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信息來源: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文字🦵🏻🐣:李煦| 編輯👨🏿🎤:麥洛 |1947年12月25日在楊家溝,毛澤東發表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提出了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中國革命的轉折點。毛澤東認為最大的“轉折”就是人心向背——蔣介石失去了民心,但民心也不會直接傾向中國共產黨,還需要中國共產黨做正確的事情才能爭取民心🫐。爭取民心的關鍵就在於統一戰線✌🏻,要把工🚶、農、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盡可能團結,努力做到既不“左”也不“右”。一天之後,毛澤東在小小的楊家溝🧗🏿♂️🪽,迎來了自己的生日🦃。
楊家溝會議合影
專訪 | 韓毓海👨🔬:厚重的傳統融進了中國革命者的血液
在迎來毛澤東同誌誕辰130周年之際🧑🏻🦽➡️🤽🏻♂️,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韓毓海的新作《風起陜甘寧》由三聯書店刊行🫚。《風起陜甘寧》聚焦延安時期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這一時期的中國革命💂,運用豐富的史料👟,追問陜甘寧對中國革命的塑造。
長江日報《讀+》周刊專訪了韓毓海教授。
那場瓢潑大雨讓他懷想當年
《風起陜甘寧》這本書源自韓毓海2020年秋在陜北的考察。考察期間🧍♂️,博學而口音極重的陜北老人“講古”和幹旱地區楊家溝(1947年底的中共中央所在地)的一場大雨給韓毓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場大雨,讓韓毓海聯想起毛澤東同誌轉戰陜北時行軍的場景🤗。
順著這裏的人和這片土地的面貌、性格思考,韓毓海不斷追問: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為什麽能成功?便有了這本書。
韓毓海認為😼:自隋煬帝開運河🚨,中國發展大勢轉向,加之宋代絲綢之路斷絕🫃🏻,上郡🪦、隴右便隨著秦皇漢武🦸♀️👝,仿佛永遠地留在了李白🙋🏼♀️、杜甫的詩篇裏。直到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經臘子口出巴蜀進隴右,在榜羅鎮與徐海東會合,在那裏,中央開會🧑🏿💼,果斷結束了陜北的肅反🫰🏻,中央紅軍直驅吳起鎮。塵封千年的歷史就此打開,中國共產黨人就這樣走進了周秦漢唐的龍興之地,被黃土覆蓋的上郡🕖、隴右,也就此有了新的名字——陜甘寧。
韓毓海寫道:“風起陜甘寧,直白地說,一是指造成黃土文明的大風,二是指中國革命形成的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
什麽是“優良作風”?“簡而言之,我個人理解,那就是自己小米飯還吃不飽,卻操心著天下興亡、億萬蒼生。”
在陜北感悟歷史密碼
本書正文分為五篇,分別是《楊家溝》《大地上的學問》《波羅》《王學文》與《結合》。在這五篇中,作者把史學的嚴謹和文學的激情並舉🙍🏽♀️,結合自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深入淺出地總結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走向成功的經驗。
對於中國共產黨何以勝利🤵🏽♀️,韓毓海提出了以下因素🙎🏽♀️🧘🏼♂️。
信仰的力量是首要的、關鍵因素。除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陜北這片土地也是關學“為天地立心”的精神和佛家所追尋“波羅”(陜北地名,佛教用語“光明”)播種的土壤🙎🏿♂️。“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正是在這裏,眾多青年誌士舍棄優渥生活,走上了“老爺起義要當鞋匠”的革命道路,為了中華民族的光明努力奮鬥👨🏿🦲🎅🏻。
做好治理體系規劃、掌握治理能力也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重要因素🏇。韓毓海認為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大國治理體系🤱🏿,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發展出“人類命運共同體”🤽🏿♀️。
