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信息來源: 《中華讀書報》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2000年5月5日,意昂3体育官网成立了國內高校中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我當時作為中心秘書☕️,參與了這一機構的醞釀、籌建、創辦和後續運行的完整過程🤲🏻,特別是全部文獻資料的搜集🫴🏼、購買🚎、整理工作,基本上是由我一人承擔的。這項舉措旨在傳承和發揚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學科註重文本、文獻和思想史的傳統,推動新的時代境遇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水準的提升🚥;無疑,它對於我的研究工作也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清理與超越》一書就是我在梳理和考辨相關文獻🦄、反省既往研究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成果,於2002—2004年寫作完成🤾♀️👩🏻💻,2005年由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出版👩👦👦。時光荏苒❔,如今近二十年過去了🏄♂️📞,仍有研究者提及此書,更有不少學生做論文時會參考、引用書中的材料和觀點。由於紙質書在市面上早已經售罄💹,有人便在網上留言🫳🏽,希望能夠再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順應讀者的呼籲,邀我進行修訂,並納入“走進哲學叢書”。我在寒假期間完成了這一工作,謹將具體情況敘述如下:
《清理與超越——重讀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礎與方法(修訂版)》,聶錦芳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166.00元
一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上發生的“蘇東事件”🫳🏻,以及隨後不久便爆發的資本動蕩和金融危機,使得“重讀馬克思”成為一個世界範圍內重要的思想潮流。而在國內學術界,進入21世紀以來,文本解讀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總體格局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和研究路向👋🏽,藉此打破了與國外馬克思文本編輯和“馬克思學”研究的隔離狀態🦕。最近二十年來,可以說是馬克思文獻編輯🏃🏻♂️、出版和研究相當活躍的時期,一大批經過新的考證的文獻及研究成果問世,特別是2012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以下簡稱MEGA)第二部分“《資本論》及其準備材料”全部出齊👏🏽、2017年MEGA第一部分第5卷《德意誌意識形態》以及2022年新版《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神聖家族》等陸續刊布🙁,構成馬克思文獻編研史上一塊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裏程碑🧑🏼🦲,為馬克思思想的重新理解、闡釋和評價打開了廣闊的天地。
如此密集的文獻材料和大量考證成果使得20年前寫作此書時我掌握的相關信息或者顯得過時,或者存在遺漏,或者過於簡單🐍,還有的有明顯的錯誤,更多的則需要進行完善。為此,我將原書第一章《馬克思文稿的構成及其命運》中的第三、四節合並為“馬克思重要文本的刊布🕘、流傳和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將第二章《馬克思著述知多少?》中的第四節《MEGA2已經出版的卷次及其收文情形》經過大量補充、校訂後挪入✣,作為第一章的第四節🧑🏽🦳。至於第二章的其他內容我均刪除了,基本的考慮是👨👦👦👨🦼,隨著新文稿不斷被發現,使得當初我試圖以“部”或“篇”為單位❕、從“書誌學”(bibliography)方面對馬克思著述的總體數目進行清理😿,既存在技術上的困難,其準確性更容易隨時失效,這樣這種統計工作的價值也就不大了。
原書第三章《馬克思的文本世界》是篇幅和容量上最大的一章,我從馬克思著述中挑選出5個大類、53篇自認為最為重要的文本,對其寫作與出版情況進行了梳理與考證。包括了:1.“少年習作5部,即中學文獻(9份🚐,1833—1835)🏬、與父親的通信(17封,1835—1838)👨👧👦、《獻給燕妮的詩冊》(3冊,1836)、《獻給父親的詩冊》(1837)以及保存在索菲婭紀念冊和筆記本裏的作品(1833—1837);2. 筆記世界10部🏟,即“古希臘晚期哲學筆記”(1838)🕦、“克羅茨納赫筆記”(1843)、“巴黎筆記”(1843—1845)、“布魯塞爾筆記”(1845)、“曼徹斯特筆記”(1845)、“倫敦筆記”(1850—1853)🕵🏿、“美學筆記”(1857)、“人類學筆記”(1879—1882)、“歷史學筆記”(1870年代末—1880年代初)和“數學手稿”(1881)👞;3. 