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6 信息來源: 章黃國學
編輯👬🏻:悠然 | 責編:安寧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先生於2022年12月30日在北京逝世𓀛,享年93歲🫓。
郭錫良先生師從王力先生👩🏼🏫,畢生致力於漢語史研究與教學🏬,為古代漢語的學科體系建設🐐、中國傳統語言學的當代發展做出了重大學術貢獻。
郭錫良先生教書育人,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澤溉學林👩🏿🌾。章黃國學公眾號特推送郭錫良先生的一組文章🤲,以表達我們對郭錫良先生的沉痛悼念。
談談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文丨郭錫良
古代漢語是廣播電視大學語文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工具課🐷。學習古代漢語的目的是要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也就是說要學會一種古代的語言👇🏼。我們的教和學都要圍繞課程的這一目的來進行,都不能脫離工具課這一課程性質。
要學會一種語言🧙🏻♂️,首先就要對這種語言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學外語,就要說外語,念用外語寫的文章↔️、著作;學古代漢語也必須閱讀用古代漢語寫的文章、著作👨🏽💼。古文就是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感性材料🙇🏽🏇🏿,熟悉掌握一定數量的古文是學好古代漢語的基礎。離開古代漢語的具體材料來談古代漢語的知識,來談古代漢語的結構規律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古代漢語的。因此⚛️💆🏼♂️,文選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中被擺在首要的位置6️⃣。
我們的教科書,在上冊和中冊選了六十六篇散文🎽🏌🏼,在下冊選了五篇駢文🤽🏼♀️、八篇辭賦🧘🏽、八十多首詩詞👱🏻。兩個學期課堂講授的文選🪠,包括散文三十一篇🫵🏼、辭賦一篇♣️、詩歌十多首。另外還規定了自學的閱讀課文十七篇。這些講授和自學的課文是我們課程規定要掌握的最低的文選數量,也就是我們學習古代漢語課程的基本感性材料。
對掌握這些文選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懂透,二是熟讀。所謂懂透🔺,就是要求對每篇文選都真正懂得透徹🪥,做到字、詞、句落實;而不是囫圇吞棗,只了解一個大意。例如👨🏼🌾: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對這句話,我們就不能只是籠統地知道它的意思是為山北的阻塞和出入道路的迂回曲折所苦;而必須知道:“懲”是苦的意思📢🙎🏼,在句中作述語✩👗;“塞”是阻塞🛀🏽,指山區險阻的情況🔡,“迂”是迂回😔,指山路迂回曲折的情況;“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是“懲”的補語;“也”字在這裏是表提頓的語氣詞👩🏼🎤。原句是一個帶並列補語的述補結構🧑🏻🎨,承前省略了主語“北山愚公”;而串講的句子卻是一個用“為……所……”式的被動句。原句和串講的句法結構差別很大𓀍。進一步還要懂得這個句子是後面“聚室而謀曰”的原因分句🌧。只有這樣🈳,才能說是真正懂透徹了👶🏽,做到了字🤼♀️💼、詞👨🏽🦲🥺、句落實🂠。要知道🏃🏻♂️,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無論是詞匯系統還是語法系統都有很大的差別;如果不在讀古文的時候做到字、詞、句落實🚵♀️,那麽就很難真正掌握古代漢語的詞匯系統、語法系統。當然,這樣說,並非要求在讀古文的時候對每句話都去進行詳細的詞義、語法分析👮🏻♂️,而是要真正弄懂每個詞在句中的確切詞義以及詞和詞、句和句之間的關系。是真懂,而不是模糊的意會♨️🤲🏻。當遇到疑難句子時,能作出恰當的分析。因為🤏🏽,如果不做到字🧑🏿⚕️、詞👷、句落實👝💪🏼,那麽在閱讀自己沒有學過的文章時👨🏿🎨,就會不懂或者出現誤解🤾🏽♂️;碰到不同的解釋時☢️,就會莫衷一是🏋🏿♂️,是非不辨。課堂講授的文選固然要本著這一精神真正吃透,自學的閱讀篇目也應力求做到字、詞、句落實。這就是對學習文選的第一個要求,要吃透嚼爛。
