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9 信息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輯🧑🏿🦳:安寧 | 責編:知遠歷史發展進程曲折向前,時代宏闊進步,蘊含諸多重大轉折點📈,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把握歷史主動的鮮明圖像。黨的二十大因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關鍵點並邁向新時代新征程歷史節點而必將載入史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放眼歷史長河🐺,中心任務的重新錨定,標誌著我們正處於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點之上。
就中華民族史而言,古老的中華民族自1840年以來便開啟了從傳統向現代的歷史大轉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意味著現代中華文明的最終定型🚴🏿♀️。由此來看,黨的二十大正處於中華文明從轉型到定型的歷史拐點之上🦫。就社會主義史而言👩🦱,社會主義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斷占有資本主義的積極文明成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將引領人類文明。由此來看🤨⏺,黨的二十大正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大踏步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歷史拐點之上👩🏽🔧🦵🏼。就中國共產黨史而言🤜🏽🏃🏻♀️➡️,圍繞黨如何長期執政的問題,毛澤東曾在延安“窯洞對”中提出了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一個答案🧑🏿🏫,曾在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的進京趕考前提出“兩個務必”🐌。“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意味著中國共產黨踏上了新的趕考征程,提出了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和“三個務必”。由此來看✊🏽👳🏿♀️,黨的二十大正處於中國共產黨從正視“大黨獨有難題”到破解“大黨獨有難題”的歷史拐點之上。就新中國史而言,一個國家在兩個時刻往往面臨巨大的外部戰略壓力,一是站穩腳跟的立國時刻,二是實現夢想的強國時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意味著社會主義中國必須經受住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由此來看🕴,黨的二十大正處於我國從應對“站起來”的戰略壓力到“強起來”的戰略壓力的歷史拐點之上👋🏻。就改革開放史而言🧍,鄧小平曾有過這樣的思考⏯,“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意味著我們必須解決諸如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由此來看,黨的二十大正處於解決“不發展時的問題”到解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的歷史拐點之上⚈。
更為重要的是🤹🏽,黨的二十大在馬克思主義史上同樣具有歷史拐點意義💹。19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舞臺是發達的西歐國家,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洞見了資本主義的秘密與矛盾🧗♂️。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舞臺是落後的東方國家👩🏿🎓,列寧、毛澤東相繼探索了落後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舞臺將是發達的東方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時空舞臺乃至發展邏輯正在發生意義重大的歷史性轉換,更意味著我們正在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在落後的東方國家如何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馬克思所沒有面對過的歷史境遇,自然也就沒有給出理論上的現成答案🏊🏽♀️⛹🏿。在此意義上,我們正在步入馬克思主義史上的全新領域,這就勢必要走出哲學研究的“舒適區”,以極其艱辛的理論思考,去直面新的偉大實踐,提煉新的理論問題,提供新的哲學思考🧘🏽。
在歷史的大尺度意義上⛰,歷史的重大關鍵節點的降臨👨❤️💋👨,共同構成了我們身處其中的“活的歷史”🧛♀️。劉奔先生在解讀《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提出這樣一個極富激情的思想命題🪞:活的馬克思主義,建基於“活的歷史”之上。方軍研究員在《思想的散葉》一書中說,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經歷了“從認識論到歷史觀”的主題轉換🎒。這正是建立在當年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活的歷史”之上的哲學圖景。“活的歷史”倒逼出新的理論問題,也倒逼出“活的馬克思主義”。
今天,站在歷史的重大關鍵節點上🐕,奔赴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活的歷史”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的全部問題🧺,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歷史觀意義上的理論總問題🪝:中國式現代化何以可能?
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可能,其理論根基正是“兩個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五大本質特征🏃♂️🍷。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差別🦸🏽♂️📞,不僅是現代化類型與模式的差別,而且是文明的差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都已超出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界限🧒🏼。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也意味著👳🏼♂️,西方現代文明無法解釋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根據只能是“兩個結合”。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馬克思主義通過現代性批判而揭示出8️⃣,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在文明根基處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也走不了資本主義道路。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才能走出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的中國式現代化,這就有賴於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產物,即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
中國式現代化要從理論可能性轉變為現實必然性,還必須要密切關註中國式現代化的“難題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僅要關註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與復雜性,也要關註中國式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中國式現代化因其艱難⏳,故而偉大🏋🏼♂️。同樣的道理🍗,中國式現代化的“難題性”及其破解必將推動唯物史觀的創新🚣🏿♀️、豐富和發展。例如,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規模巨大”特征,這固然是巨大的壓力,但反過來看🫒,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和潛力。要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把潛力轉化為實力,關鍵是通過製度激活與全面賦能,把人口轉變為人手,更要進一步提升為人才👩🎨,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的能力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在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上創新人的發展理論,而不是盲目照搬西方的“人的現代化”理論。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思考不僅要立足實踐,還要上升到哲學高度✍🏻。立足哲學的原則高度,中國式現代化正在建構“後資本邏輯的哲學形態”。如果說黑格爾哲學因站在國民經濟學的立場而成為“資本邏輯的同時代哲學”,馬克思因站在無產階級解放的立場而成為“資本邏輯的批判哲學”,那麽中國式現代化則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合理利用並駕馭資本的“後資本邏輯的哲學形態”。值得註意的是,後資本邏輯並非是絕對拒斥資本的“反資本邏輯”👨👩👦👦,而是對資本邏輯的揚棄超越🤾🏻♀️。具體而言,就是要顛倒資本邏輯與人的發展的關系:人的發展不再是資本邏輯的內在環節,而是反過來🫸👧🏿,資本邏輯服務於人的發展。由於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導原則否定“以資本為中心”,而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因此以人的發展為原則高度✊🏿,不僅在實踐層面上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擯棄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老路,同時在理論層面上打開了在馬克思的思想地平線上建構“後資本邏輯的哲學形態”的豐富空間。歷史的關鍵節點已經來臨🏃➡️,中國式現代化業已展開,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時代契機🕵🏻♀️,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跳躍起舞的“羅陀斯島”。
(作者單位: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
原文鏈接:在重大歷史關鍵節點深化哲學思考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