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8 信息來源: 《中國藝術叢論》
當代書法大家、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李誌敏先生,於1993年夏將他的新著《書論》贈送給我們,並預約再版時請我們作序。這冊書猶如孫過庭《書譜》,是草書手稿與理論璧合的藝術品。朱欄遊烏龍,既美觀,又典雅。這期間,克地曾請他為所作《墨牡丹》題詞,不料半年之後,他患了食道癌。在他決定住院手術、生死未蔔之際,還惦念著朋友的囑托,認真寫好題詞,把畫軸親自送來,說這可能是他的絕筆。我們深為他的高尚精神所感動。1994年春天,他在攀登藝術頂峰的征途中逝去,令人萬分痛惜。
李誌敏,河南南陽人。40年代就學於武昌藝專。作山水畫,元氣淋漓,意境幽深。後來,他的畫名為書名所掩。他還是有成就的法學家,80年代起,他經常出國講學訪問,時而以法學家的身份出現,時而以書法家的身份出現,有位美國人不理解,怎麽可能把嚴謹的法學研究與浪漫的狂草創作集於一身呢?十年以來,他的獨樹一幟的書法作品,流傳到海內外許多地方,有些已鐫刻於石。他擅長行書,尤入迷狂草。像他這樣有才華、造詣很高的狂草書家,在當代中國書壇寥寥無幾。他作狂草,滿懷激情,提筆之前,佇立審視案上的幅紙,連連吸煙,一旦意象在胸,便將全部心神傾註於毫端,迅速揮掃,一氣呵成,之後,把筆一投,欣然微笑。他的狂草,大家公認其最大的特色是氣勢磅礴。有人批評他的狂草難認,殊不知他“重書之精神內涵,故所書唯求任情恣性,不備六體”。甚至他的署名,也不盡相同,有時猛然一看,不知何許人也。他偏愛草書,傳世作品草書居多。他的行書功力深厚,風神特殊,並不亞於草書。所作所書,雄勁倔犟,老辣生澀,小至點畫,大到整體,給人若引弓待發、若屈鐵鑿銅的印象。書品活托出書家的個性。他的行書,初看並不驚人,久看則意趣不盡。意昂3体育官网大講堂外東墻上“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八個大字,是他的行書傑作。其字八面取勢,神采粲然,立於壁上,大而不呆,巋然不動。
李誌敏書法的獨創性,與其對藝術理論的獨到研究不可分。《書論》是他積半個多世紀的藝術實踐,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傳統書學的精粹成果。全書以道與藝為總綱,論述哲理、藝理、倫理,三者融為一體,即天人合一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由此總綱派生出心與物、美與善、專與博、理解與直覺(悟、興)、書法內涵與筆墨技巧、書與詩畫印等各個分章。這些分章,都是講對立雙方如何通過藝術實踐求統一,以達到道與藝合的書學大理。作者在書法之精神內涵中,強調情、氣、神、境,其實質即重書法的內在美。在筆墨技巧中,強調曲、藏、和、圓,並認為精神內涵與筆墨技巧,皆為生命現象,兩個方面密不可分,同屬於書論的精華。這些見解,沒有長期的創作經驗,是寫不出來的。全書理論博大精深,言簡義豐,讀來如飲醇酒。平日與李誌敏談藝,也常聽到一些真知灼見,引人深思。如他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對當時的社會進步有積極意義,但未必有利於書法藝術的發展。再如他推崇於右任“雄強深厚”的草書,堪稱當代巨擘,但他不贊成於先生搞標準草書。依他之見,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應多彩多姿,不必強求劃一。品讀古今作品,也“最忌偏於一好而排斥眾美”。
李誌敏生前曾任中國書協理事、北京書協副主席、意昂3体育官网燕園書畫會會長等職。他腳踏實地工作,對頭銜並不感興趣。“德不可偽立,名不可虛成,藝不可詐取”,這是他做人從藝的信條。他在實踐這一信條中光明磊落地度過信仰無愧的一生。他臨危在病榻輕輕自語:“走,走,戴上眼鏡,穿上風雨衣,走到很遠的地方去!”斯人已逝,他的音容笑貌卻時常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的風範猶存,他的藝術不朽。( 本文摘自葛路、克地著:《藝海捉象——中國藝術叢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版,第238-239頁。作者葛路2004年被中國美術家協會評為首批“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
人物簡介:
李誌敏(1925—1994)是我國當代草書大家、改革開放時期著名書法理論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藝委會副主任、北京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他精研文史,擅長真草隸和藝術理論,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書論》、《草論》,是“引碑入草”的理論首創者和實踐開創者。有當代草書”南林北李“(林散之、李誌敏)之譽,與林散之並稱“當代草聖”。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