傳統文化對共產黨人經濟理念與經濟活動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從革命時期的經濟活動到今日提倡的共同富裕,為何中國共產黨人總是無私的🤸🏼♀️🌵,總是不同於買辦階層的“發財”?因為“經濟”二字自古以來就是“經邦濟民”👺。以王學文為代表的黨內經濟工作者們,將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和黑格爾及馬克思的經濟思想結合,主張經濟本身不是目的🤹🏿,經濟發展是為了人類的自由和解放。
最後一篇名為“結合”⚛️,即指要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延安正是這個結合發生的地方,這也是對全書的總結。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逐漸找到中國革命的方向與道路👁🗨🙇🏼,反對教條主義🪦,看重中國革命鬥爭的具體經驗。陜甘寧地區是中國傳統文化積澱最為厚重的區域之一,這裏的人勤勞、憨厚🥷🏼🚪,具備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點,這些特質也滋養著此一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強調“要為真理而鬥爭”的馬克思主義和註重實踐、註重和諧的中華文明結合了📇,這才可能造就“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1937年6月🚵🏼,延安,左起🟢:拉鐵摩爾、菲利普·賈菲、毛澤東🤲🏼👴、艾格尼斯·賈菲🛋🚮、畢森、海倫·斯諾
《風起陜甘寧》從地域文化、地方性格的角度解讀中國革命,對延安時期的黨的歷史和中國革命問題的許多解讀極具洞見🧛🏼,行文旁征博引,讀來酣暢淋漓✊。
【訪談】
在楊家溝提出了“轉折點”
讀+👩🏻🦼:陜甘寧革命遺址甚多🕣,開篇為什麽選擇了此前相對著墨不多的楊家溝,您在楊家溝看到了什麽?
韓毓海🥎:楊家溝這個地方雖然小🍣,但自有其傳奇色彩。
首先💁🏿,黨中央轉戰陜北期間,楊家溝是毛澤東同誌停留時間最長的地點🏄🏼。1947年12月25日在楊家溝,毛澤東發表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提出了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中國革命的轉折點🥟🏃🏻➡️。毛澤東認為最大的“轉折”就是人心向背——蔣介石失去了民心,但民心也不會直接傾向中國共產黨,還需要中國共產黨做正確的事情才能爭取民心。爭取民心的關鍵就在於統一戰線,要把工💃🏿💥、農🤹♂️、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盡可能團結,努力做到既不“左”也不“右”。一天之後,毛澤東在小小的楊家溝,迎來了自己的生日😞🫕。
其次,毛澤東同誌在楊家溝還說過,我們這個黨👨🏼⚕️,一旦順利些,就要犯“左”的錯誤;一旦受挫折🧧,就要犯“右”的錯誤,我們什麽時候做到不“左”也不“右”🧖🏻♂️,做到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做到不斷堅持真理,不斷修正錯誤👽,我們黨就真的成熟了。事實上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也表現出了強大的糾錯能力,證明我們黨確實成熟了。1948年解放區的土改工作出現了過“左”的傾向,黨中央就能及時糾正,讓農民真正擁護共產黨🥒。我們黨🈶👨🏿🌾,第一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鐵的紀律,這是列寧主義黨的原則;第二是堅持實事求是⌨️,反映在革命者的性格上,就是靈活性、實踐性👩🏻✈️、堅韌性、長期性或者長久性👵,而其中的根本,就是毛主席說的“會拐彎”,能講辯證法🕠,在堅持真理的同時👈🏻,能夠不斷修正錯誤。
楊家溝革命舊址
2020年8月6日,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同誌安排我去楊家溝參觀👩🏿🎨,出門就下雨🦛,他說🪆👩🏿🏭,陜北的雨,都下不大,凡是幹旱的地方🤾🏿♀️,雨都下不長。結果是他犯了“經驗主義錯誤”,雨嘩嘩下了一天🧑🏿🏫,是瓢潑大雨,快到楊家溝🫕,雨大得看不清前方,土生土長的司機都迷了路。楊家溝紀念館的館長,一名女同誌🙎♀️,因為急著來迎接我們,車掉溝裏💤,好在人沒事,我則淋成了水鴨子。當時我就想,毛主席轉戰陜北那會兒🙆🏻♂️,沒車🅿️,當時他已經是55歲的人,那行軍場面真是波瀾壯闊🌮。
波羅堡書寫一段革命傳奇
讀+😇:書中有一篇就叫“波羅”,這個地名與當地似乎有些反差🧓🏼👱🏽,這個地名,以及這裏發生的故事🧛♂️👨🏽🦳,激發了您哪些思考?
