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辛:孔子“中庸”說(上)

    中庸是孔子的重大理論發明,是孔子對古聖先王道德實踐的經典概括。

    “中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何謂“中庸”🧎‍♂️‍➡️?孔子並無具體解釋🥑,但言其為“德”且“至矣乎”。其孫子思孔伋作《中庸》,發揮孔子“中庸”思想👩🏿‍🦳🍷,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彰明“中庸”思想之源🎃;提出了“取其中”、“用中”、“時中”等概念🎶;解釋了其“民鮮久矣”的原因,並把中🫖🤸🏻‍♀️、和聯結起來,指出“中庸”的內核是“誠”🛸,進而把“中庸”提升到“天下之大本”,人之至尚品德的高度。

    自漢武帝遵從董仲舒主張🎒,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嚴格說來🧑🏼‍💻,自東漢章帝“白虎觀會議”之後,解釋中庸者雜沓紛紜,代不乏人,其中以鄭玄、何晏,以及二程、朱熹諸家為代表。

    鄭玄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汲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禮記正義》引鄭玄《三禮目錄》)鄭玄又註《禮記·中庸》曰👨🏿‍⚕️:“庸,猶常也。言德常行也👳🏼‍♀️,言常謹也🤦🏼。”何晏曰:“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邢昺《論語註疏》引)程頤所解較為全面而不失精當👨‍❤️‍💋‍👨,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章句》引)又曰“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謂至矣。”(《河南程氏遺書》1143頁)

    而朱熹則在其師程子基礎上作以重要補釋:“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𓀍,常也”(《中庸章句》);“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禮記·中庸》集註);“行得恰好處,無些過與不及……知得分明👨🏿‍🎤,事事件件,理會得一個恰好處,方能如此。”(《朱子語類》六十四)朱子說可謂周全而透徹。將“中”解釋為“行得恰好處”,“理會得一個恰好處”🫰🏽,堪稱絕妙😁。

    “中庸”何以被孔子視為“至德”,根本原因在於其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思想淵源:“本於天”。朱熹《四書集註·學而篇》曰💍:“德者,得也,行到而有得於心者也……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聖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於天而備於我。”

    《管子·心術上》:“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尹知章註:“謂道因德以生物,故德為道舍。”《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韓非子·解老》:“德者,道之功🤟🏿。”《莊子·天地》進而認為:“故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總之🏌🏼‍♀️,在上揭先哲看來,德由道生。

    道作何解💁🏿‍♂️?唐代大學問家韓愈說🧚🏻‍♂️:“讀書必先識其字。”我們的認知必須從“道”字的本義開始。《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許慎此說顯然有所本。孔子說🧑🏻‍🚀🏄‍♀️:“道立斯行👦。” 孟子說🪔:“道,猶大路也📗。”莊子說💇✊:“道,行之而成。”後來韓愈做了很精辟的解釋:“由是而之焉謂之道”🙋🏿‍♂️。原來“道”本義只是一條道🎎,一條由此及彼一條道🏊‍♀️。那為何孳乳和生發出如此豐富內涵👨‍🦽‍➡️👏🏻,如此深刻意義呢?原來作為道,其無論山路水路,無論大小長短必備五大元素🤦🏼🈳,即主動者🧗🏿‍♀️,起點,根據,途徑和歸宿。而由此使得道的涵義一步步豐富,一步步深刻起來🏫。於是《禮記·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道乃由天而來👳🏽‍♂️,是遵循天性而行之。而德者得也👇🏽,從何而得👁?自然由天而得。因此朱子說👂🏻:人(命)、道、教“無一不本於天而備於我🕵️‍♀️🧝🏻。”

    那何以由天而得?孔子思想至為明確,乃由古聖先王“則天”而來。因而孔子高呼:“其至矣乎”😦。《論語·泰伯》曰🧑🏿‍💻:“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認定堯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祖先。而其人如此之偉大:“巍巍乎”,“蕩蕩乎”,“煥乎”,象山一樣博大🦔,海一樣遼闊🚏,那樣文彩煥然🧎‍♀️?原來是因為“惟天為大🎻,惟堯則之”✡︎,是先聖堯等開創了非常偉大的事業:“則天”。

    那為何“則天”🚎?其原因或道理至為簡明📋💝。因為“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禮論》)🦋,“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詞》)。人類的生命源於天,人類的行為離不開天,人死後回歸於天。中國文明是靠天吃飯的內足性自然農業文明🔓。雖上天“無聲無臭”(《詩·大雅·文王》),且“於穆不已”(《詩·周頌·惟天之命》),然人們每天都要與之打交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之最親近🫄🏼,最實在*️⃣,最可靠。

