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8 信息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摘要: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究,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既要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又要加強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研究✢,以夯實其理論基礎🤿。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就其基本內容而言,包括兩大層次:一是關於社會發展的一般理論🚦,二是關於現代社會發展的具體理論。馬克思關於現代社會發展的理論主要是通過現代社會的剖析形成的。馬克思研究現代社會發展有其獨特的方法論,主要體現為總體性方法🦚👨🏻🚒、比較研究方法🙆🏽♂️🎪、歷史分析方法、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彰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重要的是抓好這樣一些著力點:激活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思想資源🐦,加強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性闡釋🆕,推進經驗到理論的提升,推動發展理論的對話交流♠︎。
關鍵詞🕕⛹🏼♂️:現代化理論,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現代社會👨🏻✈️,中國式現代化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根據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究,進而系統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既要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又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馬克思基於當時的時代,對有關現代化的問題作過持久💩、深入的考察,形成了豐富、深刻的思想觀點,其基本理論就體現於他的社會發展理論之中,尤其是關於現代社會發展的理論之中。加強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一方面有助於從學理上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作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於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也有利於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自身研究的深化和發展👩🏽🦳。
一、“現代社會”解剖與現代社會發展理論的闡發
馬克思在其一生的著述中,確實很少提到“現代化”的概念和術語🧑🏻🚀🧑🏼💼,即使有時提到“現代化”,也是在相近的其他意義上使用的🤾🏿。但是,判斷和評價馬克思在現代化問題研究上是否擁有獨特的地位,是否有其現代化的理論🦑,主要不在於他是否提出和使用過與現在用法完全相同的“現代化”概念及相關術語📪,而關鍵是看他是否對現代化的基本問題提供了獨特的、實質性的理解和闡釋🛵。就此而言🚶🏻♀️➡️,馬克思顯然在肯定性的回答之列,有其特有的現代化理論。
馬克思關於現代化的理論主要體現於現代社會發展的理論探討上🤹🏿♂️👥。綜觀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但就其基本內容而言,主要包括兩大層次:一是關於社會發展的一般理論🧹,即唯物史觀意義上的社會發展理論。主要闡述社會歷史發展的一些最基本的觀點🏬,如關於社會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社會形態的演進等方面的基本看法♻🧙🏿,著重揭示的是社會發展的本質及其規律。二是關於現代社會發展的具體理論🦞,即以現代社會為對象的發展理論。主要研究現代社會的起源、發展和未來走向,同時研究現代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製度、環境👳🏻♂️、道路、方式等問題✢,力求揭示現代社會發展的具體運作。通覽馬克思一生關於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盡管涵蓋的範圍涉及整個人類社會歷史,但其研究的中心始終是現代社會🙏🏻。馬克思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所剖析的就是這樣的現代社會,以揭示現代社會發展規律,探索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出路。為了達到剖析的目的,其考察的範圍大大超過現代社會本身。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對前資本主義社會(如亞細亞所有製、古代所有製、日耳曼所有製)和現代社會並存的非西方社會(如印度、中國等)進行了認真研究;晚年又對古代社會和資本主義之前1700多年的歷史進行了具體考察🤹,同時還對俄國公社的發展作出了富有創見的探討。所有這些🦸🏻♂️,都是服務於現代社會研究的。馬克思的現代社會發展理論是在對現代社會解剖中呈現出來的,而這種發展理論實際上就是關於現代化的理論🌨。誠如羅榮渠所言🙎🏻♀️,“馬克思雖未使用過‘現代化’一詞,但關於現代化的思想早在他的唯物史觀形成之初即已提出,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的中心部分正是關於現代社會的發展問題”📉。
馬克思所講的“現代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現代社會”常常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同義語來使用🤰🏽。資本主義的出現,使人類社會實現劃時代的發展🤜🏼,整個社會生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現代性👃🏽。正因如此⚒,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義社會”時,經常在前邊冠以“現代”二字,稱為“現代資產階級社會”🗄,有時幹脆稱為“現代社會”🦸🏼。既然整個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由此所產生的各種社會現象自然也就具有現代性🧍🏻♂️,以致形成“現代工業”“現代國家”“現代工人”“現代資本”“現代資本家階級”“現代私有製”等🕯。馬克思認為,現代社會的序幕是從16世紀拉開的🤎,“雖然在14和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在這個時代來到的地方,農奴製早已廢除,中世紀的頂點——主權城市也早已衰落”。正是從16世紀開始🤹🏿,先是地理大發現,後是商業革命和殖民征服,接下來是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建立👮🏽👨🏿,使人類社會進入“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總體來看👭🏼,現代社會是以地理大發現為契機,以新興工業為龍頭,以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動力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現代社會的鮮明特點是從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從以農村為中心到以城市為中心、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從生產的分散到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隨著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出現,現代社會得以穩固確立和快速發展。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傳統社會發展屬於“自然”型🛼,而現代社會發展則是屬於“創造”型🧒🏼。“在土地所有製處於支配地位的一切社會形式中,自然聯系還占優勢。在資本處於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中🤦🏽♀️,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傳統社會發展是“自然”型的🛳👨🏻🎨,並不是說社會發展也像自然界那樣是純客觀運動的結果,沒有人為因素的作用®️,而是講其發展基本上屬於傳統型、經驗型的,完全是按著“自然而然”的方式生成🔨、演化的,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都是以往社會的自然延續。而現代社會與之相反,最大的特點就是突出了“創造”⬛️,創造或創新成為現代的主要標識。馬克思以此對相關重要社會現象進行了具體分析和描述🥙。如同樣是資本,就有中世紀城市自然形成的資本與現代資本之分,“這些城市中的資本是自然形成的資本;它是由住房、手工勞動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襲的主顧組成的🤜🏽,並且由於交往不發達和流通不充分而沒有實現的可能👩🏽🍼,只好父傳子,子傳孫。這種資本和現代資本不同,……它是等級資本”👨🏼🎓🛩。而“現代意義上的資本”則是“活動資本”🏌🏼,“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的擴大,加速了活動資本的積累”。尤其是機器大工業的出現,創造和確立了現代資本💇🏼♂️。又如生產工具,有“自然形成的生產工具和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之間的差異”。所謂“自然形成的生產工具”,指的就是手工工具,這些工具不過是人的肢體的延長;所謂“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指的則是機器💇🏿♀️,它體現了人的重大創造👨🍼。再如城市👩❤️👩💧,也有“自然形成的城市”和“現代的大工業城市”之分。“自然形成的城市”主要是以土地財產和農業為基礎,而“現代的大工業城市”則是以大工業為基礎並為大工業所創造的🔨。正因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是“創造”性,那就必然意味著深刻的社會變革⇾,像商業革命、價格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社會革命等,就是其具體的體現🐦🂠。特別是18世紀後半葉開始的英國產業革命👨🏻🦰,就是比任何其他一切革命都更廣泛、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因此,現代社會發展過程即現代化過程,實質上是16世紀以來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出現的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動力所引起的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生活全面變革的過程,是新的文明形成的過程。
