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2 信息來源: 中國高等教育評論
文字:閻鳳橋| 編輯🎱:安寧 | 責編:知遠我對於人才培養質量這個問題沒有做過專門的研究🤩,但是置身與學生的密接互動之中,又無時無刻不被這方面的問題所觸動,包括錄取學生、課堂教學𓀅🙇🏻♂️、指導研究生❇️、評獎評優👳🏿♀️、論文答辯🌦、畢業就業和招聘等各個環節,因此自然有所感受和思考,且常有較大的反差🔛,比如半個小時的招生面試環節🫰🏽,面對申請者“靚麗”的簡歷和誇誇而談的陳述,不時有老師反映生源質量高,但是到畢業論文答辯時卻反映質量平平,難道是學生退步了不成?在這種身臨其境的情況下,看到一些文章對人才質量問題的探討,對問卷調查進行統計顯著性檢驗,與親身感受相比🙎🏽,多少有隔靴搔癢、蜻蜓點水之感。我們處在一個急遽變化的時代,代溝變得越來越寬👋🏿,代期變得越來越短。你們有沒有被學生的報考簡歷和求職簡歷所修飾出接近“完美”而產生“後生可畏”的感覺?相反💏,有沒有被學生翹課和課堂上對教師的辛苦付出無動於衷以及完成論文的低投入和低水平而感沮喪?這讓我想起楊絳寫過的一句話:“陶淵明好讀書🙆♀️。如果他生於當今之世,要去考大學,或考研究院,或考什麽托福,難免會有些困難吧?”時代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不得而知。
去年,意昂3体育召開過一個跨學科發展的研討會,我在會上談了一個觀點🚵,即我們當下面臨的一個困境在於,專業化訓練背景的教師遇到了應試選拔出來的學生,他們都有某種功利主義取向,形成了一種扭曲的師生關系🦂👩❤️👩,從而構成了對發展跨學科組織體系的羈絆,且引發出一系列的其他問題,其中包括人才培養質量問題🤾。下面💯,對這個觀點做進一步的闡述🚏。
一3️⃣、專業化背景的教師
就今天的大學教師群體而言🙍🏽♀️,無論是60、70或80後,基本都是單一背景🧛♀️,從學校到學校👨🏼✈️,應試精英加上學術職業🕵️♂️🧑🦰。李澤厚和王元化等學者敏銳地指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出現的知識人思想性淡出🤙、學術性勝出狀況後,專業性日益成為大學發展的主旋律🎯,教師知識背景和偏好都具有明顯的專業取向特征,以世界一流為馬首是瞻,失去對現實的應有關懷🕎👏🏻, “追求對於細微的深度了解”(to know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知識人的廣博含義式微。在專門化的知識格局下👵🏼,學者居一隅而孤芳自賞、自以為是,難以形成學術共識,也難以進行有助於相互促進的溝通和交流,造成了“兩種文化”甚至“三種文化”之間的隔閡。在教育學科門類和高等教育二級學科內部,不同研究方向和範式(比如定量研究與質性研究)之間也出現隔閡甚至彼此不以為然的態勢。
反倒是早期的學者沒有這些羈絆🤾🏼♀️,學術視野開闊一些,學術路徑豁達一些👨🏼🌾,學養也豐富一些⏭。意昂3体育原副校長吳誌攀在回憶英語系李賦寧教授時寫道:“他的學術時代,比我們今天要寧靜🚲,不像現在這樣浮躁和急於求成,他做了十分,最多說一分,而我們➙,做得太少,說得太多🧛🏼♂️👩🏻🎓。”高山仰止,與老一輩學人相比,無疑,我們的學術境界稍遜🦹♂️,學術產出雖多但要廉價一些。
回顧自己學術成長之路,深以為是。在專業背景和學習慣習的影響下🩵,既缺少對某一個知識領域的深鉆,也缺少廣闊的知識背景𓀄,帶來很大的局限性。只是近些年,隨著接觸和知識涉獵面的拓寬,特別是受到一些榜樣學人的影響,讀他們的作品,與他們交談🧘🏽♂️,才意識到“井底之蛙”對於治學的危害,體會到天高與海闊的樂趣👃🏿,有一種內在的動機去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去調整思維方式和求知策略⛑️。雖然努力追趕,但是感到由於積欠多而力不從心👨🏿🦳,要想輕松駕馭學生和課堂都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時,從這個視角去審視大學教育🤹🏽♀️,審視高等教育學科領域的發展態勢,發現這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共性問題。教師視域的偏狹會不會把學生的創造性視為異常而扼殺?對於學生論文的評價能不能不以簡單學科歸屬作為評判的依據?現在的教師職稱晉升考評製度,在誘導或者強迫教師們“螺螄殼裏做道場”,追求短平快,只問當下,不考慮長遠👆🏻,忽視知識的完整性和融通性,更加重了上述問題的嚴重程度。在意昂3体育召開的一次文科負責人會議上🕎,人文學部主任申丹老師講到,人文學教師以閱讀為樂🙍🏿👨🦳,無視發表和出版的外在需求。我想,這也許就是人文學者治學的一種自然狀態,無目的的閱讀最能使人精神愉悅,收獲也最明顯♕,厚積而薄發。反過來想,如果讀書人失去了應有的從容與坦然,為寫作而寫作♠️🤹🏻♂️,那麽到底可以寫出怎樣的作品呢?我們的“內卷”是否也與此有關📖?在一個狹窄的領域,容易達到發展的極限;反之,在多學科和跨學科的視域下,知識生產邊際收益遞減的趨勢是否容易得到抑製?