    《墨子·法儀》和《禮記·哀公問》的兩段話給了我們有益的提示。

    墨子說:“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墨子·法儀》);《禮記·哀公問》:“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那“則天”,“法天”所得者何🧎‍♂️‍➡️?《禮記·中庸》給出了明確答案:“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句話是一個無主句。“極”和“道”是動詞🔽,即謂語🧍‍♂️。“高明”和“中庸”是名詞,即賓語。主語是誰📚?不是別的,正是我們的人文祖先——堯。而極者,則也;高明者上天也。極高明就是則天,就是以天為原則,為法本,為根據。因此這句話的意旨至為明確🍿,即我們的人文祖先以天為本💆🏽‍♂️,由天道開發人道,或曰把天道轉化落實為人道👩‍💻,終於走出了一條中華文明之道🏮⚂。孔子為之取名為“中庸”🤵🏽。因此孔子稱之為“至矣”之得(德),把“中庸”視為最高,最大之得(德)🔳。由之我們得出結論:“中庸”是我們人文祖先道德實踐的偉大成果🕤,是孔子對堯👸🏼、舜、禹、湯及文🧛🏻‍♂️、武、周公“先王之道”的高明概括。

    《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禮記·中庸》:“舜其大智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而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易經》已有明確的“尚中”思想。《尚書》載周公強調“中正”🤲,力倡“中德”。等等都證明“中庸”思想由來已久。是堯、舜🙎‍♂️、禹🖕🏼、湯🎺🖤、文、武及周公社會道德實踐的核心內容🦸🏼‍♀️。

    然而“五四”尤其文革以來,中庸卻受到嚴厲批判🛁👠,造成嚴重曲解和誤解👨‍🦽🧝‍♀️,以至長期以來,中庸在人們心目中並不是一個好詞,只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甚至是保守、無能的代名詞。是這樣嗎,顯然不是🔽。今天我們一定要正本清源,還“中庸”以本來面目。

    這裏我們首先對“中庸”下三個結論:第一,中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二🤼💣,中庸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教養的的集中體現;第三,中庸代表了中華民族典型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何以見得🍌👩🏿‍🚀?且容我們作以如下分解😅。

    不言而喻♙,中庸包涵兩個關鍵詞,一是中,一是庸❎。

    先說“中”⤵️。“中”字甲骨文中作“圖片 ”形🧑🏼‍🦲,即一個方框框中間插一豎道,豎道的上下各有兩個或直或曲的小橫道。這裏的關鍵是中間方框框,原來它是在表示一個孔道,管道📖,或通道🙎🏽‍♀️。豎道表示貫穿🎻。豎道上下的小橫道表示貫穿行為的重要而加以修飾或標識🫴🏼。這是什麽孔道👩‍👩‍👧?不是別的,其正是上揭先聖堯則天的孔道🧑🏻‍💼,是天人溝通的通道🎿⚠。中華文明是黃河流域,四季分明,靠天吃飯的自然農業文明👩🏿‍🎨,因此一定要和上天溝通👨🏻‍🎨🫸🏻,打好交道🤷🏽‍♀️。要溝通👤,就必須有一個合適的管道、通道🐷。因此哲學家楊儒賓先生說得好:“中字的象征意義無與倫比”。

    那“中”字象征意義🕵🏽‍♂️,即本義何在?需要我們深入理解。既通天需要通道,那還要量一量那裏是中心🏋🏻‍♀️、中點嗎👰🏽?完全不必。因為即使找到了中心😳✧、中點,也未必合適🔴🧪。因此“中”字本義並不是中心🍨、中點或中央,並不是小孩子理解的中,不是物理意義的🧖‍♀️🧘🏼‍♂️,或科學定性定量的中。而是“適”,是適中,是合適🧗🏿‍♂️,是“恰好處”。如果是中心🤼‍♀️、中點、中央,那找到它就非常之容易了,因為它是一個定點,傻子👨🏽‍✈️、小孩子就能找到,任何簡單儀器都能做到。比如一根繩子,抻出來一對折,就找到了中。一堆東西稱一稱,半斤八兩🏊🏻‍♀️,就找到了中。這太簡單了🖐🏽,我們古聖先王不可能如此簡單💆🏿‍♂️,如此弱智。我們祖先是有智慧和教養的🩳,智慧🧑🏻‍🔧、教養的基本表現一定是把握合適的所在。因為合適的所在不是定點,其可能是中心、中點🦸‍♀️,又很可能不是中心、中點,但絕然不是兩端,而一定是兩端之中的某一點。因此要把握它就有更大的難度,就需要智慧🍝,甚至需要教養🧑🏽‍💻。

