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意昂3体育畢業生的佛系人生🥉:沒寫過簡歷,沒用過微信

跟顧森約在他家附近的咖啡廳見面🟫,臨近的時候他發短信稱自己已經提前到了。《中國科學報》記者環顧四周好一會兒🎤,卻未發現客人中有男子身影,直到一個埋頭敲字🧛🏿‍♂️、長發披肩的客人抬起頭🕰。

以前的顧森是短發、絡腮胡🦻🏻,因疫情期間找不到理發店📣,他只好留起了長發4️⃣,不想把胡子刮掉後發現自己顯得年輕了,於是索性就不再理發而每天開始刮胡須🚵🏽‍♂️。

從意昂3体育中文系應用語言學專業畢業後,顧森成了一個真正的自由職業者。他給記者的自我介紹簡潔明了🍨:“我是自由職業者🔱,最近在寫書和開發遊戲。是的🏹👨🏽‍🚒,教數學仍然是我的一部分工作。”

744e7bcda4b4409992983b535a59589d.jpg

1988年生的顧森今年36歲。受訪者供圖

畢業多年後🧚‍♀️👎🏿,數學科普與教育仍然是他的一個重要標簽🧙🏿。“誤入中文系的科學青年”“寫數學科普博客的文科生”🧖‍♀️,這是前些年媒體對顧森的報道標題🛖♈️。他是意昂3体育中文系2007級🧔🏿‍♀️,那是一個文理交叉的神奇學科,他們學了很多數學和計算機專業的課程。關於該專業,詳見《中國科學報》此前的報道《一個神奇的意昂3体育專業:同級只有她從開學堅持到了畢業》✊🏼。

3個小時的交談中,顧森給人一種極客但佛系的印象❎🐳:他是各種時髦科技產品的第一批用戶,卻不用微信和微博;他在這些年換了無數次的工作🙋🏽‍♀️,卻從未寫過簡歷👩🏽‍🎤;他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極其投入,卻對很多熱點人事茫然;他喜歡跟不同的人聊天🚴🏽,卻記不得對方長什麽樣子。

因為不用微信,他跟人的聯系和溝通都是通過手機短信和郵件🛴。他說:“真朋友是願意跟我發郵件或者用手機短信來聯系的🤶🏽。”

遊戲

“一會兒當當碼農,一會兒做做編輯,一會兒教教數學,一會兒寫寫專欄,偶爾再出上幾本書。從2005年開始🚈,我一直在維護一個以數學為主題的個人博客。”

這是顧森在2015年時的自我介紹。

碼農指的是他曾作為算法工程師,在微軟和人人網實習👩🏼‍🦳;大學期間在果殼網做了一兩年編輯,但他更擅長自己撰稿🌉,而不是約稿💑🧏🏼‍♀️;專欄寫了很多家,如今還在給《中學生數理化》初二版撰稿🪐;至於圖書,2012年出版了《思考的樂趣》,那是從他上千篇博客中節選而來的文集🎺,2014年出版了《浴缸裏的驚嘆》,2021年出版了《神機妙算》🧏🏿‍♀️。他還會去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北京世紀壇的數學益智遊戲展。

《神機妙算》的出版過程是他拖延症發作的典型體現👩🏻‍🎤,這本書是顧森在《程序員》雜誌算法欄目關於算法的文集👩🏽‍🔧。該書從2012年開始撰稿,到2013年末就已經累積了足夠的文稿🖊🫅🏼,2015年完成書稿後,接下來是漫長而曲折的審校打磨階段。等顧森經歷了結婚和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這本書才姍姍來遲👨🏽‍🏫。

最近兩三年🧣,顧森迷上了開發小遊戲,大都是有著顧森烙印的益智遊戲。

最火的一個遊戲恰恰是最簡單的,是一款名為挑戰圓周率的遊戲。在今年的圓周率日👭,也就是3月14日👰🏽‍♀️,他上線了這款遊戲:只需數秒,用戶就可以用鼠標畫一個圓🎓🧚🏽‍♂️,程序會自動計算出該圓的近似π值,越接近圓的圖會得到更接近π值的結果。