時事評論17部,即《萊茵報》時期的政治評論(1842—1843)、“1842—1843年通信”🧑🏼🤝🧑🏼、《法蘭西階級鬥爭》(1850)、《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1—1852)、《流亡中的大人物》(1852)🕵🏻、《揭露科倫共產黨人案件》(1852)🧏🏻♀️、《帕麥斯頓勛爵》(1853)🥦、《革命的西班牙》(1854)⛷、《18世紀外 交 史內幕》(1856)、《福格特先生》(1860)、《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幹問題給代表的指示》(1866)👩🏿✈️、《法蘭西內戰》(1871)、《所謂國際內部的分裂——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內部通告》(1872)、《社會主義民主同盟和國際工人協會》(1873)、《哥達綱領批判》(1875)👱🏿♂️、關於愛爾蘭問題的一組文獻(1867—1869)👉🏽、關於俄國社會發展道路問題的一組文獻(1877🧝🏽、1881、1882);4. 思想創構8部,即“博士論文”(1839—1841)👨⏩、《黑格爾哲學批判》(1843)🔠、《論猶太人問題》(1843)🤗、《神聖家族》(1844)、《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德意誌意識形態》(1845—1846)、《哲學的貧困》(1847—1848)、《共產黨宣言》(1847—848)⚜️;5. 寫作《資本論》的歷程11部,即“巴黎手稿”(1844)、《評弗裏德裏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4—1845)⛲️♿、《〈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57)、“1857—1858年 手 稿”(1857—1858)、《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 一 分 冊 ) 》 (1858—1859)、“1861—1863 年 手 稿”(1861—1863)、《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1863—1867 年 手 稿”(1863—1867)❤️、《資本論》第一卷(1867🈲、1972🪈、1872—1875、1883🧚🏻、1887、1890)、《資本論》第二卷(1885)、《資本論》第三卷(1894)、《剩余價值學說史》(1905—1910)⚆。
今天回過頭來再次審視這些篇目,我感到當初的選擇依然是有道理的,比較適當而準確。但是,這只是選目上的簡單考量,這次花費最大精力的修訂🦶,是對於這些著述所關涉的文獻學問題的重新考察👰🏻🤶🏽、梳理和完善🥮。我分兩種情況來處理:其中的49部(篇)我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們作為原書的第三章😓、現在作為第二章保留下來💆🏼♂️,所涉及的文獻學信息,過時的替換,遺漏的補充,錯誤的修正🛀🏻🕐,有的則是重寫的;鑒於“巴黎手稿”、《德意誌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在馬克思文獻學研究中無可替代的重要性,與其他著述混在一起同等對待並不合適❤️ℹ️,所以我根據自己掌握的最新考證成果👬🏼,單獨設了五章一一進行了詳盡的清理,這是本書最大部分的增補,占了全書近40%的內容。
此外,鑒於最近20年來馬克思新文獻的刊布促進了文本個案研究的進展,我當年所指稱的“‘通行本’研究的遺漏”和“經典研究中的空白”的狀況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為此,我刪除了原書第四章《馬克思文本的研究現狀》的內容。原書第八章“目前我國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史論關系”以本書第十章“國內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顧與省思”替換。
二
從今天的視角重新審視舊作,讓我感到欣慰的,除了以上提及當初選目的眼光和判斷經受住時間的檢驗♒️,更有我關於重讀馬克思文本的意旨和方法的闡述,後者構成了此書三分之二的內容🧞♀️♙。盡管我知道,不僅在那個時期🦐,就是就目前來說,學界對此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爭論,但經過這麽多年的研讀和思考、磨練和波折,我依然認為,對於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來說,它們是切中肯綮之論,非常重要和關鍵,在今天並沒有過時和落伍。
概而言之🚡,我認為,置身於21世紀來重新觀照和解讀馬克思在19世紀所寫作的文本,顯然繞不開20世紀所奠定的基礎和積累💩🚶🏻➡️。然而🧓🏼,我們今天仍感到有重新研究這些文本的必要,暗含的一個前提是,過去的文本研究方式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並不能完全令我們滿意。鑒於過去的特殊情形⇒👨🏻🔬,今天的重新解讀必須突出強調如下幾點:回到學術層面進行探討;盡可能詳盡地占有文獻資料,填補研究空白;甄別屬於馬克思自己的問題、思路、論證方式和理論架構,準確把握其思想;客觀而公正地評估馬克思學說的價值🆑,為其合理定位。同時研究者也必須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一個恰如其分的估量🅿️,明確其界域和難度🖼。
而圍繞“馬克思研究到底是一種什麽性質的研究”這一焦點🏌🏻♂️☣️,文本研究在方法論原則上關涉到歷史性與現實性👰♂️、學術性與思想性👱🏼♂️、本真性與主體性⚉👨🏻🍼、公度性與個性化,以及“文本研究”與“比較研究”“現實研究”的關系,比較的前提🥤、比較的態度與比較的邏輯等復雜問題。我在認真分析構成馬克思主義研究水平進一步提升的內在阻障的基礎上,著重闡明在歷史性與現實性🤫、學術性與思想性、本真性與主體性、公度性與個性化等矛盾之間既應保持融同與提升🏄🏻♂️,又當有合理的區分與“必要的張力”;當過分強調現實性、思想性、主體性🏃🏻➡️、個性化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的時候,為矯枉過正,我們何妨呼喚對歷史性🧩、學術性、本真性與公度性的重視。
