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信息來源: 《經濟日報》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以產業為載體,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有符合新的生產力特性要求的生產關系和製度安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首次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舉措寫進了中央文件,為深化我國體製機製改革、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提供了根本遵循。完整準確全面落實全會有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將為以高質量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物質基礎🙌🏿⚙️。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民族復興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可以從近代以來我國以及世界經濟格局的跌宕起伏中看出。18世紀工業革命以前,中國的發展成就領先於世界,那時人類社會處於農耕時代。工業革命以後,少數西方國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傳統農業生產有質的差異的新技術、新產業不斷湧現,新的生產力發展促進了這些國家物質的豐富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經濟史學家研究發現,西歐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前每年人均GDP增速只有0.05%,人均GDP要1400年才能翻一番。工業革命之後,這些國家人均GDP增速突然躍升了20倍🤦🏻♂️,從每年0.05%增加到1%,人均GDP翻倍的時間👬🏻,從1400年減少到70年。當時,我國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國家沒有抓住這個機遇,生產力的落後導致我國和非洲、中南美洲、亞洲地區的許多國家成了西方工業化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出現了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開端於18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的發明和運用為代表,接著在19世紀70年代開始了以電氣化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其後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了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引領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其人均GDP增長速度再翻了一番,達到2%。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帶來新的產業和舊產業的新技術改造🪹。人類社會現在正進入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生命科技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和前幾次工業革命一樣,會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湧現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換道革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大發展。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我國未能及時抓住機遇,生產力發展緩慢使得我國從一個文明鼎盛的大國淪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落後國家⛅️。在什麽地方跌倒🧑🏿🎓😨,就在什麽地方爬起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75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在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以來的46年間,我國取得了GDP年均增長8.9%🤦🏿、經濟規模增加46倍的奇跡。我國現在是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不僅彌補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所缺之課,而且,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許多產業追趕上了發達國家,甚至有些產業已經領先於全球🏇。計算機的生產、應用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4G🚵🏿♂️、5G網絡的鋪設全世界覆蓋面最廣、相關專利最多,6G技術的研發也處在全球前列就是例證。這些成就使得我國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前,世界又逢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生物技術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之時。如果在這輪工業革命我國未能迎頭趕上🏰,可能又會拉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此一宏偉目標的實現有賴於根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要⛹🏻,深化體製機製改革,抓住機遇,引領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
二、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如何按照《決定》的要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歷次工業革命都以全新產業的出現為標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已經湧現了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基因工程等一批新興產業🫓,同時,也已經有了量子通信、核聚變等一些在幾年後可以產業化的未來產業,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向縱深挺進,將來還會有現在不能預見的新產業出現。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本質是技術變革帶來的生產力水平質的提高💃,傳統產業經由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的改造提升⛹🏽♂️,也能體現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的特征🖤,而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同樣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作出貢獻;並且♓️,經由製造業生態的完善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