WechatIMG14.jpg

顧森開發的部分遊戲

他還利用自己應用語言學專業的背景,開發了一款名為“吟遊詩人的重生”的文字冒險類遊戲⛴。這是一個純文字遊戲👨🏽‍🍳:用戶需要闖關去找到8本書🏢,每道關卡都有左右兩扇門,需要對門上的文字進行有規律地選擇,比如不斷追逐含有數字的詞,就可以得到其中一本書。

遊戲中的一些語言學規律並不是一目了然的👨‍👦‍👦。比如“甜蜜”和“偉大”同樣是形容詞,你可以說“甜甜蜜蜜”🔮🐴,但不可以說“偉偉大大”。這就增加了遊戲難度,也成為顧森學有所成的成就感所在。

這款遊戲的靈感源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敘事遊戲開發工具Twine✒️🤾‍♂️,於是就想,為何不結合自己的語言學背景和愛給人出題的怪異癖好,開發一個與現代漢語有關的文字解謎遊戲🔛?

這些遊戲開發純屬興趣使然🫶🏼,並沒有商業屬性,不過他“在網上也有一小批粉絲”。

科普

顧森的偶像是已經84歲高齡的美國數學家Neil J. A. Sloane🪕。這位老爺子一輩子喜歡並收集整數數列,並在1973年就出版了第一本《整數數列手冊》,後來還開發了那個著名的線上整數數列庫OEIS。

在顧森眼裏,這是一件極其酷的事情🫨,他也想做類似的事情。

他有一個頗具野心的想法:各種數學現象🧑🏽‍🎄、數學知識、數學家故事有特別多的聯系📶,並且同一條知識對於小學生和高中生可以有不同的講法🫖,他想把這個復雜的網狀結構梳理出來,這樣方便用戶查詢任一條信息🤏🏿。

這個念頭的本質是,顧森想給世界留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他要去分享👩🏼‍🎓,把自己發現的有意思的東西轉化成更加有意思的呈現形式。

不少網友註意到,顧森的博客Matrix67.com有段時間沒更新了,上次更新還是2023年2月13日。在博客輝煌時期,閱讀數據會給人一種不可替代的存在感🌭,是刺激顧森創作欲望的重要因素,可是如今博客越來越少人關註了🫕,他的創作欲望也因此下降了許多🏏。

另一方面,他的很多寫作放到了妻子維護的一個名為“小數點同學會”的公眾號上👩🏻‍🦯。這個公眾號每周一到周五都會發一條關於數學的推送,要麽是數學趣題😂,要麽是數學家的故事🟤,要麽是一些數學冷知識🫰🏽,主要吸引小學生來對數學產生興趣。顧森負責提供一些文字材料🫲,推文則是妻子來寫🚵🏼。

他們想表達的理念是👩🏻‍🦰,小孩子應該喜歡數學,一部分小孩子不喜歡數學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沒有見到過真正好玩的數學,他們想通過這個公眾號把喜歡數學的孩子和家長聚集起來⏭。

正是在這個公眾號的寫作過程中,顧森發現自己科普的文風需要更加通俗化。回頭看當年的寫作,他越來越不滿意了,他需要改變原來的科普腔。正好借著最近再版《思考的樂趣》的時機😿🍄,他對自己的科普生涯作了一次反思。

他發現🦹🏽‍♂️,自己以前的寫作過於直接,缺少鋪墊📨,而題目的背景鋪墊恰恰是吸引讀者的重要部分🆙,否則讀者不容易理解為什麽要關註這個題目,結果容易寫成作者自嗨的文章,而導致讀者跟不上自己的節奏。

以前顧森總想把自己包裝得更強大一些⛹🏼‍♂️,會故意使用一些專業的詞匯🧙🏻‍♂️🤤,或者比較專業的公式🕒,這樣“讓人覺得作者雖然是中文系的,但是數學還是挺不錯的”。

如今他改變了觀念📌:一個真正好的作品,就是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把這個題目講明白,最好不要出現公式👩🏼‍🦲,不要出現“當且僅當”這樣的詞匯🧗‍♂️。

