考生去辨識、歸納和發揮👩🏼‍🦳。這有點類似於考公務員的“申論”🏋️‍♀️,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去年廣東卷提供的閱讀材料之一是賀麟的《讀書方法與思想方法》,哲學文章🐋👩‍🍼,讀起來有些難度,難在思辨🧞‍♂️。這是可以考思維能力的(可惜給的選擇題太淺)。可見命題者開始重視朝理性考查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邏輯思維訓練,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這和語文教學的偏頗相關,而高考語文對此也責無旁貸,一定會想辦法去引導改善。

4🎃、有意識考查讀書的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閱讀面與閱讀品味

現在的語文課只註重精讀精講,註重做題,讀書很少,學過語文卻不怎麽喜歡讀書🚴‍♀️,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語文素養更無從談起💁🏻‍♀️🍺。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是有針對性的。課改之後探索開設選修課✍🏻,本意就是拓展閱讀面👨🏻‍🏭,可是受製於高考,很難實施。近年來也有個別省市高考語文開始重視考查讀書的情況,甚至圍繞課外閱讀情況的考查來設計試題。另外,這兩年很多試卷都出有背誦填補經典名句名段的試題。我認為都是應當鼓勵的。讀書狀況其實最能體現語文素養,高考語文理所當然要重視。

我們看到已經有這方面更“大膽”的嘗試,如去年四川卷就有這樣的題:從曹雪芹、貝多芬以及文學形象大衛·科波菲爾中任選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續寫下面的話👩🏻‍🍼💂🏿‍♀️:“即使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苦難帶給人生的意義。”這樣的題其實就是考文學修養和閱讀面,考表達能力,非常好。我相信類似的考查讀書情況的命題🦵🏽,在今後的高考語文試卷中肯定會增多。

5👩‍🏫、作文的改革🤹🏽,估計分值不會大增

語文高考提分180之後,按理說水漲船高,原來60分的作文分值也會增加,本來作文考試最能檢測綜合能力🔴,分值就應當更多一些👩🏿‍⚖️。甚至有人認為語文可以只考作文,但我估計作文分值不會大增。因為作文評判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模糊性,如何盡量限製和克服這一點,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但作文評卷的特點決定了不可能做到像數學那樣精確,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看來高考作文還是會維持60分的分值。也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設計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寫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註重綜合能力考查🏋🏽‍♀️,小作文則指向應用或某一方面寫作能力,一二百字,比如寫一封信👆🏽、一篇倡議書、一則說明或評點✋🏿,甚至仿寫一段論辯詞,等等🦕,可以很靈活👏🍀。也不必全都設計成應用文,前面提到的去年四川卷的那道“續寫”的考題🏄🏻,其實也是小作文。高考作文無論大小,都會有“限定動作”,與平時寫文章畢竟不同,但又會引導開放思路,發揮個性。兩者之間恰當的平衡🧜🏽‍♂️,體現命題水平,也是一種改革。

還有一種現象也值得探討🎿,現今的高考語文幾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題之後,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時間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場,本來最適合考查綜合素質的,卻變成最難考出水平的🎀🏌️‍♂️。這也是高考作文的一弊。於是有專家主張高考語文分為兩段時間,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它試題🤵🏿‍♀️,按規定時間交卷後,開始考作文🪣,這樣就保證作文有充裕時間🚴🏿。這種建議有合理性👮🏿‍♂️,就看如何操作。這都需要在改革中去探索💴。此外👰🏽‍♂️,我在不同場合多次批評過的高考作文評分“趨中率”畸高👃,導致選拔功能大為弱化,並影響到作文教學的“痼疾”,也期望能在這次改革中得到醫治。

如今中學作文教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全線崩潰,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幾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參與。未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不會再對這種“殘酷的現實”充耳不聞。無論如何,一種改革的共識正在形成,那就是讓高考作文回歸理性,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