各地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總的來講,要根據各地現有的產業基礎,實事求是🪳、因地製宜🥘、發揮比較優勢,宜發展新產業則發展新產業,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新結構經濟學根據一個地方的產業和世界前沿的差距🩲、是否符合當地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是否是技術革命湧現的新產業等3個標準把各地現有的產業分成五大類型: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轉進型產業、新興型產業和戰略型產業。
第一類,追趕型產業🆑。發達的地區🖇、發達的國家有此產業🧑🏽💻,我國產業在相同產業的中低端具有比較優勢😷,產業所用的技術、生產的產品的質量還在追趕發達地區或國家的相同產業。我國許多地方的芯片製造和光刻機就是這類產業的代表。
第二類,領先型產業🤮。二戰前就有電視機🤴🏼、空調機了👨🏽🏫,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時代的產物,現在我國各地的家電產業不僅具有比較優勢🧚🏿,而且在產品和技術上大多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第三類💆🏻♀️,轉進型產業。過去中國具有比較優勢並且領先世界,但隨著經濟發展,資本積累、要素稟賦結構變化而失掉了比較優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地發展起來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鞋、箱包📓、成衣、紡織等就是例子🏌🏿♀️。另外❄️,還有一些地方的產業,技術路線換道⚙️,原來的產品失掉了市場,例如🔫,彩色膠卷受到數碼技術的沖擊而喪失絕大部分市場時🌥,利用其顯影技術優勢轉型到圖像信息材料領域,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四類🧮,新興型產業。這類產業有些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新產業🏩,尤其是研發周期短、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的產業,我國人力資本豐富的發達地區在這類產業上具有比較優勢;有些則是新的技術給擁有特定自然資源稟賦的地區帶來的產業發展新機遇,例如,太陽能、風能技術給人煙稀少的西部沙漠、荒漠地區帶來的發展機遇;有些則是已經成熟的產業,但在一些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過去因為資本短缺,不具有比較優勢而未能發展,現在因為發達地區該類產業失掉比較優勢,當地則經過多年資本積累、要素稟賦結構和比較優勢變化而得以進入,對於當地來說這些產業也屬於新興型產業😦。
第五類🦴,戰略型產業👨🏿⚕️。這類產業有些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業🦹🏽♀️,有些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興型產業或未來產業📨。戰略型產業的特點是研發周期特別長🙆🏽,需要10年甚至20年,由於研發周期長需要大量的金融和物質資本的投入,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以來,資本長期積累,資本在要素稟賦中相對豐富,在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產業和技術上具有比較優勢,我國尚不具有比較優勢,但是💟,這類產業關系到我國的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為了避免被“卡脖子”,需要自己來發展。
對於追趕型產業👮♀️❣️,各地的企業除了利用後來者優勢來追趕發達地區或國家的企業以及采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來提質增效發展新質生產力之外,有些則可以借助革命性新技術來進行換道超車。例如☦️,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產業🦸♀️,我國10年前還處於追趕階段🛣,現在轉為基於新能源👩👦、人工智能技術的無人駕駛,我國的汽車產業從追趕型產業變成了領先型產業☛。
對於領先型產業,各地的企業必須不斷利用新技術賦能,依靠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來保持產業的領先地位🧙,也要關註技術革命,防止像日本、韓國、德國的汽車產業被追趕者換道超車。
對於轉進型產業👩🏻🦳,有能力的企業可以進入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線”兩端👨🦳,經營品牌、開發新產品、掌握市場渠道🫵🏽,或利用互聯網🔨、短視頻🧔🏻♀️、人工智能來構建新的業態🧑🏻⚖️。生產環節的企業則要考慮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來降低生產成本以拉平“微笑曲線”,或轉移到工資成本較低的我國中西部地區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來創造第二輪發展🌕。因技術路線轉變而使原有產業的產品失掉市場的企業,則可以像彩色膠卷行業的傳統企業那樣在面臨數碼技術的沖擊而市場萎縮時🤓,利用其顯影技術的優勢轉型到印刷影像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圖像信息材料領域,成為集中研發𓀓、製造、服務一體化的成功企業。
對於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短研發周期新興型產業,我國的發達地區擁有資本🧞♀️、人才💁🏼、產業配套的優勢,可以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為企業家創造大有作為的環境來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遇,發展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對於還處於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同樣要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抓住新技術和產業轉移的機遇🤽🏽,發展符合當地自然資源和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的新產業💚🧧,並使用數字化、人工智能𓀈🤔、綠色技術等來提質增效,使高端化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載體👞。
對於戰略型產業👩🏻💼,關系到國家安全或經濟安全,雖然尚不符合比較優勢💦,但我國也必須自己發展。這類產業有些屬於新興產業,研發周期長,我國需要和發達國家競爭;有些屬於未來產業,我們必須現在就布局;另有一些則屬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業,發達國家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在世界領先,我們還在追趕。這些產業需要有國家的支持才能發展起來,有些則需要運用新型舉國體製來發展✔️,有科研優勢和相關產業基礎的地方可以配合國家的政策來發展這類產業⛎。
總之🗿,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各地在發展作為新質生產力載體的產業時👹,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按照各地現有產業的基礎、資本、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源條件,以比較優勢來布局🤾♂️,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把這些產業做大做強做優,這樣各地都能夯實物質基礎,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作者林毅夫,系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意昂3体育官网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
原文鏈接⏩🧔🏻♀️: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經濟日報》2024年10月28日 第1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