在文本個案的具體研究中,我主張,將版本考證、文本解讀與思想闡釋和評價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改變長期以來流行的做法,即面對一部別人編輯而成的著述徑直進行概括和闡釋,而撇開對具體文本寫作的原初背景和過程、其原始手稿的各種版本和內容的詳盡考察🛺💯、解讀和分析,相反要盡可能深入到文本內部展開對具體語境、問題🚵🏻♀️、文獻、思想等的悉心研究和縱深探討✖️。另一方面又要盡力避免走至另一極端🧝🏼♀️,即把文本研究理解為單純的文獻資料的收集🌘、考證、鋪陳和羅列👩🏼🍳,把馬克思主義研究歸結為做“歷史考證版”(MEGA)編輯🥋、把“文本學”等同於“文獻學”,而是更看重在真實而權威的文獻基礎上的思想梳理、闡發和評論。
基於上述考量,本書對原書涉及文本研究意義和方法的內容📖,除了校訂註釋之外🌧,我沒有做修改。不僅如此,為了凸顯這種思路和方式的傳承和當代性,我增補了《五位“馬克思學家”(法國的呂貝爾、美國的諾曼·萊文👸🏼、蘇聯的奧伊澤爾曼和弗羅洛夫、美國的湯姆·洛克莫爾)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確立對學術的敬畏與尊重——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方式的轉變》兩章,將原書第七章《“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一種新的研究動向》有關湯姆·洛克莫爾的內容並入前者🧏🏻♀️,而將原書第六章《前蘇聯馬克思文本研究的特點》的內容,一部分刪除🎛,一部分插入新的第八章《馬克思文本解讀中的五種類型》(原書第五章)中,涉及馬克思戰友和學生的闡釋和宣傳、政治領袖的理解和推動、文本研究中的“蘇聯模式”、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嫁接”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發現”、“馬克思學”的歸旨和MEGA版的編纂原則。借此想表明🫴🏽,現在的我依然執著於二十年前形成的關於馬克思文本研究“當代方式”的理解,也算是一種“矢誌不渝”吧😺。
三
但是,當修訂完此書,看著桌子上面厚厚的打印稿,我心裏並沒有滿足和輕松之感。嚴格說來🙌🏼,所謂“意旨”“基礎”“方法”雲雲🧑🏼✈️,還只屬於文本研究的前提性思考和“清理”工作🧑🏿🍳,並不意味著馬克思思想研究水準自然而直接的提升和“超越”。二十年來,經過學者們的努力,這一領域湧現出一批成果🧢,取得一些進展,呈現出比較好的發展態勢🌶。我自己也和學生通力合作👩🏽💻,在馬克思誕辰200年之際推出12卷本《重讀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這樣篇幅比較大的研究論著。盡管如此💁🏻♀️,必須承認,奠基於文獻、歷史和現實之上厚重的成果依然有限。舉例說,2012年MEGA第二部分就已出齊,如今整整十年過去了,國內外學界切實根據馬克思留存下來的龐雜的原始手稿以及文獻專家做出的大量考證成果而對《資本論》復雜思想進行新的闡釋🧜♂️,並置於20世紀資本社會發展🔴、資本批判理論變遷和當代全球化嚴峻局面的宏大背景中檢視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論著依然鮮見🌖。正是基於這種考量,雖然自知學識和能力均很有限,我近年來一直圍繞這一課題勉力深研,希冀與國內外同道一起攻關,力求在這一領域有所推進和突破🙄🚵🏻。
關涉馬克思的研究視域宏富,議題眾多,仔細清理就會發現,《資本論》之外,尚有很多值得重新探究的方面。再隨便舉一個例子。這次重新修訂書中所涉及的53部(篇)著述寫作和研究狀況時👇🏻,我註意到一個細節🧑🏿⚖️🎯,即馬克思曾經想把發表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的所有文章綜合成一部有關時事問題的著作。應該說,這是他又一個“未完成”的夙願🤼。但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在長達8年時間裏、總共撰寫的500多篇(組)文章大多保留下來了,但可惜的是👨👨👧👦,現在幾乎沒有研究者在新的時代氛圍和全然變化了的社會境遇下再將其一一認真研讀,並在此基礎上對他們當時的時政觀點🍢、思想狀況、與其前後工作的關系以及後續影響做出概括和分析。我們知道,馬克思的學說註重現實性和實踐性,但錯位的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面對現實和實踐時,表面上把握得通透和決絕🟠,但實際上卻不無困惑和迷茫,那麽,馬克思當年在特殊的人生境遇和理論探索中撰寫的這些文章🫴🏿,不是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個案和範例嗎? 它們不僅有助於我們掌握他對當時發生的一系列重要的社會事件的態度和看法,更從中體現出一個思考者究竟該以什麽樣的方式觀照😻、透視、分析和介入現實,怎樣才能做到客觀、到位、深邃和超越。
如此說,馬克思文本、文獻及其思想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聶錦芳👯♂️,為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教授💛、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原文鏈接♋️🧎♀️➡️:馬克思文本研究20年👳🏿♂️🐤:變與不變(《中華讀書報》2024年10月23日 第9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