6、題型和各類題搭配的改革

現在每年高考全國有十多套試卷🧑🏽‍🔬,大致就是一種模式,即語文知識運用💇‍♂️、古詩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作文等幾個板塊,大約20道左右的題量🧟‍♂️。因為題型模式單一而且固定,就導致不斷強化應試式教學👩🏿‍✈️,熟悉答題套路就能得高分🩻🦻🏻,結果難於考出實際水平🏋️。改革之後試卷模式應當更多樣化,不再年年套路相近。只要符合課標要求💡,完全可以放手去開發新題型🚧👨🏽‍🚀。加強綜合也是一種改進🥑,以往同一試卷中幾個板塊彼此分散隔離🤽‍♂️,甚至同一個試題中幾個小題也缺少聯系,以後不妨改為從一個(組)材料中同時引發五六個題,將閱讀⏭👎🏽、寫作結合起來✊🏻,在同一個語境中去解決詞語、名句填寫、文學常識𓀐、內容理解辨析等問題。這也能更好地考察綜合能力。改革後的命題應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語文生活👨🏻‍🏫,體現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考查學生利用語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課改在強調研究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高考命題也應當往這方面有所靠攏🥹。

再具體一點說,語文基礎題除了歷來常見的字🙋🏼‍♂️🙏🏿、詞、音、病句挑錯等考題之外,有可能增加對語感或者語用是否“得體”的考查。文學作品的賞析題將更加註重考查感悟力,而不只是辨識“情景交融”“對比手法”之類。

現在的高考語文閱讀部分只註重考閱讀理解🧖🏼,題目往往切割得很瑣碎,反而忽視了整體把握能力🫓,還有👋,就是很少關註閱讀速度,並不利於考出真正的閱讀水平來。高考語文閱讀部分應當有新思路,適當增加對整體感受力👩🏼‍🦲💂🏽‍♂️、理解力的考查,而不只是出技術性的細部分析的小題,最好還能考一考閱讀速度。增大閱讀材料的長度😐,可能是辦法之一👩‍👩‍👧。此外🕵🏿‍♀️,閱讀題中“非連續性文本”肯定會成為“新寵”,而且分值不低。

7🦸🏿‍♂️、文言文命題的改革

預計今後斷句題和翻譯題會增多👨‍👩‍👧‍👧,虛詞等的知識性的考查相應減少💂🏼👦🏽。現在的文言文命題也是套路化,大都是以“讀通”為標準,這對教學的直接影響就是把文言文當成“死語言”來教。文言文命題應當多一些與現代生活的關聯,多一些文化意味🫸🏼。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題有創意👨🏻‍🎨。如2012年浙江題:“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讓學生談兩種標點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對人、對馬的態度🏤🧞,並要求談對後一種句讀的看法🧑🏻‍🤝‍🧑🏻,就不滿足於“讀通”🚧,而有文化思考🧛‍♀️。這就是一種改進。

因為現在強調重視“傳統”,很多人預測文言文“地位”將在高考語文改革中飆升🧑🏼,增加分量🏃🏻‍♂️‍➡️。但不見得會這樣🤘🏻🫖。我覺得現在高考語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經達到40%甚至更多,這個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現代社會還是用現代語言思考和交流,再說🕵🏽,文言文因為好“拿分”,現在中學語文教學的精力一大半都給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會加劇語文教學厚古薄今的失衡態勢。我想高考語文命題是會考慮這一狀況的。

改革的鑼聲剛剛響起,有些人就擔心“換湯不換藥”。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但也要看到改革的大趨勢已不可阻遏🏇⛑️。高考的政策性很強,雖然總是飽受詬病,但考慮公平和維穩🦸🏽‍♀️🚕,改革的步子一直是很沉重而緩慢的▪️。而這一次改革框架的出臺比較猛,是因為整個社會大的改革潮流在推動👳🏻。如果這場改革不滿足於減少考試科目,而切實地在考試內容方式以及命題👱🏿、閱卷等方面做一攬子改革👏🏼;如果能進一步解放思想、糾正弊端,那改革就是很值得期待的。

(溫儒敏 作者系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

原文鏈接🎦:意昂3体育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談高考語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議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