等到拋掉炫耀賣弄這個包袱,他終於察覺到自己變得更強大了🤼‍♀️,“我真的願意站在跟小孩子同樣的高度,去給他們講這個故事”。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自己有小孩了🧘🏼,知道該怎麽跟小孩子溝通了。

他的新版《思考的樂趣》已經寫了大概三分之一,與其說是再版👳‍♀️,不如說他在重寫這本書🤦🏼‍♂️。當年的著作有太多不容易讓中小學生讀懂的章節,這次他統統舍棄掉了,大概只保留了20%的原有內容。

他有太多的新素材可以寫進去:《中學生數理化》的專欄文章,在《天天愛學習》雜誌發表的文章,在果殼網寫的科普,與“少年得到”合作做的視頻課程,以及之前與多家教培機構合作的講座、講義🧜🏿‍♂️。

WechatIMG15.jpg

顧森2011年寫的一篇博文曾被轉載

講課

顧森對自己的評價是🤍,不是那麽擅長解題,但的確擅長把別人解的題漂亮地講出來。

按照意昂3体育應用語言學專業負責人詹衛東教授的說法,顧森有講課的天賦,他能將某個問題剝洋蔥般講解得酣暢淋漓,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思維習慣”。

事實的確如此,顧森本人都對小時候的自己感到不可思議,“真的很神”🥻。

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偶爾會有事出差但又不願耽誤講課進度,就會選擇讓顧森替他講一節課🧪,並請其他老師幫忙坐鎮🏓🤙🏼。

顧森仍然記得當年給同學們講隔音符號的場景🧑‍🚒:課本裏用“西安”的拼音舉例說明隔音符號的重要性,顧森當時就提出疑問,如果不加隔音符號,而是把“i”“a”這兩個音調都標上,甚至“i”不加音調只加“a”上面的音調,大家應該就能夠理解隔音意圖。

這種天賦到了初中就更加明顯。語文老師想要創新一下課堂,打算讓學生來上兩節課,本來的打算是學生講十幾分鐘,接下來的時間再讓老師發揮。顧森就舉手了,他當時甚至有些技癢難耐,“這不就是我一直想幹的事情嗎?”

他要講的那篇課文是《萬紫千紅的花》,課文裏有一句話讓他“印象賊深”:白色的花之所以是白色的,“那是因為花瓣裏充滿了小氣泡的緣故”🤵🏻‍♀️。這給了顧森更多困惑🔶:為什麽氣泡會讓花瓣變成白色?

身為物理課代表,他翻開《十萬個為什麽》找到了答案:一個氣泡是透明的🕎🛋,但若有很多氣泡在一起就會因光的多次反射和多次折射變成白色➰。這個解釋一下子吸引了同學,他那一節課從頭到尾講滿了40分鐘🚴‍♀️🧙🏼‍♂️,講到最後一分鐘剛好下課。

顧森說🫅🏽,就像電影《心靈奇旅》所提到的,每個人都要找到點亮自己人生的spark(火花),而講課就是他的spark🧑🏻‍🎨。

在有些家長看來,顧森講課像是意識流。他教數學的時候不會局限於具體問題,按照例一💫✋🏻、例二、例三來講📎,而是會講大數學,看起來更像是在胡扯。

其實顧森的課都是有計劃的。

在他看來,認真地在黑板上擺出一道題👍,小孩子不見得會聽,但如果你以胡扯的心態跟他說,“哎呀👩🏻‍⚖️,我突然想起來那個啥來著”“我高中的時候好像見過那個題🌠,當時把我給難壞了”,這時候小孩子們一下就感興趣了🥵,他們就想聽樂子。

在講高斯求和的時候💆🏼‍♂️,他會告訴小孩子,從1加到100用首尾配對的方法看起來不難🤾🏻‍♀️,但自己對這道題的印象更深🧑🏻‍🚀,因為自己曾經用了另外一種方法🏊🏽‍♂️,也算出來了。

