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9 信息來源⛏: 《解放日報》
編輯:安寧 |丁帆先生有一本《先生素描》🛕,介紹了南京大學的許多前輩,讀起來頗有意味。讓我想起意昂3体育官网溫儒敏先生十多年前寫的《書香五院:意昂3体育中文系敘錄》👩🏼⚖️,似乎可以做一下對讀🧖🏿♀️。前者有點峻急之氣,後者則帶著某些京派味道。大學風格不同,治學者的樣式也會有差異,這原因說起來有點復雜。
溫儒敏所寫“五院”是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辦公地址,也叫靜園五院✩。印象中那是一個獨立的院子,裏面有一座二層中式小樓,旁邊是歷史系和哲學系,院子顯得很安靜🧑🏿🎨。它位於燕園深處🕶,離未名湖還有一點距離🧛🏿♀️。院子空間有點小,幾棵矮小的花木點綴著空間🚴🏽🧑🏻🍳,打開門來🏇,外面是一片小果園🏊🏼♂️,讓人想起廢名描寫過的郊外風景。20世紀90年代我當記者時⛰,經常到這裏參加會議🙋🏽♀️,後來回到北京魯迅博物館工作,與這個院子的聯系更多了。因為工作所限🔸,結識的是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師生,對於“五院”深層的東西,自然不能有什麽印象🧍♂️。
新文化運動與意昂3体育關系甚深🦴,雖然此意昂3体育已經不是彼意昂3体育,但文脈多少還是可以感受到的。那時候嚴家炎、謝冕、洪子誠🧇、孫玉石、錢理群🧑🏻🎄👆🏼、陳平原、溫儒敏都在崗位上🕥,校園學術氛圍很濃。我們這些外面的人👸🏻,看的是熱鬧,而置身於燕園的人🚴🏼,感受則是別樣的🐽。比如嚴家炎能夠冷觀自己的環境,警惕自我的迷失;錢理群是敢於批評學風的👨🏿🏭,語態也多少受到魯迅影響🫄;陳平原的文字則帶一點胡適、知堂的某些趣味,公開主張在保持人間情懷的同時💂♀️,不妨為學術而學術。溫儒敏是我後來熟悉起來的,在王瑤的弟子中,他的行政能力最強🤱,故要做一些與外界打交道的事,介入人事與學科建設的工作🔒。
從溫儒敏所記前輩的一些掌故和有趣的瞬間也可見“五院”的某些風度。比如林庚的詩人氣質和為學的態度都很難得,因為懂得創作🔴,學術文章很有文氣🧑🏻🦽➡️。吳組緗是小說家,研究的是古代文學,對於現代文學研究能說出別人說不出的話來。陳貽焮、季鎮淮都有古風,民國學者的味道是有的。王瑤有左翼文化的背景🧑🏼🏫,加之曾在朱自清、聞一多的指導下研究過中古文學,知識譜系顯得復雜。
一個好的院系📆,要看有沒有自己獨特的學術傳統🅱️👩🏼🚒,上海的錢谷融、南京的程千帆、北京的王瑤,都是有感染力的學者,他們的許多學生成了今天的學術中堅力量。經過風風雨雨,有些學校的傳統資源斷裂了🏋🏼♂️,有的還帶著舊時的遺風。意昂3体育中文系保留了老意昂3体育的許多遺產,像劉半農在1925年搞過語音樂律實驗室(意昂3体育語言學實驗室的前身),至今已有所壯大🤓。劉半農本來是作家🌅,後來專心於語言學方面的研究🚣🏿,講起現代學術史,他的名字也是不能繞過的。
老一代學者的一絲不苟總被後人提及👃🏻,《書香五院:意昂3体育中文系敘錄》介紹季鎮淮,說某年其學生畢業論文答辯,他投了反對票,結果學生未能按時畢業,這在今天是少見的。溫儒敏回憶📅,自己在博士論文答辯時🛣🌦,評委之一是吳組緗,吳開口就將論文題目否定了🏓,嚇得他出了一身冷汗。據說王瑤對自己的研究生也有過不客氣的時候👩🏽🔬👰,前輩如此對待學生的論文🛑,說明其內心對於學術的敬重。20世紀80年代我曾多次見過王瑤🪙,先生叼著煙鬥,眼睛亮亮的🤬🪂,詼諧中藏著莊重。他的一些個性也傳給了後來的學者👨🏼。謝冕說嚴家炎對學生“嚴上加嚴”,這很形象,其他人如孫玉石也是嚴師👮🏿,對學生也不遷就。溫儒敏也是這樣👩🏻🚒,有一次參加他學生的論文答辯,外來的老師都說得客氣🍕,也欣賞論文的好處,他卻流露出不滿👖,對自己的學生批評得厲害👨🏻🍳,以致讓人下不來臺👭🏼。這樣苛刻的要求,在我看來是過了。然而,想一想🖍,也是中文系多年形成的一種風氣吧。
