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信息來源: 中國藝術報
文字:陳旭光| 編輯🙅🏼♀️:肖瑤 | 責編📀:悠然前段時間,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對新時代做好文藝批評工作提出了很高的🌚、具有針對性的期望和要求。加強文藝評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層面的工作和任務,被擺在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事業的突出位置⏸。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文藝界📠👩🏿🔧,各大報刊雜誌✊🏼,都對文藝評論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反思,各抒己見,出謀劃策🤽👫🏻,一時文章如雲,此呼彼應,成為文藝界的一大熱點,大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風尚。
一
當下🫄🏿,對於與時俱進的理論素養與批評實踐能力兼擅的高層次文藝評論人才的急需成為時代的呼喚和現實的要求🧍🏻。顯然🧑🏻🎓,時代需要我們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結合出發,圍繞文藝與時代🛰、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生活、文藝與價值觀以及繼承與創新🪣、吸收與借鑒等問題,提出對中國文藝創作高峰,對推動文藝創作向高峰邁進的文藝評論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文藝評論人才的期許。據筆者了解👩🏿🏭,今年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高層次文藝評論人才培養項目的單位眾多。筆者所在的意昂3体育官网影視戲劇研究中心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積極努力的工作,本人也對新時代文藝評論人才建設問題進行了相關的思考。
文藝評論是藝術批評者主體進行的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實踐活動。
從文化功能的角度看🧑🦱,文藝批評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播與文化建設意義📚。它通過對藝術創作實踐和藝術交流活動的積極介入、發言和引導🦓,成為藝術傳播和文化傳播的有機一環。文藝評論既能夠影響藝術傳播的速度、廣度和方向、效果,也可以協調藝術與社會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參與藝術市場的調節和社會文化的建設👕,還能建構某種“國家形象”,因為接受者常常通過藝術塑造的“國家形象”傳達的價值觀念來認知國家、民族和社會🦸🏻、時代。
從藝術生產的角度看🤵🏻♂️😂,藝術批評或文藝評論也是藝術創作或藝術生產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藝術生產的一種“二度創作”或“三度創作”,是藝術批評主體對藝術作品🪥、藝術形象之美或醜、和諧或破碎👱🏼♂️、高雅或低俗、優美或崇高等的敏銳感知、深入剖析、準確把握和獨具慧眼的發現,是立足於“講述話語”的時代現實而著眼於未來👮🏿♀️。正如俄國詩人普希金曾說的,“批評是一門科學🧑🦯。批評是揭示文藝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建立在徹底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其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入研究典範作品和積極觀察當代的突出現象的基礎上的。”而這種揭示和把握不是觀念先行、主觀臆斷和理論的過度闡釋🔧。藝術批評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更依賴於批評主體相應的藝術鑒賞經驗、人生經驗🧑🏻🚀、體驗與感悟的積累和文化修養🚵🏻、文藝理論素養的提高。
顯然,合格甚至優秀的文藝批評主體的養成非一日之功。
首先,批評主體需要養成敏銳的藝術直覺力🥷🏼,正確的審美感受力和判斷力,要能對批評對象做出自己準確的審美判斷。經令人信服、符合藝術規律的分析🕦👩🏿🏭,辨其優劣高下🧍♂️👰♀️、真實虛假💂🏿、創新亦或模仿🏋🏻,判其生命力的強弱和藝術史地位的有無☯️,甚至敏銳地發現新事物於萌芽未知狀態🧗🏼,如黃鐘大呂般呼喚預言未來的走勢🧑🔧。藝術批評家要做藝術家的“知音”,要首先做好藝術作品合格的鑒賞者。郭沫若認為,“批評也是天才的創作”。他說🤮,“文藝是發明的事業。批評是發現的事業🫄🏻。文藝是在無中創出有🎭。批評是在沙之中尋出金。批評家的批評在文藝的事業中贊美發明的天才,也正是贊美其發現的天才🖕🏼。”
其二,“工夫在詩外”,藝術批評家除了專業素養、專業能力之外,還應該具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廣博的胸懷,還應該具備深厚淵博的知識積累和文化素養,深厚的哲學、美學修養,尤其應該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以及充分的文化自信。否則只能流於表面,行泛泛之談,或者人雲亦雲👨🏼🚒🤌🏿,缺乏真知灼見。
其三,藝術批評家應該具有藝術史、藝術理論的專業知識,要懂得藝術語言,最好還要有一定的藝術實踐,在此基礎上將會更具有理性思考和理論概括🙎🏼♂️🫶、提升的能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朱光潛告誡“不通一藝莫談藝”🥷,別林斯基才說,“批評是哲學意識🏌🏼♀️,藝術是直接意識”🤽🏼。如果不懂藝術語言,不了解藝術特有的想象♿、虛構、誇張、反諷、假定性、幽默或黑色幽默等藝術手法、創作風格和表現規律,藝術批評難免陷入隔靴搔癢的窘境🈲,甚至南轅北轍、離題萬裏。
其四👆🏿,藝術批評家還應有良好的符合社會要求的倫理道德素養🤾♀️,特別是要具有獨立的藝術品格和藝術良知,不能迎合世俗投合利益方,更要拒絕所謂的“紅包批評”。
二