既然馬克思的現代社會發展理論是在現代社會解剖中形成的🤲🏽,那麽👑,“解剖刀”自然是社會批判。突出社會批判,是研究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因為研究社會發展👨🏻🦽➡️,就意味著要對社會生活及其發展作出深入的理解和說明🧟,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不是直接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而是需要科學地分析和揭示出來💇🏿♂️。由於社會呈現出來的各種經濟社會現象是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因而要厘清社會發展的真實聯系及其發展規律🧧🏃🏻♀️➡️,必須對各種現象加以批判性考察和穿透性理解🙍🏿♀️,從中把握其內在聯系及其發展趨勢。馬克思正是通過批判性的考察,對現代社會這一機體作了深入解剖⚠,從而對現代社會的產生、發展及其運動規律作出了清晰的解析和說明🍀,進而對一般社會發展理論作出了新的闡釋🛫。可以說,離開了社會批判👩🏻🎓,就不可能形成科學的社會發展理論。在馬克思一生的理論研究中,批判與建構始終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分析批判的過程🧘🏽♂️,同時也是理論建構的過程🥽。沒有各種意識形態批判、政治批判和經濟批判,就沒有唯物史觀的創立;沒有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就沒有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形成🚹。批判與建構的統一,實際上體現了社會發展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特殊”,但這一“特殊”又不同程度地包含著人類社會的“一般”。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具體問題的批判分析,可以獲得對社會發展普遍性或共同性的理解和把握👩🏼🎤,從而形成有關社會發展的一般理論🪄。
二🪼、研究社會發展的基本立場🍽、觀點
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論域是廣泛的,思想資源是深厚的👨🏿⚕️,要使這一理論得以完整準確地再現並煥發其生機活力,需要進行深入的提煉和概括🛹。站在新的歷史階段和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新考察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自然會有新的視角和新的關註點。從當代社會發展現實尤其是從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現實來加以審視🫱🏿🧑🏼💼,馬克思有關社會發展這樣一些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是值得我們認真理解和把握的。
1.發展的價值指向🐲。馬克思對社會發展的研究,是和他的理論主題緊密連在一起的。馬克思的理論主題,就是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無論早期對各種社會問題的關註以至唯物史觀的創立,還是中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入研究,以及晚年對俄國公社發展命運的探討和東西方不同國家發展問題的討論等,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這樣的主題和理想決定了馬克思對社會發展的研究必然要聚焦於人的現實世界💂🏻♀️,對人生存發展和人類命運予以特別關註🚴🏼♀️。探討社會發展的各種矛盾🐎⚔️、問題,探尋社會發展🐭,實質上就是尋求人的解放和發展的途徑與出路🎦。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之所以要改變世界🙇,促進社會發展🀄️,最終為的是改變人的現有生存狀況🧤👩🏼💻,使各種異己的力量得以排除,使人的本質力量得以充分發揮和實現。反過來,社會發展的合理性也恰恰在於它能為人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條件🌪,保障人的價值得到正常實現🤵♂️,促進人的發展。所以,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是一致的🐣👨👨👧👦。社會發展的價值指向是人的發展🚖,社會發展就意味著社會進步。馬克思在講社會形態的演進時所提出的“三形態”理論,既是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又是關於人的發展的理論,最後是以人的“自由個性”作為發展的價值旨歸的。在《1857—1858經濟學手稿》講生產的發展時,馬克思明確提到發展生產的目的就是 “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並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由於人的發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為滿足需要的社會發展也是多方面的,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命運與資本的命運密切相關。馬克思認為,資本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又帶來社會和人的扭曲發展🫐。社會發展的主體不再是人,而是資本,資本日益具有“主體化性質”。“在商品中🧓🏽,特別是在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中💪🏻,已經包含著作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的社會生產規定的物化和生產的物質基礎的主體化😜。”在現實生活中,資本成了實實在在的主體,人則成了被支配的工具🪨,執行資本意誌的工具。這種異化給人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一是對勞動者生命和發展能力的掠奪🤓。由於勞動者得以發展的自由時間被剝奪,發展的能力被剝奪,所以,與以往社會相比,“資本主義生產比其他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更加浪費人和活勞動,它不僅浪費人的血和肉🤴🏼,而且浪費人的智慧和神經”。這樣的“浪費”無疑是一種摧殘。二是使人的發展日益畸形化、片面化。“資本在具有無限度地提高生產力趨勢的同時🔚,又在怎樣程度上使主要生產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製等等”尤其是隨著從協作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工人的勞動對資本的隸屬越來越從形式隸屬走向實質隸屬,其發展日益畸形化♠️、片面化🧑🏽🚒。三是造成人的世界的物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切關系都商品化和物化,人的“活動的社會性質,正如產品的社會形式和個人對生產的參與,在這裏表現為對於個人是異己的東西,物的東西;不是表現為個人的相互關系🕣,而是表現為他們從屬於這樣一些關系”。在這樣的關系裏,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支配人💓。既然資本造成人的發展的嚴重扭曲,那麽,在現實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改變資本的邏輯,推翻資本的統治。
2.發展的“世界歷史”性存在。馬克思研究社會發展🖨,始終是用“世界歷史”的眼光來看待的🏌🏽♂️🕦。在其各種主要文本中,只要談到現代社會及其發展,總要提及世界歷史,這在《德意誌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尤為明顯。從歷史上看,現代社會正是隨著地理上的大發現📯、世界市場的建立而形成的👨🍳,現代社會也是隨著國際分工、世界貿易、世界交往一道發展起來的,現代社會生來就有世界性,是一種“世界歷史”性存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也就是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在現代社會,世界歷史將每個國家都編織在世界體系之網上🏋🏻,每個國家都受製於世界歷史,因而世界歷史既是每個國家發展的時代背景,又是各個國家發展的內在要素。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是國內外各種要素交互作用的產物。