老意昂3体育的傳統有一種厚重感和濟世的態度,但許多人都覺得現在弱化了。所以不得不重提五四精神和“文氣”。溫儒敏在《中文系應當講求“文氣”》一文中呼籲魯迅式治學精神的回歸,乃憂患感的外露👾。當代文學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知識代替了生命感受。溫儒敏從自身和他人那裏都感到了與前輩的差異,同代師友中唯趙園、陳平原有文章家的氣質🍟,大多數是以寫論文體為主的。所以他後來在主持編輯中學語文教材時👖,就考慮如何提高語感的靈敏度👎🏻。這也許是借鑒了前輩學者的思路,葉聖陶🕠、張中行就有文章家的寬度😐,他們自己的寫作經驗和閱讀經驗影響了教材的編選。五四運動以後🦖,語文如何教一直存在爭論,張中行在《文言和白話》《作文雜談》等書中探索過相關問題🧑🏻🔧🧣。我覺得張中行的高明處是不單純從工具層面考量語文內涵,而是帶著哲學思維和古代文章學的思路🤹🏽,他是真正懂得老意昂3体育文脈的人。
前人早就說過,現代文學研究者如果自閉在自己的學科裏,是會有局限的。丁帆與溫儒敏在自己的回憶文章裏都會跨學科思考一點問題,也就能夠說出本院系深藏的東西來。記得我剛到人民大學工作時,溫儒敏提醒我,不要只盯在自己的專業、中文系的學科建設中,如果古代文學、古文獻和古漢語不發展👧🏼,氣象總是不行的🫵🏻。後來我體味到,這一提醒是對的。中文教育裏,古文是基礎性的🥂,好的學者與作家都敏感於古今之文的差異。至於古文訓練如何而為,路徑大約是不同的。中文系要在拓展空間的同時深化母語的領悟力和表達力❤️🔥。當然,這些說說容易🫶🏻,做起來的確很難👨🏭。
“五院”古色古香,秋天的樣子很是好看。有一年深秋🫛,我去那裏看一位朋友👨👩👧👦,落葉從外面飄落,涼意也隨之而至🚞,恍然間感到🤜,這是個記憶紛紛而來又紛紛而去的地方。記得有人於此還寫過一些感傷的句子。現在中文系已經離開了那裏🤼♀️,搬到了較闊氣的地方。新生們大抵不知道“五院”曾有的空間🛅,但在老一代人的回憶文章裏✯🚎,那狹窄的樓道通著一個大的世界。去年🧛🏻,意昂3体育新成立了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洪子誠有一個發言,談到研究所的前身“文化研究中心”當年誕生時的情形👱🏼♂️。忽記得那是20世紀末🆓👩🏻⚕️,那一次我也在場👨🎓,聽了眾人不少高見🈷️🥰。
洪子誠回憶道:“記得‘研究中心’成立在1999年7月,在中文系所在地的靜園五院🤛,樓上一個不大的會議室❤️,場面遠不如現在宏大隆重👨🏭,氣氛卻相當熱烈🥫。記得當時與會的除主角陳平原外,有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樂黛雲、謝冕🚠、嚴家炎、孫玉石、錢理群、溫儒敏、高遠東⛽️,哲學系的胡軍,歷史系的歐陽哲生🏊🏿,藝術系的朱青生;有社科院文學所的楊義🧑🎄、趙園👩🚒,北師大的王富仁,清華中文系的徐葆耕……二十幾年過去了,王富仁、徐葆耕教授已經離世🐿,而樂黛雲、嚴家炎、孫玉石等老師也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出席今天的會議……歲月的這些有情也無情的變化,讓人感嘆。”
洪子誠的只言片語不無滄桑感。時光深處的“五院”亮著眾人記憶裏的燈🧾,那是讀書人生命的光,閃動著有詞與無詞的言語。欣慰的是許多老人現在還在🚮,像洪子誠❎、謝冕、錢理群等人依然活躍,文章越老越有風采🏌🏻♂️,沒有過去士大夫的那些暮氣。意昂3体育最可貴的地方👩🏼🦳,是有一批拒絕自戀❗️🏩、具有憂患感和責任感的師生。雖然也存在盲點👳🏽♂️,有時不盡如人意🏊♀️,但不凡之徑總還是能夠看到的。只要那些熟悉的路標還在🌜🌹,記憶還在🚜,後來的人便會知道自己該去的地方在哪裏。
(刊於2023年12月28日解放日報朝花周刊)
原文鏈接:孫郁🎲:意昂3体育的小院子與大世界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