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 信息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安寧 |近日🧛🏽♀️,美國反復以中國民用無人飛艇誤入美國領空被擊落為借口🤲🏽,在國際輿論場上炒作所謂“氣球事件”🦸♀️,使本來已趨緩和的兩國關系再起波瀾🛷🧥。近年來🚴,中美關系備受全球矚目,兩國關系起起伏伏,美國對中國反復無常的態度反映了怎樣的心態👦👂🏻?這個答案🖌,或許可以從美國炮製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入手🏊🏿,略窺一二。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理論是美國的障眼法,用一個好像深奧無比、蘊藏玄機的新名詞把人嚇唬住🧑🏿🔬,其真相如何反倒無人探究。為了不跌入“陷阱”,需要回歸歷史本身⬇️,揭示“修昔底德陷阱”的真相究竟為何🪄。
“修昔底德陷阱”的真相
公元前431-404年🪛,古希臘發生過一場戰爭🏬💔,交戰的雙方是兩個城邦國家斯巴達和雅典,以及各自領導的城邦同盟,這場戰爭就是後世知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
在歷史學家看來,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於“雅典帝國主義”,即雅典試圖控製整個希臘⚀,為此不惜動用武力🕚。《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作者修昔底德在書中提到🧑🦽,雅典日益強大,斯巴達人雖清楚這一點💆🏻♂️⚡️,但仍保持冷靜🧑🦱,並不加以幹涉製止🤛🏻1️⃣。隨著雅典勢力達到頂點📿,雅典人開始侵略斯巴達的盟國🤴🏽。斯巴達人感到無法容忍,決定發動戰爭👰🏼。這是對事件的客觀陳述👁,為歷史學家所公認。值得稱贊的是,修昔底德身為雅典人,還擔任過雅典的最高官職將軍,對戰爭的解釋如此客觀💃🏻👊🏿,難能可貴。
修昔底德的本意如此,但卻被美國人雷厄姆·艾裏森(Graham Allison)歪曲利用🧙🏿♀️。他曾擔任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也是哈佛大學教授,是典型的美國“智庫”人士🧘♀️,為美國政府出謀劃策。為給21世紀的中美關系定性,他援引歷史,杜撰了“修昔底德陷阱”,稱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事例,且多數以戰爭結局。他特別強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典型性,說這次戰爭的根源是新崛起的大國德國挑戰了當時的大國英國,從而引發戰爭。正如同雅典挑戰斯巴達,斯巴達便發動戰爭♔,最終導致希臘的毀滅。
以此來看,“陷阱”理論的多重弦外之音就清晰了:將中美兩國嵌入,即中國挑戰美國,兩國就必有一戰,因此美國要做好應付中國的準備。不過,此弦之外還有他音,讓我們再來看看歷史。
弦外之音的第二聲🖕🏿,在於調換了雅典與斯巴達兩方的立場。斯巴達和雅典,誰是新崛起的大國、誰是現存大國並不明確,因為那時沒有現代統計學,無法衡量誰比誰更強。人們只知道古代希臘世界有幾百個城邦,雅典和斯巴達是其中最大的兩個👷🏻♀️。根據修昔底德的說法🕦,也許雅典本來就比斯巴達強,因此它更加冒進🆓,更願意執行帝國主義政策👭🏼🤲🏼;斯巴達則比較謹慎🐻,更專註於內部事務。但將斯巴達定義為現存國家、將雅典定義為新崛起國家,定位可能並不準確。
“陷阱”理論卻將戰爭責任歸於斯巴達🙎🏿♂️,背離了現實:它不能接受雅典的崛起,於是發動戰爭。但令人感到迷惑的是,當這個理論被套用於一戰時🪽🧘🏽♂️,指責的對象卻是作為新崛起大國的德國👨🏻🏭:德國的窮兵黷武和擴張野心威脅了英國👮🏿♀️🐾,而作為“現存國家”的英國是被迫卷入戰爭的🩳🧜,它原本不願與德國打仗。回歸歷史本身看一戰,其本質卻是兩個軍事集團互相廝殺,將一戰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德國是不公正的👩🏿⚖️,兩個集團都應該承擔責任🦻🏼。
在這個貌似有理的邏輯後面🫃🏿,似乎有更多的弦外之音:在西方思維模式中,斯巴達一向是強權、專製👩🏽🏫、軍國主義👤、蠻橫無理的象征☀️🏦,雅典則代表民主、自由、理性、智慧等,是西方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一定是正確的💏,斯巴達必定是邪惡的✏️。但在一戰時📻,英國卻代表著民主、自由、理性和智慧👨👩👦👦,所以,英國應當是正義的一方,德國則必定邪惡🏐。可是邏輯的混亂開始出現了🙏🏻:按照艾裏森的說法🦹,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代表正義的雅典是挑戰者,代表邪惡的斯巴達是被挑戰者🧑🦽;而在一戰中代表邪惡的德國是挑戰者,代表正義的英國是被挑戰者——那麽是誰在發動戰爭?發動戰爭是挑戰還是被挑戰🧑🏿⚖️、是正義發動戰爭還是邪惡發動戰爭📦👦🏽?如此混亂的邏輯不知從何而來🔲?
