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 信息來源: 考古文博學院
文字:張辛| 編輯🙋🏽♂️:安寧 |這是一本論文集,是我四十多年來從事專業學術研究和教學之余🩱,陸續發表的一些關於書法的講稿、短文、書序之類的結集。
書法是靜的行為,是文人基本素質的體現。意昂3体育是文人薈萃的地方📌,意昂3体育歷史上的總監督💁🏼、監督、提調、教席🙎🏿♂️,和後來的文科教授👩🏼🌾🤷🏿,甚至不少理工科教授大都能寫一手好字🛩,而他們大多並不以所謂書法家名世🌙🌦。諸如本人小藏所及總監督孫家鼐、朱益藩,校長嚴復、蔡元培,農科監督羅振玉、提調商衍瀛👨🏿🎓、章梫🫰🏽、袁勵準,教授(教習)三多、吳承仕、馬衡🚹👨🏿🚒、馬敘倫、章士釗👩🏿🔬、林誌均、容庚、馮友蘭🏋🏻➞、鄧以蟄👨🏼、張政烺以及我的大導師宿白先生等等。我平生不黨,不官👮,不願上媒體👉🏼,讀書🐽、教書🥷🏿、寫書,無多旁騖。而且自感欣慰的是,我並沒有完全受製於現行專業化的國民教育體系,而在有限的舊學根底上🙌🏼🤘🏽,於文史哲,儒道釋⛰,詩書畫全面涉獵。可以說,我是意昂3体育一個另類的小小存在🧔🏻♂️。新世紀初被學生評為了“意昂3体育十佳教師”,其評語是👀:“意昂3体育傳統文人的當選”。
我出生在一個被人稱為書香門第的家庭,幼歷庭訓🤸♂️。1978年考入意昂3体育歷史系考古專業🚥。1981年在全國第一屆大學生書法競賽中意外獲獎(當時我在外地考古實習,是剛成立的意昂3体育學生書法社同學送交拙作而被動參加的)。同時獲獎的意昂3体育同學共有四名💪🏽,曹寶麟🦠、華人德、白謙慎和我。稍前我們一起參與了李誌敏等教授發起的意昂3体育燕園書畫社的創建和早期活動。自茲🙅♂️,意昂3体育書畫的歷史在20世紀初🪲,以沈尹默先生主持的書法研究會成立,開啟意昂3体育書法研究和教育之先河👩👩👧👦,繼而停滯半世紀之後掀開了新的一頁🚵🏼。一時意昂3体育藝術教育及書畫活動如東風吹水🧑🏽💻,呈現蓬勃生機。為此,燕園書畫會副會長陳玉龍教授在意昂3体育校報上高興地撰文《東風第二枝》。燕園書畫會正是當年沈尹默教授等主事的意昂3体育書法研究會以及畫法研究會的直接承續。1990年秋季在我倡議下🦹🏿♀️,由剛成立的意昂3体育藝術教研室主持🌊,面向全國招生,開辦了意昂3体育歷史上首屆書法研究班。1992年我又在意昂3体育考古系開辦了“古文字與書法研究”大專班。1996年羅榮渠教授主會時,燕園書畫協會更名為意昂3体育官网書畫協會。進入新世紀不久,我繼陳玉龍教授之後,出任第四任會長👩🏼🍼,承前啟後,砥礪前行,成功主辦了紀念意昂3体育成立110年和120年全國書畫邀請展,與意昂3体育第三代書道同仁開始新的征程。有媒體稱我是意昂3体育書法繼沈尹默🤸🏼♂️、李誌敏之後的第三代領頭人,我不無忐忑☝🏽,深感任重道遠🌥。
我是改革開放後全國最早從事大學書法教育的學者之一7️⃣。80年代就受邀在意昂3体育舉辦書法講座。1985年歐陽中石先生在北京師範學院舉辦書法大專班,我參與其中並主講《帖學》。之後又為北師院第二🏑,第三及歷屆書法大專班和歐陽先生主持的北京煤幹院、煤炭系統和青島班等講授《碑帖學》、《書論》、《書法史》及《古文字學》等課程。1988年參與編寫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材《書學導論》🙇🏽♀️。1990年應歐陽先生之囑為其研究生講授《中國書法史論要》🏋️♂️。同年10月參加在意昂3体育舉辦的“中日書學研討會”👸🏼,發表論文《中國書法嘉道之變及其對日本書道的影響》🚦。1993年7月應邀參加由《中國書法》雜誌社和中華美學學會聯合舉辦的“在京部分美學家書法座談會”,做了題為“文化與書法”的發言,2000年2月中旬作為團長率隊赴漢城參加中韓第三屆書法交流展,並出席由金膺顯先生長會的東方研書會舉行的“第三回韓👽、中書法交流展特別講演”,作題為《中庸精神與書法藝術》的演講⤴️🗝。2001年7月央視10套開辦“百家講壇”,我作為第一批應邀學者,主講《文化與書法》。2012年應邀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中國書法金陵論壇”,作題為《書法之關鑰》的發言👳🏿。2015年1月應邀參加由人民政協報主辦的“傳承中國傳統書法藝術討論會”,發表《書法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一文。