對於世界歷史的形成及其社會影響🐦,馬克思有其具體👹、深刻的論述。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是從地理大發現發端的🍩🏌🏼♀️,伴隨工業革命和世界貿易的發展,各個國家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以至沖破了各個國家、民族的限製,使世界連為一體🪢🛜,人類歷史也因此由分散發展走向整體發展🔛🚵🏽♀️。世界歷史形成的動力主要源自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從生產力角度來看🤷🏻♀️,世界歷史的形成主要是由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交往的普遍發展引起的。從生產關系角度來看↙️,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由資本推動的。“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世界歷史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重心的不斷轉移🐽。其重心最初是在地中海沿岸出現的✵,伴隨地理上的大發現,開始從地中海沿岸轉向大西洋沿岸,下一步的推進和發展🤵🏿♂️,又將從大西洋沿岸轉向太平洋沿岸🛌🏻。對於即將出現的這一轉移🤹🏼♀️,馬克思在1850年所寫的《國際述評》中曾作過這樣的預言和論述🫡,認為隨著巴拿馬運河的開辟和世界貿易中心的轉移,亞太地區與世界的聯系將會更為緊密🔔,並會很快繁榮起來🪔。這樣,大西洋沿岸的國家必然面臨嚴峻挑戰,“舊歐洲的工業和貿易如果不願意像16世紀以來意大利的工業和貿易那樣衰敗🐋,如果不願讓英國和法國變成今天的威尼斯、熱那亞和荷蘭🪝,就必須作出巨大的努力”。馬克思實際上已經洞察到了世界歷史的走勢以及該條件下各國之間應對挑戰的發展態勢,其旨意就在於提醒各個國家的發展必須關註世界歷史的新特點、新變化👶🏼,以適時調整自己發展的戰略和策略😳,這對我們今天的發展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歷史的形成🤷🏼♂️,既促進了各個國家間的密切聯系,同時也形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對於這種世界格局👨🏿🚀🧜♂️,馬克思曾經用三個“從屬於”作過簡要概括,即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東方從屬於西方🖍。這樣的世界格局在馬克思關於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國際交換、國際分工以及殖民統治🤒、野蠻侵略等問題的分析中都得到了具體的闡述和反映。為此,要使每個國家都得到正常發展💗,必須改變不平等的世界格局,建立世界性的“真正共同體”。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馬克思對虛假的“世界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如針對當時德國“真正的社會主義”者海爾曼·澤米希的一篇題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文章中所宣揚的“世界主義”予以深刻的揭露𓀄,認為“這篇文章使我們再一次認清,德國人的虛假的普遍主義和世界主義是以多麽狹隘的民族世界觀為基礎的”🧗🏿♂️。針對以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所表現出來的巨大民族狂妄📲🦞,則指出他們是“用適合自己的誇張形式去表達普遍的幻想”,實則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所以,馬克思不是一般地反對世界主義,而是反對虛假的世界主義;也不是一般地反對民族主義🧝🏻♂️,而是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合理的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內在統一的。這也正是研究現代化和全球化應當確立的基本觀點。
3.發展的現代性追求。研究現代社會,必然涉及現代性。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提出“現代性”的概念,但是基於現代社會發展的研究,還是具體闡發了有關現代性的重要思想👩🏼🚒,並對現代性作出了獨特的理解。對於現代性,馬克思不是僅僅從某一角度、某一層面來看待的,而是從整體性的視域來予以綜合把握的。誠如吉登斯所言,“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中👨🏽🦰,現代性是現代社會或工業社會的縮略語”。對於現代社會所帶來的發展進步🈸,馬克思給予了充分肯定,明確顯示了對社會發展的現代性追求。在對待現代性的態度上,既反對浪漫主義的情調,又反對復古主義的觀點。對於浪漫主義🚉,主要涉及關於“崇高”與“鄙俗”的看法。在浪漫主義看來,“稚氣的古代世界顯得較為崇高。……古代世界在人們力圖尋求閉鎖的形態📱、形式以及尋求既定的限製的一切方面,確實較為崇高📤🎽。古代世界是從狹隘的觀點來看的滿足🧜🏿♂️,而現代則不給予滿足;換句話說,凡是現代表現為自我滿足的地方,它就是鄙俗的”。馬克思認為,這種詩意的崇高絕不是值得贊賞的,用否定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來追求“崇高”,是絕對不可取的🫧。對於復古主義也是如此,“留戀那種原始的豐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須停留在那種完全的空虛化之中,也是可笑的”。要推進社會發展🤦🏻♂️,必須增強現代性,這是不可移易的方向。
在充分肯定現代化的同時👦🏻,馬克思對現代性的內在矛盾也給予了深刻的揭露。現代性“一方面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卻顯露出衰頹的征兆🙅🏿♀️0️⃣,這種衰頹遠遠超過羅馬帝國末期那一切載諸史冊的可怕情景”💽。就史實來看👨✈️,現代性的發展確實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整個社會生活的重大變革,科層化🫶、理性化的實施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民主化、法治化的推行促進了政治製度化👨🏻🎨,主體性的弘揚增強了人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這一切,都有力推動了現代化的發展。但是🥬,現代化又是伴隨血與火、刀與劍發展起來的👼🏼,現代性從始至終就包含著矛盾與沖突❣️。“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明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現代性確實是一個矛盾體,既是一種進步🩰,又是一種退步𓀇。現代性就是在這樣的矛盾過程中行進著。
現代性之所以出現這種內在分裂,主要是由資本的內在矛盾造成的🤾♂️。資本由其自身的矛盾所決定,既是促進現代性發展的積極力量🏑✍️,又是阻礙現代性健康發展的消極力量。由於現代性與資本相生相隨,故研究現代性,不能割斷二者的聯系。對此👨🏼🎨,國外一些學者也有清醒的認識,如詹姆遜就反對孤立地🧑🏻🎓🦣、抽象地談論現代性,因為“宣揚‘現代性’一詞,以取代‘資本主義’,使政客、政府與政治科學家們得以混淆是非🧑🏽🌾🔟,面對如此可怕的缺失而依然可以蒙混過關。”既然現代性形成這樣的發展狀況,那麽,要推進社會健康發展,必須超越原有的現代性💂♀️。如何超越?可以有兩種方式👰🏽,即外在超越與內在超越。所謂外在超越👉🏻,就是一些後現代主義者對現代性予以徹底解構和整體顛覆的主張。所謂內在的超越🏄🏼♂️,就是正視現代性的內在矛盾,通過矛盾的合理解決📻,以求現代性的正常發展。實踐證明,外在超越絕對不是一種可取的方式🗼,因為現代性還不是“完成時”,而仍是“進行時”,需要不斷發展、完善👾。真正可行的辦法和方式只能是正視矛盾,走向內在超越。黑格爾也說,“辯證法卻是一種內在的超越”🙎♂️👩🏿🔬。馬克思就是按照這種方式來看待現代性問題的。對於資本主義現代性🔹💀,馬克思既肯定其歷史貢獻🙅♂️,又看到其災難性的影響,旨在通過改變不合理的製度安排和社會關系↘️,解決現代性的內在矛盾,使其更有利於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所以,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現代性既不是簡單唱贊歌,也不是一味念悼詞,而是理性地予以看待和揚棄。
4.發展的文明悖論🌛。社會發展總是有其文明的底色。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現代文明興起和演進的過程。一方面,現代社會是隨著現代文明的興起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現代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均內含著現代文明🐂,是現代文明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現代文明又是現代社會發展或現代化的產物,現代文明就是由現代社會發展呼喚出來的,是由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決定的🧛♂️。二者就是在這樣的交織🙍🏿♂️、互動中推進的👨🏼🔧。正是基於這樣的緣由,馬克思研究現代社會發展時,對文明問題予以高度關註💖💵。
對於社會發展與文明的關系,馬克思之前的許多學者均有過不同程度的探討,其看法和論證的角度各有差異🏋️♀️,但基本傾向大致相同☛,都是對現代文明既有肯定又有質疑👨🏽🔬🙊。如盧梭在其《社會契約論》中開宗明義的一句話就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顯然,盧梭不是一般地理解自由,而是看到其矛盾所在🦆🧑🏭。繼盧梭之後🧖🏼♂️,康德🔡、黑格爾又通過歷史發展中“善”與“惡”問題的討論🙋🏼♀️,闡述了文明發展的內在矛盾。這些思想在馬克思關於文明的論述中都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馬克思在談論文明問題時🏋🏿,雖然涉及人類社會所有形態和所有歷史階段的文明,但重點還是“現代文明”。在談到文明時,大多使用的是“現代文明”“資產階級文明”以及“現代資產階級文明”🙆♂️,以區別於傳統社會的古老文明。其文明思想主要體現於對現代社會的剖析之中🏌🏿♀️。由這樣的語境和研究對象所決定,馬克思對文明的研究必然是與對資本的批判考察連為一體的。