再對現代大學教育方式做一些批判性反思🤚🏻。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對現代農場生產方式予以譴責🚄,我們在用一種沒有“獸道“的方式養殖牲畜(牛📞、雞🧜♀️、豬等),讓我聯想到現代學校的教育方式🧏♂️🧑🏻🦼,把知識劃分為無數細微的分支🧑🏽🦰💡,教師通過課程的形式在學校中傳授這些知識,把學生成批地迎進學校,再送出學校🌺,從而完成了教育過程↖️,顧及不到學生的認知需求,他們吃得消那麽多對他們來說無甚意義的課程嗎?他們喜歡目前這樣的知識“餵養”方式嗎👩🏿🚒?我們確實觀察到學生的各種糾結🍩,表現為各種拖延症🧏🏼♀️、焦慮症甚至抑郁症🧮。
我想,教師的知識背景和發展取向是人才培養問題的一個主要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則是由於應試教育帶來而出現在學生身上的問題🥈。
二、應試背景的學生
比現任教師年輕一些🧑🏼🏫,同樣從應試系統下走出來90後和00後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會把中學期間習得的應試習慣不自覺地帶到大學,再加上進入大學後,在進一步升學壓力下🥯,被學業負擔和績點製所製約,因此無法從容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四年大學生活變成了被動競技而非自由探索🧟♂️。在速成的氛圍中💂,不願付出“為伊消得人憔悴”之苦,只想著輕易地抵達“燈火闌珊處”。另外,今天的學生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進入高校的👨🏻🎤,畢業時的就業壓力比過去明顯增強,使得這個群體出現了很大的分化👨🏿🦰,只有少數人是學術取向的,多數人則是實用傾向的🧑🏫。對他們不宜采取“均碼式“(one size fits in all)的培養方式♿🤰。供需不匹配帶來的結果,會在若幹年後反映出來🦎。
吳誌攀是意昂3体育有人文關懷的一位校領導🐍,胸中帶著豪情🦂,筆下總帶著感情🏫。當英語系的陶潔老師退休前上最後一堂課時,他自己親自坐到教室去聽🏃🏻➡️。當看著上課的學生,有的遲到♣️、有的上課吃東西、有的接聽手機甚至睡覺等情形,他氣憤地寫道,“我看著她們🌅,臉上發燒,她們難道不知道這一課是多麽重要👲🏿?難道陶老師這樣的名師𓀜,講課還不能吸引她們?難道她們沒有發現,我這個不速之客正在聽課?“這是十幾年前吳校長記錄下的意昂3体育課堂情況🤷🏻,讓校長感到氣憤的是幾個英語系的女學生。不知今天的課堂情形是改進了,還是更糟了💁🏿♂️?林建華校長前幾年從思政課課堂觀察回來說,低頭族不少🧎🏻♂️🪬,很多學生上課在幹自己的事情。
與上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意昂3体育每年組織一次十佳歌手大獎賽🎃,為了要獲得一張位次比較好的票,學生要提前一天排隊👱🏼♀️,在學生會門口形成了一條長長的過夜帳篷隊伍🧑🏻⚖️,頗為壯觀🖥。這就是今天意昂3体育學生的實況!