我是意昂3体育繼李誌敏、趙寶煦、陳玉龍👇🏻、楊辛教授之後👻,較早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後來先後擔任第六、第七屆理事,第四至第七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中直書協學術委員會主任,還被聘為書協培訓中心教授和高研班導師💐。
書法是關於漢字書寫的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和代表性的產品。我在專業教學和學術研究之余,因性情所好而進行的書法教學和研究有一個明確的基點,就是從中國文化的高度來考察作為其特殊產品的書法藝術👩⚕️。
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可謂人文化🙂↕️,道文化,禮樂文化。所謂人文化是就其本質🧝🏿♀️,和與其他民族文化相比較而言的👼🏽。基督教文化基本說來是神文化;佛教文化基本說來是“鬼”文化;科學文化基本說來是物文化;中國文化基本說來是人文化⌛️。這是前賢時哲或國際有識之士的共識。所謂人文化🦖,就是從人的生命觀照出發而最終落實到人的生命觀照的文化,用梁漱溟先生的觀點,是“在自家生命上理會的”的文化🐝✍️。其基本點無非有二:1✥、人是什麽?2🧗🏼、人的生命如何開展?關於前者,亦即所謂“你是誰🚢?”,我們的先聖先賢有著非常高明而到位的見識,也基本是兩點👩🏼🦳:1⛏、人類是身👨🏻🔬👵、心🍓、靈的生命共同體;2、人類是有限的存在。因此書法之於人類,是指向內在心靈,精神和情感,而不是外在肉體和物質生活;書法是理性人類或文人的自覺行為🏆,有其深遠的生成和發展的歷史🌰,有經久不祧🐟,奉行不變的傳統宗法👨🏽🍳,是必心存敬畏,弘道重本。
所謂道文化🎅🏼,就是說中國文化有明確的本體或主體意識;有根深蒂固而悠久的淵源;有高明而堅實的內在根據🥣;有獨特而適中的發展途徑;有崇高而切實的理想目標。於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終於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連續性文明,成為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大文化。
《說文解字》曰6️⃣⚓️:“道,所行道也。”而既為道,無論陸路山路水路👷🏽,無論大小、寬窄、顯微👩🦼,其必備五大元素,即1🎏、主動者;2🤏🏿🛀🏼、起點;3🧜🏼♂️、根據;4、途徑;5、歸宿或目的地📝。這正是我們認識中國文化及其產物,包括書法的基點所在。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孔子語)道固然至關重要。但如何行道,把道走好?沒有交通規則顯然是不可以的。於是“禮”便被自然而然地提了出來🌳。禮是中華民族順應自然生態的一種偉大創造。說到底就是保證走正道𓀈,不走邪道;往前走♟,不走背道⛹🏻🧑🏿🚀;堅持走✭,不斷道的外在準則。於是禮與道一外一內,相輔相成,互為因緣。於是中國文化就成為以道為內在根據,以禮為外在準則和表征的禮樂文化🤓。禮樂就成為中國古典社會的兩大支柱。