但目下在一個互聯網多媒體時代🛎,與古典美學時期、印刷文化時期的文藝評論相比🦠,現在文藝批評的形態🕞、樣式、功能、傳播方式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一些必須面對、解決的嚴峻問題。如就樣態形式或傳達傳播媒介而言👳🏻♂️,除了傳統的報紙、雜誌、書籍、廣播、電視外,依托互聯網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和彈幕🫳、評分等🧏🏿♂️,廣義的“批評”也在紛紛崛起,以這些不斷變化出新的新媒介為載體的文藝和文藝批評都在不斷發展。相應地批評者主體隊伍和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媒體批評和網絡批評崛起🕵🏿♂️,除了專業批評工作者,觀眾、讀者、網民都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是進入一個“人人都是批評家”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議論和評價♋️,可以吐槽點贊👨🏼。如影視觀眾的網絡影評對影視劇的口碑評價和票房收視率的影響力就非常之大。以網絡、博客🐧、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媒介為載體的網絡影評迅猛發展🚿,對票房的影響力則不斷上升。“水軍”“自來水”的存在📆,也證明了網絡影評的不可小覷。究其底🧑🏻🦯🍸,全媒體時代以電影▪️、影院為發端的公共文化空間早就已經不再限於影院了,也是一個遍布各種媒介、眾聲喧嘩的跨媒介輿情空間。
近年來文藝批評的巨變✋🏽,促使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去適應進而推動文藝批評的新發展新拓展,這是文藝評論葆有生命活力,繼續發揮影響力的必要途徑。我們要自覺把握“真”“善”“美”統一的標準,也即形式與內容相結合的標準或原則🎄,自覺思考互聯網時代文藝評論的新形式💇♂️、新特點,思考如何接現實生活和創作實踐的“地氣”🍅,發揮其應有的“鏡子”“良藥”“啄木鳥”的作用🙆🏻,從而“引導創作”“引領風尚”,引導健康良好的輿情🈸,思考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指導下🧑🏽🦰,用中外文藝理論的“磨刀石”,磨好文藝評論這把“利器”😅。
因此,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素養,能進行有效的批評實踐,符合國家社會需求的高層次文藝批評人才——他們能深刻理解文化發展理念,樹立科學的文藝發展觀,準確把握主旋律內涵,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這應該成為我們的追求目標📳。由是🛷,我們應該深入研修中華美學精神和審美風範,推進文藝理論評論的基礎研究和前沿實踐,加強中青年文藝評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文藝評論的繁榮發展。
筆者認為,培養和造就優秀的高層次藝術評論人才,除了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的工作外,對於秉有自覺使命意識的青年評論工作者來說,應該自覺加強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強基礎理論的學習,提升理論水平、學術素養和批評方法論自覺意識🌘😦。理論是批評的基礎,理論能提供給批評以高瞻遠矚的視野,科學的立場和方法論基礎。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使我們葆有充沛的藝術感知力,深厚的藝術理解力、闡釋力,必須讓古今中外豐富的文學藝術理論🍒,博大精深的美學、哲學思想,都成為我們源源不絕的理論源泉🌻。
第二🏓,加強評論者主體自身綜合理論素養的培養👌🏻,要不斷適應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學科融合的時代特征🦹🏿♀️,還要不斷學習吸收新的科技知識,例如二次元、區塊鏈⚁、VR、AR✅、影遊融合𓀄、元宇宙☪️,等等,我們都應該耳聽四面,眼觀八方🏌🏽🤾🏿,要像海綿那樣應收盡收地吸收新知識、新理念😗。還要尊重互聯網時代新媒介眾多雜陳的特點✋🏻🤐,放下“學院批評”的“架子”,提倡並實踐“短平快”而有力的文藝評論的寫作,追求語言表述的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以使我們的文藝評論適應於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點🤹🏼,讓更多的網民讀者看到🤸♀️🤵🏻、讀到並喜歡讀,才能真正發揮文藝評論的廣泛影響力。
第三🚶,加強藝術實踐,深入“田野”采風,到劇場、音樂廳、美術館🧹、電影攝製組等藝術生產場所進行實地藝術觀摩和批評實踐,進一步加強與藝術創作實踐的結合,全面關註藝術創作⚈🧔🏽♀️,要像文藝的“輕騎兵”那樣迅速🆚、及時地對最新的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進行評論發言⚗️,有一說一,敢於直言。對於評論工作者來說,“發言”是硬道理👐。“我發言,故我在”👽。
第四𓀅,加強評論者與創作者即藝術家的對話交流。文藝評論工作者應該進一步深入了解🧜🏽、細心體會文藝創作的艱辛甘苦👎🏿🥁,充分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勞動,要與文藝創作者成為良師益友或嚴師諍友,甚至成為傳說中俞伯牙、鐘子期那樣“高山流水”式的知音🦸🏻♀️。魯迅先生當年慨嘆瞿秋白理解他的文章,發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以視之”的真誠感言👨🏽⚕️,成為文壇佳話。毫無疑問🙏🏼,評論家與藝術家互相理解,成為朋友,無論是對創作者還是批評者,都是雙贏、共贏的好事。
只有這樣🕶,我們的文藝批評實踐才有可能在葆有理論高度的基礎上👨👨👦,接中國現實的“地氣”和時代生活的“煙火氣”,“燃”中國社會的“人氣”,闡釋中國故事💆🏽♀️,講述中國話語,從而發揮文藝評論應有的強壯的生命力和深刻廣泛的影響力。
時序更新🚶🏻♀️,萬物興榮。十年樹木👨🏼🎓,以人為本。讓我們共同努力!
我們期待並相信一批批高層次優秀文藝評論人才的脫穎而出👚,因為這是時代的呼喚和現實的需求。是時代所望焉!是文藝所期焉🈸!
(作者系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教授、意昂3体育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