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辛:孔子“中庸”說(下)

    孔子說我沒有知識,但我有工夫🕙,有本事。我的工夫和本事就是“叩其兩端”,沒有別的(“而竭矣”)。“叩其兩端”是大工夫🔟,大本事,是中華民族的大工夫,大本事,代表了中國典型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叩其兩端簡單之極,但簡單而深刻,平凡而偉大。叩其兩端不是目的🎼🙇🏻‍♂️,而只是為了審視和把握事物的全部👨‍👦‍👦。把握事物的全部也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執中”,是找到兩端中間的合適的所在🎷。合適的所在有可能是中心、中點🚼,也可能不是中心中點🕵️‍♂️,但絕對不是兩端,因此中國文化杜絕走極端⛈。孔子很清楚,說:“攻乎一端,斯害也已🫗。”(《為政》)如果只顧事物的一頭,而不顧另一頭,只顧腦袋🦹🏼‍♀️,不顧屁股🏄🏼‍♀️👨‍👩‍👧,那就禍害無窮了。其實“叩其兩端”和“攻乎一端”,正代表了東西方兩種文化不同的運思模式💽。前者是中國的🚤,即整體的,綜合的,重在本質把握的;後者是西方的👂🏽,即分析的,“拆零”的,重在細部構成認知的。  

    美國有個思想家,叫托夫勒🍪,他的著作《第三次浪潮》等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影響很大。他說:“在當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發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我們非常擅長此技📧,以致我們竟時常忘記把這些細部重新裝到一起。”提出應向中國學習,“學會綜合”。(《伊普裏戈金·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序》)科學分析,即拆零固然很先進🧑‍💼,很靈光,很有效🧛🏻‍♂️,非常有助於對事物的構成元素的準確認知🥷🏼,然而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對事物本質的認知顯然有其局限性。而中國整體性,重聯系,重綜合,重本質認知的思維方式正好可以彌補如此缺憾。因此⛸,我們理想的正確的選擇應該是體用分明🧑🏽‍🎤,中西交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在充分認識和堅持“叩其兩端”,即整體思維的價值的同時👨🏻‍🏭,善於向西方學習🤹‍♂️,接受和汲取科學思維方式,優勢互補🤸🏻‍♂️,進而提升自己。其實早已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所謂洋務運動時期我國有識之士已經開悟,明確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勸學篇·設學》)的先進主張,然而,長期以來尤其五四運動以來,我們卻走偏了🎍,舍己而從人,不懂或忘卻了自己☛,崇洋媚外🤷🏿‍♀️,一味強調科學化,一味追從西方強勢文化,於是導致了民族的不自信🤽🏼🧖🏿,文化的不自信👩‍❤️‍👨。

    其實不只是孔子講中🦵,講執中,時中🧑🏻‍🔬,“中”的觀念非常古老,其直接導源於我們人文祖先對於天人關系或曰對天道🧏‍♂️,人道的認知。由我國最早的文獻《尚書·盤庚》可知,自商代始,古聖先王及先哲就要求🦢:“各設中於乃心🤱🏽。”(《尚書·盤庚中》)。周公更力倡“中德”,強調“中正”♉️。《大禹謨》:“人心惟微🧔🏻‍♂️,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酒誥》:“作稽中德。”而《逸周書》明確指出“人道尚中”(《武順解》)🉐。作為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中的觀念似直接到源於《周易》。《周易》的尚中思想非常明顯𓀀。《易·夬·九五》:“中行無咎。”《易·離·》🤸🏼🧒:“柔麗乎中正。”《易·系辭下》:“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易·彖辭上》:“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與孔子同時或其後,老子強調“守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管子講“立中”:“聖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法法》)💃🏽,“中正然後和調”(《王輔》)。莊子講“得中”🩺🤸🏽‍♀️:“得以環中💑,以應無窮”🤞🏼。至於《禮記》更進一步而全面地闡發了“中”的觀念,其所載子思《中庸》更是揭示出“中”的思想淵源,並開創性地提出了“中和”及“誠”的概念,認為中為體🧵,和為象⛹🏽💌,中🏗、和互為表裏,中和是“誠”的基本表現形態☑️。而“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誠者,君子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總而言之,尚中觀念是先聖先賢的的共識👩🏿‍🔬,永遠不失其重要意義。然而,事實是我們長期以來不懂得或忘記了先人的教導,而一味追求大、多、快、強等等👶🏽,已經和正在付出不應有的沉重代價。

