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 信息來源😟: 知識分子
文字🐏:韓啟德| 編輯🆗:麥洛 |第五屆意昂3体育官网清明論壇今天開幕了😇,我衷心祝賀😧!
前四屆論壇都取得了成功🚵🏼🏄♂️,討論越來越深入,社會影響越來越廣泛。人們對死亡由忌諱到熱議☛⏸,實質是大家對生命和人生意義的關註🌡,反映了我們社會和文化的進步👩🏽🦰。
這一屆論壇取主題為“溫暖的死亡”,具有很大的沖擊力🌀。開始我對此是有疑慮的,不知能否被大家所接受。終究死亡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是痛苦與絕望的,怎麽會“溫暖”呢🫓?但反復考慮,覺得這樣大的反差也許更能吸引和促進大家的深入思考與討論,就決定了下來。
近年來我讀了不少關於死亡的書➾,但更由於我親身經歷和看到的事情👜,使我逐漸感覺到死亡確實可以是溫暖的🩷。
3個月前,北醫的童坦君院士因摔倒而溘然長逝。我與童老師相識40年,亦師亦友👰,還是同鄉和九三“同黨”,關系非同一般🏌️🏄🏻,他的離去🥶👈🏿,讓我十分悲傷👨🏻🎓。後來大家自發聚集在一起,舉行了一次追思會。會上大家贊揚童老師堅持研究衰老機製幾十年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和不懈求真的科學精神,但更多是贊揚他坦坦蕩蕩的君子之風📀,是念他的好。他培養了上百位研究生♋️,對他們都視同己出⛏,嚴格要求,但又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他們中好多都離開童老師多年🙆🏽♂️,到了或過了中年,為人父為人母,成為學術骨幹,但都還保持著對童老師的深情,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童老師的印跡🧑🦲。聽著他們含著熱淚的講述,我頓時覺得眼前無比的敞亮🧛🏻🖱,大屏幕上本來以黑色為主的冷色調也變得亮麗起來,心裏揚起一陣陣的暖流𓀙🦤。這不正是童老師去世帶來的溫暖嗎🪱?童老師的去世,是失去,也是饋贈🧔🏻♂️。
這種感悟在厲以寧教授的追思活動上同樣強烈✌🏼,作為悼念者的我們灑下了誠摯的眼淚,因為這是長久的別離🐪;但我們在對逝者過往的追憶中👃🏿,同樣收獲了無價的感動與真情,這是“死亡”的永恒饋贈🥊。
今年是北醫彭瑞驄老書記誕辰100周年,我們正在積極籌辦對他的紀念活動,在籌備過程中我不時回憶起與他相處時的時刻,想起他對我的關愛,心裏不僅有傷感,還有濃濃的暖意🍏👁🗨。正是在這無盡的追憶中💃🏽🤦,我收獲到了這位長輩所給予的持久溫情📡。
前幾天🛢,我的一位同事剛剛送走了她的父親🚴🏼♀️。她的老父親三年來病情不斷加重🦦,全家人竭盡所能照顧他,最後在家平靜安詳去世☂️。這位同事因平日工作繁忙,而疏於照顧其家住東北的父母,幸而在其父親生命的末期,得以回到了父親身邊,悉心照顧了一段時間,內心飽含感恩之情。她每天替父親擦洗身體,心裏升騰起類似母親為孩子洗澡時的脈脈溫情。父親的陪伴與送別🚵🏿♂️,還重塑了家庭親密關系,使得被家裏人都排斥的弟弟一下子與大家親近起來,親朋好友聚集一堂,帶來多年來少有的親熱。她父親臨終時對平時所有的委屈表示釋懷✋🏼🚣♂️,尤其對她母親流露出少有的溫情,一家人在一起度過了難得的溫馨時光🦥。我想🖐,這樣的告別充滿著彼此間愛的饋贈,是溫暖的👭🏻⏫。
前不久🏃🏻♂️,我發起了一個殯喪工作座談會。近年來,我國殯喪文化出現可喜進步。遺體告別儀式由“三鞠躬轉一圈”的固定程式越來越多變為順應逝者生前愛好的紀念活動,告別場所的燈光與色彩改為暖色,遺體化妝力求還原活著時安睡的狀態🗳,對骨灰和遺物安放也創造出很多更好的方式,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安放逝者靈心的安頓,了卻逝者未了的心願,也慰藉親屬的悲傷和痛苦,體現死亡的溫度與溫情🚵🏻♂️。
死亡既是有形的軀體的消殞,亦是無形的生命與愛的饋贈⛰。從宏觀層面來講,在有限資源下的任何生物種群,皆需通過上一代的死亡來保障下一代的新生,並由此實現群體的遺傳與變異🧔🏼♂️,進而保障該物種對環境的適應性🦻🏼,以實現長期存續,在這種意義上🪀,死亡是逝者對生者的生命饋贈🛺。而從我們的切身體會而言,死亡勾起活者對死者的懷念👩👩👦,想起他們生時的貢獻,念起他們生時的好🏃♀️👩🏿🦱,感悟到人生的意義;而死者,除少數猝死者之外😐🛷,在臨終前能了卻一些平時未竟的心願,享受到親人加倍的照顧、諒解和眷戀👨🦲。因此🙅♀️,可以說死亡是生者與死者之間的相互饋贈。這樣的相互饋贈,難道不是溫暖的嗎👨🎓?