現代文明是與資本一道發展起來的。資本的發展首先極大地推進了文明的發展。“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由此產生了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資本創造文明,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為重要的🏋🏿,“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製、農奴製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於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實際情況確實如此,資本以其巨大的力量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發展了科學技術,打破了封建蒙昧,拓展了世界聯系👨🏻🦼,改變了社會生活,加速了歷史進程。所有這一切,都彰顯了現代文明的進步作用。但是,資本在創造文明的同時🤙🏿,又帶來對文明的破壞🥙♑️。資本由其本性所決定🎨,它關心的只是利潤的最大化✧,絕不會把社會文明考慮其中💓,尤其是不會顧及人的發展。誠如馬克思所說,在資本的生產中,文明的一切進步,社會生產力的任何增長,都不會使工人致富,而只會使資本致富,只會使支配勞動的權力增大⭐️。對於這種異化了的文明,馬克思稱之為“文明中的野蠻”,是“建立在勞動奴役製上的罪惡的文明”🐧。如果我們再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更赤裸裸地呈現出來。在原始積累時期👩🏽🦰,販賣奴隸、殺人越貨、野蠻掠奪🔄、殖民擴張🧘🏽,就是資本主義“文明”的真實記錄🧎🏻➡️。
現代文明發展的悖論,體現了文明的雙重效應🧎🏻➡️:既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社會發展的阻礙力量。對於這樣的現代文明,馬克思的態度和立場也是雙重的。一方面🧑🏽🚒,對於“資本的偉大的文明”應高度重視,充分吸收其積極成果;另一方面,對於文明的“野蠻”與“罪惡”又必須毫不留情地予以抗拒與抵製🌇。如何消除這種野蠻和對抗?最根本的就是要徹底推翻資本主義統治🔤,建立新的“自由人聯合體”🥵,使文明發展真正回歸文明正道👉🏻。與此同時🛳,要不斷提高文明的水平🗝,因為先進文明總是要戰勝落後文明,“野蠻的征服者🦸🏻♂️,按照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本身被他們所征服的臣民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也是推進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
5.發展的規律與道路🍚。這是現代化理論研究不可繞開的重大問題👨🏼🔧。馬克思對此有其獨特的研究和思考。總體來看🧏🏿♀️,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發展的研究不同於實證主義🥷🏽,突出的是規律性的研究。像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發展的一些普遍規律如市場經濟規律、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規律、工業化發展規律、城市化發展規律、社會轉型規律、人的發展規律等的考察和闡述就是如此。但是,馬克思也非常厭惡有人將自己的社會歷史理論解釋成抽象的“歷史哲學”,因而在研究發展規律性的同時,一直重視對發展道路問題的探討🫵🏻。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和問題的需要,主要探討了這幾種類型的道路🚵🏻♀️,即西方主要國家在邁向現代社會過程中所走過的道路🎥、亞細亞社會不同於西方社會的發展道路、俄國公社發展道路。實際上,這幾種類型的區分也是相對的🌛,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最後形成的發展道路也不同。如資本原始積累,這是現代社會形成必經的歷史過程🙍🏿,對農民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但這種剝奪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道路:在英國表現為“圈地運動”;在美國表現為剝奪印第安人、販賣黑人👸、實現野蠻的蓄奴製度🐄、征服和侵略;在荷蘭表現為“盜人製度”和“國債製度”;在意大利表現為“國際信用”的“劫掠製度”等。又如現代資本主義農業的建立和發展,不同國家也走過不同道路🆖。英國資本主義大農業是經過“圈地運動”強製剝奪農民的土地,而後又通過大工業改造農業建立起來的🧚🏿;美國資本主義大農業主要是在種植園經濟的基礎上,以革命的手段廢除奴隸製建立起來的🍓🐤,因而美國農業資本主義不是生長在封建製上面,“而是接種在奴隸製上面的”;普魯士道路則是掌握政權和土地的容克地主大量采用機器和化肥,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改造莊園,而後將農業逐步引入資本主義軌道⚾️,走的是一條改良道路。再如俄國公社的發展道路💇,馬克思更是給予了極大關註,對其發展的跨越問題有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和設想,以致馬克思晚年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和查蘇利奇的信受到學術界高度關註👨🏽🔧。
研究結果表明,相同的發展規律,由於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故形成的發展道路不同。因此🔧,在發展的道路上,馬克思一向反對“預成論”“目的論”和“單線論”👁。對於這一點,就連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也公正地認為:“馬克思對歷史發展的觀點從來就不是單線式的,他也從來沒有把它視為一種單純的進步記錄🏋️。不過在1857—1858年之際🏄🏿♂️👈🏼,這種討論是相當先進的。”事實上,當代西方的一些學者也反對歷史發展的單線論,如亨廷頓就提出西方國家政治現代化走的不是同一條路,有“歐洲大陸型的、英國型的和美國型的”🐦🔥,而非西方國家也走的不是同一條路,道路的差別並不以“西方”和“非西方”為界。還有的學者認為🕢,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遵循的不是一種模式而是多種模式,如在經濟發展上有英、美👊🏿、法的“自由經濟”模式、德國的“統製經濟”模式等。這些不同模式就形成了不同發展道路。
既然說在社會發展問題上馬克思主張道路的多樣性🚃,那麽,又如何理解馬克思講的“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一些學者正是以此為由來認定馬克思的發展觀屬於“單線論”。其實,這裏所講的“未來的景象”🏃➡️🪅,主要是指未來發展的趨勢與追求的目標,而不是具體的發展道路🟩🦖。只要從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一些基本的發展目標就是共同的🦹🏼♀️,是必須為之奮鬥的🧘♀️,但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和道路則是不同的。而且🤴🏽,馬克思這一表述也恰恰是在談論規律和趨勢的語境之中提出的,即在講完“問題本身並不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於這些規律本身🤮,在於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之後提到“未來的景象”的,顯然這裏不是就其發展道路而言的🧖🏼。
道路雖然不同於規律,但並不外在於規律。道路是歷史發展普遍規律在一個國家✋🏻、民族的具體實現方式。有什麽樣的實現方式,就形成什麽樣的道路👮🏽♀️。不同的實現方式主要是由國情造成的,因而形成不同的特色和道路🍑。如中國式現代化就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依據現代化普遍規律,又根據本國實際開創出來的🖕🏼。
6.發展的條件和環境。任何社會發展總是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裏進行的,要推進社會健康發展,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和環境。對此🧑🦱🦩,馬克思在研究現代社會發展時給予了充分關註並作了大量闡釋👨👦👦,主要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以及東西方社會的對比研究,闡發了有關現代社會發展所需各種條件和環境的思想💫🫴,提出了有關發展的重要見解。如現代社會的形成,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建立政治統一的民族國家。因為在一個四分五裂、封建割據的國度中,根本無從進行現代化。也正因如此,馬克思在談到印度時👤,明確提出“使印度達到比從前在大莫臥兒人統治下更加牢固和更加擴大的政治統一,是重建印度的首要條件”💂🏿♀️。在論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前提條件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利用韋克菲爾德在《英國和美國》一書中提供的一個材料來說明生產關系的前提條件🤷🏻♀️💃:皮爾先生把價值5萬鎊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以及300名男女工人和童工從英國帶到了澳洲的斯旺河,企圖在這塊殖民地上建立像英國一樣的資本主義生產,可是到達目的地後⏏️,帶去的人都利用那裏無主的土地各自謀生去了🤦🏿,“不幸的皮爾先生,他什麽都預見到了𓀐,就是忘了把英國的生產關系輸出到斯旺河去!”這就是說,資本主義關系的產生與發展必須具備這樣的前提🔽:勞動者與勞動條件相分離🧑🏼🦲。沒有這樣的前提😐👨🏼🦰,皮爾帶去的資本與工人就不可能形成資本主義生產。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結合具體事例,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製度、文化、宗教、民族傳統、民族情緒🫷、風俗習慣等加以考察分析,闡述了社會發展與這些條件☹️、環境的相互關系👨🏼✈️,給現代社會發展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審視和說明🫁。