第二點要求是熟讀。所謂熟讀,首先是要求講授的文選都要熟讀,有的甚至要能背誦🧑🏿🏭🎷。俗話說🐑🙇🏿♀️:熟能生巧🧄。熟讀對掌握一種語言是很有作用的🪕。孔子也說過🕵🏿♂️:“溫故而知新🖍。”熟讀學過的課文🌆🍅,並不是簡單無益的重復,而是可以幫助我們牢固地掌握接觸過的感性材料,培養對古代漢語的語感👨👦👦;從而會起到由此及彼🐇、“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如果不熟讀,學過的文章🈁,時間一久👩🦰👩🏻💻,就會忘記5️⃣🔕,學一篇,忘記一篇,那是培養不了古書的閱讀能力的。講授的課文,固然須要熟讀;自學的文選🏌🏻♂️,也不宜只是讀過一遍就完了😯,而應力爭多讀幾遍,讀個半熟。有了幾十篇熟讀和半熟讀過的古文作為感性材料,那麽古代漢語詞匯系統🤽🏽♀️🏃♀️➡️、語法系統中的絕大多數現象都將包羅在內,再學一些必備的古代漢語常識🦼🏋🏼♂️,就會無往而不利了。
熟讀無疑是要花時間的🏝,但是🙍🏼♀️,講究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在人們一般都習慣看書🫥,只看不念。學習古代漢語應該提倡朗讀,讀出聲來。看書只是眼到、心到;朗讀則既要眼到✪、心到,又要口到、耳到。這樣是會加深印象的👩👩👧👧,花同樣多的時間,就可以提高熟練的程度。
懂透和熟讀課程規定的文選是我們的一項具體要求;除此以外❓🫄🏽,根據不同情況,還應該鼓勵多讀課程規定以外的作品。首先可以閱讀教科書中那些沒有作出要求的文選,其次還可以閱讀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的文選和《古文觀止》。這兩部書中選的文章,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常常被人們引用👌🏼。讀這些文章,可以做到學、用結合,同時也把古代漢語的學習和運用結合起來了👊🏿。學習古代漢語,熟讀是一個方面📳,博覽是另一個方面;作品讀得越多,對古代漢語的感性認識也就越豐富,閱讀古書的能力是會隨著提高的🤑。
精讀博覽固然是學習古代語言的基礎,但是光學習文選🗓,要掌握這種語言的規律就須要靠零星的積累,這樣花時費工太多🧏🏻,而且很難做到全面𓀍、系統。因此,我們還必須學習古代漢語常識🦸🏿♀️,把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詞匯知識🤦♂️、語法規律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所學的語言材料👨💼,既能幫助對這些材料懂得更加深透,又能把零星積累的知識理論化💇🏻👩🏫、系統化,使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古代漢語常識涉及的範圍很廣泛🧘🏽♂️,我們的重點應該是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築材料,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要掌握幾千個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個個的詞並非一盤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統性的🚉。詞匯的發展,詞義的演變更有一定的規律可尋。掌握古代漢語的常用詞固然靠多讀文選來積累👜,但是學會有關詞匯的知識卻是幫助掌握古代漢語詞匯的有力手段📁。在教科書中🧎♂️,我們有兩節常識是專講古代漢語詞匯知識的♥️;另外還有六節《詞義分析舉例》🏊🏽,也是有關詞匯的知識👨👧▪️,目的是幫助大家通過實例掌握詞義分析的方法。這些舉例🚸,我們沒有專門講授🏋🏿,只結合文選講授了一些🎩;但是必須作為課程內容🧝🏼♂️,要求自學掌握🐅🐋。只有第六節《同源詞辨析例》由於牽涉音韻知識過多🥇,根據電大的具體情況🏃➡️,不要求掌握;第三節👨🎓、第四節《引申義分析例》也因電大課時少,可以精簡一些👩👦👦。