    當然🦂,“中”不僅淵源深厚💤,“峻極於天”👋,更乃“優優大哉”(《禮記·中庸》)有著極其深刻和廣博的意義。《禮記·中庸》曰:“喜怒哀樂所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原來,“中”是一個天大的概念,指的是人類和天地萬物內在本性的最適宜的狀態。於是朱熹說:“(中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覺處。”(《答張敬夫書》)王夫之說:“盈天下只是個中👨‍🚒,更無東南西北😠🧘🏼;盈目前只是個中,更無前後左右……天下之理統一於中。”(《讀四書大全》)這正是中國人典型的宇宙觀、世界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和大教養。充滿天下的,大到天體,小到病毒 ,山川河流↘️,飛禽走獸💂🏽‍♂️,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一切全然是一個“中”。宇宙是由包括人類在內的這個“中”和其他無數個“中”共同構成的🍭🎅🏿,宇宙的意義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這個“中“和其他無數個“中”相互作用而實現的🍾。由此宇宙觀便導發了中國的方法論🔍🅿️,決定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典型的行為模式。即作為其中一個“中”的人類應該如何對待人以外其他的“中”?如何對待上天大自然,如何對待萬物生靈?是對立🚍、征服🈷️🫵🏽、消滅嗎?絕對不是🥕!而如果人類一旦真的把人以外的所有物種全然消滅🙌🏼,人類自己也就自我了斷了🍜。比如人類把所有動🧑🏻‍💼、植物消滅了,人類如何生存🛀🏼?人類將多麽寂寞🙏🏽?👨🏻!如果細菌、病毒被人類消滅了,人類就必將成為宇宙間最脆弱的生命群體。人類免疫力從何來,生命力何以提高?要知道細菌、病毒同樣是大自然的造化😏,是生命🌴,是宇宙生命鏈的一環🪞。因此是人類的朋友🏄🏿,理應尊重和善待🧔🏿。細菌病毒之所以不時危害人生🎸,並不是細菌病毒的罪過𓀁,而是人的問題🧑🏿‍🍳,是人一味對抗,一味消滅,破壞了大自然生態平衡的結果。正是先人所謂“自作孽”,是人類狂妄自大,與小小細菌病毒一般見識的惡果。

    其實人類的教訓,或者說大自然給人類的報復或懲罰已經太多太多了⚡️。比如當年滅四害,滅老鼠,結果怎麽樣?越滅老鼠越多📮,其作害範圍越大。原因很簡單,一是人培養了老鼠的生命力,二是人在滅老鼠的同時,把老鼠的天敵消滅掉了。所以我們說😮,老鼠為害人類並不都是老鼠的罪過👳🏼‍♂️🕵🏿,而是人類自己的罪過🔦。總之,與大自然,與萬物生靈不能對抗,不能征服,更不能消滅。那怎麽辦🧑🏼?我們的先聖先賢早已指明:“與物同體”,要“大其心”,“體天下萬物”,與萬物生靈和諧共生,和平相處🍕🙎🏽‍♂️。人類應自覺參與大自然的運化💈,自覺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這就是張載,橫渠先生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其實人類沒有資格,也沒能力與大自然對抗🙄🚵‍♂️,更不可能征服。因為人類只是天體之一,人類生命來源於天𓀔,人的行為離不開天,更重要的是人類本身是有限的存在。孫猴子本事大,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裏,但最終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人餓了就得吃,渴了就得喝🐕,困了就得睡,到死的時候就得死,別無選擇💁🏿‍♀️!如果對抗,餓了不吃🧜🏿‍♀️,那是自討苦吃🍿;渴了不喝,困了不睡♒️🙇🏼‍♀️,那是自找麻煩;死的時候不死,不可能!今天大自然出了問題🕎,地球出了問題👪,都是因為人類迷信“征服自然”之荒謬論點,狂妄無知,貪婪無度👨🏽‍🚒,肆無忌憚👈🏻。當年意大利思想家奧佩奇說得很有道理♚,他說當年造物主操之過急🎵,篩選不慎,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遺漏了一個錯誤的物種🤷🏼‍♀️,這就是人類🧑‍🦰。

    除如上所謂“橫渠四句”外📤,張載先生還提出一個令人振聾發聵的概念🤣,我們不妨稱之為“橫渠四字”💁‍♀️,這就是“民胞物與”💆🏻😖。何謂民胞🧑🏽‍🎨?民者人也。所謂民胞即凡人皆同胞,天下人都是同胞🛀🏻。這代表了中國人的大情懷,大智慧👚,大境界。在我們先聖先賢看來🧘🏽‍♀️,無論白人黑人🟥,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同屬人類生命共同體。橫渠先生的思想來自孔子,孔子說🪽:“四海之內皆兄弟🧘‍♂️。”當然孔夫子有其局限性🫰🏽,雖也“望洋興嘆”過,但畢竟沒有出過國,故而只講“四海之內”。假如他老人家今天出了國,那回來一定會說🫦,我們都是地球村裏人。