馬克思對自然條件與環境的因素,也有豐富的論述。一方面對資本的生態破壞效應給以深刻的揭露🔼,另一方面對自然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又有深入的分析。主要體現於關於地理環境、資源、氣候👩❤️💋👨、交通等與社會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的考察。馬克思對美國的發展能夠趕上並超過英國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美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特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和開采對美國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加利福尼亞的黃金流遍美洲,流遍亞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甚至把最倔強的野蠻民族也拖進了世界貿易,拖進了文明🤽🏻。世界貿易第二次獲得了新的發展方向📝。”與之相反,德國的落後除了經濟、政治條件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大部分地區遠離海洋,與當時周圍的工業文明隔絕,就如恩格斯所說,德國“貧瘠而交通阻塞的山區就成了野蠻和封建的避難所”。當然,自然條件既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又直接受製於社會發展。良好的生態與健康的發展是一致的🧘🏻♂️。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馬克思所要得出的結論。
三🚅、考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法論
馬克思研究社會發展有其獨特的方法論🤌🏻。正是這樣的方法論🥪,使其能夠深刻地洞察現代社會及其發展,進而超越以前的以及同時代的各種發展理論。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的方法論,對於我們今天正確看待和研究中國式現代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1.總體性方法。西方現代化理論研究大多是分學科的研究,分別從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學科來探討現代化。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發展的研究,雖然也體現了不同學科的視角👨🎤,但又超越了這種研究方法👖,始終註意對現代社會發展加以總體性的考察。在其研究過程中,盡管涉及諸多經濟、政治、社會問題,但終歸是將其納入社會歷史的總體中予以看待和把握的😿,力求給予總體性的說明。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現代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發展過程⏺,要對這樣的社會及其發展作出清楚的說明,客觀上要求總體性的研究,給以總體性的把握。對此,阿爾都塞在《讀〈資本論〉》中曾從結構主義的角度作過獨特的闡發,認為“只有認真研究社會整體的結構,才能在其中發現歷史概念的秘密,在這種歷史概念中🪩,社會整體的‘生成’得到了思考:一旦認識了社會整體的結構🦵🏼,我們就能理解在歷史時代概念中自身反映出來的歷史概念同這個歷史時代概念之間的表面上‘毫無疑問’的關系”🧑🏿💻。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就是這樣做的,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的統一性完全不是萊布尼茨和黑格爾的表現出來的或‘思辨’的統一性👨👩👧,而是由某種復雜性構成的、被構成的整體的統一性,因而包含著人們所說的不同的和‘相對獨立’的層次。這些層次按照各種特殊的、最終由經濟層次決定的規定,相互聯系🤾🏼,共同存在於這種復雜的🧉、構成的統一性中”。事實也是這樣,只有借助整體研究,才能了解各種社會現象和因素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對整體的發展作出準確、深入的理解。
馬克思的總體性研究方法在其“社會有機體”論中得到集中體現。在研究現代社會發展時🤱🏽,馬克思有一個明確的表述👩🏻🦰:“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有機體”與“結晶體”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一個生物概念,後者是一個物理概念;前者具有生機活力🪀,後者則僵化不變🍁。正是在對這一“有機體”的解剖中,馬克思將社會各層面、各領域的研究以及各種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歷史的🎙、哲學的方法融為一體;也正是通過對這一“有機體”的解剖😡,現代社會的內在聯系及其發展規律得以清楚地揭示🐝。
對於現代社會機體的運行,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有過這樣一個概括:“這種有機體製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而它向總體的發展過程就在於: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於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有機體製在歷史上就是這樣生成為總體的🧑🏿🔬。”在肯定現代社會機體所需各種前提的基礎上,馬克思在這裏主要強調了兩點🧜🏽♂️:其一,社會發展是一個要素從屬於整體的過程。在社會生活中,盡管有各種各樣的要素存在,但這些要素並沒有完全獨立的歷史😘,而是受社會整體的製約🧘♂️,尤其是受“普照的光”的製約。這種“普照的光”就是在社會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和生產關系🥏🚒,它使社會各種要素、關系都從屬於自己💱,並決定其在社會整體結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在現代社會,資本就是“普照的光”,它既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又決定著現代社會的性質。現代社會就是在它的支配下發展起來的。其二,現代社會處於一個不斷成長發育的過程🙋🏿。現代社會機體如同生物機體一樣,並不是一開始就非常健全的🏄,而是需要一個不斷發育的過程。一方面🤳🏼,機體中每一細胞🧇、要素需要不斷培養發育🚶🏻➡️;另一方面,整個機體的結構◀️、功能需要不斷發展完善🏃,社會機體要不斷把自己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這種發育、創造的過程👰🏼,也是機體自我協調🧷、自我完善的過程📳。馬克思在這裏所闡述的整體的觀點👩🏼🚀、協調的觀點,對於推進現代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比較研究方法⚁。馬克思畢生理論研究的中心無疑是現代社會😅,但如恩格斯所講🚶♀️➡️,為了深入研究這種社會,“只知道資本主義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夠的🙆♂️🧄。對於發生在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和這些形式同時並存的那些形式,同樣必須加以研究和比較,至少是概括地加以研究和比較。到目前為止🤍,總的說來💚🚴,只有馬克思進行過這種研究和比較”。馬克思在其研究中所進行的比較是多方面的,但基本形式有兩類👨🏽🎨:一類是縱向的比較👱🏽♀️,一類是橫向的比較🙅🏻,兩種形式各自發揮著特殊的功能。
所謂縱向的比較,就是把現代社會同以前社會所作的發展進行比較🤷🏽♀️。馬克思認為🐢,要了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因為要真正弄清現代社會的起源與發展,僅僅研究現代社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此前的社會及其發展有一個足夠的認識🕚,從比較中看出現代社會的來龍去脈,同時看到現代性之所在👏🏽。為此,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寫了專門章節如“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形式”“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關於商人資本的歷史考察”等對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比較研究✸;在晚年,馬克思還對古代社會作了深入考察。通過比較研究,既對以前的歷史有了清楚的認識,又對許多現代社會現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如對商業資本的考察🙅🏿♂️,馬克思認為,商業資本在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下都存在過🌤,但在不同時代卻經歷了很大變化: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它是主要的資本形式;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則成了產業資本的派生形式🏋🏽♀️🏞。這樣的差別主要是由不同生產方式造成的,因為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產業資本成了經濟活動的軸心🤟🏽,而商業資本只能從屬於產業資本。地租也是這樣🙅🏻👷🏿♂️。同樣是地租,有資本主義地租與前資本主義地租之分🚇。在現代社會🧑🏼🎤,不懂得資本便不能懂得地租,而不懂得地租卻完全可以懂得資本,因為地租也成了資本的派生形式。