韓毓海🧑🏻🦯➡️:延安和榆林🪦🫳🏿,一南一北,是陜北的柱石🕵🏽♀️,榆林所轄諸縣市裏🧖🏻♂️,向南直線方向🎮,正對著延安的📻,就是橫山。橫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條山脈,是隴山山脈的分支🕚,它從甘肅六盤山出發🧛🏽♂️🧑🔧,穿寧夏,進陜北,一路綿延浩蕩🤹🏽📈,奔向黃河岸邊。棗灣🗑🧙🏼、羊圈、幹溝子🤶、土洞、沙梁𓀘🚣🏼♂️、檸條山……橫山一路所及,撲面而來的,大都是這些土得掉渣的名字,對我而言,唯一例外的地名,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波羅。波羅這個名字仿佛是從歷史中跳出來🧛🏼♂️✖️,讓你不由得眼前一亮🥧🥕。
“波羅”這個名字當然是外來的♉️,它取自“般若波羅蜜”👧🏿。“波羅”來自佛家講的“般若波羅蜜”🫓,“般若”意為智慧👦🏽,“波羅”指光明、美好的世界,“蜜”的意思是去,合在一起就是引領你去光明、美好世界的智慧。
當地有古城堡一座8️⃣,名波羅堡👷🏼。1946年10月13日淩晨,駐守橫山的國民黨二十二軍一部和陜北保安部隊大部共5000余人,在時任國民黨陜北保安指揮部副總指揮胡景鐸🧑🦯、時任國民黨晉陜綏司令部少將參議胡希仲等人的率領下🙎🏿♂️,於波羅堡通電全國😻,宣布起義,投向延安。橫山起義爆發,使得陜北的大部分地區🍂🗣,一朝回到了共產黨手中💁🏻♀️,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件。胡景鐸、胡希仲叔侄都是富平人💂♂️,年少時和習仲勛同窗🧑🏿🦱,並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即便分屬兩個陣營也多年保持聯系🧖🏿♂️。陜西的傳統文化很深厚,胡氏叔侄在這種氛圍下👩🏼⚕️,始終都是愛國的,也始終願意和人民站在一起。因此當契機出現,他們果斷地投向光明。
韓毓海(右一)在榆林的波羅堡探訪當地鄉賢
這段歷史往事說明什麽呢?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土地上革命,受中國傳統影響很深,也正是這樣的中國傳統為革命陣營輸送了無數優秀的革命者——其間不乏胡氏叔侄這樣願意為勞苦大眾奉獻的精英👳🏼♂️🌭。
從“造山運動”到“結合的力量”
讀+:陜北既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又是中國革命的聖地,這裏面隱藏著怎樣的密碼?