    何謂物與?就是人類所獲得的一切都是萬物的給予。人類所呼吸的空氣,喝的水是上天大自然給的♣︎,吃的豬肉是豬給的,喝的奶是牛羊給的,人的免疫力是細菌病毒給的。人類與萬物生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因此人類理應與萬物生靈親和交好,而絕不能一味征服、消滅,一定要自覺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下面講“庸”。

    “中”是適中,是合適,“庸”就是用中,即按照適中、合適的方式做事🖖🏻。《莊子·齊物論》:“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文解字》:“庸,用也,從用庚☁️🔰。”“用,可施行也。”《爾雅》🌅:“庸,常也🤏🏿。”包括上揭鄭玄諸家一無異議,皆然認為庸義有二:“用也,常也”。用即用中,即按照合適方式做事🪅。按合適的方式做事就必然有一個合適的結果,其最恰當的表述就是“常”。常者,常規👩🏼‍🚀、常態、常行🧂👛。按合適的方式做事就必然成為經常、平常、日常、正常,成為不可更改,不可變動之常,成為常然之理🌖,不易之則🙉。所以二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而何以成為不易之則?因為極天用中者非他,是堯舜等先王聖賢。我們的先王聖賢用中🧑🏿‍🍼,即依照合適方式做事🧹,就自然成就一個合適的結果,他們的行為就自然成為社會成員世代奉行不變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這就是孔子所謂“三畏”之一:“大人之言”🐏。

    任何事物或許都可以反🚣🏻‍♂️,可以丟,然而“常”則無論如何不可反📃,不可丟🧘🏿‍♂️。反了就是反常🧫,丟了就是失常。而又有誰能夠並願意反常👰🏻、失常!比如說🛣,我們中國人除了黃皮膚黑頭發以外👩🏿‍🦲👩‍❤️‍👩,語言、舉止、作派等等都有一脈相承的一定之規👼🏼,都有一成不變的道德準則。再看一家人,爺爺、兒子🗡、孫子長得幾乎一模一樣,舉止做派🏊,語言腔調都非常相像,這是正常的。而一旦某一門某一輩某一人長得不一樣了,舉止做派、語言腔調變了🐣,那只能是一個詞:“反常”。那就要審查了🚮,而首先要查他基因🕺🏻,那很可能是小時候抱錯了,要麽得病了,要麽吃錯藥了。否則,怎麽可能反常呢?🎊!

    宇宙人間不能反,不可丟的“常”大抵有二🛢:一是天常;一是倫常。所謂天常,就是上天大自然按照合適的方式做事的結果,其表現就是天覆地載🕡,日月代明,四季更迭🤌🏼,晝夜變化,山川河流,禽飛獸走👨🏽‍🌾。這能反能改嗎?人類的本事再大,科技再發達也是無法也不能改變的。人類總不能把天地倒個🎭,日月互換位置,四季隨意調整吧!所謂倫常🧜🏽‍♀️,就是孟子所謂“五常”🏨,即五大社會倫理關系🤳➗: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每個人都無不生存在這五大關系之中,非此即彼,概莫例外。在這五大關系面前,任何人都沒有自由選擇的余地,這是天經地義,天造地設。總之,無論天常倫常都改不得,反不得。否則必然是宇宙大戰,社會大亂。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兒子造老子的反,老婆造老公的反,下級造上級的反,結果社會大亂🤽🏼‍♂️,給中華民族造成深重災難。因此我們說,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反常運動✍️。

    “中”是合適👨🏼‍🦲,“庸”是用中🏃🏻,是以合適方式做事👩‍🦱。那麽,“中”、“庸”二者關系如何認定🥅💂🏼‍♂️?其實很簡單,“中”屬內🙆🏻,“庸”屬外;“中”為體🚴🏻‍♀️💂🏻‍♂️,“庸”為用👏🏼🕷;“中”是目的⛑,“庸”乃手段。用二程的話說🚱,“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於是林語堂先生基於此認為中庸乃“中心之常道”,或“內在的不易之道”,以至於把“中庸”解釋為“宇宙的道德秩序”(《國學拾遺》)。總之🦸🏻‍♀️,中庸精神就是如王夫之所雲“處然而宜”;就是馮友蘭所謂“三個恰當”🍑:“適時”🦌👈🏼、“適地”、“適度”𓀁;總之就是把握以合適,行之以合適,落實於合適🏌🏿‍♀️。中華文明之所以綿綿不斷五千年,正式中庸觀念在此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

