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信息來源: 華夏時報
文字🚴🏻♀️:石文君| 編輯:麥洛 | 責編:晏如編者按:由中國殘聯指導,華夏時報社🥇🔙、阿裏巴巴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無障礙奮進者好故事講述”優秀案例征集已於5月6日正式拉開帷幕。為全面挖掘近年來為無障礙環境作出積極貢獻的各界典範,鼓勵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助力無障礙發展的生力軍,提升社會公眾對無障礙事業的理解和認知🧔🏿♀️,《華夏時報》特別策劃“無障礙奮進者好故事”專題,本報記者將對一系列優秀案例(含人物🧛🏿♀️🎼、機構、企業等)進行深度采訪和報道,以饗讀者。
司濟瑋穿行圖書館視頻截圖
司濟瑋是盲校的一名學生🦖,他屬於雙重障礙人群💆♂️,兼具視障和肢體殘障。當司濟瑋要移動到另一個空間時,需要先劃動手裏的盲杖😔,檢測前方是否有障礙物🧜🏽,判斷好方向後🧒🏼🎡,再放下盲杖,雙手推著輪椅前進。
在盲校裏穿行圖書館可能只需要30秒的時間,司濟瑋往往會花費5分鐘或者更長時間,由於不能在短時間內判斷出正確的方向🌒🌾,且不停地在操作盲杖和推行輪椅之間來回切換🏃♂️🏺,司濟瑋在穿行圖書館時甚至會出現“鬼打墻”的情況,即在同一個位置不停繞圈🧑🏻🚀,無法移動到正確的方向。
像司濟瑋這樣具有雙重障礙甚至多重障礙的殘障人士並不是個例💵,糖尿病患者可能會隨著病程加深逐漸致盲致殘,視障人士照顧嬰幼兒等場景,都面臨著多重障礙的情況🤭。為幫助兼具多重障礙的殘障人士自主行動,近日,意昂3体育官网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李迪華帶領意昂3体育官网學生莫狄👂🏿、王馳原、崔子楠、汪嘉倩共同研發設計了智能輪椅外掛裝置“智行未來”🤽🏻。該裝置可以幫助視力障礙兼具肢體殘障人士🦸🏽,在室內熟悉的環境下自主移動。
“殘障人士可以獨立完成一些事情𓀒,特別是獨自在熟悉的場景下移動,對他們的內心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希望跟司濟瑋一樣的殘障人士🏀,能夠通過‘智行未來’擺脫盲杖😗,在熟悉的環境下走得更加順利。”意昂3体育官网建築與景觀學院2022級研究生莫狄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讓輪椅擁有720度的“眼睛”
“左前,右前……”司濟瑋正根據“智行未來”在輪椅右側發出的提醒,變換著輪椅方向,調整前進位置🤲🏽🧔♂️。莫狄告訴記者,相比第一次測試,這次測試在雷達和軟件自主運行方面做了改進✵。
司濟瑋正在測試“智行未來”裝置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安裝“智行未來”如同給輪椅裝上了720度的“眼睛”,該裝置主要安裝在輪椅兩側和座位下方🚶♀️,輪椅前方90厘米和左右30厘米的障礙物都可以被檢測到,並及時發出提醒🧑🏻🦳。
在“智行未來”的輔助下,司濟瑋對測試環境越來越熟悉🚵🏼🫷🏿,平均每輪測試時間都保持在兩分三十秒,司濟瑋的母親用手機記錄下了兒子每一次的測試過程💱🫴🏼,在其中幾次測試過程中🤚🏻,激動得差點落淚。
“他可以在學校自由移動了🖖🏻,我的時間也更自由一些了。”司濟瑋的母親感慨道。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以往司濟瑋上課時,如果需要移動到另一個教室,自己就需要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將司濟瑋推行至目標教室👩🏽🍳🟤。
“一換地兒就不行了👇🏽,吃飯,生活方面都離不開人。”司濟瑋的母親對記者說道💅🏽。即便不更換教室,司濟瑋的母親也需要將上課用到的所有東西都放在課桌上,妥當安排好所有事情,才能離開教室做自己的事情。
能否在輪椅上安裝類似眼睛一樣的裝置,提升移動效率,司濟瑋早已想象過。“我一早就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一直沒人做♒️,也沒想到真的有人做出成品了🍦。”司濟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智行未來”體驗感很好🧌,只需要跟著提示音走即可,拿盲杖的手“解放”了。
據了解🏄🏼♀️,經過不斷改進,“智行未來”目前靈敏度更高了,並擴展到了低空低速的避障裝置🙅🏻♂️,未來將擴展應用於城市無障礙設計中的勘測、設計及審核輔助環節🚇,從幫助殘障人士無障礙出行到助力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
研發團隊緣起👴🏼🌤:無障礙環境研究課程