所謂橫向的比較,就是對現代社會條件下各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所作的比較🦿。馬克思研究現代社會🏂🏿🕵🏿♀️,固然是以英國為典型的,但在具體研究的過程中,並不僅僅以英國為限,所運用的材料、數字、案例等涉及許多國家。特別是關於東西方國家的對比性分析⬛️,成為馬克思研究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馬克思在考察印度社會為什麽長期發展緩慢時,就從印度的社會構成、土地所有製形式、社會運作方式🤷🏿🍇、歷史條件、文化傳統🛀🏻、宗教觀念、自然環境等方面作了具體分析👐🏻,認為印度社會之所以從遙遠的古代直到19世紀初基本上沒什麽變化,始終處於“半野蠻半文明”狀態🧑🏽⚕️🫗,其原因就在於沒有形成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製度👩🏻🍳、結構、文化🤐👨🏭、條件等🕖。像印度社會長期存在的村社製度、土地國有、中央集權“三位一體”的社會構成🏇🏻🥹,就無法融入現代社會🦁。要使印度社會有一個發展,就必須有一場“根本的革命”。類似這樣的比較分析,用具體的事例生動說明了現代社會應當往哪發展🔆、如何發展🦫。
比較研究的結果,既體現了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性,又體現了不同國家發展的特殊性🧜🏿。普遍性往往體現為共同性,這種共同性只有在比較中才能被發現👩🎨;特殊性反映的是各個國家、民族發展的差異,其差異也只能在比較中得以顯現。在發展過程中🕦,普遍性、規律性是必須堅持的❇️,特殊性又是不能抹殺的🪛。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獨特的創造🥬🏞,所以“一個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
比較研究是重要的,但比較一定要切實可靠🥖🚀、富有成效。這就要求比較不能是隨意的🥶💿,必須有共同的基礎和依據,具有可比性。馬克思曾作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倍爾西阿尼的歌唱可以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較,但不能與青蛙的鳴叫相比較☄️,因為“只有在第一種情況下才談得上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比較,在第二種情況下📁🟠,只是他們的種特性或類特性的比較”🤾🏿♀️。馬克思的提醒對於現代化的比較是有其重要方法論意義的。
3.歷史分析方法。現代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研究現代社會發展自然需要歷史分析。在馬克思之前,古典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的發展作過比較深入的探討,但其基本方法則是非歷史主義的。他們把社會劃分為兩種製度,一種是人為的,一種是天然的🌥;封建製度是人為的🈴,資產階級製度是天然的🧑🏽🎓👮🏼♀️。這種非歷史主義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就是17—18世紀哲學上的人本主義,如斯密《國富論》中所講的分工、交換、貿易等,就是從人的天性中引出來的👨⚕️。用這樣的分析方法來研究現代社會👩🦰,顯然難以形成科學的理論。與之相反🐖,馬克思始終堅持把現代社會放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來考察,所運用的就是歷史分析方法🌹。馬克思明確講:“我們的方法表明歷史考察必然開始之點,或者說,表明僅僅作為生產過程的歷史形式的資產階級經濟,超越自身而追溯到早先的歷史生產方式之點。”這就是鮮明的生成論觀點和方法。
馬克思認為,現代社會固然不同於傳統社會𓀜,但現代社會又是在傳統文明積累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積累既包括物質基礎的積累🫲、知識與技術的積累,也包括思想文化的積累。現代社會賴以形成的各種條件⏪、手段是在傳統社會裏形成的,現代社會的一系列變革也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就現代社會本身來說,從形成到穩固確立🙆♂️,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如作為現代社會基石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經過從簡單協作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才真正確立起來的🧘🏼♀️。伴隨這種發展👩🏻🔧,勞動與資本的矛盾也在不斷深化,發展到一定極限,又會形成自我否定,被新的生產方式所取代。因此📈,現代社會發展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社會發展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根源就在於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動🫣。誠如馬克思所說,“一種歷史生產形式的矛盾的發展,是這種形式瓦解和新形式形成的惟一的歷史道路。”
同整個現代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一樣,各種社會現象的出現也都是歷史性的。如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的基礎是雇傭勞動,而雇傭勞動的出現則需要兩極所有者:貨幣所有者和自己勞動力的所有者。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自然界不是一方面造成貨幣所有者,另一方面造成自己勞動力的所有者。這種關系既不是自然史上的關系🏋🏽♂️,也不是一切歷史時期所共有的社會關系,它本身是以往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許多次經濟變革的產物。要使勞動力變為商品🕵🏿💅🏿,“單是這一歷史條件就包含著一部世界史”,現代社會出現的各種現象均是如此🧕🏼。
研究現代社會發展☂️,必然涉及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對此🧎🏻♀️➡️,馬克思也是用歷史分析方法來看待的。在馬克思看來🔝,現代雖然不同於傳統,但二者又非截然對立。任何國家的發展🧑🔬,不可能離開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孤立地進行🙇🏼。為此,馬克思在研究現代社會時,對民族傳統、民族文化🧑🏽🎄、民族情緒♌️、民族風俗習慣以至宗教信仰等均給予了具體的考察。通過考察,形成的觀點是:“現代社會所趨向的‘新製度’🫴🏿,將是‘古代類型社會在一種高級的形式下(in a superior form)的復活(a revival)’🧔🏽♀️。因此🧧,不應該過分地害怕‘古代’一詞🈸。”這就是說,現代社會發展不能割斷與傳統的聯系🐈⬛,必須充分發揮優秀傳統的優勢,為現代化提供文化支撐。
4.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現代社會發展📱✉️,宏觀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現代社會發展作為一個總體性的歷史過程,要對其作出全面系統的理解,客觀上要求有一個宏觀的把握;而且,要對現代社會發展規律以及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作出深入揭示和思考🤏🏽,也需要宏觀的研究。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講,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相應地,所進行的研究是一種宏觀研究。但是🚴🏿♂️,馬克思在研究時,並沒有輕視微觀分析🚳。如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就對商品形式的微觀分析給以重點強調🚴🏽♂️,認為“在淺薄的人看來,分析這種形式好像是斤斤於一些瑣事👩❤️👩。這的確是瑣事🍕,但這是顯微解剖學所要做的那種瑣事”。對於嚴謹的研究來說©️,這種“瑣事”是不可或缺的🫴🏻。馬克思對於現代社會的解剖以及對各種社會發展問題的研究,實際上就是綜合運用宏觀與微觀兩種研究方法。
對於微觀的研究,在馬克思的著述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對單個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區分及其不同運作方式的分析,關於企業製度與產權結構🧑🏻🦰🪫、企業投資與生產、流通與競爭等的考察,以及各種具體案例、具體數據、具體發展過程的描述等🤾🏿,都體現了微觀的研究。在晚年,《古代社會史筆記》通過對相關著作的細心摘錄⛴、評註和補充,表述和反映了他對古代社會的深刻見解,從中進一步闡明了古代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歷史學筆記》則是用編年順序摘錄了公元前1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歐各國的政治歷史事件🕵🏿,體現了對各種歷史現象的認識和看法👆🏻,對於理解政治、宗教、戰爭等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事實上,馬克思有關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思想觀點,正是在各種具體社會問題剖析、人物事件分析、時事評論中呈現出來的🏘。特別是對於一些重要問題、重大事件的分析,生動地體現了馬克思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四👈🏻、彰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當代價值