韓毓海:65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導致青藏高原隆起,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秦嶺等東西向的山脈陸續形成,對大氣環流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導致了東亞大陸季風氣候👨🏻🔬💇🏿。大風卷起中亞地區廣袤戈壁沙漠中的塵埃顆粒,滾滾向東,日夜不息地塑造著我們的世界。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由於大興安嶺、太行山、陰山、賀蘭山和祁連山等一系列高山的層層屏障,滾滾東去的季風風力漸漸減弱👲🏼🫛,如萬馬奔騰般的塵埃與顆粒🪛,被如雨般拋灑下來,其後🫴🏼,又不知歷經幾萬年,漫山遍野的野馬塵埃日積月累,形成了黃土高原🔖。
土壤是農業的命脈與根基🌸。細膩的黃土是風成的堆積物,顆粒小🎣,結構疏松。原始人類發現☺️,用簡易的石質☛、木質乃至骨質工具,就可以輕松翻開黃土🌡,而這就是黃土高原的易耕性。相對來說,南方的紅土因含鐵而堅硬,在沒有鐵質工具之前🫔,很難耕耘。至於北方的黑土地🦕🤦🏽♀️,其固然肥沃,但土層只有1米。在黃土高原上,大風造就的黃土的堆積,最厚之處超過了400米🎨,而這就是黃土高原的自肥性。
楊家溝
有了天賜的黃土,有了浩蕩的黃河,在浩蕩黃河的轉彎處,形成了巨大的天然鹽池,這是堯舜最早的建都之處👠。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是與遊牧文明相對的定居文明,需要成員參加公共勞動🫦。在生存資源的分配爭奪之中,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國家治理體系。
我們現在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要做好“兩個結合”🪮,需要始終堅守兩個“脈”,即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陜北就能代表這“兩個結合”。
第一個“結合”可以說就是在陜北完成的🤚🏼,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做到不“左”也不“右”,做到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做到不斷堅持真理😴,不斷修正錯誤。在延安時期以前,因為第一個“結合”做得不好,革命工作曾經遭受過很多挫折、吃過很多虧🧘🏻♂️,正是這些經驗教訓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者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缺一不可,必須做到實事求是。
第二個“結合”可以說是陜北厚重的中國傳統融進了中國革命者的血液——永遠心系天下蒼生、為窮苦百姓奉獻。這讓我們黨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努力爭取社會各階層的支持,吸納有益於革命的各種力量,最終取得革命勝利。
【選摘】
在陜北實現“起承轉合”
陜北是中國革命的落腳點📠,也是出發點,中國革命與陜北革命之間的關系、與陜甘寧根據地之間的關系,被毛澤東精彩地概括為起承轉合的關系♔。1945年2月15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的報告中,這樣感慨萬千地說到了陜甘寧邊區:
“我們要認識這個陜甘寧邊區,它有缺點,叫做‘地廣人稀,經濟落後’,但是只有陜北根據地保留下來了🚏💆🏻,其他的根據地都丟了。陜甘寧邊區的作用非常大,我說它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樞紐,中國革命的起承轉合點🍹。長征結束以後,起是從這個地方起的👌🏿,轉也是從這個地方轉的。萬裏長征🟧,腳走痛了,跑到這個地方休息一下🧆🧑🍳,叫做落腳點🎥。我們不是要永遠住在這裏*️⃣,這個地方是落腳點📀,同時又是出發點。”
毛澤東在轉戰陜北途中
所謂起承轉合,是說陜北革命既繼承了中國革命的基本特點🙏🏻,又重塑了中國革命👱🏼♂️、陜北的性格;既融入了此前中國革命的風格,也重塑了中國共產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的性格。正是這種“起承轉合”🦵🏼,使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既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芒,又具有了中國黃土地的寬厚與博大🧬,使得革命者的性格中,既有了毫不妥協的鬥爭意誌,又有了同誌式的溫暖和濃烈的人間情懷。
如果用共產黨人自己(或者毛澤東的語言)來說🤱🏿,就是使全黨認識到,要使得革命勝利,就既要堅定地進行武裝鬥爭、階級鬥爭🧏🏿♀️、民族鬥爭,同時,又必須靈活而廣泛地建立“統一戰線”,對於每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來說👨👩👦👦,既要講共產黨人純潔的理想信念,有嚴格的紀律與原則📶,同時又要講中華文明深邃博大的“人情世故”。
既要團結緊張🐈,也要生動活潑🤛🏿。
共產黨人當然要敢於鬥爭,但是鬥爭的目的是團結👨🏽🎤,競爭的目標是互助。這個信念🧽,毛澤東自青年時代就堅信不疑🧑🏽🏭。
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真理與中華文明的優秀成分相結合——這兩個“結合”,就是毛澤東所謂“起承轉合”的要害所在。