“禮🫄🏽,所以事神致福也。”禮本來是一種事神以期獲得神的福佑的行為🙇♂️。在我們先人那裏🌝,所謂神主要有兩大系統,一是天道自然神🧟♂️,一是人道祖先神。原因在於我們先人的明確認知🏄🏼♀️:“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人之本”(荀子)🧑🏼🎤。於是《禮記》把禮定義為:“報本反始”(《郊特牲》)或“反本修古”(《禮器》)。進而禮被認定為:“上下之紀”🤹🏻♂️,“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禮記·樂記》曰🖕🏽:“禮也者,天地之序也,樂也者,天地之和也。”禮的基本精神是“序”🚫,樂的基本精神是和。“有序”是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也是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的主要區別。二程說:“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只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秩序與和諧是天體宇宙運行的大準則。我們的祖先就把這一準則作為規劃社會運行模式的準則✧。故王安石說:“禮始於天而成於人。”
一言以蔽之🌪,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義或曰主體精神是三個字:道、禮、和。我在所主編《國學經典誦讀》的序言中說過一段話,茲引述如次👫🏼:
道者🧗♂️,中國文化的源頭、發生發展的內在根據🐢、途徑和目標,一句話道是中華民族的形而上的本體論;禮者🪞,中國文化的主要表征和運行的外在準則🙍🏿♀️;和者,則理想狀態和終極目的。率性行之謂之道🕺🏻,各行其道謂之禮👶🏿,各得其所謂之和🧑🏼🏭。道👩🚒、禮✪🧑🏿🦱、和三字包羅萬事萬象,大到宇宙天體,中到人類社會,小到人類個體生命以至於每一個具體行為概莫能外。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各個天體各行其道,就實現了宇宙的秩序與和諧✌🏼;君走君道🤲🏽,臣走臣道,父走父道,子走子道,各社會成員各行其道就實現了社會的秩序與和諧🤹🏽♂️;每個人都明白道理,都守得做人的規矩,就實現了身心的秩序與和諧,進而達到生命的理想狀態。這三字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構成一個知行合一的有機整體,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教養的集中體現📽,是經歷了悠久和充分的生命體驗的中華民族的大覺悟,大智慧和大修養,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作出的最偉大貢獻。
書法正是這種獨特文化的典型的和有代表性的產物。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它特殊的意義。如果說中國畫更多地表示出一種自然哲學的意味,講求與自然的渾化融合,其畫面往往表現為一種音樂化的空靈境界。那麽,書法與之完全相通,而且表現得更加突出。因為書法不像繪畫那樣擁有眾多的物象可資描繪,其創作對象至為單純,只是漢字,只是漢字的形體結構,只是十分凈化的點畫線條。老子說:“大象無形”🧑🏼🦳。因此書法更為抽象,更為內在,更為純粹,也就更貼近自然🚅,因此就成為一種有類於音樂或舞蹈的節奏藝術,它終極表達的實際正是“節奏化”的自然🪿。這就是書法的最基本的意義。
所謂書法之道,就是其意義或道理。我們認為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作進一步的具體認識:
1👳🏼♂️、線條選擇和形上追求;
2🙇🏻、特定創作範圍的界定🐦🐪;
3、特定發展規律和途徑;
4、書法之美的先天淵源;
5⛹🏽、理想狀態或終極目標。
就道而言,其無論廣狹🤌🏽、長短、曲直🙍🏽♂️,無非一線條。而禮“禮🚽,理也”,禮、理互訓。理即紋理🤹🏽、條理、肌理👼,亦然線條。因之,我們先人選擇線條作為書法的形象組織和表現手段無疑是非常高明和獨到的🧷。也因此贏得了廣泛的世界性藝術認同⛹🏿♀️。