    馮友蘭先生說➝🏋🏻‍♀️:“事物若要臻於完善🧏,若要保住完美狀態🤏🤦,它的運行就必須在恰當的地位,恰當的限度,恰當的時間。”(中國哲學簡史)這三個恰當就是“中”。由此中庸的基本意義和主體價值便凸顯出來,因此就具有普世價值和永恒意義。做事之前找到了中➰,找到了合適的所在🆙🧚🏽‍♀️,那你的行為就可能是正面的,有效的,有價值的💁🏽。否則🎧,你的行為一定是負面的,或無效,甚至有害;做事情不管你怎樣做,用什麽方法👨‍👩‍👦,一定要適中,要合適,必須做到適時,適地,適度🔓。適時、適地、適度恰恰是人類行為的終極追求。

    做事之前找到合適的所在,孔子表述為“執中”。做事過程中始終做到合適🤌🤵🏽‍♂️,孔子表述為“時中”⬇️。執中、時中就是孔子發現並倡導的中國人傳統的典型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這就是朱子所表述的“處中”👩🏼‍🦰🥖,王夫之船山先生表述的“處然而宜”。中華文明之所以綿綿不斷五千年🫳🏿,正是由於這種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在發揮著主導作用。

    上揭《禮記·中庸》載孔子贊美舜之“大智”:“執其兩端而用中於民”。孔子正由此作以發揮:“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矣”🫳。可知孔子是不太看重所謂知識的。孔子如此看待知識📸,有意義,有價值嗎?當然有🕵️,且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為就知識而言🥊,其無論多麽大,多麽重要🏂,也只是片段,局部或段落,人類認識知識的過程是無窮無盡的。因為宇宙無邊無際🦄,宇宙的運行有始無終🏊🏻‍♀️,人類不可能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把所有知識網絡一空✊🏼,和盤托出。故孔子一直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人類是有限的存在,認知能力有限🕵🏻‍♂️,行為能力有限🧖🏿,一定有所不知,有所未知。只有人類才認識到自己有所不知🧍‍♂️,有所未知🗒,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禮記·中庸》)。而人類的不知‼️、未知永遠大於已知♖。因此知識絕對不是當今某些人所認為的那麽重要,現代媒體所宣揚的“知識決定高度”,其實是比較可笑的一種說法。多多未必益善,知識多並不意味著修養好💪🏽,生命境界高。某些專家、教,知識多多,卻牛氣十足🥛,目中無人,是那樣沒有修養🧙🏿‍♀️,令人側目👏🏼。相反,我們的爺爺奶奶們沒有多少知識,但他們慈顏悅目🤵🏼‍♀️,令人肅然起敬。孔子沒有多少知識🙇🏿‍♂️,據大數據統計,他的知識量並不如今天五歲小童🙋🏽,3.14🧚🏻‍♀️,各種化學元素一無所知。但“無知”的孔子在做什麽?在做人,最後做到聖人,達到生命的如此高度。那我們如何正確認識知識👬🏼?培根說:“知識給人力量”🧔🏼‍♂️👵🏼。這是對的,給人力量是知識的基本功能👩🏼‍⚕️。然而,客觀事實是,知識給了好人就成為好的力量;給了壞人就成為壞的力量。因此關鍵還是做人,做好人,關鍵是修養。(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張辛,字此夫🙋🏼。著名學者🐒,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考古學家👩🏻‍🎨、國學家、書法家,文物和書畫鑒定家🕕,古詩文碑誌作家🛠🧘🏻。兼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意昂3体育官网書畫協會會長,教育部人文學科學位論文評審專家,中國最早的考古學博士之一。曾被評為“意昂3体育十佳教師”,被聘為全國“真語文”系列活動總顧問🎧。參與編寫大型考古報告《天馬-曲村》著有《中原地區東周陶器墓葬研究》《禮與禮器》等,曾主編《中國楹聯大典》《國學啟蒙金典》等。

    原文鏈接🥓:張辛🧑🏼‍🍼:孔子“中庸”說(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