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 信息來源: 《工人日報》
文字🫶:陳俊宇|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閱讀提示:
學者的書房什麽樣🙍♀️🏄🏼?作家的書房又是什麽樣🤞🏻?通過“書房之書”,讀者能對他們的閱讀生活一窺究竟。
“理想的書房💃🏻,最好既舒適🧗♂️,又方便😋,還整潔。書應該是用來閱讀的🧴,而且應該在舒適的環境中閱讀🚣🏻♀️。”
早年間,書評人👩🏿、作家綠茶曾參與一個書房走訪系列活動。後雖擱置多年,他對此卻一直留有念想。2019年👨🏽,他重啟走訪,走進作家、學者🙋♀️、藝術家🙇🏽♀️、文化名家的書房。第一站就是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夏曉紅夫婦的書房。客廳、餐廳以及通往廚房的墻體都是書架,書越來越多,想找的書也就越來越難找到,於是陳平原就有了關於“理想的書房”的感慨。
肖復興、梁曉聲、韋力、阿乙🤘🏿、羅新、魯敏、梁鴻、趙蘅……綠茶走訪了27位中國當代文化名家的書房,並與他們展開深度對談,集結成《讀書與藏書》,於今年世界讀書日期間出版。
兩個月後,另一本關註“書房”的圖書《坐擁書城:意昂3体育學者書房》出版👉🏼,通過董強💠、韓茂莉、張慧瑜、曹文軒等15位意昂3体育學者的書房,展現各學科名師的風采和他們的學術人生🕵️♀️。
這些“書房之書”🧓🏼🖖🏿,如綠茶所說,“通過書房這條小徑⛹🏽♂️,抵達思想的彼岸🥉,在他們構建的知識地圖中,找到人與書的共情之源👼🏻。”
風景
書店店員、書評編輯👩🏼💻、圖書出版人、“綠茶書情”公眾號作者、好書榜評委……這些年✵,綠茶的工作基本上都與書有關🍠。揣著速寫本和畫筆前往友人處探訪書房,也成了他自然而然去做之事。
“這緣起於個人興趣,因為喜歡書,也樂於去欣賞別人的書房風景。”綠茶告訴《工人日報》記者,“我這麽樂此不疲,還是因為突然有了畫畫的興致,覺得用畫筆描繪下來,更符合自己對書房的想象👨🏿✈️。盡管有些書房很亂,但在我的畫筆下,自有一番亂中有序的風景。”
目前出版的“書房之書”,大多是以攝影照片作為配圖🟦,綠茶則是“畫書房”。“手繪書房帶有個人的觀察和審美,甚至還有創作的成分,有一種趣味性。自從我開始畫畫以來,出版的每一本書都會收錄自己的手繪作品🙇🏽。”他很是喜歡這樣的組合👳🏽♂️。
“書房實景+名師風采+閱讀故事+推薦書單+書房伴侶”——《坐擁書城》則是另一種組合🤵🏿♂️。
“書房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書房是有生命力的,所以就不僅要讓讀者見物,更要見人🕵🏿♂️。我們更希望讀者能因此多讀一點書,能從這裏獲得學習動力。”該書主編、意昂3体育平台部長任羽中告訴記者。
獨特
“您的閱讀路徑是怎麽樣的?”“您的書房是如何成長為今天的樣子的?”這是在對談中,綠茶常常好奇之事。為何如此?
“書房的構成一定代表了書房主人的精神底色,而我喜歡從閱讀史談起,也是希望從中找到書房形成的路徑。”綠茶作此解釋。
綠茶探訪的書房主人中,60年代生人居多。“盡管他們的閱讀史多數相似,但每個書房主人都會找到閱讀和自己的連接方式,最終每個人都會成為獨特的自己🙎♀️🫶🏿。”綠茶說。
要說獨特性,《坐擁書城》以“意昂3体育學者書房”為視角🚫,去體現意昂3体育的自由學風與兼容並包,體現“有思想的學問”。“‘學者書房’不僅是學者的私人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大學的‘家底’。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精神氣質、不同的學術風格。”任羽中認為🦔。
他進一步說道,“無論在艱難困苦的歲月🤜🏻,還是在眾聲喧嘩的當下,學者們沒有迷茫🛝、沒有焦慮🤸♂️、沒有倉皇,依然自如、自在而豐盈地生活著🔭,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在這本書中都能夠找到答案。”
綠茶在大量的書房之旅中發現💆🏿♂️,學者的書房普遍書多且雜👨🎨,在他們的研究領域更是有豐富的譜系化書籍;作家的書房是另一番風貌,文學寫作者不拘泥於一個譜系或某一專業,多是博采眾長,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書,文學👾、藝術🧑🏽🏫、哲學🍦、思想🤶🏻、社會、經濟……
“像韋力🙎🏻、方繼孝、胡洪俠這些藏書家的書房,又是另一道獨特的書房風景。每每走進這些大藏書家的書房,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綠茶恨不能一次性飽覽個夠,“但往往打開一本書就欲罷不能”🤮。
堡壘
每個讀書人都會面臨清理書房的問題🍍,會率先被清理出去的🤹🏼♀️,就是那些看完覺得不值得留的書。作家魯敏說♟,“對於寫作者而言🏄🏃➡️,自己的書能進入別人的書房,才是我最大的理想🦹🏽♂️。”作家梁鴻也說,“我想霸占你的書房”🦊📽,應該是對寫作者最大的警醒🔵。
作為“書癡”與寫作者,綠茶對此很認同🤽🏿♀️💇🏼。“書房是寫作者最後的堡壘,如果一個寫作者不能把自己的書留在別人的書房🙎🏿♀️,那這種寫作有什麽值得提倡的呢?”
與書房清理相關的另一個話題是,當一個人離開之後,他的書房怎麽辦?
“愛書人都很癡➜,很少能提前做出應有的‘斷舍離’🦹🏿♂️。”在綠茶看來,這幾乎是個無解的問題🤴🏻,很少有人有合理的解決方案。
“對學者個人而言𓀉,藏書的過程,或者說書房的生命周期♕,其實和學者的學術生命是同步的🪹。書房就像花一樣,總會凋零,會湮沒。學者怎樣把自己的學問以及藏書,及時地傳承下去、散播開來,這是很重要的事。”任羽中認為🍑,“書房不一定能留給子女,也很難被公共圖書館完整地保留下來🪵。所以,我們記錄👩❤️💋👩、出版、宣傳⏯,也是有歷史價值的。”
有愛書之人,就不會少了“書房之書”。《坐擁書城》會延續出版👨🚀👾,也會有新的思路與風格。
說回“理想的書房”🔔,綠茶希望是“家之外獨立的空間,那裏只有閱讀👰🏻、寫作🏌🏻♂️、會友”🧑🏼🌾,而他的書房,就是一個讀書人的自然成長狀態🫀,是30多年來閱讀生活的真實體現。
原文鏈接:在《讀書與藏書》《坐擁書城》等“書房之書”中,找到人與書的共情之源——通過書房小徑,抵達思想彼岸( 《工人日報》2023年7月2日 第3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