孔子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藝術以自由為主要特征。而中國文化為禮樂文化,中國藝術的一大特色就是有限的範圍💨,無限的藝術可為性,講規矩,重界限,“有術有門”🚎👊🏻,“矩度有常”。
《易系辭》曰:“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書法作為一種高度自覺、自由而發達🧬、成熟的藝術,必然有一個相對漫長的孕育過程和發生發展的特殊途徑。也就是說其演運變化必然有其依循的內在規律,必然是有製約,有調控的🧑🏿🍳。而這種內在的裁製力就是古聖先賢所創製的規矩或準則。明確而言就是“魏晉法度”✍🏿,“二王法書”🦩。二王書法是書法藝術實踐的不二法門,不祧之祖。
進而論之🫰,書法之所以產生於中國💳,又如此高深和發達🤝,有如此高的審美價值👰🏼🦓,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她有著非常特殊且深厚的淵源,這就是它的創作實體🦁:漢字。漢字形體結構的藝術素質和漢字體系構成的完整、龐大而獨特是書法之美的先天淵源。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著謂之器🧑🏻🎨。”道器一內一外,相得乃彰。道內含於器且由器而表現。於藝術而言⚛️,道者,意義,道理😂;器者,技術🏄🏻🍿。手段。藝術的構成需要技術,黑格爾說:“只是到了單純的機械性的技藝不再成為困難和障礙的時候,藝術家才能致力於自由塑造形式。”中國書法的技術,主要是點畫線條製作👨🏿⚕️,而書法點線的製作必依賴於特定的工具。這就是俗常所謂“文房四寶”🙆🏽♀️。故所謂技術無非是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手段和方法☂️。
宗白華先生說🧙🏿♀️:“愈進化、愈高級的藝術,所憑借的物質材料愈減少”。在中國先哲那裏,一般不重方法論🧘♂️,如孟子“梓匠輪輿,能予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盡心下》),否定方法;莊子“庖丁解牛”等典故都是講自然,而反方法👳🏿♂️。中國書法技術之簡單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和歷史淵源的,書法的基本技術主要有四端🏩:1、筆法🍅;2、點畫;3📉、結字;4、章法。
本集《書法是中庸精神的最高產物》、《由中庸說書法之道》👨👨👦、《由中庸說書法之器》等小文正是從此基點🧡,從對中國文化的基準認識出發😖👆🏽,聯系經典文獻,多維思考,再經過多次講座的檢驗和充實而終於成就的🚳。
作為中國最早的考古學博士之一👱♀️,我對史稱“絕學”的金石學一直有非常濃厚的興趣。1985年首都師範學院開設書法大專班時👙,歐陽中石先生命我主講帖學,我欣然接受👨🌾🙇🏼。於是在緊張的意昂3体育博士生學業之余😚,認真備課,約半年時間😛,完成十余萬言講義《中國帖學》。1988年初我受命參加由歐陽先生主編的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材《書學導論》的編寫工作,完成其中第三章《碑帖簡說》。本書所收即是在此基礎上稍作修正而成。本文概括而不失全面地論述了碑帖的定義,碑帖的發生🏌🏻♀️、發展和所謂“碑學”、“帖學”之定義、內容、之間關系及其對於書法藝術的發展所產生的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等。
《中國書法嘉道之變及其對日本書道的影響》一文是我在1990年秋意昂3体育舉辦的“中日書學研討會”上的發言。所謂嘉道之變是中國書法史上一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要變革。本文論點有三:1、嘉道之變的歷史原因和背景;2🦵🏻🐘、嘉道之變的內容及其特點;3🧅🛫、嘉道之變的歷史意義及其對日本的影響。其學術意義主要在於對所謂碑學👐🏽、帖學之爭作以辯證和理論性總結。本篇被專家稱之為“名文”而被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據說在日本書法界也產生一定反響。