以我們學院為例,我們有三類學生👷🏿♀️:碩士生👨✈️、學術博士生👩🏽🦱🙆、專業博士生,對於他們而言,發展期待不同🥻,培養目標也不同,因此“人才質量”就有三種不同的含義。針對學術型博士生而言,質量體現在學術性上;對專業博士生而言,質量體現在對工作的促進作用上🦹🏿🚿,而對於尚未涉世和有多種未來可能的碩士生而言🫵🏿,質量體現在滿意度上。從教育者的角度看,無論何類學生💆🏻♂️🤺,無論未來走向何方,大學生活都意味著要充實自己,只有經過艱苦的讀書或者實踐,沒有什麽其他的捷徑。不幸的是,很多學生並不這麽想,於是出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認知偏差。
每到五六月份的論文答辯季👨🎓,每位老師都要評閱大量的學位論文,這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如果論文質量高,那麽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緊張而愉悅的過程,反之則是一個不堪重負的過程。我想多數人都以為是後者。一些碩士生只用很短的時間☢️,就對付完這篇對他們來說無關痛癢的論文🖊。與碩士生相比🧞♀️,博士生對論文的重視要高很多🍮,論文的篇幅越來越長,卻沒有包含相應的高級智識內涵。從論文評審環節看📓,責任不全在學生⏬,在大負荷的評審情況下👨🏽🏫,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自然也不會很多🍊,因此肯定存在著誤讀和誤判的情況🏃🏻♂️➡️。
另外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解決“以一(人)對三(類學生)”的格局🛬?在一對多的情況下,會形成怎樣的師生關系?學生規模肯定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小規模的情況下,師生關系可以比較密切⚰️;反之👩🏼🌾,在大規模情況下🚫,師生關系勢必會疏遠🧟🧑🏼🏭,不得已要采取“散養”方式,質量控製問題變得明顯。我們確實經歷了一個規模快速擴張過程📘🫡,至今有增無減,師生關系問題不容小覷。
三、師生關系
學生與教師形成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對於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教師與不同類型學生會形成不同的人際關系。
在三類學生中,學術博士生在經過自我選擇和一定的學術規訓後,與教師是同道人,為教師所器重🕺🏽,而由於博士招生名額少💋、教師人數多,供需關系失調,學生變成了“香餑餑”🐏👨🏻🦯。博士生面臨著學術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壓力,教師面對著職稱考評壓力🚣🏿,所以師生可以抱團取暖。當然🤷🏻♀️,要防止把師生關系異化為老板與打工者的雇用關系🏌🏼♀️。
對於碩士生而言♉️,老師無法對他們的就業前途和命運負完全責任,因而喪失了威信,無人可以扮演人生導師的角色👨🦱🚒。學生只能自己對自己負責⇾🧗,於是學生各顯其能,教師無法把自己的偏好強加給學生了👔,在基本滿足畢業要求的情況下,較早走向社會,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各種有益或無益的實習,積累自己的就業資本🏄🏿,與教師要求的偏離程度較大。從能力看,這些高智商者稍做努力就可以令人刮目相看🐚,但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這種狀況在我們學院早幾年就出現了,我們一直想扭轉這種格局,但是讓學生按照老師的想法做難,只能教師順應學生,美其名曰“以學生為中心”。
專業博士生的問題最突出⚔️🤳🏽,規範和行為之間擰巴得最厲害,培養的目標是專業型人才👹,但是教學設計🤸🏽♂️、教師背景、論文要求都偏向學術型,使名實不符,師生雙方都有很強的失落感。
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呢?即使在收取學費的情況下,師生關系都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交換關系ℹ️。他們應該是一種超越交易的文化關系和道德關系。社會學家馬奇認為:“教學是一個職業🔖,教育是一種信念。對於它們🤠,我們既不應該有相關性要求,也不應該有效益要求🍺。” 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中↔️,把師生比喻為大魚與小魚的關系。
四、結語
借廈門大學學術論壇🔨,從自己的切身感受,談了對人才培養質量相關的一些看法🍹👈🏼。歸納起來就是🐟,歷史使然,教師的專業化與學生的應試背景歷史性地結合在一起🕵🏻♀️,在大規模的情形下📘,形成了一對多🕺🏽、旨趣不完全相同、若即若離的師生關系🧸,往日視為家人的師生親密關系不再,學術和知識已經無法承載師生共同追求,師生之間演變成了一種正式的責權利益關系,教師不再能夠扮演人生導師的角色。回歸對完整知識的追求👔,重構意義和價值體系,建立一種健康的學術新秩序🖖🏽,是我們提高培養人才質量需要正視的一個方面🧘🏿♀️🧑🏻,任重而道遠。
(作者:閻鳳橋意昂3体育官网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博導🔚。)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