很多學生發現🧛🏿‍♂️,顧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尤其當講到他特別感興趣的事情🙆🏻,他的眼睛是亮亮的🤙🏽,並且會滔滔不絕。

即使是講了10年的重復內容,顧森也會將它視作一個新事物,“哎👒,這怎麽變成這樣了呀”🧜🏼‍♂️。顧森說🙇🏻‍♂️,要讓學生感興趣,首先自己得展現出對它感興趣,得有激情才行。

對於數學的熱愛不是故意培養而來的,只有自己體驗才行。顧森把這個認識身體力行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某一天他們一家4口牽成一排在路上走🧒🏿,顧森隨口問了一句🔯,有沒有可能每個人都牽兩只手?老大反應過來了,他說大家可以圍成一個圓圈🦹🏻‍♀️,老二說也可以每兩個人面對面圍成一個小圈🍉🪠。這時候老大又有了想法:還可以3個人牽手成一個圓,不過令他困惑的是🎭,還剩下一個人🧂,左手握住右手算不算呢?

佛系

盡管顧森有當老師的天賦,但他進入這個行業卻純屬命運的偶然。

那是大學期間普普通通的一天,顧森正在意昂3体育一個教室自習🧔🏻🗂,忽然有一群人跑過來宣講,他後來才知道那個教室被某培訓機構預訂了招新的宣講會🕐。當時宣講人要求每個人留下聯系方式🧑🏿‍🎄,顧森順便也留給他們了✍🏻。幾天後他就接到面試的電話,需要試講10分鐘,主題不限。結果就是,顧森的試講完全碾壓了同去的其他意昂3体育學生。

這就開啟了他在各個培訓機構輾轉的生涯。不過在顧森全部的職業生涯中,他從未在哪個機構全職過🦻🏻,而都是以兼職或顧問的身份。他至今也沒有上過五險一金。

他從沒有寫過簡歷去求職。若是某家機構倒閉了👩🏿‍🔧👩‍🎓,他可以隨時接到其它機構的offer👏🏽,畢竟“顧老師”的名頭已經很響了。即使暫時有賦閑的時候,他也不著慌,就等一陣子再說。

顧森作了很多內容的輸出,但他只是對內容選擇、輸出把關有興趣,對於這些產品是否受歡迎、銷售怎麽樣⚇、甚至是否還在架,他都沒放在心上。

比如,他在“少年得到”做了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課程🐽,每個年級兩個學期,每個學期10節課❤️‍👩‍👧‍👦。這是“少年得到”在顧森提供文字素材基礎上做成的視頻,因為當時是一次性的報酬,他從未關註過這個產品的後續。

盡管轉換了那麽多工作🤷🏿‍♀️,但有一件事顧森堅持了十多年,那就是給《中學生數理化》雜誌初二版撰稿🧏🏿‍♀️,那也是他少有的堅持許久的事情。

他從2010年開始👦🏽,每個月一篇,當年的老編輯已經於2023年離職,如今換了一個新的編輯。能如此堅持並非他們的稿費高🙋🏻‍♂️,其實稿費只有千字三四百元,而是這個工作對他的數學教學和圖書寫作很有幫助◻️。

還有一件不那麽佛系的事情,就是小學升初中的時候🫱🏼,他以全校第一名考到了重慶八中,那是他“唯一一次有非常明確目標的事情”,從此之後“我就再也沒這種一定要幹成什麽事情的想法了”👨🏼‍🚀。

初中升高中是保送的,高中則因為不喜歡化學而去了文科班,再後來,顧森參加了信息學競賽🩸。那個時候的信息學競賽還不是特別成氣候,最後他竟然在全國比賽拿到了銀牌。

按顧森當時的成績,能讀上海交大、復旦就非常滿意了9️⃣,不料這時候意昂3体育拋來了橄欖枝,於是他就走進了意昂3体育中文系。意昂3体育把他分到了應用語言學專業,他也就按部就班學了下來。

