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辛:《中華經典誦讀》序言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的、精粹的、經典的、學術的部分🏌️‍♀️,是中華民族大智慧和大教養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對人類做出的最偉大貢獻🩹。

    時下國學日益加溫,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有識之士的關註。原因無非有二🚣🏻,其一內因,即在於國學的基本精神💘、價值和意義。其基本價值意義說穿了只是兩個字♒️:人學。她是從人性關照出發而最終落實到人性關照的一種文化,一種學問🧞‍♂️。因此人類需要國學,時代需要國學👨🏻‍🔧,我們民族尤其需要國學。其二外因♒️,即當今人類出了狀況:異化🍏。也就是說,當今人類正在不可遏止的朝人以外的方向轉化。朝哪轉化🚵🏼‍♀️?朝物轉化。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物化🛀。所謂物化的完整理解是:要麽器物化,要麽動物化。

    所謂器物化,就是機械化、工具化、模式化。人類生活越來越機械🤮,越來越呆板,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單一和雷同,越來越少了溫度和情感,越來越被某種外在的模式所規定和製約。於是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指向了物,指向了功利,指向了科技和資本👏🏽👱🏿。於是蔽於用(被實用所蒙蔽),役於物(被物質所奴役)🧬,迷於客(被客觀所迷惑)成為當今人類的基本狀態或時代特色👩‍🦲。

    所謂動物化,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就是把動物界的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原理推廣到人類社會。於是人際你爭我搶,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競爭貫穿於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於是社會走向無序,走向瘋狂,甚至走向罪惡。於是人類社會的運行成本一天天增大。

    1972年世界經濟年會在瑞士召開⇾。會上有人講一件事🤭,說一個人騎著馬在馬路上飛奔,緊勒著韁繩,很怕掉下來。人問他到哪去,他搖搖頭,指著坐下馬說,問馬吧。這多麽可怕,多麽危險🥊!人類社會何去何從已懵然不知🛟,只能聽命於馬🍡,聽憑馬拉到哪算哪。科技和資本這兩匹馬,這兩個龐然大物的無情運作已然超出了人⏯,超出了人的社會組織駕馭能力之外,已然幾近失控👩🏿‍🦱。怎麽辦🗼?於是🙍🏻‍♂️,世界有識之士把目光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指向中國,指向中國文化,指向孔子智慧。1988年1月28日🃏,若貝爾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會上達成一個共識,即所謂“巴黎共識”: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多年前去汲取孔子智慧。何謂孔子智慧?孔子智慧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就是國學的基本精神、基本價值和意義所在。

    國學者,人學也✊🏽,這是先賢的共識,這是相對於其他民族文化而言的,特點非常突出,價值非常明顯。人生在世,既做不得神👱🏼,也做不得物(器物或動物)🏄🏿‍♀️🏌🏿‍♀️,只能做人。既要做人而不通人學,那做人就必然會出問題。果不其然🧑🏼‍🦲,“五四”以來🤷🏻‍♀️,解放以來👉,尤其文革以來,國學日益走出了國人的生活,日益遠離了國民教育體系。現下我們的國民教育體系基本上是一種西化的體系,是知識性、專業化的體系。也就是把教室🚉,把課堂變成了一種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於是造成一個不可否認的社會現實:知識越來越多,文化越來越少:能力越來越強,人文修養越來越差🦹🏿‍♀️;專家越來越多,君子越來越少。因此,國學之復興勢在必然。

    如何復興👰🏿‍♀️👨🏻‍🌾?毋庸置疑,首要的或曰基礎的工作就是啟蒙👨🏼‍🍳。十幾年前我說過:“國人需要啟蒙,亟待啟蒙,不僅要對我們的下一代啟蒙,重要的是也要對成年人啟蒙。”(張辛《國學啟蒙金典•序言》)所謂啟蒙無非有兩方面👩🏻‍🦼‍➡️,其一是激活;其二是播種。

    所謂激活,就是激活深植於國民生命之內的國學因子,主要指向成人。國學雖然歷史上遭受過數次嚴重打擊,但並沒有也不可能滅絕。至今依然保留在我們民族的基因裏,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液裏。原因很簡單⛳️,因為她有非常的生命力。生命力何來?就在於國學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其內涵的平實,親近,和每一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國學的內涵基本說來只有兩方面🧜🏻:一,人是什麽;二,如何做人🪢。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說👩🏿‍✈️,就是主要“在自家生命上理會”🔻。因此,對於有一定生命經驗的成年國民而言,“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他們已然從前輩的言傳身教中獲得💇🏽。因此我們說,今天所謂啟蒙不是註入,不是增加,而是激活,激活國民生命體內的國學因子。