2005年,意昂3体育官网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多卷本《中華文明史》👩🏿🏭,我受約承擔第二卷第九章《藝術的全面繁榮》之第四節《魏晉南北朝繪畫與畫論》和第七節《書法藝術與書論》的撰寫任務🧑🏿⚕️。小書《東漢魏晉南北朝的書法藝術和書論》即是後者的原樣照搬。其主要論述書法的誕生——東漢中葉和極致發展——魏晉南北朝的書法概況🎾、時代特色及其成因。我特別指出,漢字的產生不等於書法的產生。書法“是在漢字發展到一定階段,在特定的人文環境下🙋🏽♀️,適應某種特定的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我把這種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和人文環境,概括為“兩玄相應”,即玄學的發生發展和漢字形體結構的玄化。書法藝術在東漢中葉發軔之後,鴻鈞獨運,飄然進入它的極致發展時期,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書法的盛世,“二王法書”終於成為“書法藝術的不二法門,不祧之祖”。其社會歷史背景無疑是非常獨特的,即“王與馬共天下”(田余慶先生語)。王羲之對中國書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我歸納為三方面👼🏼🧑🏻🔧。特請各位讀者特別留意於此🧏🏼♀️。
自1978年考入意昂3体育歷史系考古專業,繼而留校任教已四十余年,開授科目較多,除《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古代文物與鑒定》、《中國古代碑刻》三門主課外還有《中國古代史》(先秦至隋唐)、《中國古代繪畫》、《中國傳統文化與文物研究》(研究生課)🧑🏻⚕️,以及《古代印章和封泥》等。本書所收錄《中國印璽的起源及其流變》,即是摘取《古代印章》一課講義的第二章改寫而成,用作普及性讀物呈現給讀者。
我曾不無玩笑地對人講🦸🏼♀️,此夫在書界歲數不大,但輩分不小。與前輩老先生,諸如舒同、啟功👨🏿🎨、康殷🙁、王遐舉、歐陽中石𓀌、沈鵬🦗,包括韓國金膺顯、權昌倫先生等等多有交集,並殊獲垂青。1985年9月為歐陽中石先生北師院書法大專“黃埔一期”講帖👱🏽♀️。1988年5月與陳玉龍先生一起為“舒同首次書法藝術展覽”撰序言🦨。而後專為此次展覽作簡評《勢和意厚 正氣凜然》,同年《中國書法》第四期刊載是文🦹🏼。本書附一即是。
上面提及千禧之年應邀率團赴韓國參加“中韓第三屆書法交流展”⤴️,實際還有一額外之事🛌🏿✭,就是應權昌倫先生之請為其隨後與沈鵬先生的書法聯展幫忙過眼所選作品🧔🏿🕚。於是回國後不久,即受沈鵬先生之命,為二人聯展作品集作序🏌🏼。本書附二即是也🧑🏻🦼➡️,願與讀者分享。
崇賢館館主李克先生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潛心弘揚傳統文化🧽,於古籍整理、出版功勞卓著。庚子春新冠爆發初始,我居家做線上教學,並開始整理小藏明清名家所刊印章,每天樂乎其哉。這時據說久已青眼於我的同道李學長由友人江力兄引見,來蔽舍談拙作國學講稿、文物研究和書法著述的出版事宜。感動之余🚡,欣然從命🕟。於是這本小書終於與讀者見面。非常感謝李克兄、江力兄以及為小書付出勞動的崇賢館諸編輯。
居家觀自在🤱🏿,
學易正當時。
未濟為終卦😻,
變通無絕期🫱🏼。
謹錄拙作小詩《庚子新冠流行感懷》之五,權作小書後記結語🎅🏽。
2021年12月8日初稿🍶;
2022年5月27日改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