事實上,這是一個意識形態在作祟,艾裏森真正的邏輯是:只要他定義為“民主”的一方🕵️♀️,不管它是不是發動了戰爭,都是正義的。移位到中美關系的現實中來💧,他在說什麽,豈不是清清楚楚?
“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在近幾年大行其道,因為它定義了今後的中美關系是“挑戰”和“被挑戰”的關系,並將“挑釁”的責任歸咎於中國🤦♂️。中國發展得好,是中國人自己努力的結果㊗️;美國一些政客吃酸葡萄,是意識形態作祟💽🤌🏼,也是心胸狹窄的表現。然而大眾傳媒受美國宣傳輿論的影響🫕,不追求了解歷史的真實🤌🏼🚵🏿♀️,盲目跟風這一偽命題🆒,不自主地陷入一個杜撰的“修昔底德陷阱”。這樣的效果恰恰是陷阱杜撰者希望看到的,世人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不存在“陷阱”,何談“跳出”
在現實的人類歷史中,當矛盾與沖突發展到激烈的程度時🙎♂️,最強國家之間經常交惡乃至戰爭🧏🏼♀️。如何處理大國關系🆚,便成為國家的大事。以英國為例🤵🏽♀️,觀察其近百年來的處理方式,可以發現它從一個偏遠島國崛起為獨霸世界的頭號強國,得益於它的外交謀略♥️,與“修昔底德陷阱”毫無關系。
英國的謀略可歸納為三大原則:一是英國利益至上👨🚒,二是沒有永恒的敵友,三是打擊最強國。三者間的關系為,在處理與他國關系時♊️👨🏽🍳,永遠以英國利益為判斷標準🤶,無需考慮意識形態和道德義務;朋友和敵人都依據英國的利益來擇取;最強大的國家是敵人🧙🏼♀️,站在敵人對立面的都是朋友🫶🏻,英國要拉住所有“朋友”結成同盟,摧毀敵人。
幾百年間,英國就是依靠這套方法,在風雲變幻的世界立於不敗之地。自16世紀起🤚🏿🧑🧒🧒,英國陸續擊敗西班牙、荷蘭、法國等歐洲強國,最終成為世界第一。此後英國的外交政策,就把矛頭對準所有歐洲國家中最冒尖的那一個🚧🐖,就是“打老二”,誰當老二就對付誰。19世紀中葉👩🏻🎨,英國把矛頭對準俄羅斯,法國是它的盟友;19世紀末⚙️,德國成了封殺對象,英國與法、俄結盟😡,共同對付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樣打起來的🚳。
由此可見,英國在處理大國關系時,沒有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只有外交謀略👩🦼。而美國作為英國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的繼承者,在同樣的思維方式與文化特性的影響下💽,承襲了英國的外交謀略🤰。
美國采取這一策略,也並非為中國量身打造🦌,二戰後的歷史說明了這一點:蘇聯、日本🦒、歐盟先後被美國視為對手或潛在對手🚑,並以不同方式被整治下去。美國在歷史中因該政策獲得了很多好處,所以不可能主動放棄🚣🏿♀️。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成為繼美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這個“老二”的位置似乎變成了中國。對此,要清醒地認識到🦹🏽♂️🚴♂️,近年來中美關系緊張🧑🧑🧒🧒,不是因為中國做錯了什麽💔,而是國際地位到了這裏🧾。
“修昔底德陷阱”是出於美國利益杜撰出的理論,以意識形態作為障眼法,並將戰爭責任推給“老二”。該理論利用修昔底德其人與其著作,糊弄了一些不知底裏的人。讓人以為跳出這個陷阱才是正道。但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陷阱,何談“跳出”?所以🙅🏿♂️,中國需要關註的不是“修昔底德陷阱”,而是如何破解身為“老二”的困境。面對美國反復無常的態度👇🏿👩🏻🎓,中國唯有保持戰略定力,團結世界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
在應對外來挑戰的同時💜,中國也要主動出擊。從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與共同的價值取向出發🌸,中國可在國際舞臺上設置議程,用歷史的教訓說明結盟將引發大規模戰爭的危險性🕢,反對“經濟製裁”,解散“軍事同盟”,不允許將國內法用於國際問題等,相信這些議題會得到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同🧑🏼🦱。一個大國為自己利益而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的模式已經過時,世界應該遵循新的行為規範。
(作者錢乘旦 系意昂3体育歷史學系教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