掌握詞匯知識◀️,最要重視的是古今詞義的異同🛎🕠、詞的本義以及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系。現代漢語是由古代漢語發展來的,古今詞義之間自然有許多是相同的,但是也有很大的變化。有的古今意義完全不同,有的大同小異🧘🏽♂️。我們不但要重視那些古今意義迥別的詞,更要重視那些古今意義微殊的詞。要力戒以今釋古🖕🏼🛫,誤解了詞義🚵🏽♂️。例如: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例句中的“羹”字🔦,現在是湯的意思;但是古代卻是指帶汁的肉🚵♀️,近似今天的紅燒肉。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湯🙆🏻♂️,那就指鹿為馬了。再如:
射其左,越於車下;射其右,斃於車中 ⛷。(《左傳·鞌之戰》)
例句中的“斃”字,用現代“死”的意思來解釋,也說得通👱🏿♀️;但是“斃”字在先秦沒有“死”的意思,而是倒下。用“死”來理解,實際上是誤解了原意🧟。因此,閱讀古書一定不要想當然,不求甚解🥾⚪️;而要認真對待🐑,特別重視古今詞義的不同👨🚣🏿。
要掌握古代漢語的詞義系統就要重視詞的本義。詞往往是多義的,而幾個意義之間又往往是有聯系的。這就是說,一個多義詞總是只有一個本義,其他幾個意義是從本義派生出來的引申義。引申義有直接從本義派生出來的近引申義📦🫱🏼,也有輾轉相生的遠引申義🌃。我們只要抓住了本義,就可以循源探流,看清各個詞義之間的關系👱🏿,對紛繁復雜的詞義系統具有清晰、透徹的了解。在閱讀作品時🦗,對詞的具體意義的理解,也就會左右逢源👎🏼,迎刃而解。
詞匯知識對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很重要,語法知識也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我們知道,學習外語,不能不學習這種外語的語法🐉;學習古代漢語🌋,由於古今語法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因而掌握古代漢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特殊語法現象,也是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重要課題之一。大家已經學過現代漢語語法👩👩👦👦★,對現代漢語語法系統有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古今的語法系統是有繼承關系的🤭,有許多組詞造句的規律是古今一致的🛌;因此沒有全面講授古代漢語語法的必要,只要掌握古代漢語中那些特殊的句式和重要的常用虛詞就行了。古代漢語中的虛詞絕大多數與現代漢語是不同的⛏,但是也沒有必要在課堂上一個個地講🧝🏽♀️,可以通過文選的講授來逐步積累🎾,還可以查閱一些文言虛字的著作。為了方便大家的學習,電大編了一本古代漢語常用虛詞的資料,盡可能地采用了教科書中的例句,可供參考。
目前語法學家對漢語語法的認識還有很多分歧,各家的語法體系不太一致⛎。電大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兩門課程所采用的語法體系會有一些分歧,這些分歧✍🏿,有的是體系的不同😅🌴,有的只是術語的區別。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語法時,不但不要過問術語的分歧📍,也不要過於追究語法體系之間的同異🐨,而應重視語法成分所表達的語法作用和語法意義🤾🏽♀️。
常識部分除詞匯、語法知識外🍚,還有文字⬛️、工具書使用、修辭、文體🔡、古代文化常識和音韻等方面的知識👨🌾🚲。這些雖然都是學習古代漢語所應具備的知識,但是由於學時的限製,可以放寬要求。有的只要了解就行了(如修辭、文體),有的準備作為選修課的內容(如古代文化常識)⛑️,有的應結合詞匯知識來掌握(如文字👨🌾、工具書使用)🌟。音韻知識對學習古代漢語並非不重要,但是那是高一些的要求,從電大的實際出發,就不作為課程內容了🌺,只簡單地講古音通假。
原載《電大文科園地》1983 年,
又收入《怎樣學好古代漢語》,語文出版社1986年
原文鏈接:郭錫良丨談談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