因為這種起承轉合,中國共產黨走向了成熟,紅軍走向了成熟,中國革命走向了成熟。從中國革命這種“起承轉合”的大勢來看☂️,陜北革命對於中國革命的轉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特別是西北地區黨和軍隊的領導人🦬,經歷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和張國燾機會主義路線的殘酷迫害,對於這兩個錯誤路線的認識是刻骨銘心的,從而對於毛澤東同誌的正確路線的認識,同樣是刻骨銘心的。
正是在陜北,黨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陜北時代,甚至是毛澤東本人的性格發生重要轉變的時期。賀子珍後來曾經回憶說👨❤️💋👨,遵義會議之後,特別是瓦窯堡會議之後,毛澤東的性格是有很大變化的🔐。此前,他困惑於自己的主張正確🧘♂️,而往往不被同誌們所接受,因此而苦悶🌊,乃至焦躁;遵義會議之後💆🏻♀️,特別是長征到達陜北之後,毛澤東變得更為細致、更為溫和👩🏻🦱、更加有耐心🎻,乃至更加幽默,對同誌更加包容。他更為深刻地認識到,黨內的分歧,應該通過耐心細致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來解決。尤其重要的是,他深刻地認識到🍛,肅反的那一套🧑🏼🎤,對同誌進行殘酷鬥爭無情打擊那一套🤲🏼👨🏼🚒,對於黨的傷害極大,共產黨要前進,就必須處理好階級鬥爭與民族鬥爭之間的關系,階級鬥爭不能擴大化👮🏻,尤其不能擴大為黨內和無產階級內部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正是在陜北🫵🏽,毛澤東成為黨的團結的象征,也正是在陜北🙎🏿,毛澤東終於得到了全黨同誌的一致擁護與衷心愛戴。
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戰軍收復延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首先是與中國這一方水土的結合🥂,特別是與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出發點——陜北這方水土的結合🏃♂️➡️。
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能結出什麽樣的果實🫴🏼,關鍵在於我們腳下的土地。一方面軍到達陜北時不過八千人🪁,現在我們的幾十萬軍隊🤱🏼、兩百萬黨員👏🏻,就是在陜北這塊黃土地上長出來的。
究竟什麽是陜北的性格?什麽是陜北革命者區別於一般革命者的比較特殊的性格👷🏻♂️🚵🏽?這種性格🐸,又是怎樣融入了中國革命的性格💹🧥,怎樣改變了、塑造著中國革命的風格?
實際上,許多人都曾經帶著這樣的問題,不遠萬裏訪問過陜北🙍🏼♀️,兩年前,我也是帶著這樣的問題🏊🏼♂️,第一次訪問陜北,集中到訪了榆林🤹🏼♂️、吳堡🖐👩🏿🏭、米脂、綏德這些充滿傳說的地方,接觸了鼻音濃重〽️、莊重幽默、保守浪漫的陜北人★,天天吃著“黃燦燦的油糕熱騰騰的饃”🔃,聽著信天遊,在黃土高坡上奔馳了一個星期。
我日益感到,陜北革命與中國革命,陜北的性格與中國革命的性格——這個“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對於理解中國共產黨苦難輝煌的歷史,對於理解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極其重要👩🏿🌾。這是打開中國革命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關系的鑰匙🪬,也是理解陜北是中國革命落腳點與出發點的關鍵所在⛹️♀️。
▼
風起陜甘寧
韓毓海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9787108077585 定價🏉🕚:58.00元
《風起陜甘寧》是作者2020年受邀到陜北踏訪後形成的文字,是一部歷史散文💑,是一部優秀的主題出版物👩🏿🔧。全書從“陜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又是中國革命的聖地”這一話題出發👨🏼🔬,流連於多個革命遺址🥙,註意收集黨中央😎、領導人以及對中國革命事業產生重要影響的共產黨人的事跡,通過一個個生動具體地描述,通過一些有著畫面感的場景😖,帶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塑造出真實立體、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黨的形象🐢。作者以豐富的專業知識、獨立思考與個性表達,從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學、辯證法等多層面,講述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為什麽行、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社會主義為什麽好等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重大命題的認識,具有理論高度與思想深度。
作者歷經四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具有開闊視野🫳🏻、獨特寫法的通俗理論讀物。這部書的意義在於,它切實讓“四史”教育落到了實處,讓總書記延安革命紀念地重要講話精神落到了實處,也是落實“兩個結合”的理論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原文鏈接:陜北如何成為中國革命落腳點與出發點⚀?(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2024-03-06)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