    所謂播種,更為重要🍻,而無疑指向童蒙🧑🏿‍✈️。蒙學是至關重要的基礎性的學問🕹🧎‍♀️,是自古有之而被格外重視的傳統大學問🧑‍⚖️。從漢代《倉頡篇》、《急就章》🤵🏿,到南朝周興嗣《千字文》,宋王應麟《三字經》汪洙《神童詩》,以至明清《治家格言》、《蒙養故事》、《幼學瓊林》及《笠翁對句》😵、《弟子規》、《聲律啟蒙》等均屬於個中經典🧔‍♂️。對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尤其是價值觀的形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然而時至今日諸如此類在童蒙教育中已了無蹤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根本性的缺憾。內在民族性的缺失的結果必然是民族的名存實亡,古埃及文明最終伊斯蘭化就是史鑒。而民族性的傳承必以一脈相承的童蒙教育為基礎。為此國學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國學經典必須進入我們的國民教育體系。既然傳統的蒙學經典漸行漸遠𓀙,而同時又不可否認其中必然存在一些相對落後甚至屬於糟粕之類的內容💆🏿。因此對我們後代,對童蒙的啟蒙,必然要花更大的力氣,用心播種。

    播種的第一步當然是選種。先聖先賢已經垂範在前,我們所能做的只是適當調整和註釋。

    傳統的童蒙教育是以經典誦讀為先🏃🏻‍♀️‍➡️。這是經歷史檢驗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不必急於讓孩子們,尤其學齡前後的孩子們理解👩‍🦳,弄懂經典的意義,而只是誦讀🍸、背誦。形象地說就是“吃草”。記憶力好,是孩子們得天獨厚的特質。先讓孩子們盡量多地把草吃進肚子裏,也就是播下種子,紮下跟。之後再慢慢地像牛羊一樣反芻倒嚼🩸,再隨年齡增長慢慢消化吸收。

    國學學習有兩個前提👊。其一🧡,要對國學有一個根本性的認識,即對其基本精神、基本價值和基本意義有一個基本認知;其二🦁,要對國學有一個框架結構性的認識🧜‍♂️,即對國學的構成🖕🏽,尤其是其中主要的👉🏽、核心的👦🏻、最有代表性的構成有一個基本認知。

    國學的基本精神、價值、意義可以概括為三個字:道、禮🏊🏼‍♀️、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讀透了,看穿了不外乎此三字🔨。道者👩‍❤️‍👨,中國文化的源頭、發生發展的途徑和內在根據,一句話中華民族的形而上的本體論;禮者👸🏽,中國文化的主要表征和運行的外在準則或規範🥷;和者🙍,則理想狀態和終極目的。率性行之謂之道,各行其道謂之禮,各得其所謂之和👷🏼‍♂️。道🙈、禮🏄🏼‍♀️、和三字包羅萬事萬象,大到宇宙天體🚴‍♂️,中到人類社會,小到人類個體生命以至於每一個具體行為概莫能外🧑‍🦽。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各個天體各行其道💬,就實現了宇宙的秩序與和諧;君走君道,臣走臣道,父走父道,子走子道,各社會成員各行其道就實現了社會的秩序與和諧;每個人都明白道理,都守得做人的規矩👱‍♀️,就實現了身心的秩序與和諧,進而達到生命的理想狀態🧤。這三字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構成一個知行合一的有機整體🦣,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教養的集中體現,是經歷了悠久和充分的生命大體驗的中華民族的大覺悟🌌,大智慧😿,大修養,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作出的最偉大貢獻👴。中國文化綿綿不斷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也完全印證了這三個字。

    國學的主要的、核心的🟧、最有代表性的構成也是三個字:經、傳、子。

    經以載道🔖。“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五經,具體說經↪️、傳、子是國學的主要或核心構成。經,文本、元典也,即《易》🍪🧯、《書》、《詩》、《禮》🛀🏻、《春秋》是也;傳,解釋文本、元典者,諸如《禮記》👩🏻‍⚖️、《左傳》、《公羊》、《谷梁》之類;子,實踐🌻、落實文本或元典者,諸如《論語》💉、《孟子》、《孝經》🙎🏻‍♂️、《爾雅》等。而以孔子為首🏊🏼,為代表,包括老子🪄、莊子♣️、孟子等先秦諸子🔚,以至漢代董子之流,釋子最後參入,構成一個完整的無與倫比的中華民族的思想理論大體系。中華經典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中國文化的所有產品均由之而生發,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亦由之而生成🫱🏿。因此不能失傳,不能從我們國人生活和國民教育體系中走失。國人的責任或曰天職就是把我們的經典傳承下去,把我們中華文明之道永遠走下去🐗。如果國學經典失傳了👨🏿‍🔧,中國人腳下五千年綿綿不斷的道走斷了,那將是民族大恥辱,我們當代國人的莫大罪過。國學經典的失傳🤢,國學的走失就等於文化沒有了根,那就無異於民族名存實亡。因為沒有了根,生命養分從哪來?如果我們中國人完全靠洋養分養活,那還了得!而我們放眼中國之現實,怎能不令人扼腕,令人心痛!