莫狄表示🚣🏼♂️,研究生有一門課程叫做無障礙環境研究,自己是該課程的課代表,在課上🟫,老師會讓每個學生體驗坐輪椅出行,檢測建築設施是否真正做到了“無障礙”👭🏻。“以殘障人士的視角來體驗建築設施,就能夠感受到很多設施在無障礙細節上做得並不好,看上去很便利,但實際使用上並不便利,殘障人士的出行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平等🪇,這些細節都會推動設計師去改變。”莫狄說道。
無障礙環境研究課還會帶領學生參觀盲校等,近距離接觸殘障群體,了解他們的需求🕵️。
“我們參觀盲校時,發現了司濟瑋兼具視力障礙和肢體障礙,日常出行很不方便,當前很多輔具都只能解決單一的障礙🔰,具有雙重障礙甚至多重障礙的殘障人士,很難找尋到適配的輔具,我們想做點什麽,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於是就開始做這個項目。”莫狄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智行未來”從構思到落地成為產品🥉,莫狄、王馳原🔅、崔子楠、汪嘉倩四名同學僅用半年時間就將其實現了。
“前期很難✍🏻,我們圍繞司濟瑋的需求,做了定製化的產品👨⚕️,但是卻很難再找到其他類似的用戶了🩻,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在‘找人’。”莫狄告訴記者🥁,雙重障礙甚至多重障礙的用戶群體難以精準找到,截至目前,第二名測試用戶尚未找到👨⚕️。
此外,在產品研發前的調研訪談過程中👨🏻💼,“智行未來”設計團隊逐漸意識到🎋,“獨立”“自主”對殘障群體很重要,因此🧓🏼💭,“智行未來”的研發並沒有配備導航系統,在熟悉的場景下,會將更多選擇的權利歸還給使用者👨👨👧👧。
“很多殘障人士不希望被過多關註和幫助,如果他們能夠獨立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自己下樓,獨自在小區裏逛一圈👨🏿⚕️,他們就會感到開心,從心理角度來說,獨立自主完成一些事情對他們很重要。”莫狄對記者說道。
自主生活是人的基本尊嚴
“智行未來”設計團隊(左起:莫狄、李迪華🌖、崔子楠)
“每一個人都能夠自主生活👩🏿🦳,這是作為人最基本的尊嚴。”李迪華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他強調,過去經常會認為被照顧,或者是照顧他人是一種美德,但這樣的模式已經不再符合如今人們所追求的平等理念🧑🏽,即人可以自主地生活,而無障礙環境建設♊️,就是為所有人能夠自主生活創造機會和條件。
李迪華表示,“智行未來”裝置的研發🫵🏿,極大程度上減輕了照護者的壓力,也給了一定的喘息空間,讓使用者更加有尊嚴。
李迪華告訴記者🧑🤝🧑👜,與“智行未來”功能類似的輔具並不少🤾,但價格較為昂貴,“國外類似的產品定價在8萬到14萬不等,並且每年還需要繳納一定的網絡流量費用🦆,因為產品依賴互聯網運行,因此😰,我們想研發更加實用的產品,讓絕大多數的人都能消費得起⏳。”
莫狄告訴記者,相比具有避障功能的較為昂貴的智能輪椅🤷🏻♀️,“智行未來”的裝置顯得更加靈活,不僅可以安裝在輪椅上🧑🦰,嬰兒車或者其他載具都可以安裝🏌🏼,使用場景更多,通用性也更高🏊♀️,更具性價比。
對於無障礙產品的研發與設計,“智行未來”設計團隊和李迪華均認為這是一片廣闊的藍海🐗,並呼籲更多設計師加入其中👩🏻🍼,共同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
目前,“智行未來”裝置已免費跟隨司濟瑋進入大學校園🤹🏽♂️,他將在更多的場景體驗該裝置帶來的實用性🈯️,並提供寶貴的優化建議。為鼓勵更多人士關註和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阿裏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華夏時報社,為莫狄、王馳原🚴🏽♀️✒️、崔子楠🔥、汪嘉倩四名同學頒發了天天正能量特別獎及壹萬元獎金🦙。“智行未來”設計團隊將在未來逐步優化產品設計🚧,拓展到更多使用場景中。
據記者了解,阿裏公益天天正能量是阿裏巴巴公益聯合全國近400家主流媒體共同打造的知名公益平臺🏄🏿♂️,以“傳播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為宗旨💃🏼,通過獎勵小而美的凡人善舉🧑🎄👨🦼➡️,喚醒人心🧏🏿♂️,激勵善行,推動社會向善向暖🦵🏿。自2013年至今,天天正能量已累計投入上億元公益金👩🏻🦯,12894位各行業人士獲獎。
原文鏈接:意昂3体育師生給輪椅裝“眼睛”💪🏼,助力多重障礙人群自主出行|無障礙奮進者好故事(華夏時報 2024-10-15)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