    至此,我們還需要作進一步思考🙋🏽‍♂️🔆,究竟什麽是中庸🖐🏿?什麽是合適?中庸的標準、基本內涵和基本表現形態是什麽?兩大標本擺在我們面前🔖:一上天,二祖先。上天和祖先最合適,最恰當🧏🏻‍♂️🏄🏿,毋庸置疑是中庸的最高典範。而我們只有認識,理解了這兩大標本🙂‍↔️,才能真正把握中庸精神,理解中庸的基本內涵,懂得中庸的標準🤟🏼,及其基本表現形態。

    我們看上天,是那樣的美侖美奐🦌,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天覆地載,日月代明,四季更迭🤾🏻‍♀️,晝夜交替,山矗川流🎄🙎🏽‍♂️,禽飛獸走🧑‍⚕️,萬物生生不息🫎。大小天體✍️,各就各位😒,有條不紊🙎🏿‍♀️🈚️,何其協調🪁🤜🏿。再看我們的祖先🌪,多麽神聖,多麽英明👊🏻,有如此大智慧和大教養🤎👨🏼‍🌾:他們為我們選擇了合適的國度👩🏽‍🎓,合適的生存空間——中國📫;為我們選擇了合適的生產方式:農業——人類生存之本🈹;為我們選擇了合適的生活方式——心靈化的生活🪐;生養造化了最合適的人種——唐人。

    通過對這兩大標本的觀察、理解和體認,我們終於找到了答案。所謂中庸,所謂合適的標準原來只是兩個字:一個是序,一個是和🚵🏻𓀙,即秩序與和諧。天體宇宙既是嚴整的秩序,又是圓滿的和諧🪂,秩序與和諧是天體宇宙的基本狀態,是天體宇宙運行的大準則。我們的祖先發現了這個大準則。這是一個偉大發現,由此引起全世界思想家或有識之士的高度關註、羨慕,甚至嫉妒🗞。印度詩哲泰戈爾說:“中國人本能地發現了事物旋律的秘密。這個秘密不是科學權力的秘密,而是表現的秘密,而只有上帝才知道這個秘密🦝。我實在妒忌中國人有此天賦,願我們的同胞能共享此秘密👩🏻‍🦱。”泰戈爾所謂事物旋律的秘密不是別的,正是秩序與和諧這一天體宇宙運行的大準則👼🏻。

    我們祖先發現了這一“秘密”🙋🏼‍♂️,這一大準則,進而用以規劃人道,規劃、安排、組織中國社會🔷。於是,中國就成為了“禮儀之邦”🤸‍♀️,中國文化就成為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禮樂文化。因此我們說中國文化是中庸文化,是以中庸觀念為核心的禮樂文化🤵🏿‍♀️。而禮的基本精神就是序,樂的基本精神就是和🏍。禮和樂是古典中國社會的兩大支柱。《禮記·樂記》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二程說:“禮只是一個序字,樂只是一個和字🤵🏼‍♀️。只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

    行文至此,我們便可終於理解《仲尼燕居》所謂:“將何以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製中也。”以及《荀子·儒效》所謂:“曷為中?曰🦵🏼:‘禮義是也’”了🤹🏽。“中無實體”(朱子語),禮義就是“中”的主要的🦑,最有意義的具體體現,就是先聖先賢“用中”的偉大成果。正如我們在《禮與禮器》長文中所言:“禮是人文祖先基於中國獨特的生態機製的偉大創造。”《尚書·仲虺》曰:“以義製事,以禮製心。”義者宜也。“義是心中之得宜處,以之製事🙀;禮乃事物當然之節文👧🏽,以之製心”(錢穆語)🏄🏻‍♂️。故而孔子最為重視“禮”,一再強調☂️:“不知禮無以立”(《季氏》)🩲,“君子以義為質,禮以出之……仁能守之”(《衛靈公》)📟,“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於是荀子進一步指出🔀:“禮也者,人道之極也🙍‍♀️。”(《禮論》)總之,我們有理由認為龐樸先生說得很到位🚅:“禮是政治的道德。”

    作者簡介🥪:

    張辛,字此夫🤽🏼‍♀️。著名學者,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考古學家❗️、國學家、書法家,文物和書畫鑒定家🤹🏿,古詩文碑誌作家🪭。兼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意昂3体育官网書畫協會會長,教育部人文學科學位論文評審專家,中國最早的考古學博士之一💧。曾被評為“意昂3体育十佳教師”🆎,被聘為全國“真語文”系列活動總顧問。參與編寫大型考古報告《天馬-曲村》著有《中原地區東周陶器墓葬研究》《禮與禮器》等,曾主編《中國楹聯大典》《國學啟蒙金典》等🐦。

    原文鏈接🫘:張辛:孔子“中庸”說(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