    唐代大文學家、教育家韓愈先生說😫:“讀書必先識其字🆎。”識字可謂前提中的前提👨🏿‍🦰。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特有產物和重要載體🦗,是記錄和表達中國人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的書寫符號體系,是中華經典的主要載體。“讀書必先識其字”說在今天有其特殊意義。不識字何以讀書😊?不讀書何以明白道理🧑🏻‍✈️、道義𓀃,不明白道理道義何以做人?所以識字不僅是讀書的前提,甚至是做人的前提,是自覺生命開始的前提👨‍👨‍👧。然而今天國人識字居然出了大問題:漢字改革了。漢字改革必然造成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中國人不認中國字,中國人不讀中國書😧。於是中華經典日以走出我們國人生活,日以走出我們的國民教育體系。因為五經諸子無不是改革以前的文字,即繁體字記載👩🏻‍🚀,無不是文言文體。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上天大自然只是賦予了我們每一人的性命,而並沒有賦予每一個人完成這一性命的才能和本事。此才能和本事從哪來?孔子告訴我們要“學”。學什麽🧘🏽?學文與獻。獻者,文物、人物。文者即典籍,故學文首先就是讀書👇🏿。那讀什麽,又如何讀?愛默生告訴我們💆‍♀️:“直接閱讀上帝👩🏽‍🎓。”不要看照片,讀拷貝👪🈸,要直接關照上帝本身♿️。用我們傳統話語表述就是三個字🤣:讀經典🤽🏽‍♂️💇🏻‍♂️。

    基於如上基本認識,我們為童蒙,為孩子,為我們下一代組織編選了這部《中華經典誦讀教程》。雖然不能說是完善的,但肯定不失其經典性。孔子說,“學《易》”可以使人“無大過”。又說👩🏽‍🦰:“不學詩無以言,不知禮無以立。”於是我們精心節選了《周易》和《詩經》。四書是五經的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讀《孟子》以觀其發越”🗓;“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如果說,五經的誕生是孔子師生集團對中華民族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奠基意義的貢獻,那麽“四書”的編纂則是主張“經以致用”的宋儒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提升作出的一大貢獻🏄。本教程中“四書”或多或少,均有精選。而上揭古代蒙學經典大多羅列其中。《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即戰爭軍事,有軍事即有兵法〰️。兵法也是中華經典的典型而精彩的構成。於是我們特別節選或全選了《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等,也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給孩子們增加一點點興趣。

    由於是童蒙誦讀教程👦,我們在字的註音上格外用心🙍🏼,乃警乃惕,謹慎有加,不敢武斷,力求避免給孩子們造成某種先入為主的遺憾,而這是有前車之鑒的。

    這裏特別需要提醒的是,本教程依然采用當今社會通行字體,即簡化字編排🧑🏿‍🎨。因此為了增益本教程的效用,為了孩子們日後進學,使一些孩子最終可以成為中國文史學家,中國思想家,甚至國學家,希望老師和家長們在課下格外用心於孩子繁體字的識讀訓練,以盡量拉近與經典的距離,拉近與先聖先賢的距離。

    孟子說🤸🏼:“堯者何😌👩‍❤️‍💋‍👩?舜者何?有為者亦若是。”莊子說:“陶鑄堯舜。”我們的人文祖先堯舜可以從因地開始一步一步地做人,一步一步提升生命境界🧑🏽‍💼,最終成為聖人。我們每一個人像他們一樣從因地一步一個腳印地來做,一步一步地陶冶歷練🖊👩‍🦱,“為學日益”,積極向上,最終也必然會達到生命的理想境界。

    讓我們共勉📣!

    讓中華經典在孩子們生命中紮根☝🏻,讓孩子們伴隨經典健成長。

    讓我們恪守民族大任🌲,為傳承中華經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竭誠盡力!

    2014年7月於蔔彝堂🛍️。

    (作者系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