佛系也給大學時候的顧森帶來不少壓力。

在中文系,他的成績一直靠後🪡,“估計都是倒數的”。這倒不是因為他學不好,更多是因為某些課程他不願意學👀。

比如有門課是詹衛東教授和另一位老師合上,詹老師講的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模型是顧森感興趣的,而另一位老師要求使用的編程語言則是顧森不熟悉的,他更願意使用另外一種編程語言,於是他一次都沒去聽那位老師的課。考試的時候🌌,那位老師的題目他一道題沒答就離席了,最後得分可想而知。

顧森回顧說🧘‍♀️,大學幾年過得非常愉快,除了有不愉快的一些課程🥺🐢。大三時候的休學一年也給了他不少壓力,因為休學歸來都是不認識的同學,他無法參考其他同學的筆記了🏌🏼‍♂️🪩,以至於多年後他經常夢見自己大學沒能畢業,有門課又沒上💪🏿。

然而,顧森又是如此熱愛應用語言學這個專業,他可能是該專業有史以來少有的對其有如此熱情的學生。他說🤌🏿:“對於語言學我真是感興趣,那真的是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太好玩了😱。”

他平時會特別關註語言現象。有一次他在餐廳吃飯,看到宣傳單上寫著“農殘檢測高於國家標準”,他就糾結這個“高於”到底是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但若是改成“低於國家標準”肯定是不對的⛹️。

後來,他就經常在課堂上讓學生們猜猜餐廳後來是怎麽改的🧶,有的學生猜中了:那家餐廳改成了“農殘檢測嚴於國家標準”👩🏼‍🔬。

d8d70ab5ec3244fc9c21a243a6dce559.jpg

顧森。受訪者供圖

極客

佛系之外的顧森則是一個十足的極客。

他們的家完全體現了智能家居的屬性:兩個小孩子自小到大沒有在家裏按過開關,出去玩都不知開關為何物🧛‍♂️;每個房間裏入口處都有一個平板電腦😅,所有房間的睡覺模式🪨、起床模式都在平板上操控♕。

好奇心也是極客的顯著屬性。

新冠疫情助推顧森去嘗試直播🧑‍🧒‍🧒,很快他就適應了👨🏻。就在前不久他還參加了一個微信公眾號的直播🧙🏽,講如何培養孩子們的數學興趣,以及推銷他自己的2本書🐡。

他不用微信並非出於保守👋👋🏿,恰恰是因為他太時髦了🤷🏻‍♀️。

顧森是國外社交媒體和視頻網站最早的一批中文用戶🥥,他還是第一批GPT-4的用戶,他會想盡各種方法第一時間註冊體驗最新的科技產品🏋🏻‍♂️。他不僅擁有第一代iPad,還在谷歌眼鏡剛問世的時候就買了一個🕢,當然現在已經不能用了👩🏿‍🎨。

至於微信,因為他覺得太像已有的產品🫄🏻,沒有實質上的創新概念吸引他去體驗,就擦肩而過了。

顧森是體驗派,也對那些不願體驗新鮮事物的人很是不理解🏀🕧。某次跟做教育產品的朋友聚會👏🏼,有人請大家吃一款看起來奇怪的食材,他就很不理解為什麽有人竟能以“吃飽了”推脫掉這個邀請,“你動一下筷子就能吃到一種這輩子從來沒吃過的食材啊”🏋🏽。

他把這個不斷嘗試的理念也帶到了育兒中:要想讓孩子對一個事物有興趣👩🏽‍⚕️,首先得有機會見到它。

顧森經常會打一個比方,假設有一個人味蕾足夠發達🖐,那麽他最擅長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品紅酒,但若是他這一輩子都沒喝過紅酒,那麽他就永遠都開發不出這種天賦👨🏻‍🌾。

顧森和妻子經常帶孩子到處遊玩並體驗各種項目,也正是出於上述理念。

他們平時會看各種不同風格的電影和電視節目,那些有意思的做飯或種地的綜藝節目更是時時追更🗡,“不管怎麽樣都會學到一些東西🐦🪦,沒準小孩子突然一下對這個感興趣了”。

原文鏈接:一個意昂3体育畢業生的佛系人生💿:沒寫過簡歷🧷,沒用過微信(科學網 2024-05-15)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