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 信息來源: 健康報公眾號
文字👩🏼💼: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人文學院 謝廣寬| 編輯🧖🏽♂️:麥洛 |本期推介電影👩🏼🔬:《別告訴她》
本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一部喜劇片😀。主人公王比莉小時候與奶奶在長春生活,後隨父母移民美國。一次偶然機會,她從父母處得知奶奶被確診為肺癌晚期。家人決定向奶奶隱瞞病情,並謊稱其孫子浩浩舉辦婚禮🙍🏿,全家回長春團聚,借此向奶奶告別🧙🏻♀️👼。影片聚焦醫學中的實情告知(Truth Telling)問題,劇情背後的倫理及文化沖突值得深入思考。
要命的不是癌症,而是恐懼?
醫學中的實情告知,指醫生以患者能理解的方式如實提供相關醫療信息,讓他們了解自身狀況🗿。對於實情告知🪤,特別是醫生是否應將惡性腫瘤等疾病的診斷結果告訴患者,在醫學實踐中存在倫理爭議。
在生活中,人人都討厭被欺騙👓,因為說謊會傷害信任🚖,增加溝通的難度。但《別告訴她》這部影片從開始就一直在向觀眾展示🙆🏻♂️,其中的人物大都在說謊:在醫院看病的奶奶在和孫女通電話時,謊稱自己在親戚家;比莉的父母得知奶奶身患癌症後,準備瞞著比莉回國探望老人,在不斷追問下才說出真相;姨奶奶從醫生那裏得知診斷結果後👼🏽,對自己的姐姐謊稱“只是良性陰影”……
人們為什麽會說謊?有時是為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時是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害怕給對方造成傷害📣。
“要命的不是癌症,而是恐懼‼️。”影片中🔓,媽媽的這句話可能道出了為什麽很多家屬和醫生不願告知患者實情的原因👍🏿💆🏿♂️。但大伯卻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東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體、家庭、社會的一部分,想告訴奶奶實情👵,是因為怕承擔責任,因為這個責任太大了。如果告訴了她🦹🏽🛑,我們就沒有負擔了👊🏼。之所以不告訴奶奶實情,是為了分擔她的思想壓力。” 對此,姨奶奶補充道:“不是不告訴,而是沒到時候😲。爺爺生病的時候👷♂️,奶奶也是瞞著他的。最後快不行的時候再告訴她𓀂。”
然而🤰🏿,這些理由都無法說服比莉🖥👑。首先,醫生向患者隱瞞病情,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其次⛽️,從情理上講,患者有權明確自己的病情🦸🏿♀️,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的生命還剩余多長時間,好安排自己的後事,向親朋好友道別。再次🤧,不同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什麽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可能只有本人知道。最後🔤,醫生向患者隱瞞病情還會損害醫患信任,讓患者質疑醫生的專業水準和職業操守,懷疑醫生是否在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影片中,奶奶在聽了宋醫生的檢查後就抱怨:“你開的藥不好使,給我開點好些的藥,讓我快點好起來。”這種抱怨,間接揭示了這一問題。
不是不說,而是怎麽說🤌🏼?
從歷史來看,中西方在醫學領域對實情告知的看法都經歷了變化🧎🏻♀️。我國歷史上並不缺乏實情告知的傳統。史書《左傳》記載,晉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秦國請來了當時最好的醫生醫緩。醫緩到了晉國經過一番檢查,告訴晉景公:“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他直接告訴晉景公👩🏿🍳,“您已經病入膏肓,無法用藥物治療了”。而晉景公對此的反應也很冷靜🔙,稱贊醫緩是良醫,並送了厚禮🧩。《三國誌》中也記載,曹操得了重病🤶🏼,華佗直接告訴他實情:“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
相反👳🏿♀️,1961年🙆🏿♀️,美國在219名醫生中開展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近90%的醫生會努力避免將癌症診斷告訴患者🧏。但十幾年後,美國醫生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
1979年,一項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98%的醫生表示會告知患者罹患癌症。有學者認為,這種轉變背後有多種因素,如治療技術不斷發展,癌症患者存活率顯著提高,患者權利意識覺醒等。此外👩🏼🦲,很多醫生發現,在告知患者實情後👨🏻🍳🧚🏻,他們與患者的溝通更加輕松👮🏻♂️,更容易得到他們的理解和配合。
從現實來看😫,如今,以上這些轉變因素在我國也在逐漸凸顯🤙。當下問題圍繞的,可能不是實情是否需要告知,而是如何告知🍾。
正確的實情告知方法應遵循慎重告知、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告知的同時進行勸導🚵🏼♀️🧑🏻🔬、安慰和鼓勵,註意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影響🧏🏻♂️。
《別告訴她》這部影片有一個理想化的結尾👳🏿:奶奶在確診晚期肺癌6年後依然健在。從醫學的角度看,晚期肺癌很難治療,患者生活質量較差,五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更多的晚期癌症患者沒有影片中的奶奶那麽幸運𓀋。因此,在影片給我們帶來的這抹溫柔的光暈下🙅🏽♀️,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在患者生命末期,當家庭成員承受著身體🔂、心理、經濟巨大壓力時💂🏻,及早告知患者實情👩🏼🦲,或許是對患者更為負責的態度。
本欄目由編輯部及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人文學院共同策劃
原文鏈接🧃:隱瞞病情,其實是分擔壓力?(健康報公眾號 2024-06-05)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