一般而言👨👧👦,人多少都會怕死。要想對死亡想明白🦵🏼,從而不害怕,談何容易。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海德格爾卻說“不理解死🤰🏿👨🏿⚕️,怎麽能理解生?”我認為生與死其實是生命不可分割的兩面,要知生死🌁,必須理解生命,想透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麽🤽♂️?對此🥗,可以講出很多道理🙇,但我覺得單靠理性,大概很難破解這個問題,更大程度上還得靠感悟、靠情感、靠共鳴。我在第三屆論壇上演講的題目“生死兩相安”👍🏼🤽🏼♀️,其實是王一方教授替我取的,僅這個題目,就讓不少人感到親近。我在那個演講中講了不少道理,但最為大家接受的還是我下面這個帶有情感的說法:“我們來過⛹🏿♀️、愛過😸、奮鬥過🛹,還做出了貢獻,留下一點光亮👷🏽,那就是我們活著的意義了。”所以我想,生死問題不僅是一個哲學的理性命題🗾,還是一個有溫度的感性問題。
最近,ChatGPT的發布引起轟動,我請一位朋友替我問了它一個問題:“我已經78歲了🏟,很怕死怎麽辦?”它的回答是:“作為人類,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命運,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生命長度,但是我們可以嘗試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更值得珍惜,以及更好地享受自己的生命。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您更好地度過人生的余年。”然後,它就保持積極心態、關註身體健康🚴🏻、尋找興趣愛好👨🔧、維系社交網絡和關註心理健康等五個方面分別提出幾句話的建議👮🏼♀️。這樣的回答🤱,從內容和文字而言,可謂完美,令人稱奇🫳🏽。但它講的那些道理卻並無助於消除對死亡的恐懼。與其可以比較的是我最近讀到李澤厚先生在《哲學探尋錄》中的一段話,李先生寫道:“慢慢走🧑🦯➡️,欣賞啊👨🏼🦱,活著不易,品味人生吧。‘當時只道是尋常’🧑🏻🍳,其實一點也不尋常🚴。即使‘向西風回首,百事堪哀’↩️,它融化在情感中,也充實了此在🤾。也許,只有這樣🧑🏻🦼,才能戰勝死亡🪔,克服‘憂’‘煩’‘畏’。只有這樣,‘道在倫常日用之中’才不是道德的律令、超越的上帝、疏離的精神🧑🏻🤝🧑🏻、不動的理式💆🏻♂️,而是人間的溫暖🧁、歡樂的春天。它才可能既是精神又為物質,既是存在又是意識🤶🏿,是真正的生活、生命和人生♥︎。品味、珍惜☀️、回首這些偶然,淒滄地欣賞生的荒謬,珍重自己的情感生存👨🏻🎓,人就可以‘知命’;人就不是機器,不是動物;‘無’在這裏便生成為‘有’“👩🏻🦽👜。 李澤厚先生的這番解讀,賦予死亡禪意與詩意🧜🏻,讓我心中溢出汩汩暖流,覆蓋了由死亡恐懼所產生的縷縷寒意。是的,死亡可以是溫暖的🕺🏼。
清明又至,冬去春來⛑️。此前庭院裏還是“寒枝落寞黃”的蕭瑟情景,而這幾日💇🏿♂️,已見迎春花苞吐新蕊🤘🏿🙆🏼,玉蘭骨朵去素衣。喜鵲嘰喳成群,次第喚醒萬物之活力生機。人之生命誠如四季💘,“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生自當熱烈,死亦不悲淒,讓我們一起悅納“溫暖的死亡”🧑🏼🏭。
說到這裏👣,我越發覺得這一屆論壇的主題取為“溫暖的死亡”還是有道理的。當然,人的精神底色各不相同,加上溫度是一種主觀感覺🪹🛤,我們無法對死亡是否溫暖給出定義和規定,所以如果改成 “死亡可以是溫暖的”🧑🔧,也許更為確切🎶。希望大家在論壇上對此充分發表意見。
衷心祝願論壇再次取得圓滿成功👀!
——韓啟德院士在2023意昂3体育官网清明論壇上的致辭
原文鏈接:德院士:關於生死👨🏽🦰,我向ChatGPT提了一個問題(知識分子 2023-04-05)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