現代化的實踐需要現代化的理論。歷經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探索,中國共產黨成功開創出中國式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又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新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而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繼續堅持這樣的結合,尤其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同中國發展實際的結合⇨。之所以要堅持這樣的結合👷🏿♀️,就在於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與中國式現代化有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馬克思有關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當代價值就在於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方向的指引、價值的引領、理論的奠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客觀上要求堅持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理論創新🔢。要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究並加強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而要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又必須加強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以夯實其理論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彰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當代價值,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重要的是抓好這樣一些著力點👨👩👦。
其一📭,“激活”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思想資源🥕🤹🏼♂️。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研究🔣、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作為一種新的理論體系,不是套用出來的,也不是演繹出來的,而是在研究探索中總結概括出來的🐻。這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研究中國式現代化,以形成系統性、創新性的理論成果👩🦰。由這樣的理論要求所決定,理論研究應當首先從當代中國發展現實出發🚴♀️,進入馬克思的理論視野,然後經過研究再回到發展的現實,以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理論。經過這樣的雙向互動🏋🏽♂️,理論和實踐都會得到深化和發展。
要實現這樣的互動,重要的是激活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思想資源。這就是要緊扣現代化的主題,聚焦現實問題💄,用現實問題激活其思想資源。在有關發展的一些重要問題上🔞,看馬克思是怎樣對待、解決的,有哪些是我們必須堅持和註意的,又有哪些是必須防範和避免的,由此給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說明和方向性的指引。當然🤷♀️,今天的現代化問題不可能在馬克思那裏找到現成答案,但其中一些重要的方法論思考和相應的思想觀點則是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是推進現代化必須堅持的🧑🏻🦲🪩。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也恰好是在回應各種發展現實問題中凸顯其價值的。從問題出發來尋求馬克思主義的合理解釋,進而用以指導問題的解決,正是彰顯和把握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當代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其當代價值之所在🧑🦰。
激活同時意味著開掘。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的思想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其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是不同的,有的是作為簡潔明了的思想觀點直接表達出來的🥸,有的是作為內含的思想潛藏於各種分析之中🤳🏽,還有的是作為方法體現在各種問題的研究與評析之中🪓。有鑒於此,要推進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必須對各種形式的思想資源予以深入開掘。深入開掘需要找好“掘口”,“掘口”依然是“問題”👩🏼🚀。正是問題,成為理論與現實的“通道”或結合點📟。通過“問題式”的研究👨🦼➡️,可以使許多思想資源生發出新的理論價值🛃,從而拉近經典文本與現實的距離🚒,使經典文本走進現實。將這樣的研究成果註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之中,自然會為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新的理論成果一旦形成,又會豐富、深化和發展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因為基本理論也是不斷發展的,隨著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斷出現,原有的理論也會產生相應的調整與創新✌🏻。
其二,加強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性闡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之所以影響深遠,受到學術界高度關註🛏,就在於其以深刻的學理揭示了社會發展的真理性🧑🏼🏫,以完備的體系論證了理論的科學性📳。這一理論有其特有的研究主題👫🏻、對象和方法,有其特有的範疇🧤、原理和理論體系,因而顯示了深刻的學理性👎🏼。用馬克思關於發展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式現代化加以系統的學理性闡釋,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需要在術語🤜🏽🚢、命題、原理及其相互聯系方面作出深入的闡發🤽。就其術語、命題來看,中國在其現代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現代化概念。如在經濟上提出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政治上提出的全過程民主、協商民主、基層民主、自我革命;在文化上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生命體;在社會上提出的共同富裕、社會治理;在生態上提出的生命共同體、美麗中國〰️;等等⛹🏽♂️。這些都是在現代化實踐中形成的重要概念命題🔚🔐。這些概念命題既是馬克思理論的具體化,又是其創新發展💇🏻♂️。如新發展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生命共同體理念、美好生活理念等👨🏻💻,都是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和價值指向來提出和闡發的,因而是馬克思理論主題和人的理論的具體化🥾,同時也是對這一主題和理論的深化和發展。就其原理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在其探索和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思想觀點,為現代化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這些思想觀點充分體現於中國共產黨有關重要問題的新理念新論斷之中。各種新理念新論斷雖然直接指向的是現實,但實際上包含著深刻的理論內涵,內蘊著原理性的成果。將上述概念命題和原理加以深入闡發🈴,無疑會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學理化。特別是重點闡釋中國共產黨的新理念新論斷中原理性理論成果,把握各個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於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至關重要🍾。這些原理性的闡釋🏯,都能在馬克思那裏找到源頭和思想啟迪。
值得強調的是𓀃🍣,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這是對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和貢獻。要深刻理解這“六觀”,既要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有一個具體把握↔️,又要對馬克思相應的理論有一個深入的領悟。因為在這“六觀”問題上,馬克思確實有著非常豐富、深刻的理論闡述💺,體現了深邃的理論思考🥺,全面準確地解讀這些思想🏊🏿,對於深入理解、闡釋“六觀”,意義非凡。通過這“六觀”的學理性闡釋,可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馬克思相關理論的有效銜接🦉🍒。
一個理論體系的建立👲,必須有明確的解釋邏輯。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最大的不同,就是二者所遵循的邏輯不同🙆🏿♀️。西方現代化遵循的是資本邏輯,以資本為中心👸🏿,而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的是人的邏輯,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式現代化所追求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終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要說現代化的“中國式”🐧,這是最為顯著的特點和本質特征。人的邏輯主要是通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現代化的具體內容🚴🏻、推進順序和推進方式等來具體體現的🏒。而這種邏輯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又是理論邏輯🏌🏻♂️💟,同樣也是理論體系的解釋邏輯、建構邏輯。這種邏輯恰恰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最為根本的邏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不能離開這一邏輯。
其三✈️,推進經驗到理論的提升。中國的發展不僅創造了“中國奇跡”,而且創造了“中國經驗”。認真總結好中國經驗,並將中國經驗提升到中國理論😕🎆,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重要一環。中國經驗固然源自中國的實踐,有其明顯的特殊性,但中國經驗也是在遵循現代化規律的基礎上經過創造性的實踐而形成的,所以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國經驗不僅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探索👾,而且對世界現代化有其重要的示範作用和參考價值。通過對經驗的提煉和概括,使經驗上升到理論🧬,可以豐富和發展原有的規律性認識。這自然是對現代化理論的一大貢獻。
要使經驗提升為理論,前提性問題是如何看待經驗🎺。具體說來,中國的成功究竟有無自己的經驗🌻?經驗來自何方、歸於誰?在這些問題上,國內外是有不同看法的🛷。西方一些人總不願正視中國的成功,不是把中國的發展歸於西方經濟學,就是把中國的經驗看作源自西方,似乎中國的成功完全是學來的。這就要尊重事實🧑💼,要有正確看待中國經驗的立場🚶♂️、方法。只要堅持實事求是🫅🏽,堅守歷史真相🛀🏿,就不會無視中國發展的成功和經驗;只要堅持唯物史觀👨🦲,堅持歷史辯證法,就不會幹擾中國經驗的正常總結概括🚣🏼♂️,就不會阻礙經驗到理論的提升。就此而言,要實現經驗到理論的提升,必須堅持馬克思所闡發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由經驗上升到理論,事實上就是要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地把握出來。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於其他現代化,它有其自身的追求目標、內在結構🦸🏿♂️、內在機理🏗、運作方式,將這些方面清楚地揭示出來並將其內在邏輯闡述出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理論體系。所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建構不是演繹出來的,也不是用某種理論框架外在地套用出來的,而是內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之中的🧑🏻⚕️。理論研究的任務,就是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用理論的方式邏輯地展現和揭示出來。由經驗上升到理論,同時也是概括和集中群眾智慧的過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人民作為現代化的主體,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都源自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創造🧺🧢。要說總結經驗,就是要註重總結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新鮮經驗👩👧,使之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新的理論結晶🪰。總之,無論是邏輯地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還是總結提煉群眾的智慧經驗,都有一個把握、總結的方式問題,這同樣離不開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離不開唯物史觀。否則🧗🏼♀️,經驗既得不到正確的總結♊️,也不能提升為可靠的理論。
其四🧛🏼,推動發展理論的對話交流。加強對話交流,是深化理論研究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馬克思有關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論本來就是在同各種理論、思潮的對話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史實來看,馬克思正是通過與西方近代以來的啟蒙哲學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以及西方經濟學4️⃣、政治學、歷史學的對話研究,才創立了唯物史觀;正是通過與各種經濟學理論的論戰與對話🌳,才透徹地闡明了現代社會經濟的內在聯系及其發展規律;正是借助於與19世紀70年代以來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研究的對話交流,才弄清了史前社會的真實狀況,完善和發展了對以前社會的認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研究,為現代化奠定更為紮實的理論基礎,同樣需要加強對話。在發展理論研究中,既有歷史上討論的老問題,也有當代發展提出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均程度不同地涉及馬克思。而且,就研究的成果看,真正深入的♨️、深層次的研究,都要關註馬克思。因此,加強對話交流,註意吸收國外發展理論研究的新成果🙋,是深化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環,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領悟發展研究中的許多問題🤹🏼♂️🚳,同時也可以促進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更為深刻的思考。
事實上𓀊,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當代價值也是在比較和對話中得以彰顯的。如對待同一個問題,馬克思是怎麽理解和解決的,其他理論又是如何看待的,各自的科學程度和實際效果如何,通過比較交流即可發現🧴。而且🤵🏿♂️,通過比較交流,也可以擴展馬克思理論自身的研究空間,看到哪些理論觀點是必須堅持的,哪些理論觀點是需要根據新的情況加以發展的🥶。當代各種發展理論對馬克思的理論既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又提出了新的挑戰,無論是參考還是挑戰,對研究都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其理論價值就是在這種對話交流中不斷提升的。
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究,同樣必須加強對話交流。應當看到🦵🏽🤛🏼,現在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現代化理論🌼,盡管相互之間差異很大♢,但其間還是包含著某些關於現代化發展的共同認知🎃、理解和追求,有一些值得註意的共同性問題和經驗教訓,因而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這樣的共通性和普遍性就是對話交流的根據和基礎。在談及理論創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拓寬理論視野,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來創新和發展黨的理論🪢,形成兼容並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深入推進🎳,不少關於現代化的理論討論是值得我們關註的。如關於現代性問題,西方不少學者尤其是後現代主義者給予了重點關註和深入分析🧨,盡管他們所作的分析和所得出的結論有些簡單化,但所提出的問題和警示則是值得我們高度註意的,所提出的意見也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又如,當代發展經濟學、發展政治學、發展社會學等,都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對發展問題作了具體深入的探討,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和對策🦈,這對於我們深化對現代化的認識🏔👲🏿、順利推進現代化也是非常有益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就需要這樣兼容並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
(作者豐子義☂️,系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教授)
原文鏈接🧑🏿🚒: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2期)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